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5918
大小:1.45 MB
页数:68页
时间:2017-11-07
《【课件大赛精选】第二单元第7课《陈情表》(新人教版必修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第7课第7课 陈情表诗海探珠游子吟孟 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赏析】伟大的母爱,如阳光一样沐浴着儿女们成长。它无时不在,是儿女心中的温暖。对于孟郊这位长年离家在外、四处奔波的游子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母子离别的痛苦时刻。因而他在诗中选取临行前母亲为他缝补衣衫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通过“线”和“衣”,把母亲对儿子难以割舍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即使儿子远行千万里,母亲缝制的衣服总会穿在身上。也就是说,母亲无时无地不在遮护着孩子的身,温暖着孩子的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
2、迟归。”这两句写母亲缝衣服时的情景:慈祥的母亲手拿衣服,针针线线,细密缝补。唯恐儿子迟迟难归,所以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的。但做母亲的内心里,又何尝不盼望儿子早日平安回家呢?诗人就是通过母亲所做与所想的矛盾,非常细致地表现了慈母的一片深爱之情。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心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春天的阳光哺育小草,生动地比喻母亲给儿子的温暖,述说儿子报答不尽慈母哺育之恩。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思考】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
3、语言风格。课堂互动探究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第7课 陈情表基础自主学案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三、一词多义七、名句名篇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茕茕孑立,_________。②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愿乞终养。⑤___________,死当结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母无臣无以终余
4、年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乌鸟私情臣生当陨首八、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晋朝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他曾在蜀汉担任尚书郎的官职,以文学才辩见称于世。蜀汉亡后,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他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祖母死后,才出仕晋朝,官至汉中太守。代表作为《陈情表》。2.资料链接(1)写作背景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
5、之祸;而若应诏,则祖母无人照顾。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了以“孝”治理天下的治国纲领。于是,李密上表陈情,叙述了不能应诏的原因。(2)文体知识“表”即“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表”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唐、宋以后,表文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谏等事项,一般皆用“表”。“表”虽是古代的一种公文,但和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有些表文在表达上内
6、容充实,语言简洁明畅,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是散体表文的代表作品。九、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本文题目为“陈情表”,通过阅读文章,你知道是谁向谁陈情,陈什么情吗?【提示】是谁陈情?李密。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扬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以学问文章著称于世。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赴命”。后来晋武帝征召
7、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李密写下了这篇表文。向谁陈情?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什么情?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在文中有何作用?【提示】作者起笔用这八个字概括了自己的坎坷命运,举纲张目,紧接着作者写出了“夙遭闵凶”的具体内容:①慈父早丧,母亲改嫁;②柔弱孤苦,祖孙相依;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④祖母多病,侍奉汤药。这八个字放在文章开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
8、基调,也为下文提出的“未曾废离”“不能废远”埋下伏笔。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本文交错出现了三种感情: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恩遇的忠敬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如奉诏,则是不顾相依为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