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策略.

浅谈小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策略.

ID:11037829

大小:6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9

浅谈小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策略._第1页
浅谈小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策略._第2页
浅谈小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策略._第3页
浅谈小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策略._第4页
浅谈小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策略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实验校区胡旭波“学科学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修正、拓展自己观念,而不是记住事实性的信息和定义。”(摘自《人是如何学习的》)所以小学生学习科学不仅是科学知识和科学课中概念的理解和储备,更应是修正、拓展自己观念的过程。从这一层面上理解,科学课的教学,就是改变学生的初始概念(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科学课程内容标准之一的“生命世界”,由于其丰富多彩,融入学生生活,为小学生提供了诸多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和可能。儿童对神奇的生命世界表现出来的好奇和神秘是与生俱来的,科学课就是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好奇心得以细心呵护,

2、促使他们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向本质认识发展,积极引导他们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可我们在生命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科学概念建构过程和规律了解不够而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导致学生在生命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出现许多困难,达不到科学概念教学“修正、拓展自己观念”的目标。生命科学的概念建构有着科学课概念教学的共性,也有其个性。生命科学探究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世界,有些生命世界科学概念的建构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本文试从一些生命科学的典型案例探讨小学科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的过程和要点。(一)建构概念的基础:清晰学生前概念。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3、的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其“最近发展区”不断上升的过程。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科学课上帮助学生建立的概念,要和学生原有的真实想法相互作用建立起联系。清晰学生的前概念也是小学生重新建构科学概念,展开科学学习的基础。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可以利用访谈、调查、绘图、解释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获悉学生前概念。例如访谈。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访谈研究法的优点是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如能引导深入交谈可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该活动一般放在导课

4、或者单元起始环节。【案例】《种子发芽实验》(一)师: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生:需要浇水。生:需要合适的温度。生:需要阳光。7生:需要一定的养料。生:需要土壤。……关于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学生多少会知道一些。但是不管对还是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启示。教师通过师生谈话的形式,知道了学生的基础,暴露了学生对“种子发芽条件”的前概念(其中有生活经验的启发,有知识储备的应用),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前概念,都将成为我们科学教学的起始点。在几个班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都会把土壤和养料作为种子发芽的条件,究其原因,学生的前概念中把种子发芽和

5、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相互关联,为此在后续的教学中,着重要剔除。(二)建构概念的节点:架设“脚手架”科学概念的发展来源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任务在于思考如何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对儿童学习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和支持,这就是搭建“脚手架”。学生还是学生,他们的初始概念具有固定性,思维具有韧性,所以,在初始概念到科学概念的发展道路上,需要教师搭建“脚手架”。这是科学课有效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科学概念发展的关键所在。策略一:问题的设计应体现概念本质的达成。概念的提炼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多应用求同思维,而不是发散思维。多问一些有什

6、么共同的地方,而不是不同的地方。【案例】《大树和小草》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认识一些周围常见的小草,选择一种小草进行观察,用画简图的方式进行描述记录;第二个活动是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此项活动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第三个活动是利用维恩图整理比较的结果,揭示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指向生命体的特征。“我们认识了狗尾草,也认识了其它一些草(课件出示草图),为什么我们把这些植物都称为草,你认为,草有哪些共同的地方?”问题显得精炼而集中,舍弃了教材中寻找草不同点的要求,因为寻找共同点,更能够发现草的本质特征。策略二:材料的设计应体现科学性和结构性。材料的种类和组合

7、以及交给孩子们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结构是孩子们将材料与科学问题、教学目标相联系的桥梁,是将发散思维转化为聚合思维的向导。【案例】《动物的卵》本课教学重难点:7观察鸡蛋的外、内部构造和作用;打开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及其对生命的意义。由于小学生对鸡蛋太熟悉,又充满好奇,因此许多教师在上《动物的卵》一课时经常由于课堂秩序的混乱影响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精心设计材料及展示时机可以有效解决课堂秩序问题,并能通过材料隐含的信息帮助学生建构“动物卵的生命特征”的科学概念。具体操作如下:一是设计有结构的材料。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了2只有胚的鸡蛋、2只放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