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

《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

ID:10947287

大小:1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_第1页
《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_第2页
《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_第3页
《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_第4页
《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疔 1.疔的特点,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病势较剧,反应剧烈,易走黄(颜面部),损伤筋骨(手足部)2.蛇头疔:生在指头顶端,肿胀形如蛇头蛇眼疔:生于指甲缘的因其色紫而凸,或溃后胬肉高突,形如蛇眼蛇腹疔:又叫鱼肚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或状如蛇肚托盘疔::生于手掌心  足底疔:生于足掌中心 3,辨别手指部有无脓可采用透光验脓法。4,辨别有无死骨可用药线或探针检查。 二,痈是气血为毒邪壅滞而不通之意,是一种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痈的特点①、局部红肿热痛,少数白肿热痛; ②、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③、结块

2、范围在6~9cm左右; ④、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1,颈痈;(1)颈痈俗名“痰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2)特点:①发生在颈部两侧,多见于儿童,冬春易见;②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肿块边界清楚;③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3)治疗原则: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为主 (4)病因属风热痰毒证,治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牛蒡解肌汤组成:牛蒡子,荆芥,薄荷,连翘,山栀子,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 2,腋痈,生于腋窝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治疗原则:清肝解郁,消肿化脓3,委中毒,在腘窝后委中穴,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和营祛

3、瘀注:比较颈痈、腋痈、委中毒的治疗原则 三,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1)特点:①、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疼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后状如莲蓬、蜂窝;  ②、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至30cm以上;      ③、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  ④、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兼消渴者易出现“陷证”,相当于西医上的“痈”; (2)临床表现:“三期四候” ①、三期即A:初期(第一周)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作痒作痛,向周围扩散后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 B:溃脓期(第2~3周)肿块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直径常超过

4、10cm; C:收口期(第4周)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以后逐渐收口而愈; ②、四候即《疡科心得集》云:“,,,,,,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每候约7~10天。(3)辨证论治:内治法①火毒凝结证:【主症】: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跟脚收束,脓液稠黄,能迅速化脓脱腐,全身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组成)②湿热蕴滞证: 【主症】局部症状与上同,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组成) ③阴虚火炽证: 【主症】多见

5、于消渴病患者,肿势平塌,跟脚散漫,皮色紫滞,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全身发热,烦躁,口渴多饮,饮食少思,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细弦数【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组成) ④气虚毒滞证: 【主症】多见于年迈体虚,气血不足患者。肿势平塌,跟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液稀少,色带灰绿,闷肿胀痛,易成空腔,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淡质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外治法①初起火毒凝结证,湿热蕴滞证用金黄膏或千锤膏外敷;阴虚火

6、炽证,气虚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②溃脓期,八二丹掺疮口,金黄膏外敷,药线蘸八二丹引流,十字形切开手术 ③收口期,生肌散掺疮口,白玉膏外敷 四,丹毒丹毒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又名“丹疹”“丹膘”“天火”,西医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1)丹毒的分类:发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腿游风;新生儿多臀部,称赤游火丹 (2)特征:病起突然,恶寒壮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迅速扩大,边界清楚;发无定处,好发于颜面、腿足;数日内可逐渐痊愈

7、,每多复发。 (3)病因病机:总由血热火毒为患  凡发于头面者,多挟有风热;  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挟有肝脾湿火;        发于下肢者,多挟有湿热;  发于新生儿者,多有胎热火毒所致; (4)治疗原则:临床治疗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基本原则 (5)辩证论治:①风热蕴毒证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②肝脾湿火证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利湿   方药:柴胡泻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毒汤加减     ③湿热毒蕴证  治法:凉血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