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福建师范体育学院体操专业运动损伤实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福建师范体育学院体操专业运动损伤实证研究 1前言 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称之为运动损伤.体育运动的项目很多,各种损伤都有可能发生.[1]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如何进行健康运动已成为流行语.体操是体育院校的一门普修课,也是学生比较畏惧的一门课程,其主要原因就是体操技术比较难,并且运动过程中比较容易引起运动损伤,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学与训练影响较大,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不仅影响正常的教学训练,还将对体操运动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一定的影响.[2] 体操专业在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是一大特色专业,它饱受大家的青睐,同时也存在着
2、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风险,防范于未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借鉴前人的丰富研究成果,对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操专业进行运动损伤实证研究,以期为体操专业学生防范运动损伤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福建师范大学体科院体操专业运动损伤状况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2011级体操专业学生94人,大三共33人、大四共33人、研究生共28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45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设计和撰写的需要,查阅了运动损伤、体操项目等相关资料. 2.2.2访谈法 为了全面了解体操专业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专业
3、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并做好笔录,为问卷设计奠定了基础. 2.2.3问卷调查法 对大三、大四、研究生体操专业学生随机发放问卷94份,回收85份,回收率为90.42%,其中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为86.17%. 2.2.4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软件对回收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操专业项目分析 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把锻炼身体的一切活动,诸如走、跑、跳、投掷,摔跤、舞蹈、骑马和军事游戏等统称为体操.这个概念一直沿用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体育运动的发展,以及生理学家,医学家和体育学家对各项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和价值等进行深入
4、研究和科学划分,才把原来的作为体育总概念的体操逐步演变为独立的运动项目. 福建师范大学体操专业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队形队列、徒手体操、专门器械体操、健美操等,其中健美操是一大亮点,深受大家的喜爱.体操项目的学习包括很多内容,如男子(8项):团体、全能、自由体操、鞍马、吊环、跳马、双杠、单杠;女子(6项):团体、全能、跳马、高低杠、平衡木、自由体操.单杠、双杠、跳马、平衡木等项目深受学生的青睐,还有单个技巧动作,如肩肘倒立、前滚翻、后滚翻、鱼跃前滚翻、头手倒立、手倒立前滚翻、侧手翻等也是学生们学习的内容.体操运动对人体的柔韧性、力量、灵敏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对于初次接
5、触体操运动的学生而言更是一种挑战. 3.2体操专业运动损伤人数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表1):不同年级体操专业运动损伤率前三位为:大四体操专业(38.81%)、大三体操专业(37.31%)、研究生(23.88%).究其原因,大四体操专业学生对技能学习处于自我提升巩固阶段,主要通过课后自我练习来提高技能水平.但由于受到实习、教师招考、公务员考试等影响,练习体操技能的时间及次数有所减少,易造成不同程度运动损伤. 而对于大三学生来讲,刚步入体操专修阶段,对体操学习充满激情和新鲜感,并十分勤奋加强本专业技能学习,在就业压力形势下,追求一专多能,难免造成过度的身心疲劳.而对于身经
6、百战的研究生来说,其对体操技能动作的习得理解较为深刻,能较好运用理论知识指导技能学习,其运动损伤人数相对较低。 3.3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操专业损伤现状分析 3.3.1体操专业学生运动损伤发生次数 结果显示(图表1):体操专业中有14人未出现运动损伤,其中大三体操专业学生位居第一;有56人发生运动损伤在1-3次,占总人数的69.14%;有11人发生运动损伤在4次以上,且大四体操专业学生位居第一.由此可得,运动损伤在体操专修中发生的概率较高,尤其集中在大三、大四体操专业;大三学生刚刚步入主修体操阶段,未发生运动损伤人数会多于大四、研究生体操专业.由于各运动项目都有自
7、己的技术特点,对于不同素质的人群来说,人体各部位的负担量不同,再加上不同人群面临的压力,以及学习体操的动机不同,易造成不同次数的运动损伤. 3.3.2体操专业发生运动损伤动作的人数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图表2):发生运动损伤的动作人数位居前五位分别为:单杠(35人)、双杠(29人)、跳马(25人)、跳山羊(10人)、鱼跃前滚翻(8人),而肩肘倒立、头手倒立、侧手翻等动作也存在一定人数发生过运动损伤.究其原因,单杠和双杠整套动作都是由摆动动作组成,以各种握法不间断地完成动作,单杠包括大回环、近杠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