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16500
大小:4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7
《以读促写 学 习并进教学模式探讨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读促写学习并进教学模式探讨的论文【关键词】语;教学方法;大学 [摘要]目的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方法在教学中采用输入与输出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读促写,以写固读,学、习并进。结果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以读促写,以写固读,学、习并进的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英语;教学方法;大学 [abstract]objectivetoeffectivelydevelopthemunicativepetenceofnon-english-majorcollegestudents.methodsprehensibleinpu
2、toteoterea-ding.resultsthemunicativepetenceofthestudentsimprovednoticeably.conclusionthisneethodcanbeemployedtoenhancestudents’englishmunicativepetence. [keyethods;universities 经过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困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难题依然存在:教学的实际投入与大学生运用能力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在数十年大投入的英语学习后,许多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依然提高不大,他们只会输入,不能输出,阅读能力较强而应
3、用能力却很差。在中国,英语学习确实有其本身的难处:从客观上讲,学习者缺乏语言提高的必要语境,也没有必须使用该语言才能与他人沟通的强制性需求;从主观上说,学习者不可避免地感受着使用一门外语时人人都会产生的心理压力。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一种输入与输出有机结合的大学英语创新教学模式―――以读促写,学、习并进,以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压力相对较小却又能提供必要语境的教学策略。 1提出模式的思路 1.1阅读作为应用能力提高的基石 1.1.1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阅读是语言学习上第一层面上的要求。它是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石。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任何的语
4、言学习,都必须经过由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语言输入总是要大于语言习得,更是要大于语言输出的。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语言的质变。学习者只有打下坚实的阅读基本功,才有可能为写作做好必要的准备。 1.1.2有效促进语言产生性运用实践证明,读得好不一定写得好,但要写得好必须多读、会读。以阅读作为应用能力提高的基石,鼓励学习者大量阅读并试图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搜索精美的句式、常用的搭配、巧妙的表达,然后,要求他们有意识地将这些“语块”在随后的写作中加以模仿式地运用,促使学习者反复咀嚼、斟酌阅读中所学的东西,可有效促进语言产生性运用并使其内在化。 1.2写作作为应用能力提高的突
5、破口 1.2.1符合国情与在英、美等英语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的国家的英语学习者相比,我国学生缺少英语听、说的客观语言环境,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有充分的读、写条件。以写作为突破口,符合我国的国情,可以扬长避短,促进英语学习的全面提高。 1.2.2易于克服学习者心理障碍与“说”相比,练习“写”无疑又少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压力。语言依附人而存在,人有情感,语言的使用与人的情感密不可分。自我形象是人人皆有的情感特征,在与人交往和做事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来的,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和评价。在青少年时期,生理、认知和情感的变化逐步形成了具有自我保护性能、抵制外部威胁的心理屏障,用以排斥那些威
6、胁个人自我形象的经历和感受[1]。与他人在一起说英语,出错或发音不好,会令人尴尬,影响自我形象,学习者会本能地通过沉默来保护自己,拒绝多说。此外,在我国的语言环境下,一般学习者使用英语口语交际需求极少,用母语表达更便捷,要求学生多说英语,实在是勉为其难。然而,“写”可以是个人行为,它造成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小,因为写的东西可以不用拿去跟别人交流。写在作文本上,教师可以控制评语和打分,尽量发掘学生的语言才能,帮助他们树立自我形象,激发、调动学习兴趣。 1.2.3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在化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机械地学。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语
7、言虽然可以学得,但更主要是习得的。s].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s.municativepetence:somerolesof-prehensibleinputandprehensibleoutputinitsdevelop-ment[m]//gasss,maddenc.inpu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oa:ne].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200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