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策略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策略

ID:10663453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上传者:U-3335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策略_第1页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策略_第2页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策略_第3页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策略_第4页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策略摘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本文主要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阐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策略。关键词:初中语文互动有效性策略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纷纷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入语文课堂和各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质疑、求证、交流、体验,努力寻求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自我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精神和语文素养的自我建构能力。语文课堂探究式教学,遵循了母语习得规律,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使语文教学不再单纯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而是把语言、文字与文化、历史、道德相融合,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的发展。1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5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要进行长期的学习,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其他的都谈不上,对学生尤其如此。兴趣是稳定的、能体现人的管理倾向、发展倾向的心智特点,因而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更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一门学科的兴趣既是掌握这门学科的一个原因,又是掌握这门学科的一个结果。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1.1激发和培养兴趣应从展示语文的美入手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人类语言文字的瑰宝。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悠久历史和伟大精神,它的伟大神奇令世人惊叹。教师要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去激发和感染学生,使之内心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等逐渐激发出来[3]。同时,教师再给予学生的语文实践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完全自主地进入语文学习,与文中的主角同悲同喜,同挣扎共命运,定能够达到“我”与语文融为一体的状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冲动。1.2培养兴趣要让“情”贯穿语文课的始末5 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尽管也有表象运动和抽象思维,但决不能离开情感活动,而情感活动往往对作品成败至关重要。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语文教学中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因此,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2使用多媒体构建多彩课堂纵观整个教育发展史,每一项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都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教学在整体上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广大教师只有在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如黑板、挂图、粉笔、幻灯等)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才能够弥补教科书内容的不足,让学生在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的教学活动中去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使之从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萌发灵感,增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更轻松地学习语文,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感受美、体验美。同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由于学生对斑羚这种动物感性认识不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借助多媒体手段加强视觉冲击力,利用课件展示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理解文中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在思想上与文章产生共鸣。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的声音和画面5 配合师生的双边活动,营造了一种动人心魄的凝重氛围,学生们在阅读中体会,在观看中感悟,在思考中写作,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审美教育目标。时间分配上做到“主次分明”我们坚决反对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课堂霸权,同样有理由反对让多媒体“喋喋不休”,因为多媒体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它本质上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颠倒主次是多媒体教学的最大失败。3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激发探究切口自主、分析、探究是语文“新课标”的精髓。它要求教师一改过去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采用“讨论与交流”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中,创设出学生主体活动的情境后,必须根据创设的情境确定问题。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动力和起点,而问题设计是探究教学的关键。提问恰到好处,能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探究兴趣,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9]。以往的教学也有提到,但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问题上,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回忆,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5 因为只有那些蕴含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如向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或自然界中的现象,让学生分析并用理论加以解释;让学生对比已知事实和新事实,并独立做出概括等。此外,问题的设置要多一点创造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在力求问题准确性的基础上,更要兼顾探究问题的创造性,教师的提问要注意延伸、拓展新知识,启发学生再发现,提出更多的问题,使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走进探究性学习的新天地,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歌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还归’,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有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活跃。原作固然有无穷魅力,而假设的情节又激发了学生最原作的解读,使其进一步体验到了语文创新活动的乐趣。在提问时不拘泥于“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要不断变换提问的方式:教师可让学生齐回答、轮流回答、重复回答、跳答等等。唯其如此,才能使全班同学都能参与探究活动,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此外鼓励学生提问,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唯书是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参考文献:[1]王升.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2]于漪.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9(2).[3]任新宇.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7.7.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