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五行》天道思想初探讨

简、帛《五行》天道思想初探讨

ID:10450348

大小:73.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06

简、帛《五行》天道思想初探讨  _第1页
简、帛《五行》天道思想初探讨  _第2页
简、帛《五行》天道思想初探讨  _第3页
简、帛《五行》天道思想初探讨  _第4页
简、帛《五行》天道思想初探讨  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帛《五行》天道思想初探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帛《五行》天道思想初探讨(一)楚简《五行》言天道处有三,分别为:1.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第4-5简)2.金声,善也;玉音,圣也。善,人道也;德,天〔道也〕。(第19-20简)3.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第26-27简)言“天”之处亦有三,包括:1.文〔王在上,于昭〕于天。(第29-30简)2.几而知之,天也。(第48简)3.大施诸其人,天也。(第48简)而言“上帝”处则一,是:上帝贤汝,毋贰尔心。(第48简)  下面,我们就从言“上帝”一面的话入题。〔1〕  《

2、周易》中的“帝”,是天帝一神观。〔2〕而出现在《诗经》中的上帝、上天、天、帝,名称虽不一样,但很多时都是异名同实,不离一神。〔3〕   而孔子于“知天命”后,他心目中的“天”,除了是至高无上,有意志,具主宰大能的人格神外,还讲“恒其德”的修为(按:笔者尝谓《周易》“恒其德”的思想是表的“中正”义。而本文又认为,这二者的结合,在竹简《五行》就正是透过“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以表。然则何以“恒其德”一辞不是于六二或九五爻出现,而竟在表中而不正的六五爻?其实这正是文王写作“《周易》祖本”其系辞的一种

3、精微奥妙处。《艮卦.六五.小象》的有说“以中正也”就是明证。有关之问题,于下一篇的《再探》将会深入讨论)。下面先来看一则可窥察“恒其德”思要的话。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虽然孔子谈说论道之言不乏首尾相应的辞例,〔4〕以示有所强调;但上引的言例,其终始相应之句,当还可以有更精进的奥义在。因它本质上是有譬有喻,这有异于其他同形式的辞例。而相应于此,楚简《五行》见有这样的话:“目而知之谓之进之,喻而知之谓之进之,

4、譬而知之谓之进之,几而知之,天也。”(第47-48简)  这所谓“目而知之”,当涵藏著作者(本文及本“新考察”系列,皆把《说》其原始本的作者,设为是荀子,并随文加以证说)的微意微旨。〔5〕事实其前的第45简就有云:“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役’字从帛书说)。”则知“目”之为用是必有“心”的主导作用在其间。故这里的“进之”当同所谓“见贤人,明也。见而知之,智也”(第27-28简),这可表也“四时行,百物生”虽皆为人之可见可知者,却只有智者之知,才易产生美与善的导向、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喻而知之”例如孔子不

5、见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焉?天何言哉”,而是取“天何言哉”的终始相应为说;显然因前者所示的“天”容易被理解为并无意志,也不觉涵具“主宰之天”的意味,绝非他雅欲表达的旨意。  但后者则不同。“始”端的“天何言哉”显具承上起下的作用。它不独表出孔子相信天虽不言,却同样自有意志在,只是天道所行乃不言之教。这便隐含了他说“予欲无言”的理据;〔6〕更重要的是,当他于“终”端再说“天何言哉”时,话却又可产生出另一番含义,就是天对“四时行,百物生”的终始事是知晓的,〔7〕但并无妄执而致干预造作之为,有若“无知”,因中道

6、无为所致的“自成”、“自道”(《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已是天然的秩序。这些都是可以“喻而知之”的事。  所以孔子尝谓“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因这“言”既可以是言教,也可以指不言之教,包括“行”教和精微之言。对此,《诗.大雅.皇矣》就有说:“维此文王,帝度其心,貊其德音。”这是说《易》教的“洁静精微”(《礼记.经解》),有若悠扬乐韵之任物自取自持自乐(按:此所以《五行》自始至终皆重视此一“乐”字),自得其和,是所谓“成于乐”(《论语.泰伯》)。而《书》则有称:“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

7、欢)。”(见《礼记.檀弓下》)这“不言”当可理解为有如天道的“不言”,却是别有生意存焉。〔8〕故孟子的言“天”,亦有语谓:“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万章上〉)孔子又尝称“成身”之道是“不过乎物”(《礼记.哀公问》),这其实正指中道无为是可成中道自然。这是说“上天”对其道所生出之物,自始至终都只是中道本末的不离,正所谓:“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按:‘日’是以喻本,‘月’是以喻末,本末一体行远而不离。《易.离卦》的卦辞及《彖传》、《象传》,皆可作此说之证)”(〈哀公问〉),是为“中以应实”(《大戴

8、礼.小辨》),道体无妄执偏倚,而任物“自取”、“自成”、“自道”,无过不及(按:这也就是所谓“正”以及为何天道无不正的原因。《小过.六二》爻辞对此有很好的设说。故《干.彖传》谓“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是所谓“中庸之为德”与“致中和”,是所谓“天生诸其人,天也”(帛书《五行》)。所以楚简《语丛一》有云:“无物不物,皆致焉(按:意谓凡物皆具成为初性之物的机会,无物不是如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