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68544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2
《民办院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实践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民办院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实践探索【摘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为近年来所有高校面临的重点教学工作之一,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成为当下高校体育教改工程中的宠儿,民办院校因其自身独特性,体育俱乐部教学也呈现出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特点。文章就民办院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进行调研,探索其实践途径,推进民办院校体育教改课题。【关键词】民办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探索体育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课程之一,21世纪以来,体育教学改革成为所有高校的重点教学工作之一,核心是要推进体育素质教育进程,方向是既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近期效应,更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发展的远期目标,应时所需,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就成为当下高校体育教改的宠儿。民办院校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生力军,同样肩负素质教育使命,因其自身办学的独特性,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更有待具体深入地调研探索。笔者结合12年的民办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体验,立足于所在院校,就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实践进行走访调研,分析此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探索其具体实践途径,以此完成民办院校体育教改课题。一、民办院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实践条件5 (一)政策环境鼓励,教育理念先进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根据体育课程的基本规律以及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应设置不同项目类型的体育课程或俱乐部。只要兴趣相同,同项目的课,不限学生年龄、不限层次,可以随时上课。”“体育教学俱乐部”正是指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为在与公办院校的竞争中彰显自身优势,民办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重视实践与实效,为刺激学生参与动机、培养体育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观念,体育俱乐部模式应需而生,既响应国家政策,更符合民办院校办学定位。(二)校方组织有力,教学设施齐全民办院校致力于受社会和学生欢迎的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公共体育虽为通识课程,但因其宗旨是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精神,因此,校方对其课程教改犹为重视。近年来尝试并成功组织多届体育专项选课教学形式,深受欢迎且效果极佳,教师学有所用、学生学有所乐。这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前期引导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组织经验。5 民办院校投资大、资源共享等优越办学条件更保证了俱乐部教学设施所需。如笔者所在院校,体育资源丰富,大型体育综合型馆,可以进行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瑜伽、武术等项目的教学与训练,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仍在不断改善。室外的拓展训练场、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以及塑胶田径场地为我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加强了与校外社会资源的共享合作,既可缓解场地不足,又可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加就业机会。(三)师资基础雄厚,学生选课有“方”近几年民办院校办学规模扩大,师资队伍壮大,以笔者所在院校来看体育专项教师达35名,教师所学和擅长专项技能涵盖面广,足球、篮球、田径、健美操、瑜伽、武术等专业结构配备齐全;加之多年专项选课中教师提升了个人所学专项技能,更拓宽了传统体育狭隘的教学思路和内容。这为体育俱乐部各项目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专业保障。经过几届体育专项选课,学生体育兴趣越来越明朗,体育收获越来越喜人,耳濡目染,学生群体中自然形成一种自觉向有兴趣或人气高的体育活动靠拢的定势,从而培养并加固自己的体育爱好。这样环境的形成直接促成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践。二、民办院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实践思路(一)管理规范灵活双兼顾5 体育俱乐部教学应设定严格的教学管理规则,对教学管理规则、课程设置、学分内容、选课要求等应做出规定,保证向学生提供规范公平的学习竞争环境和评价标准。同时,应完善选课系统,打破年级和班级的限制,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俱乐部、锻炼时间及指导教师。学生在规定的短期试学中发现该项目不适合自己的体能、技能和兴趣时,可申请转会。(二)内容设置合理科学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不应过分拘囿于教学计划及大纲的束缚,要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既应满足学生体能、爱好等多种主体需求,又要兼顾运动负荷要符合学生性别、生理和心理素质特点和锻炼目的,不断完善锻炼计划。同时做到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重视课堂之外俱乐部活动的开展,进而强化终身体育意识,优化俱乐部教学实效。(三)教师理论技能双保障以教带研,以研促教。俱乐部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熟知所从事项目的技术特点、战术要求、训练方法,对专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能做出正确分析和判断。学生自身的技能水平、接受能力等均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专项运动技能,同时还应具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项目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个体需要。5 参考文献[1]王兴.高校体育俱乐部与校园体育文化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0.[2]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郭太纬,潘绍伟.新课程标准实施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体育学刊,2004.[4]杨波,张亚峰.高校俱乐部型体育教学对教师运动技能要求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101-102.作者简介:吕军平(1976-),男,汉族,山东烟台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教师。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