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62797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23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摘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让学生更成为一个高素质、拔尖的创新性人才。本文笔者从抓好概念教学,精讲精练注意知识的积累,突出数学思想与方法渗透,充分挖掘教材,注意知识的发现过程等四方面阐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概念教学;数学思想中国分类号:G633.6目前,素质教育正在各个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谈论的热点话题,各个学校也在按要求积极推进着。对于素质教育,教师有自己的看法,专家也同样有不同
2、的见解。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认为,素质教育不仅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更轻松,更明白,更透彻,更是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拔尖的创新人才。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呢?5知识与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脱离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便失去了基础,不去发展思维能力,难以有效地掌握知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数学家庞加莱指出:“数学发明创造就是识别、选择,是知识的重新组合”。因此,抓好基础,注意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一、抓好概念教学,
3、使学生真正理解要领数学概念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也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教学中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运用概念划分或分类的方法,把数学概念整理为逻辑体系。例如:学习四边形的概念时是先学某一属概念再学各种概念的关系,学后,再通过下图向学生明确各种概念的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与反对关系。又例如:“绝对值”概念的教学,就应对其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进行有序的思维过程。①让学生画一条数轴,并让学生在数轴上标出+4、-4、0、+0.5、-0.5、+2、-2、+5、-5这些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让学生观察这些点与原点的关系并说一说。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距离
4、”的意义,让学生判断数轴上标出的各点与原点的距离各为多少?使学生初步获得对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的感性认识。5③分析、比较上述各正数、负数、零的绝对值,引导学生自己抽象、概括出“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的定义。④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绝对值的概念后,设置思考题:问题1:+4与-4的绝对值等于多少?问题2:绝对值等于4的数什么数?问题3:什么数的绝对值相等?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最终解决上述几个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从而得出结论: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该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
5、非负数。通过以上的由具体操作事例(画数轴)――抽象本质属性(绝对值)的过度,就从直观上揭示了绝对值的非负性,学生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就不难理解了。二、精讲精练,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学生到了初二就开始学习几何了,它们既独立发展又相互渗透,所产生的数学分支都是相互联系的,形成的知识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数学为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在数学中要进行整体安排,既把握学科整体,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站在学科思想的高度,俯瞰学科全貌,把握章节整体。5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一章内容时。可分以下几步:第一,向学生介绍本章的知识结构,重,难点及解决途径,使学生心中有数,做到有时放矢;第二
6、,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在掌握感念,运用法则上下功夫;第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己提货发现知识及所蕴含的思想方法;第四,集中精讲,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结构的整体联系;第五,精练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循序渐进,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效果自然会非常好!三、突出数学思想与方法渗透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与运用离不开科学思想方法,知识运用科学思想方法的力量,才能揭示出概念,定理及推理,法则其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并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识记规律形成一个严密的、独特的知识体系。可见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灵魂,也是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媒介。当学生创造性
7、运用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四、充分挖掘教材,注意知识的发现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必须“创造,发现,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尝试和学习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将概念、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直接交给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使认知过程得到交流,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去学习知识,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装”知识理论。5我们现在的书中有不少的内容省略了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