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 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肾间质纤维化转分化信号传导肾间质纤维化是多种肾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常见的病理改变,其严重程度不仅影响肾功能,而且与肾病的预后有着密切联系。肾间质的基质成分由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研究表明,肾间质成纤维细胞主要有3个来源:(1)肾脏固有的间质成纤维细胞;(2)循环而来的间充质细胞;(3)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其中EMT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作者对EMT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概述EMT是指在病理情况
2、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外环境改变,维持生理功能的细胞因子之间失去平衡,保持上皮细胞形态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表达肌成纤维细胞表型的基因得到释放,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膜受到破坏,细胞失去其原有上皮特征转变为间充质表型。细胞失去离子及液体转运功能转变成重塑基质的肌成纤维细胞。这个过程中细胞间起黏附作用的E钙黏蛋白、紧密连接蛋白(zonulaoccludentesprotEin,ZO1)减少,出现间充质标识,如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fibroblastspecificprotein1,FSP1)[1]、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musclea
3、ctin,αSMA)等,具有了迁移特性。胚胎时期,MET(mesenchymalepithelialtransition)是肾脏形成中重要的生理活动。大部分小管上皮由MET形成[2]。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形态及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肾脏损伤时细胞通过发生EMT逃避死亡,病因及时去除,EMT可逆转,如果致病因素长期存在,肌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大量胶原,细胞外基质聚积排列紊乱,EMT则不易逆转[3]。2促进EMT发生的细胞外因子缺血缺氧、炎症、免疫系统疾病可引起肾脏局部内环境改变。炎症细胞及肾脏固有细胞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酶类,活性成分使内环境紊乱,转分化
4、因子与逆转分化因子之间失去平衡,导致EMT的发生。涉及的因子有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algro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tein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等。酶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MMP)[7]及纤溶酶。此外血管紧张素Ⅱ、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AGE)[8]、巨噬细胞分泌的制瘤素M(oncostatinM)[9]、活性氧(reactiveoxygens
5、pecies,ROS)[10]亦可引起EMT。3EMT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TGFβ在体外是最有效的引起EMT的因子,它的信号转导通路也研究得比较多。TGFβ的受体是丝/苏氨酸激酶受体(Ⅰ,Ⅱ),TGFβ通过Smads系统进行信号转导。TGFβ与Ⅱ型跨膜受体结合,Ⅰ型受体磷酸化,活化后的Ⅰ型受体磷酸化Smad2和Smad3。磷酸化的Smad2/3与Smad4形成复合物,进入核调节TGFβ靶基因转录[11]。Smad2/3磷酸化后产生的效应不同,Smad2能增加MMP2的表达,Smad3增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抑制E钙黏蛋白的
6、表达,两者协同则能上调αSMA的表达[12]。除此之外,TGFβ还能激活其他信号转导通路,包括P38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Akt/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PKB)、RhoA及β连接素。然而,过度表达Smad7能阻断Smad2的磷酸化并能逆转EMT,说明Smads是TGFβ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Smad的下游信号转导途径是最近研究的热点,整合素联结激酶(integrinlinkedkinase,ILK)是Smad下游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ILK是细胞内的丝/苏
7、氨酸蛋白激酶,它与β整合素及细胞骨架蛋白相互作用。ILK可使Akt及糖原合成激酶3(glycogensynthasekinase3,GSK3)磷酸化[13],Akt抑制上皮细胞凋亡,GSK3磷酸化后失活,失活后的GSK3激活β连接素、AP1及转录因子CREB,β连接素活化淋巴细胞增强因子使Snail水平增加[14],AP1可诱导MMP9的表达,降解小管基底膜[15]。ILK的生理学效应覆盖了整个EMT形成的步骤,ILK降低E钙黏蛋白的表达,促进纤连蛋白基质聚集,诱导MMP9表达及分泌,增强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上皮细胞发生EMT,迁移
8、至间质。RhoA是TGFβ的另一条信号转导通路,是与Smad平行的信号转导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