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至唐宋佛经翻译讲义

ID:8812514

大小:5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08

东汉至唐宋佛经翻译讲义_第1页
东汉至唐宋佛经翻译讲义_第2页
东汉至唐宋佛经翻译讲义_第3页
东汉至唐宋佛经翻译讲义_第4页
东汉至唐宋佛经翻译讲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汉至唐宋佛经翻译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一)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第三阶段,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把具体的翻译活动上升到理论的人;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1.两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        从两汉至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糅合。但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是以传播宗教为主。虽然

2、在佛经译著中也夹带有少量描述外国科学知识的书籍,但不能说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科学翻译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翻译充其量只能是宗教翻译的附庸。释道安主张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是在词序上作些调整;鸠摩罗什则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他们关于翻译方法的主张,对我国后来的翻译理论发生过持久的影响。比如清代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就可从这一时期的翻译方法的论说中找到渊源。有人评论说,鸠摩罗什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说明在译文中仍然可见原作之神情。2)真谛:南北朝时,印度佛教学者真谛应梁武王之聘来到中国,译经达

3、49部,其中《摄大乘论》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甚大。其实,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还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不是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这是正式的,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也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佛经的翻译最著名的是印度名僧鸠摩罗什。具传当时为了把印度名僧鸠摩罗什请来宣扬佛教,还发生过几次战争,征灭了几个国家。早在秦朝,中原人们对佛教是一种什么东西还不太

4、清楚,只是听西方来的人说佛教是可以渡人进极乐世界,获得永生的仙法。在秦始皇时代,始皇帝就派了徐福带领几千人去东海仙岛寻找长生不老之法,可以他们是一去不返,始皇帝也没有能长生不死。当时,朝廷听说有位鸠摩罗什在西域龟兹国宣扬佛教。鸠摩罗什是一个年轻的天才,他不仅具有超人的记忆力,而且对佛学也有深刻的理解。秦朝皇帝苻坚听说佛教是如此好的仙法,鸠摩罗什又是一位佛法大师,于是就派遣将军吕光率领大军,西征龟兹去抢鸠摩罗什大仙。等到吕光征服了龟兹,请到鸠摩罗什准备返回秦朝,不料这时秦朝发生内乱姚苌杀了苻坚自己当了皇帝。于是吕光就乘机据姑臧自称凉国,鸠摩

5、罗什也就留在了凉国。后来姚苌的儿子姚兴当皇帝,打败了凉国,吕光的儿子吕隆投降,这才把鸠摩罗什请进入中原。皇帝姚兴亲自迎接他到长安,并封他为国师,为了尽快把佛教的仙法在中国施展,还专门派了几千人协助他翻译佛经。最后,皇帝没有来得及得到长生不老的仙法,而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了。圆寂前曾发愿说,如所译经典无误,那么在火化时,舌头不烂。果然,法师圆寂后,舌头完好如初。他是中国三论宗的始祖。此所谓八备,与其说是翻译的方法,无宁说是翻译者的条件。本来自道安提出直译法,什公提出意译法,慧远又提出折中法,使译界有长足的进步;然犹未能进到理想的翻译,不是

6、方法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所以彦琮又提出解释者的条件。其《辨正论》为今存我国史上首篇正式翻译专论。•释道安:本姓卫,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为了指导和规范译场的翻译活动,提出了“五失本”和“三不易”的思想。人们对“三不易”思想认识比较一致,而对“五失本”思想,特别是释道安对于“失本”所持的态度问题,在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释道安不允许译者在五种情况下失本;二是认为释道安允许译者只有在五种情况下可以“失本”。通过对释道安的佛经翻译思想进行综合分析,从原则上讲,释道安是不主张译文“失本”的,但在具体翻译实践

7、中,如果译者精通梵(胡)、汉两语,翻译水平高超,文字驾驭娴熟,译文能做到既不“失实”,又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适当做些删削文饰工作也并非不可。所以,“五失本”是释道安对译场佛经翻译所提出的一般性原则,但他并不拘泥于这个原则,而是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罗什的意译原则,最早实践了“信”、“达”、“雅”三项翻译标准。•他译经时紧跟原文的意旨,对原作或增或减,务在达旨。僧肇评他译的《维摩诘经》•“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即是“信”;“其文约而诣,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即是“达”;在“信”、“达”之外,罗什还要求译文雅正,以便阅读。•

8、我国翻译史上有名的译例就是罗什推敲《正法华经》的译句:古译原为“天见人,人见天”,罗什译经至此,觉得太过质直,就与僧睿商量,改译作“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此译顺应当时趋向绮丽的文风,讲究译文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东汉至唐宋佛经翻译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一)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第三阶段,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把具体的翻译活动上升到理论的人;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1.两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        从两汉至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糅合。但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是以传播宗教为主。虽然

2、在佛经译著中也夹带有少量描述外国科学知识的书籍,但不能说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科学翻译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翻译充其量只能是宗教翻译的附庸。释道安主张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是在词序上作些调整;鸠摩罗什则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他们关于翻译方法的主张,对我国后来的翻译理论发生过持久的影响。比如清代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就可从这一时期的翻译方法的论说中找到渊源。有人评论说,鸠摩罗什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说明在译文中仍然可见原作之神情。2)真谛:南北朝时,印度佛教学者真谛应梁武王之聘来到中国,译经达

3、49部,其中《摄大乘论》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甚大。其实,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还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不是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这是正式的,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也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佛经的翻译最著名的是印度名僧鸠摩罗什。具传当时为了把印度名僧鸠摩罗什请来宣扬佛教,还发生过几次战争,征灭了几个国家。早在秦朝,中原人们对佛教是一种什么东西还不太

4、清楚,只是听西方来的人说佛教是可以渡人进极乐世界,获得永生的仙法。在秦始皇时代,始皇帝就派了徐福带领几千人去东海仙岛寻找长生不老之法,可以他们是一去不返,始皇帝也没有能长生不死。当时,朝廷听说有位鸠摩罗什在西域龟兹国宣扬佛教。鸠摩罗什是一个年轻的天才,他不仅具有超人的记忆力,而且对佛学也有深刻的理解。秦朝皇帝苻坚听说佛教是如此好的仙法,鸠摩罗什又是一位佛法大师,于是就派遣将军吕光率领大军,西征龟兹去抢鸠摩罗什大仙。等到吕光征服了龟兹,请到鸠摩罗什准备返回秦朝,不料这时秦朝发生内乱姚苌杀了苻坚自己当了皇帝。于是吕光就乘机据姑臧自称凉国,鸠摩

5、罗什也就留在了凉国。后来姚苌的儿子姚兴当皇帝,打败了凉国,吕光的儿子吕隆投降,这才把鸠摩罗什请进入中原。皇帝姚兴亲自迎接他到长安,并封他为国师,为了尽快把佛教的仙法在中国施展,还专门派了几千人协助他翻译佛经。最后,皇帝没有来得及得到长生不老的仙法,而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了。圆寂前曾发愿说,如所译经典无误,那么在火化时,舌头不烂。果然,法师圆寂后,舌头完好如初。他是中国三论宗的始祖。此所谓八备,与其说是翻译的方法,无宁说是翻译者的条件。本来自道安提出直译法,什公提出意译法,慧远又提出折中法,使译界有长足的进步;然犹未能进到理想的翻译,不是

6、方法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所以彦琮又提出解释者的条件。其《辨正论》为今存我国史上首篇正式翻译专论。•释道安:本姓卫,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为了指导和规范译场的翻译活动,提出了“五失本”和“三不易”的思想。人们对“三不易”思想认识比较一致,而对“五失本”思想,特别是释道安对于“失本”所持的态度问题,在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释道安不允许译者在五种情况下失本;二是认为释道安允许译者只有在五种情况下可以“失本”。通过对释道安的佛经翻译思想进行综合分析,从原则上讲,释道安是不主张译文“失本”的,但在具体翻译实践

7、中,如果译者精通梵(胡)、汉两语,翻译水平高超,文字驾驭娴熟,译文能做到既不“失实”,又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适当做些删削文饰工作也并非不可。所以,“五失本”是释道安对译场佛经翻译所提出的一般性原则,但他并不拘泥于这个原则,而是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罗什的意译原则,最早实践了“信”、“达”、“雅”三项翻译标准。•他译经时紧跟原文的意旨,对原作或增或减,务在达旨。僧肇评他译的《维摩诘经》•“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即是“信”;“其文约而诣,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即是“达”;在“信”、“达”之外,罗什还要求译文雅正,以便阅读。•

8、我国翻译史上有名的译例就是罗什推敲《正法华经》的译句:古译原为“天见人,人见天”,罗什译经至此,觉得太过质直,就与僧睿商量,改译作“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此译顺应当时趋向绮丽的文风,讲究译文的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