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9092

大小:48.18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3-10-30

上传者:老李
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台州市2022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评估试题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人们所曾经熟悉的“熟人社会”渐行渐远,而曾经陌生的“陌生人社会”渐成常态的生活模式切换的过程中,自由这一伦理价值受到越来越充分的重视和强调。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自由是任何社会得以存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伦理基础。同时,信任也是任何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完全没有信任的社会关系是匪夷所思的”,这几乎可被视作不证自明和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识与共识。如果没有或失去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任何社会都将难以持续,甚至会面临土崩瓦解的危机。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自由与信任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毋庸置疑,“陌生人社会”是一个以陌生人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彼此陌生,互不了解,每个人对于他人来说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自由面前人人平等,自由具有对所有人来说天然的平等性。自由也是一个人能够实现独立自处并与陌生的他人和谐相处的道德基础。虽然大家彼此陌生,但因每个人都是自由者,所以就注定了人与人之间必然选择无差别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而不会像在“熟人社会”中那样因彼此熟悉的程度而区别对待。但陌生人之间因自由而生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彼此信任。换言之,自由与信任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关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矛盾:矛盾的两端不可或缺而又无法均衡,总是处于一种‘此消彼长’或‘彼消此长’的相互拉拽的力量之中,并在这种相互拉拽的力量之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推动社会在这一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这种状态就是社会发展的张力状态。”在“陌生人社会”中,自由与信任便处于这种张力状态。我们知道,信任通常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确定性关系的基础之上。确定性意味着可预期性,而信任则是可预期性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这在生产、生活及交往环境相对稳定和流动性较弱的“熟人社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当然,说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倒不如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因为在“熟人社会”中,失信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将“信”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亦不为过,所谓无信不立是也。而在“陌生人社会”中,这种信任得以确立的确定性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者说根本不复存在。因此,要在陌生人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无疑面临诸多挑战,其首要挑战来自人作为自由的存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的增加。自由的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充满了偶然性,而“陌生人之间交往的偶然性意味着、也造就了这种交往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期性”。 “陌生人社会”中基于自由的信任与“熟人社会”中的基于熟悉的信任有所不同。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而“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然而“熟人社会”的这种信任却不具有普遍性,究其根由,乃是因其所由以确立的基础并不是具有普遍性价值的自由,而是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规矩,它与人们在“陌生人社会”中基于自由所建立的信任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节选自冯庆旭《自由与信任:“陌生人社会”的伦理视点》,有删改)材料二: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切换的过程中,自由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一个人能够实现独立自处并与陌生的他人和谐相处的道德基础。 B.陌生人之间因自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就意味若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人在陌生的大城市中更容易取得被此间的信任。C.乡土社会中的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使熟人交往有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D.“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不是见外了么?”这类产生于熟人社会的话所体现出来的信用意识,并不是对契约和法律的重视,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2.根据材料与《乡土中国》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选择的彼此尊重与平等对待是无差别的,而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平等会因“差序格局”而有所区别。B.“陌生人社会”中基于自由的信任比“熟人社会”中的信任更具有普遍性,这种信任是得到法律保障的,和受制于“规矩”的信任有着根本的差异。C.陌生人社会中自由与信任保持动态平衡,二者具有此消彼长的特点:而在乡土社会中自由与信任都产生于“机械的团结”。D.普遍认为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定的区别。3.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相应结论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接陌生号码”,这是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不确定性导致的信任难度增加的体现。B.墨子:“言不信者,行不果。”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两句话都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信”的重要作用。C.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无需外力维持、“无治而治”的社会与乡土社会是一致的。D.2022年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这一口号,倡议不同社会的人们在信任和团结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向前。4.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出熟人社会的特点。5.在当下社会中,还存在着做好事怕担责的现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答案】1.B2.C3.C4.①富于地方性(“不流动性”);②彼此熟悉,没有陌生人;③“有机的团结”(答“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亦可;④讲规矩(礼俗);⑤不重视契约和法律。5. ①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切换过程中,陌生人之间难以建立信任关系,可能会产生做好事没有好结果的担忧;②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切换过程中,做好事需要法律意识,而当下的人们还不太适应,普遍具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③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切换过程中,做好事是人们的自由选择,选择无差别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更容易取得彼此之间的信任”错,原文为“但陌生人之间因自由而生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彼此信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机械的团结”错,无法从原文推出。原文是“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乡土社会属于“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对应的应是“有机的团结”。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C.根据《乡土中国》,“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可见乡土社会并非“老死不相往来”,而是需要“有机团结”的社会,与无需外力维持、“无治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并不一致。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可得出:富于地方性(“不流动性”);由“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可得出:彼此熟悉,没有陌生人;由“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可得出:“有机的团结”或“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由“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可得出:讲规矩(礼俗);由“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得出:不重视契约和法律。【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人们所曾经熟悉的‘熟人社会’渐行渐远,而曾经陌生的‘陌生人社会’渐成常态”“但陌生人之间因自由而生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彼此信任”可知,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切换过程中,陌生人之间难以建立信任关系,可能会产生做好事没有好结果的担忧;由“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而‘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可知,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切换过程中,做好事需要法律意识,而当下的人们还不太适应,普遍具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由“自由面前人人平等,自由具有对所有人来说天然的平等性”“虽然大家彼此陌生,但因每个人都是自由者,所以就注定了人与人之间必然选择无差别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要在陌生人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无疑面临诸多挑战,其首要挑战来自人作为自由的存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的增加”可知,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切换过程中,做好事是人们的自由选择,选择无差别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史的天空(节选)徐贵祥东方闻音对宋上大①说:“这次任务特殊,敌人数倍于我,只有硬顶。主力部队在此构筑工事,陈墨涵②的部队不过这道防钱,就不能撤出战斗。”宋上大说:“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是班长。”东方闻音又说:“我带一个连,前出接应。”宋上大坚决不同意,说:“这不行。陈墨涵能不能回来,全看他的造化了。你不能去冒那个险。”东方闻音说:“这个时候我出现在他的队伍里,感召力强,意义重大。人是我们动员过来的,我们要负责到底。”宋上大见东方闻音态度不容置疑,也觉得只好这样了,便不再阻拦。陈墨涵此时真有四面楚歌的感觉,枪声炮声喊杀声,声声入耳。后有追兵,前途漫长,左有包抄,右有拦截。绝境哀兵纵横冲突,浴血奋战拼死陷阵。无奈孤军作战势单力薄,加上少量军官动摇,大有崩溃之势。 陈墨涵的脑海里,在这一瞬间闪过了无数的念头,一个不容置喙的声音在命令着他,拼吧,天意如此,只有一死作答了,拼光了三团,自己也就清净了,自己的灵魂也就可以无愧于老长官们的亡灵了。正在绝望之际,迎头扑来一彪人马,为首的竟是个气喘吁吁一脸潮红的女子。三团的士兵嗷的一声叫喊,血就烫了,就连一度动摇的几个军官也热泪盈眶。当真是哀兵无敌,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待赵无妨率领的最后一个连队撤出之后,陈墨涵指挥他的临时机枪连和东方闻音带来的一个连,将张嘉毓一团先头部队放近了打,一阵密如瓢泼的弹雨倾注过去,对方黑压压的人群就像割韭菜一样,转眼之间就被削平了一片。余敌四处逃窜,各保其身,不敢再追。刘汉英坐镇在寿春指挥部里,痛心疾首,他没有想到他这个深谋远虑的国军黄埔出身的军官,竟然被一个半路出家的一介书生耍弄了,就在他的眼皮底下,不动声色地不显山不露水地把动作做得密不透风,在要害时期,临阵倒戈,一举拉走了一个齐装满员的建制团,如此,杨庭辉部如虎添翼还在其次,对于军心撼动的损失难以估计。于是乎,一道道指令便从刘汉英的嘴里咬牙切齿地发出,雪片一般落到张嘉毓、马梓威、齐格飞的手上——不惜一切代价,摆脱梁必达,全力围歼叛逆陈墨涵。本来,东方闻音已经完成了对陈墨涵的接应任务,也接受了宋上大强硬的要求,随陈墨涵的三团继续向解放区腹地转移,但是,就在转移途中,又遇上张嘉毓部从右翼穿插上来的一个营,双方再次展开激战,仓促之中,一颗汤姆式卡宾枪子弹打中了东方闻音年仅二十五岁的心房。东方闻音在陈墨涵的怀里留下了最后一句话:“请告诉梁必达③,我是爱他的,我爱梁必达,也……包括梁……大……牙。”梁必达伏在东方闻音的灵前,足足有两个小时没有起身。没有人能够看见这个山峦一样雄壮的汉子是怎样一副睚劈眦裂的表情,也没有人知道这个身经百战的男人在长时间无声无息的状态里,是否倾泻过滔滔泪雨。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人哭起来会是个什么样子。梁必达对张普景同样不理不睬,独自进入一个旁人无法窥探的境界,坐在旅部的作战室里,手里惦着一个国民党的军用水壶——那里面装的是凹凸山的稻谷酒,过上三五分钟,便喃喃自语一番:“刘汉英,你等着,有那一天,我活剥了你。”经过一个下午浑浑噩噩的情感波澜的反复洗刷,梁必达渐渐从巨大的悲愤中脱出身来。经同张普景等人商量,决定将东方闻音的遗体送到凹凸山区梅岭南麓,选择一片视野辽阔的向阳山坡下葬。陈墨涵提出来,由新解放过来的三团一百名军官作为护灵队伍,由他和几名团级军官亲自抬柩。这项提议被梁必达无声地拒绝了。梁必达命令朱预道从一团挑选四个战士,抬着从陈埠县一个士绅家临时征来的紫漆楠木棺材,由自己带着上了梅岭。选中位置,梁必达黑着脸,一言不发,径自拎了一把铁锹,旁若无人地挖坑。张普景见状,给朱预道和陈墨涵等人递了个眼色,大家也都上前帮忙。 张普景动手挖土的时候,梁必达没有反应,朱预道走过去的时候,梁必达也没有吭气,但是等陈墨涵下锹的时候,梁必达却住手了,冷冷地面向黄土说:“都走开,我的人我自己埋。”直到这时,陈墨涵的心才紧紧地揪在了一起,一种莫名的疼痛像万根钢针扎在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才意识到,他的心里正在被一种新的东西冰冻。安葬完毕,朱预道让他的四个战士鸣枪致哀,又被梁必达制止了。梁必达红着眼睛,嘶哑着嗓门,平静地说:“走吧,你们先走一步,我留在这里,再跟她说一会儿话。”大家就知趣地离开了。自然不会走远,就在几十公尺以外的毛竹林子里无声地等待。等待一场痛哭,等待一场雷鸣电闪般的宣泄。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有梁必达伏在那座新坟的前面,几乎是毫无动静地沉默了两个多钟头。他说了些什么,她又说了些什么,只有梅岭和梅岭的夜风知道。(有删改)【注】①宋上大,和下文的朱预道均为我军江淮野战军团长。②陈墨涵,国民党军刘汉英师某团团长,经我江淮野战军二旅政委东方闻音地下工作的策动,率部战时起义。③梁必达,原名梁大牙,江淮野战军二旅旅长。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迎头扑来一彪人马,为首的竟是个气喘吁吁脸潮红的女子”这一句看似简单,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给处于绝境之中的起义部队巨大的精神鼓舞。B.“陈墨涵的心才紧紧地揪在了一起,一种莫名的疼痛像万根钢针扎在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生动地表现了陈墨涵对东方闻音牺牲的悲痛之情。C.“他说了些什么,她又说了些什么,只有梅岭和梅岭的夜风知道”以留白的方式,艺术地表达了两人深厚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D.本文和《百合花》都展现了战争中的人情美,《百合花》主要通过战士之间、军民之间的情感来表现,本文主要通过革命战士之间的情感来表现。7.下列关于文中几个人物的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关于梁必达的语言描写并不多,但从话语间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做事直率、有情有义、富有个人魅力的我军高级指挥官。B.东方闻音说“人是我们动员过来的,我们要负责到底。”并且不顾一切地援救陈墨涵,形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言出必行、重情重义的崇高品质。C.不动声色地临阵倒戈,“一举拉走了一个齐装满员的建制团”,不怕牺牲拼死抵抗,说明陈墨涵明时务,有策略,意志坚强。D.张普景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次要人物,在小说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深刻揭示小说主题。 8.同样表现战争的残酷,本文和《百合花》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9.《历史的天空》“纵向而又曲折地演绎了梁必达从一介草莽到高级将领的性格史与心灵史”,选文中梁必达在东方闻音牺牲后的表现与一个普通人无异,这样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B7.D8.相同:都有侧面描写。①《百合花》通过他人讲述小通讯员牺牲场景来表现战争的残酷;②本文通过东方闻音牺牲后梁必达悲痛的言行举止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不同:本文有更多的正面描写。①直接描写陈墨涵脱险、东方闻音牺牲的经过(情节),表现战争的残酷;②直接描写敌人围追堵截的战争场景,表现战争的残酷;③运用多种手法直接刻画战斗中的人物形象,如陈墨涵、东方闻音等,表现战争的残酷。9.①从人物形象而言,梁必达种种言行塑造了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增加了亲切感。②从情节安排角度而言,人物活动符合现实环境,符合一个人的成长规律,为梁必达的成长进步作铺垫。③从情感而言,展现人性之美,表现了普通革命战士之间纯洁真挚的爱。④从艺术效果而言,普通人的形象设置更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引发共鸣,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表现了陈墨涵对东方闻音牺牲的悲痛之情”错误,结合原文“但是等陈墨涵下锹的时候,梁必达却住手了,冷冷地面向黄土说:‘都走开,我的人我自己埋’”可知,“陈墨涵的心才紧紧地揪在了一起,一种莫名的疼痛像万根钢针扎在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表现了陈墨涵对不被接纳的痛苦,选项曲解文意,与原文表示不符。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D.“深刻揭示小说主题”错误,结合原文“梁必达对张普景同样不理不睬,独自进入一个旁人无法窥探的境界”“张普景见状,给朱预道和陈墨涵等人递了个眼色,大家也都上前帮忙”“张普景动手挖土的时候,梁必达没有反应”可知,张普景作为次要人物,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烘托了主要人物形象,但是并没有深刻揭示小说主题,选项表述曲解原文,与原文不符。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相同:都有侧面描写。①《百合花》通过他人讲述小通讯员的牺牲场景,有意略写战场上的硝烟,集中写新媳妇和“我”的反应,凸显战争时期的人性之美,也让小说的高潮部分弥漫着深深的忧伤和悲凉的气氛。②结合原文“梁必达伏在东方闻音灵前,足足有两个小时没有起身”“梁必达对张普景同样不理不睬,独自进入一个旁人无法窥探的境界……有那一天,我活剥了你”“梁必达红着眼睛,嘶哑着嗓门……再跟她说一会儿话”可知,本文运用侧面描写,通过东方闻音牺牲后梁必达悲痛的言行举止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不同:本文有更多的正面描写。结合原文“陈墨涵指挥他的临时机枪连和东方闻音带来的一个连,将张嘉毓一团先头部队放近了打,一阵密如瓢泼的弹雨倾注过去,对方黑压压的人群就像割韭菜一样,转眼之间就被削平了一片。余敌四处逃窜,各保其身,不敢再追”“就在转移途中,又遇上张嘉毓部从右翼穿插上来的一个营,双方再次展开激战,仓促之中,一颗汤姆式卡宾枪子弹打中了东方闻音年仅二十五岁的心房”可知,直接描写陈墨涵脱险、东方闻音牺牲的经过(情节),表现战争的残酷;结合原文“枪声地声喊杀声,声声入耳。后有追兵,前途漫长,左有包抄,右有拦截。绝境哀兵纵横冲突,浴血奋战拼死陷阵”可知,直接描写敌人围追堵截的战争场景,表现战争的残酷;结合原文“东方闻音在陈墨涵的怀里留下了最后一句话:请告诉梁必达‘我是爱他的,我爱梁必达,也……包括梁……大……牙’”可知,运用语言描写,表现战争的残酷。【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合原文“梁必达伏在东方闻音的灵前,足足有两个小时没有起身”“梁必达对张普景同样不理不睬,独自进入一个旁人无法窥探的境界……有那一天,我活剥了你”可知,从人物形象而言,梁必达种种言行塑造了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增加了亲切感。结合原文“梁必达渐渐从巨大的悲愤中脱出身来。经同张普景等人商量,决定将东方闻音的遗体送到凹凸山区梅岭南麓,选择一片视野辽阔的向阳山坡下葬”“梁必达命令来朱预道从一团挑选四个战士,抬着从陈埠县一个士绅家临时征来的紫漆楠木棺材,由自己带着上了梅岭。选中位置,梁必达黑着脸,一言不发,径自拎了一把铁锹,旁若无人地挖坑”“安葬完毕,朱预道让他的四个战士鸣枪致哀……再跟她说一会儿话”“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几乎是毫无动静地沉默了两个多钟头”可知,从情节安排角度而言,人物活动符合现实环境,符合一个人的成长规律,为梁必达的成长进步作铺垫。 结合原文“梁必达伏在东方闻音的灵前,足足有两个小时没有起身”“梁必达命令来朱预道从一团挑选四个战士,抬着从陈埠县一个士绅家临时征来的紫漆楠木棺材,由自己带着上了梅岭。选中位置,梁必达黑着脸,一言不发,径自拎了一把铁锹,旁若无人地挖坑”“安葬完毕,朱预道让他的四个战士鸣枪致哀……再跟她说一会儿话”“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几乎是毫无动静地沉默了两个多钟头”可知,从情感而言,展现人性之美,表现了普通革命战士之间纯洁真挚的爱。结合原文“梁必达伏在东方闻音的灵前,足足有两个小时没有起身”“梁必达对张普景同样不理不睬,独自进入一个旁人无法窥探的境界……有那一天,我活剥了你”“安葬完毕,朱预道让他的四个战士鸣枪致哀……再跟她说一会儿话”“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几乎是毫无动静地沉默了两个多钟头”可知,从艺术效果而言,普通人的形象设置更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引发共鸣,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韩愈《师说》)【乙】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万有馀,岂无庶几者耶?刺史县令不躬为之师,里闾后生无所从学。尔赵德①秀才: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请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以督生徒,兴恺悌之风。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馀,以给学生厨馔。(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②) 【注】①赵德:潮州潮安人,号天水先生。②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到任不久后撰写此文。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B.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C.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D.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襄”的“师”指乐官这一职业;老聃即老子,他曾向孔子问过礼。B.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C.六艺经传,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左传》。D.唐朝在行政区划上实行州县制,“刺史”为州的长官,“县令”是一县之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耻学于师”不良风气,韩愈进行直接而鲜明的批判,也点出“师道之不复”,士大夫难辞其咎。B.《师说》最后一段脱离中心论点,交代写作缘由,嘉许年方十七的后生李蟠不受时俗的限制、继承师道传统的可贵精神。C.《湖州请置乡校牒》是韩愈作为地方官所颁发的一份兴办学校、弘扬孔道的文书,他批评潮州落后的教育现状,表明注重发展地方教育的态度。D.韩愈不仅起用当地人才,亲自选择贤师,而且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薪俸来补助学生伙食,为振兴湖州文教做了实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万有余,岂无庶几者耶?14.韩愈在《师说》提到“彼童子之师”,在(《潮州请置乡校牒》说赵德“可以为师矣”,两处“师”的内涵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A12.B 13.(1)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他们的明智之处。(2)(即使在)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忠实诚信的人。现在这个州有一万多户人家,难道会没有贤才吗?14.①“彼童子之师”的“师”是只教书本文字、帮助学生学习句读的技能型老师;②“可以为师矣”的“师”才是韩愈认可的尊崇儒家之道、弘扬德礼的“传道解惑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想要推行道德和礼教,没有不通过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潮州的州学荒废时日已久,进士科和明经科,一百多年间,都没有推荐到朝廷、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用”作谓语,“德礼”作“用”的宾语,意为“道德和礼教”,故“德礼”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D。“百十年间”作句首状语,“不闻”作谓语,“有业成贡于王庭”作宾语,其中“于王庭”作后置状语,故应在“百十年间”前后停顿,且“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中间不能断,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老聃即老子,他曾向孔子问过礼”错,孔子向老子问礼。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师说》最后一段脱离中心论点”错,从与上文的联系看,交代写作缘由也是对全文观点的呼应,是在呼唤和倡导从师问道之良风。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或”,有的;“小学”,小的方面;“不”,通“否”;“大”,大的方面;“遗”,放弃。(2)“十室之邑”,十户人家的小地方;“忠信”,忠实诚信的人;“岂……耶”,难道……吗;“庶几”,贤才。【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概括:“彼童子之师”的“师”是只教书本文字、帮助学生学习句读的技能型老师;(2)根据“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概括:“可以为师矣”的“师”才是韩愈认可的尊崇儒家之道、弘扬德礼的“传道解惑者”。【甲】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节选自韩愈《师说》)【乙】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不如以道德和礼教为首要,而以政令和刑罚为辅助。”想要推行道德和礼教,没有不通过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潮州的州学荒废时日已久,进士科和明经科,一百多年间,都没有推荐到朝廷、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官员们没见过为乡贡举子举办的乡饮酒礼,没听过举荐欢送贤才时唱的《鹿鸣》歌,忠孝的行为不受劝勉,这也是本地的耻辱啊。(即使在) 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忠实诚信的人。现在这个州有一万多户人家,难道会没有贤才吗?刺史县令不亲自做表率,乡里的年青人没有可跟随学习的地方。这位赵德秀才:沉稳端方不浮躁,很通晓经学,有文采,了解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议事说理抵制异端邪说而尊崇孔子,可以作为老师。延请赵德担任海阳县尉,充当衙推官,专门管理本州的州学,督导学生,发扬和乐平易的君子之凤。刺史拿出自己的的俸禄作为兴学本金,多余的部分给学生充当伙食费。(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农父庐舍(唐)丘为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沟塍①流水处,耒耜②平芜间。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插秧歌(宋代)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①沟塍:沟渠和田埂。②耒耜:古代种像犁的翻土农具,也做农具的统称。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丘诗首联“已绿湖上山”的“绿”作动词用,传神地写出漫山遍野春色盎然的景家。B.结尾两句的“饭牛”“闭关”写出农家的生活日常,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C.《插秧歌》一、二句直叙插秧其事,渲染出一家四口齐心协力、其乐融融的劳动氛围。D.面对吃饭歇息的招呼,农人“不答”是因为刚刚栽插完毕,又要忙着去照料鹅和鸭子。16.同样是农村题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表现手法:①丘诗一、二两句融情于景,表达了对春天悄然而至的喜悦之情;“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运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白描),描绘农人们在田间的躬耕不辍;最后两句“饭牛”“闭关”的动作描写,既写出田家辛勤的日常生活,也暗含诗人躬耕自适、屏绝尘扰的意趣。②杨诗一、二句运用动作描写,以“抛”“接”“拔”“插”写出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的劳动状态;三、四两句运用比喻,以“兜鍪”喻斗笠,以铠甲喻蓑衣,突出雨中农事的辛劳;后半首运用语言描写,反映劳动生产的劳身劳心。 语言风格:①丘诗清新自然,平淡有味;②杨诗多用口语、俗语,浅白质朴。【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农人‘不答’是因为刚刚栽插完毕”错误,“莳未匝”意为还没栽插完毕;“又要忙着去照料鹅和鸭子”错误,是要提防鹅和鸭子来捣乱。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能力。表现手法:丘诗一、二两句融情于景,表现在不知不觉之间,春风悄然而至,带给漫山遍野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诗句如口头语、家常话,却写出了物候特点和人们的普遍感觉,诗意盎然,表达了对春天悄然而至的喜悦之情;“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运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白描),湖色青青,农人们在田间躬耕不辍。这两句字面上虽没写人,但实际上正是写人,写的是农人正在田间渠边劳作的景象。结尾两句“饭牛”“闭关”的动作描写,写农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收工回家休息。饭牛就是喂牛。关即门闩,闭关就是闭门。傍晚时分,农人们给勤劳,一天的耕牛喂饮后,关上柴门回到家中休息。结句“归来还闭关”,一方面是写农人劳累了一天,第二天还要早起出工,需要及早休息,这从一个侧面含蓄地写出了春忙;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农人们无事不相往来、互不相扰、闭关自守的心理状态。整首诗生动地展示了在社会安定时期,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宁静生活。既写出田家辛勤的日常生活,也暗含诗人躬耕自适、屏绝尘扰的意趣。 杨诗一、二句运用动作描写,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写出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的劳动状态。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三、四两句运用比喻,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雨中农事的辛劳。后半首运用语言描写,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反映劳动生产的劳身劳心。语言风格:丘诗,这首诗虽称“题农父庐舍”,所写内容却与农舍无关而是反映了农家春耕时节忙碌的生活。春风吹绿了湖边的山野,田家也开始了春耕,平整土地,喂养耕牛,整日不得闲暇。而诗中田家实际上是归耕的隐士,春耕之余闭门谢客,体现了一种隐逸情怀,通篇语言清新自然。从诗题和诗的内容看,诗人是以一个旁观者的欣赏态度来赞美农家生活的。他对农民生活作了诗化、美化、理想化,可以说这是一曲“田园牧歌”。从这首诗的情调,读者也可隐约看出诗人与世无争的向往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的心态,语言平淡有味。杨诗,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然后用雨水予以反衬,形象清晰,意境显豁。其次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读来耐人寻味。诗歌口语入诗,生动活泼。但由于诗人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浅白质朴,又新鲜风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以“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诵《短歌行》的形象。(2)白居易的《琵琶行》多处写到月,如“__________”一句,借月色倒映于江面的景色,抒发诗人与客人的离别之情;“__________”句,借月与江水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3)《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为“同心而离居”忧伤不已;秦观则在《鹊桥仙》说“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彼此情意深长,即使不能朝夕相处也无须黯然神伤。【答案】①.酾酒临江②.横槊赋诗③.别时茫茫江浸月④.绕船月明江水寒⑤.两情若是久长时⑥.又岂在朝朝暮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酾”“槊”“茫”“浸”“暮”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① 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②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是否不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章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③,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浪终归要落下去,水却还是水。水不消失,浪也就不会断灭。浪涌浪落,那是水的存在方式,是水的欲望(也叫运动),是水的表达、水的消息、水的连接与流传。哪一个浪是我呢?哪一个浪又不是“我”呢?(节选自史铁生《说死说活》)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B.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C.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长长的一个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是否会觉得轻松一点?D.比如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是否不觉得轻松一点?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两个简短的问句,请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亘古不变(周而复始、永恒不变)②.急于求成③.稍纵即逝(转瞬即逝、倏忽而逝、弹指之间)19.B20.①前一句发出疑问,后一句以反问回答,两个问句一正一反,言简意深;②前一个“我”特指自己/个体,后一个“我”泛指人类,两句话表达了突破个体生命的局限、将一己的生命融入宇宙长河中的深刻领悟与达观态度。【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形容太阳的路途没有变化,可用“亘古不变(周而复始、永恒不变)”。亘古不变(永恒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一圈一圈地运转。第二处,语境形容急于求得死亡,可用“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 第三处,语境形容时光短暂,可用“稍纵即逝(转瞬即逝、倏忽而逝、弹指之间)”。稍纵即逝(转瞬即逝、倏忽而逝、弹指之间):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文中划线句有两处错误:“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中途易辙,前句主语是“你”,后句主语是“假期”,可在“忽然”后填“想起”;“你是否不觉得轻松一点”否定失当,改为“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或“你是否会觉得轻松一点”。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哪一个浪是我呢?”“哪一个浪又不是‘我’呢?”画线句由两个短句构成,前者问,后者回答,修辞上是设问,其中后句“哪一个浪又不是‘我’呢?”以反问语气,强化了“哪一个浪都是我”的语意。两句中的“我”内涵上不同,其中前一个“我”是特指义,“我”代表个体或自己;后一个“我”是泛指义,“哪一个浪都是我”的语意中“我”泛指人类。而“浪”带有比喻义,指生命长河或宇宙长河中的“浪花”。这样,从个体到人类,是一种生命意义的突破,前后两句形成语意上的递进,将个体的生命融入宇宙长河中,这样的生命才更有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固态细柱状蜡烛大约出现在东汉末期,稀少昂贵,属豪奢之物,因此当时“烛”并未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直到唐宋,①,诗歌中才出现了大量有关“烛”的描写,其中“烛影摇红”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型场景,烘托良宵热烈喜庆的氛围。《红烛》既继承了古典诗词中“红烛”热烈的情感象征,②,闻一多先生在诗中坦露矛盾、痛苦和挣扎的出心世界,使“红烛”这一意象不再拘泥于个体的欢喜与小情小爱,而升华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牺牲精神。如果说闻一多诗歌的爱国思想承自屈原,那么他注重对诗歌语言反复锤炼的写诗态度,③。比如《二月庐漫记》中就有读杜的心得,留美时书架上、桌上、床上摆放的都是杜甫和陆游的诗集,在《唐诗杂论》中更是赞美杜甫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22.余光中说:“古典的影响是继承,但必须夺胎换骨。”譬如闻一多的“红烛”,既有继承又有变化。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B.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C.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张枣《镜中》)D.千竿竹子/拥挤着立在一方田里,/碧青的,鲜绿的,——/这是生命的光,/青春的吻所留的润泽呀(刘延陵《竹》)【答案】21.①.蜡烛在日常生活里开始普及(或“随着制烛工艺的发展”)②.又体现出新的精神内涵(或“蕴含了个人情感”)③.则承自杜甫(或“与杜甫的影响密不可分”)22.B【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文说“蜡烛大约出现在东汉末期,稀少昂贵,属豪奢之物”,后文“诗歌中才出现了大量有关‘烛’的描写”,说明此时蜡烛的制作工艺得到发展,开始普及,应填:蜡烛在日常生活里开始普及(或“随着制烛工艺的发展”)。第二处,“既”与“又”呼应,前者说红烛是“热烈的情感象征”,后者结合“出心世界”,应强调其精神或个人情感层面,应填:又体现出新的精神内涵(或“蕴含了个人情感”)。第三处,前文说爱国思想“承自屈原”,后文提到“杜甫”,说明锤炼语言是受杜甫的影响,应填:则承自杜甫(或“与杜甫的影响密不可分”)。【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B.“北冰洋”是具有时代感的全新的意象,没有体现对传统的继承。其它三个意象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诗人个性化的创造。故选B。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进入高中,学科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强,如何达到自己的学业目标呢?有人说,兴趣是通向成功的首要条件,因为兴趣可以助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挫折与困难:也有人说,坚持才是收获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坚持可以让你保持不息的动力。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提出问题,进入高中,在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强的现实背景下,如何达成学业目标;第二层展现不同的人对此的不同看法,有人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有人则认为坚持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材料的关键词即“兴趣”与“坚持”。先来看“兴趣决定成功”论。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中,持“热情决定成功”的观点者历来不乏其人。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伟大的热情能够战胜一切。”美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也曾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情而成功的。”古往今来,那些为了工作、事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者不胜枚举,像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正是对事业的热爱使他们一生都处在一种狂热的工作激情中,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硕果。再来看“坚持决定成功”论。与“热爱”属于一种情感因素不同,“坚持”属于意志品质,故而在总结成功因素时,它往往更被人看重。成语中的“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古语里的“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都说明了“坚持”的重要。《劝学》中“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譬喻、中国古代“悬梁刺股”的故事、马克思为写《资本论》在大英博物馆苦读40余载的事迹等都是对“坚持”会取得成功的生动的诠释。“兴趣”与“坚持”应当说都是促人成功的重要因素,题目设置的写作背景是,如何在高中阶段达成学业目标,基于此,写作时要考虑到该背景,思考“兴趣”与“坚持”对高中学习而言哪个更能促进学业的成功,或者可以综合二者进行立意,就学业成功而言,既需要以兴趣为前提,又需要坚持来保驾护航。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梅花香自坚持来。接下来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结合高中学习的实际背景,枯燥乏味高中学习过程需要坚持不懈。二、可以用坚持弥补先天不足,即使没有天赋,没有优越的条件,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兴趣等等,但就算是一匹驽马,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也能成功。三、“热爱”只不过是将我们引上一条通往求知的道路,而攀登知识的高峰是艰辛的,古语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立意:1.唯有坚持,方能成功。2.兴趣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3.兴趣的成功的前提,坚持是成功的必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