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1)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___________,先治其国。(《___________·大学》)。(3)《短歌行》中,诗人想象贤才屈驾前来归附自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渌水荡漾清猿啼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③.礼记④.越陌度阡⑤.枉用相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渌”“荡漾”“清猿”“礼”“度”“阡”“枉”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2.按题目要求选择。(1)以下体现横暴权力的一项是()A.家长教训不懂规矩的孩子B.合同违约时要求对方赔偿C.封建君主对百姓提高赋税D.在图书馆里禁止大声喧哗(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中国的科幻文学,。,,。①不断将人类抛入陌生化的世界中②它以丰富的想象力消解科学的枯燥与晦涩③以颠覆传统文学的方式赓续中国文学传统的使命④迫使读者从异于日常生活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世界A.④②③①B.③②①④C.①②④③D.②③④①【答案】(1)C(2)B
1【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阐述了四种权力结构: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横暴权力”,顾名思义,横暴权力即是指在社会冲突发生时,通过暴力手段取得胜利的一方,所拥有的对屈服者的支配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即是对横暴权力的形象阐述。在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皇权,政府,国家组织,便是横暴权力的代表。A.“家长教训不懂规矩的孩子”是“长老权力”。长老权力在传统社会中,皇权是不下乡的,基层社会实际的运转,还需要靠长老权力的维持。长老即是负责地方教化的德高望重的人。在很少变化的社会里,经验就尤为重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有阅历的人,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后辈,后辈需按照既定的规矩行事言语,这便是长老权力的含义。B.“合同违约时要求对方赔偿”是“同意权力”。同意权力,然而只有暴力是维系不了社会正常运转的,所有人都需要分工协作。同意权力即是指在这种分工协作下,社会成员必须自觉接受规则的约束,允许公共权力对自己进行制约。这种制约是个体自愿主动让渡出自己的权力,才发生的,而非是由于暴力征服,所以叫做同意权力。皇权,征服,国家组织也同时具有同意权力的性质。C.“封建君主”代表“皇权”,是横暴权力的代表,所以“封建君主对百姓提高赋税”体现横暴权力。D.“在图书馆里禁止大声喧哗”是“同意权力”。同意权力,然而只有暴力是维系不了社会正常运转的,所有人都需要分工协作。同意权力即是指在这种分工协作下,社会成员必须自觉接受规则的约束,允许公共权力对自己进行制约。这种制约是个体自愿主动让渡出自己的权力,才发生的,而非是由于暴力征服,所以叫做同意权力。皇权,征服,国家组织也同时具有同意权力的性质。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读语段,本题中陈述对象是“中国的科幻文学”,根据语句间逻辑关系可知,句③“以颠覆传统文学的方式赓续中国文学传统的使命”是对中国的科幻文学的特点概括,故③排在句首;而结合语意可知,句①“不断将人类抛入陌生化的世界中”是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句②“它以丰富的想象力消解科学的枯燥与晦涩”强调丰富的想象力的作用,故②放在①前;句④“迫使读者从异于日常生活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世界”是句②①的必然结果的说明,故④放在最后。故正确语序为:③②①④。
2故选B。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①艺术创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精微的精神性生产劳动过程。一般认为,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划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艺术家从先于主体的客观世界的体验中获得创作欲望,然后对客观世界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在脑海中形成主客渗透、情景交融的“意象”,这便是体验和构思的阶段。②然而,艺术创作真正的困难在于,无论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阶段怎么样进行海阔天空式的想象,但从根本上说,艺术家若是不把他的所思所想通过具体的艺术语言凝定成艺术作品,则这一切还都是空的。正如雷诺阿说的,“一个人是在一幅画面前,而不是在一片美景面前立志要当画家的。”这里所提到的“艺术语言”,指的是构成艺术形象的物质材料媒介或艺术表现手段。例如绘画的画面是以线条、形状、色彩、明暗等艺术语言来构成;而音乐以有组织的音调、音色、旋律、节拍来构成音乐形象。③对艺术家来说,必须与他所无法回避的艺术语言作殊死的搏斗,努力克服表达的焦虑和语言的痛苦,才有可能穿过迷雾,看到霞光。这是因为艺术语言本身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谁都可以使用,谁都可能早已使用过。艺术家在使用艺术语言时,极易陷入重复和摹仿别人的窘境。正如哈罗德·布鲁姆在其著名的《影响的焦虑》中所指出的那样,时至今日,一切诗歌的创作技巧都已被千百年来的诗人们用尽,后来者诗人要想崭露头角,唯一的方式就是把前人作品中次要的不突出的特点在自己身上加以强化,以造成一种似乎这种风格是“我”首创的错觉。④乔伊斯·卡里也曾以印象主义画家莫奈为例来解释艺术创作和艺术语言的关系:看莫奈的《日出·印象》《拿阳伞的夫人》《干草垛》等作品,我们无疑会惊叹于画面光线的律动、色彩的丰富和色彩感的强烈鲜明,由此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色彩的感知已经被钝化到了何种程度!这能够说明绘画艺术家不仅在使用艺术语言,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表现出艺术语言方面的匠心独运,对艺术语言的功能加以挖掘和再创造,从而带给艺术欣赏者无穷的审美体验。若是没有这种对艺术语言的敏感,艺术就不会呈现真正的生命力,莫奈就不可能以他的印象主义画风开风气之先。材料二①一名参赛者用AI绘画工具生成的作品,在艺术比赛中拔得头筹;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画作《埃德蒙德·贝拉米的肖像》,竟然拍出43.25万美元的高价;一名中学生用AI
3绘画复现了莫奈的画风……最近一段时间,关于AI绘画的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网络热搜,引起了广泛的议论。AI何以能够作画?事实上,AI绘画是一种使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绘画的方式。先让计算机学习识别海量图像,再通过神经网络对图像和文字语言进行关联学习,最后实现只通过输入文字就能生成对应图像的技术。②当然对于一般人而言,并不需要关心AI绘画的复杂原理。用户只需要输入各种与主题、风格、氛围有关的关键词,AI就会根据这些关键词在互联网浩如烟海的资源和素材中搜索、学习,最后糅合与拼接成一些符合关键词信息的画作。有意思的是,同样的关键词条,不同用户输入会生成不一样的画像,这也使得一些人开始喊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口号。③随着AI绘画的风靡,人们也不得不开始猜想艺术家是否会被科技“夺去饭碗”。有不少人认为,AI绘画终究不符合艺术创作的本质,产生这股热潮的驱动力根本就不是对艺术的关注和热爱。但也有人认为,科技和艺术本来就联系紧密,科技只会有益于艺术创作,而不会妨害艺术创作。3.材料一第③段中“殊死的搏斗”在文中的含义是。4.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文意推断,以下不属于“艺术语言”范畴的一项是()A.舞蹈的造型服饰B.小说的人物形象C.电影的特写镜头D.雕塑的材料质地5.根据材料一文意可以推断的一项是()A.艺术创作可以跳过体验和构思阶段。B.诗歌创作要避免和前人相同的主题。C.创作之难在于艺术语言不易被发现。D.莫奈画出一般人画不出的色彩效果。6.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7.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AI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创作的看法。【答案】3.竭尽全力捕捉驾驭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求获得艺术生命力。艺术家努力摆脱模仿和重复,挖掘再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艺术家努力摆脱模仿和重复,形成对艺术语言的敏感。4.B5.D6.材料一首先介绍了艺术创作必须经历体验、构思和传达三个阶段,接着指出创作的真正困难在于如何通过具体的艺术语言完成艺术传达(并分析了造成困难的原因在于极易陷入重复和模仿),进而阐述艺术家的使命是要从艺术语言的公共性中发掘独特性(或写成“进而阐述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最后以乔伊斯•卡里对莫奈印象主义画风的解释,阐明成功的艺术创作源于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敏锐洞察。从艺术过程的三个过程入手,突出对艺术语言的重要性,层层推进,逻辑严密。7.
4答案示例一:属于。艺术创作过程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但构思和体验并不为人所见,创作的证明只在作品诞生的那一刻,AI绘画也都是具体的作品。AI绘画虽然是‘‘算”出来的,但它需要创作者输入自己想要的关键词,融入了创作者关于现实的体验和构思,“算法”的本质就是网罗吸收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对于艺术语言的不同的运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或创造,生成与众不同的画像。AI通过技术手段,比人更容易回避重复和摹仿,找到艺术“首创”的路径,丰富“艺术语言”的类型和品质。答案示例二:不属于。艺术创作过程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AI绘画并无创作者自己的体验和构思活动参与其中。创作者输入关键词,只是与AI存入的海量图像进行关联匹配,其本质仅仅是信息复制和机械拼接,所生成图像的不同只是组合方式的不同,而非审美意义上的不同,连摹仿他人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都谈不上。AI绘画的风靡,意味着它实质上是商业驱动之下的一场借艺术之名的娱乐狂欢。【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四段“这能够说明绘画艺术家不仅在使用艺术语言,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表现出艺术语言方面的匠心独运,对艺术语言的功能加以挖掘和再创造,从而带给艺术欣赏者无穷的审美体验。若是没有这种对艺术语言的敏感,艺术就不会呈现真正的生命力,莫奈就不可能以他的印象主义画风开风气之先”可知指“竭尽全力捕捉驾驭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求获得艺术生命力”;结合材料一第三段“艺术家在使用艺术语言时,极易陷入重复和摹仿别人的窘境”、第四段“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表现出艺术语言方面的匠心独运,对艺术语言的功能加以挖掘和再创造,从而带给艺术欣赏者无穷的审美体验”可知指艺术家努力摆脱模仿和重复,挖掘再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结合材料一第三段“艺术家在使用艺术语言时,极易陷入重复和摹仿别人的窘境”、材料一第四段“若是没有这种对艺术语言的敏感,艺术就不会呈现真正的生命力,莫奈就不可能以他的印象主义画风开风气之先”可知指艺术家努力摆脱模仿和重复,形成对艺术语言的敏感。【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这里所提到的‘艺术语言’,指的是构成艺术形象的物质材料媒介或艺术表现手段。例如绘画的画面是以线条、形状、色彩、明暗等艺术语言来构成;而音乐以有组织的音调、音色、旋律、节拍来构成音乐形象”可知舞蹈的造型服饰、雕塑的材料质地、电影的特写镜头都是构成艺术形象的物质材料媒介或艺术表现手段,属于“艺术语言”,而“小说的人物形象”是艺术形象,不是“艺术语言”。故选B。
5【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艺术创作可以跳过体验和构思阶段”说法错误,原文为“一般认为,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划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这便是体验和构思的阶段”,可见不可以跳过体验和构思阶段。B.“诗歌创作要避免和前人相同的主题”曲解文意,原文为“艺术家在使用艺术语言时,极易陷入重复和摹仿别人的窘境”,并没有说要避免和前人相同的主题。C.“创作之难在于艺术语言不易被发现”说法错误,原文为“这是因为艺术语言本身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谁都可以使用,谁都可能早已使用过。艺术家在使用艺术语言时,极易陷入重复和摹仿别人的窘境”,可知艺术语言并不神秘,创作之难在于挖掘再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故选D。【6题详解】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艺术创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精微的精神性生产劳动过程。一般认为,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划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首先介绍了艺术创作必须经历体验、构思和传达三个阶段。第二段“然而,艺术创作真正的困难在于……但从根本上说,艺术家若是不把他的所思所想通过具体的艺术语言凝定成艺术作品,则这一切还都是空的”接着指出创作的真正困难在于如何通过具体的艺术语言完成艺术传达。(结合第三段“艺术家在使用艺术语言时,极易陷入重复和摹仿别人的窘境”可知还分析了造成困难的原因在于极易陷入重复和模仿)。第三段“对艺术家来说,必须与他所无法回避的艺术语言作殊死的搏斗,努力克服表达的焦虑和语言的痛苦,才有可能穿过迷雾,看到霞光”“唯一的方式就是把前人作品中次要的不突出的特点在自己身上加以强化,以造成一种似乎这种风格是‘我’首创的错觉”可知进而阐述艺术家的使命是要从艺术语言的公共性中发掘独特性(或写成“进而阐述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第四段“乔伊斯•卡里也曾以印象主义画家莫奈为例来解释艺术创作和艺术语言的关系”“若是没有这种对艺术语言的敏感,艺术就不会呈现真正的生命力”,最后以乔伊斯•卡里对莫奈印象主义画风的解释,阐明成功的艺术创作源于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敏锐洞察。从艺术过程的三个过程入手,突出对艺术语言的重要性,层层推进,逻辑严密。【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可以认AI绘画属于艺术创作。材料一第一段“一般认为,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划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材料二第一段“一名参赛者用AI
6绘画工具生成的作品,在艺术比赛中拔得头筹;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画作《埃德蒙德•贝拉米的肖像》,竟然拍出43.25万美元的高价;一名中学生用AI绘画复现了莫奈的画风”可知艺术创作过程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但构思和体验并不为人所见,创作的证明只在作品诞生的那一刻,AI绘画也都是具体的作品。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事实上,AI绘画是一种使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绘画的方式。先让计算机学习识别海量图像,再通过神经网络对图像和文字语言进行关联学习,最后实现只通过输入文字就能生成对应图像的技术”、第二段“有意思的是,同样的关键词条,不同用户输入会生成不一样的画像”可知Al绘画虽然是“算”出来的,但它需要创作者输入自己想要的关键词,融入了创作者关于现实的体验和构思,“算法”的本质就是网罗吸收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对于艺术语言的不同的运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或创造,生成与众不同的画像。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一名中学生用AI绘画复现了莫奈的画风”、第二段“有意思的是,同样的关键词条,不同用户输入会生成不一样的画像,这也使得一些人开始喊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口号”、最后一段“但也有人认为,科技和艺术本来就联系紧密,科技只会有益于艺术创作,而不会妨害艺术创作”可知Al通过技术手段,比人更容易回避重复和摹仿,找到艺术“首创”的路径,丰富“艺术语言”的类型和品质。也可以认为AI绘画不属于艺术创作。结合材料一第一段“艺术创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精微的精神性生产劳动过程”“一般认为,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划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可知艺术创作过程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AI绘画并无创作者自己的体验和构思活动参与其中。结合材料二第二段“用户只需要输入各种与主题、风格、氛围有关的关键词,AI就会根据这些关键词在互联网浩如烟海的资源和素材中搜索、学习,最后糅合与拼接成一些符合关键词信息的画作。有意思的是,同样的关键词条,不同用户输入会生成不一样的画像,这也使得一些人开始喊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口号”、材料一第二段“这里所提到的‘艺术语言’,指的是构成艺术形象的物质材料媒介或艺术表现手段”可知创作者输入关键词,只是与AI存入的海量图像进行关联匹配,其本质仅仅是信息复制和机械拼接,所生成图像的不同只是组合方式的不同,而非审美意义上的不同,连摹仿他人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都谈不上。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有不少人认为,AI绘画终究不符合艺术创作的本质,产生这股热潮的驱动力根本就不是对艺术的关注和热爱”可知,AI绘画的风靡,意味着它实质上是商业驱动之下的一场借艺术之名的娱乐狂欢。(二)(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兄弟
7胡炎①秋风凉了。两个老人牵着手,在街头漫步。他们走得很慢,不时有一两片落叶划过苍老的面颊。②瞎子喘着气,说:“哥,走不动了。”③大奎说:“哥也累了,那就歇会儿。”④路边的长椅上,覆盖着枯叶和灰尘。大奎拿袖子抹了几个来回,又俯下身吹了吹,扶瞎子坐下。⑤瞎子说:“哥,咱说说话吧。”⑥“好啊,说说话。”大奎说。他把坎肩脱下,披在瞎子身上。瞎子身子骨弱,有点发抖。⑦“说啥呢?”瞎子翻翻白眼球,似乎在努力朝远处看,或者,是眺望遥远的过去,末了感慨一句,“一晃,六十多年了。”⑧“可不嘛,”大奎点着头,“这一辈子,好像就那么一眨眼工夫,呵呵。”⑨大奎笑得有点凄凉,瞎子下意识地抓住他的手,说:“你牵了我六十多年,哥。”⑩“应该的。”大奎说,心里轻叹了一声。⑪瞎子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还不到两岁,是个不记事的年龄。后来,他长大些,才知有人是天生看不见东西的,就像弟弟。打小,他就是瞎子的拐杖,除了到外地上大学的几年。那年爹死了,垂危时叮嘱他:“牵好你弟弟的手,一辈子别撒开。”他点着头,流了一脸泪。⑫“哥,那年你打了李狗娃,还记不记得?”瞎子转过脸,“看”他。⑬“这事儿你还没忘呢?”大奎笑笑。瞎子眼瞎,可心里透亮。⑭“哥替我出气,我可忘不了。”瞎子也笑了。⑮那年瞎子六岁,李狗娃这个坏小子装好人,给瞎子指路,结果让瞎子掉进一个坎里,鼻子都磕出了血。大奎踢了李狗娃两脚,让他指着天赌咒不再欺负瞎子。瞎子一边抹着鼻血,一边听着李狗娃低声下气的样子,差点笑岔了气。⑯风似乎停了,就像一个打鼾的人,突然出现了短暂的停顿。就在这个时候,一只豁口破碗伸了过来。⑰“行行好吧!”碗上下摇着,他们的面前,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⑱大奎把手插进衣兜,瞎子也把手插进衣兜。然后,他们各自掏出一张纸币。瞎子投币的时候,用心摸了摸那只碗,眼角有了泪光。⑲“咋的了?”大奎问,用粗糙的手掌替瞎子揩了揩。⑳“哥,我心里难受。”瞎子哽咽着。㉑“好好的,难受个啥?”㉒“这么多年,我就是个累赘。”瞎子捶着大腿,“哥,我把你拖累了!”㉓大奎拍拍瞎子的背,喉结滚动着:“说啥傻话,你是我弟,我是你哥。”
8㉔瞎子摇着头,泪水从干瘪的眼窝溢出来,“哥,你为了我,离过婚,是我害了你,我对不起哥!”㉕大奎眼眶也潮了,那还是三十年前的事。成家后,他一直带着瞎子,同吃同住。妻子终于受不了了,说:“天天伺候个瞎子,这日子没法过了。”他劝,可劝不回。妻子下了最后通牒:“不把瞎子弄出去,咱就离婚!”他咬碎了牙,硬是和妻子离了。后来再婚,他唯一的条件,便是在家里给瞎子留间屋。于是,一个乡下女人,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几十年,日子过得紧巴。㉖那期间,瞎子手里也曾经有个破碗。冬天,寒风如刀。瞎子跪在街边,举着破碗乞讨。大奎找到他,不由分说把那只碗摔得粉碎。那天他抱着瞎子,两个人的哭声,压过了北风的尖啸。㉗“陈年旧事,别再提了。”大奎说,“我和你后嫂,不挺好吗?”㉘瞎子平静下来,低着头,不说话。㉙有汽车驶过,喇叭震耳。瞎子忽然想起什么,情绪一下子高了,“哥,前几年你带我逛北京,我这辈子,不亏了!”㉚大奎知道,那是瞎子的梦。瞎子那阵儿老是自言自语:“北京一定很大吧?听说那故宫里慈禧太后住过呢,那长城都修到云彩眼儿里了……”于是,大奎带上他,坐火车,坐汽车,逛故官,爬长城,把个大北京逛了个遍。瞎子说,他啥都看见了,真的看见了。㉛秋风又起,一阵紧似一阵。瞎子袖着手,噤若寒蝉。大奎像搂着一个孩子,把体温熨过去。㉜“回吧。”大奎说。㉝瞎子没动,沙哑地唤了声:“哥!”㉞“有话家里说,暖和。”大奎想拉起他,可拉不动。瞎子得了绝症,没多少日子了。㉟“哥,有句话,我憋了几十年了!”瞎子一脸郑重。㊱“你说,弟。”大奎看着他。㊲“我不是你亲弟弟,”瞎子咬着嘴唇,“十岁那年我就知道了,我是咱爹从外面捡的,可我一直没敢说。”㊳“为啥?”㊴“我怕……我怕你知道了,会不管我……”㊵大奎揽着他,笑了:“傻弟弟,这事儿,打我记事起就知道了。”㊶他伸出手,牵着瞎子,一步一步走在秋风中。那两只紧握的手,就像一条脐带,任岁月的剪刀张开锐利的锋刃,终也剪它不断。8.第⑰-⑱两段,写瞎子往老乞丐的碗投入纸币,请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9.结尾处的画线句连用了两个比喻,耐人寻味,请加以赏析。10.文中三次写到大奎的泪水,分析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911.请从叙事方式的角度赏析本文,写一段12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答案】8.①这一情节表现出瞎子对无人照顾的乞讨者的同情和尊重,老乞丐的状况反衬出瞎子在大奎照料下生活的安适;②同时这一情节也引出下文瞎子跪街乞讨,兄弟二人在寒风中相拥痛哭的往事回忆,使读者进一步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大奎对瞎子的不离不弃、体贴付出,以及瞎子对大奎的无比愧疚。9.脐带是母体和胎儿的牵绊,用剪刀将脐带剪断,代表胎儿离开母体的庇护。画线句选用脐带来比喻兄弟二人紧握的手,暗合二人虽无血缘但胜似一母同胞的兄弟情谊(或感情深厚);又将岁月喻为剪不断脐带的锐利锋刃,喻示无论在漫漫岁月中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大奎将对瞎子一如既往/长久地照顾与庇护/不离不弃。这两个比喻与人物的关系、经历以及内心情感紧密贴合。10.①在父亲临终时的泪水,是大奎对父亲去世难以抑制的悲痛/不或r承诺父亲肩负照顾弟弟的责任;②面对瞎子表示愧疚时的含泪or表现大奎在与瞎子相依为命/不易/艰难的生活中,饱尝人世辛酸的悲苦;③与瞎子相拥在风中的大哭,一方面是大奎自觉辜负父亲的嘱托/自责或面对生活艰难的坚强or经历婚变后内心压抑情绪的释放。④这三处写不同情境下大奎不同的悲伤情态,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11.故事的叙述浓缩在兄弟对话的时空场景中,一边通过嗫嚅的对话过程,逐步展露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一边又不断地插叙临终托付、替瞎子出气、因瞎子离婚等往事片段,再现了大奎和瞎子过往岁月中的艰难坎坷/呵护/责任/情谊,使读者在有限的篇幅、紧凑的叙事中穿梭于现实和回忆两端,叙述避免单调、增加变化,增加了情节的感染力。【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合“瞎子投币的时候,用心摸了摸那只碗,眼角有了泪光”可知,瞎子投币的时候眼角有了泪光,表明瞎子对无人照顾的衣衫褴褛的老乞丐的同情和尊重;结合“碗上下摇着,他们的面前,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可知,老乞丐的衣衫褴褛,而瞎子在冷风中披着大奎的坎肩,老乞丐的状况反衬出瞎子在大奎照料下生活的安适。
10结合下文“那期间,瞎子手里也曾经有个破碗。冬天,寒风如刀。瞎子跪在街边,举着破碗乞讨。大奎找到他,不由分说把那只碗摔得粉碎。那天他抱着瞎子,两个人的哭声,压过了北风的尖啸”可知,下文也叙述了瞎子曾经有个破碗,像老乞丐一样在寒风如刀的冬天跪在街边乞讨,而大奎找到他并把那只碗摔得粉碎,两人抱头痛哭。可见这一情节是为了引出下文瞎子跪街乞讨,兄弟二人在寒风中相拥痛哭的往事回忆;结合下文“‘哥,我心里难受。’瞎子哽咽着。‘好好的,难受个啥?’‘这么多年,我就是个累赘。’瞎子捶着大腿,‘哥,我把你拖累了!’大奎拍拍瞎子的背,喉结滚动着:‘说啥傻话,你是我弟,我是你哥。’瞎子摇着头,泪水从干瘪的眼窝溢出来,‘哥,你为了我,离过婚,是我害了你,我对不起哥’”可知,大奎为了瞎子离过婚,瞎子认为自己是个累赘,拖累了大奎,而大奎却说你是我弟,我是你哥。体现了大奎对瞎子的不离不弃、体贴付出,以及瞎子对大奎的无比愧疚。【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脐带是母体和胎儿的牵绊,用剪刀将脐带剪断,代表胎儿离开母体的庇护,“终也剪它不断”说明瞎子始终在大奎的庇护下安适的生活。画线句“那两只紧握的手,就像一条脐带”选用“脐带”来比喻“兄弟二人紧握的手”;再结合“‘我不是你亲弟弟,’瞎子咬着嘴唇,‘十岁那年我就知道了,我是咱爹从外面捡的,可我一直没敢说’”可知,瞎子不是大奎的亲弟弟,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用“脐带”来比喻“兄弟二人紧握的手”,暗合二人虽无血缘但胜似一母同胞的兄弟情谊,感情深厚;句子“任岁月的剪刀张开锐利的锋刃,终也剪它不断”将“岁月”喻为“剪不断脐带的锐利锋刃”;再结合“妻子下了最后通牒:‘不把瞎子弄出去,咱就离婚!’他咬碎了牙,硬是和妻子离了。后来再婚,他唯一的条件,便是在家里给瞎子留间屋。于是,一个乡下女人,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几十年,日子过得紧巴”可知,大奎为了瞎子,硬是和妻子离了,后来再婚的唯一的条件是照顾瞎子,几十年日子过得紧巴。将“岁月”喻为“剪不断脐带的锐利锋刃”喻示无论在漫漫岁月中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大奎将对瞎子一如既往/长久地照顾与庇护/不离不弃。综上所述,这两个比喻与大奎与瞎子的关系、艰难经历以及内心情感紧密贴合。【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作用的能力。结合“那年爹死了,垂危时叮嘱他:‘牵好你弟弟的手,一辈子别撒开。’他点着头,流了一脸泪”可知,父亲去世,大奎难以抑制自己的悲痛,所以流下泪水;父亲临终时叮嘱大奎牵好弟弟的手,一辈子别撒开,大奎承诺父亲肩负照顾弟弟的责任,流下泪水。结合“瞎子摇着头,泪水从干瘪的眼窝溢出来,‘哥,你为了我,离过婚,是我害了你,我对不起哥!’”可知,大奎为了瞎子离过婚,瞎子认为自己是个累赘,拖累了大奎,面对瞎子表示愧疚时的含泪,表现大奎在与瞎子相依为命/不易/艰难的生活中,饱尝人世辛酸的悲苦。
11结合“他咬碎了牙,硬是和妻子离了。后来再婚,他唯一的条件,便是在家里给瞎子留间屋。于是,一个乡下女人,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几十年,日子过得紧巴。那期间,瞎子手里也曾经有个破碗。冬天,寒风如刀。瞎子跪在街边,举着破碗乞讨。大奎找到他,不由分说把那只碗摔得粉碎。那天他抱着瞎子,两个人的哭声,压过了北风的尖啸”可知,因为瞎子,大奎硬是和妻子离了婚,后来再婚,他唯一的条件是和瞎子一起生活。在那期间,瞎子在寒风如刀的冬天跪地乞讨,在找到瞎子时大奎自觉辜负父亲的嘱托,与瞎子相拥在风中的大哭;大奎离婚后带着瞎子生活,日子过得紧巴,与瞎子相拥在风中的大哭,表现面对生活艰难的坚强,经历婚变后内心压抑情绪的释放。综上所述,“他点着头,流了一脸泪”“大奎眼眶也潮了”“那天他抱着瞎子,两个人的哭声,压过了北风的尖啸”这三处写不同情境下大奎不同的悲伤情态,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事方式和写文学短评的能力。从文章的开头“瞎子喘着气,说:‘哥,走不动了。’大奎说:‘哥也累了,那就歇会儿’”,中间“‘咋的了?’大奎问,用粗糙的手掌替瞎子揩了揩。‘哥,我心里难受。’瞎子哽咽着。‘好好的,难受个啥’”,到结尾“‘为啥?’‘我怕……我怕你知道了,会不管我……’大奎揽着他,笑了:‘傻弟弟,这事儿,打我记事起就知道了’”都是对话形式,故事的叙述浓缩在兄弟对话的时空场景中,一边通过嗫嚅的对话过程,逐步展露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结合“那年爹死了,垂危时叮嘱他:‘牵好你弟弟的手,一辈子别撒开。’他点着头,流了一脸泪”可知,文章插叙了父亲临终把瞎子托付给大奎;结合“那年瞎子六岁,李狗娃这个坏小子装好人,给瞎子指路,结果让瞎子掉进一个坎里,鼻子都磕出了血。大奎踢了李狗娃两脚,让他指着天赌咒不再欺负瞎子。瞎子一边抹着鼻血,一边听着李狗娃低声下气的样子,差点笑岔了气”可知,李狗娃欺负瞎子,文章插叙了大奎替瞎子出气;结合“成家后,他一直带着瞎子,同吃同住。妻子终于受不了了,说:‘天天伺候个瞎子,这日子没法过了。’他劝,可劝不回。妻子下了最后通牒:‘不把瞎子弄出去,咱就离婚!’他咬碎了牙,硬是和妻子离了”可知,文章插叙了大奎因为瞎子而离婚。这些插叙的内容再现了大奎和瞎子过往岁月中的艰难坎坷/呵护/责任/情谊,使读者在有限的篇幅、紧凑的叙事中穿梭于现实和回忆两端or叙述避免单调、增加变化,增加了情节的感染力。(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听泉》二首〔明〕袁中道其一一月在寒松,两山如昼朗。欣然起成行,树影写石上。
12独立巉岩间,侧耳听泉响。远听语犹微,近听涛渐长。忽然发大声,天地皆萧爽。清韵入肺肝,濯我十年想。其二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月色入水滑,水纹带月洁。疾流与石争,山川为震裂。安得一生听,长使耳根悦。12.从体裁上看,这两首作品属于()A.律诗B.绝句C.乐府D.古诗13.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A.清新自然B.古朴典雅C.含蓄深沉D.质朴苍劲14.两诗都善于调动感官体验多角度描写,而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对此加以赏析。【答案】12.D13.A14.第一首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前四句先以松写月,为听泉勾画出一个空旷清静的环境,然后由远及近地描写泉声的变化,意在突出泉水清爽天地、洗濯肺腑的陶冶功能。第二首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前六句写月光洒落在石头上、流淌在泉水中,犹如凝结的霜花和成片的白雪,七、八两句由视觉转向听觉,描摹水石相激、山川震裂的听觉效果,一视一听,一静一动相互烘托,表现听泉所带来的愉悦心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绝句是四句,排除;从押韵和对仗看两首诗都不符合律诗标准,排除;从内容看,乐府诗一般反映现实,如反映徭役的痛苦、反映战争的痛苦、反映贫困、人民的劳动生活等现实主义题材,本诗写景抒情,不属乐府诗的题材。应为古诗。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A.“月在寒松”,“树影写石上”“石冷”“山白”等语言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是谓清新自然。故选A。
13【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描写技巧的能力。第一首前四句,“月在寒松”,先以松写月,接着描摹月下美景,两山如昼,树影在石,以上都是视觉描写,为听泉勾画出一个空旷清静的环境;后面诗句以听觉描写泉声,立岩听泉,由远及近,微语而至长涛,又大声发出,清爽肺肝、涤荡心魂……描写泉声的变化,突出泉水的陶冶功能。故此诗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第二首。前六句从视觉角度,写月光照耀在山上、洒落在石头上、流淌在泉水中、融入到水纹里,犹如凝结的霜花和成片的白雪;七、八两句“疾流与石争,山川为震裂”由视觉转向听觉,描摹水石相激、山川震裂的听觉效果,视听结合,静动相衬,直想一生听泉,表现听泉所带来的愉悦心情。可见本诗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四)(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王竑,字公度,其先江夏人。祖俊卿,坐事戍河州,遂著籍。②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群臣劾王振误国。众皆伏地哭,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奋臂起,捽②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③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上言曰:“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陛下益近亲儒臣,讲道论德,进君子,退小人,以回天意。”帝纳其言。④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全活八十五万余人。人忘其饥,颂声大作。是年十月,济宁亦饥,帝遣尚书沈翼赍帑金③三万两往振。翼散给仅五千两,余以归京库。竑劾翼奉使无状,请仍易米备振,从之。⑤天顺五年,孛来寇庄浪,都督冯宗等出讨。用李贤荐,起竑故官。竑与宗击退孛来于红崖子川。宗等还,竑仍留镇。明年春,复令督漕抚淮、扬。淮人闻竑再至,欢呼迎拜,数百里不绝。⑥宪宗即位,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共荐竑堪大用,尚书王翱、大学士李贤请从其言。帝曰:“古人君梦卜求贤,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与乎?”即召竑为兵部尚书。命下,朝野相庆。【注】①北狩: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②捽:揪住。③赍帑金:带着国家库藏的金帛。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4(1)坐事戍河州()(2)孛来寇庄浪()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道殣相望()A.掩埋B.饿死C.觐见D.堆积(2)脱有变()A.倘若B.轻慢C.逃跑D.疏忽17.把第④段画横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竑劾翼奉使无状,请仍易米备振,从之。18.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19.分析第③段王竑上言劝谏的言语策略。20.综观全文,分析第⑥段中宪宗重用王竑后“朝野相庆”的原因。【答案】15.①.因……获罪,犯罪②.侵犯16.①.B②.A17.王竑弹劾沈翼奉命出使而没有成效(功绩),请求仍然(将钱财)换成粮米来为赈灾做好准备,(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18.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19.先将过错归咎于群臣,请求下令让臣子反思各项与民生相关的施政措施。再用委婉的语气,劝谏君王要更加亲贤远佞,间接暗示为上者应上承天意、下安黎民的责任。寥寥数语涉及到行政方略、选材用人、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同时又能考虑到君王的内心感受,提升了纳谏的可能性。20.惩奸除恶不惜身顾命,奋勇在前;为政处事不唯上、不教条,敢于担责;匡正君主,敢于进谏;体恤百姓,亲力亲为。【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因……获罪,犯罪。句意:因犯罪被遣戍守河州,就落籍在那里。(2)名作动,侵犯。句意:孛来侵犯庄浪。【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殣,饿死。句意:在路上饿死的人接连不断。
15故选B。(2)脱,倘若。句意:倘若有变化。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劾”,弹劾;“奉使无状”,奉命出使而没有成效(功绩);“易”,交换;“振”,通“赈”,赈灾。【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王竑于是亲自巡视灾区,为救济人而分发财物,财物不足,便令沿淮上下商船,估量船只大小拿出米。“不足”的主语是财物,省略了,句意完整,在前后断开;“则令沿淮上下商舟”中“沿淮上下商舟”作后面“量大小出米”的主语,但是主语较长的话,一般与后面的谓语部分断开,所以在“商舟”后面断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可知先将过错归咎于群臣,请求下令让臣子反思各项与民生相关的施政措施。结合“陛下益近亲儒臣,讲道论德,进君子,退小人,以回天意”可知再用委婉的语气,劝谏君王要更加亲贤远佞,间接暗示为上者应上承天意、下安黎民的责任。“痛自修省,省刑薄敛”“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近亲儒臣,讲道论德,进君子,退小人”寥寥数语涉及到行政方略、选材用人、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同时又能考虑到君王的内心感受,提升了纳谏的可能性。【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竑愤怒,奋臂起,捽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可知王竑惩奸除恶不惜身顾命,奋勇在前。结合“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全活八十五万余人。人忘其饥,颂声大作”可知王竑为政处事不唯上、不教条,敢于担责。
16结合“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上言曰:‘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陛下益近亲儒臣,讲道论德,进君子,退小人,以回天意’”可知王竑匡正君主,敢于进谏。结合“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全活八十五万余人”可知王竑体恤百姓,亲力亲为。参考译文王竑,字公度,他的祖先是江夏人。祖父俊卿,因犯罪被遣戍河州,于是落籍在那里。英宗被掳到北方去的时候,郕王代他处理朝政,群臣弹劾王振误国之罪。众人都趴在地上痛哭,请将王振灭族。锦衣卫指挥马顺,是王振的党羽,厉色呵叱议论者离开。王竑非常愤怒,奋臂而起,抓住马顺的头发呼喊道:“你们这帮奸党,论罪应当被杀,现在还胆敢这样?”他一边骂一边咬往马顺的脸,众人都一起击打马顺,当场把他打死。四年(1453)正月,因为天灾人祸招致的损害接连出现,王竑上书说:“请下命令要求各位臣子痛加修身反省自己,减少刑罚,薄收赋税,停罢没有好处的工程,严戒没有功绩的奖赏,散财来聚集民心,爱护百姓来树立国家根本。陛下应更加亲近儒臣,讲说道理评判品德德高下,使君子进来,使小人退却,来使天意返回。”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在这之前,凤阳、淮安、徐州发大水,在路上饿死的人接连不断,王竑呈上奏疏,不待朝廷答复,便打开粮仓救济百姓。至此前往就餐的山东、河南的饥民一齐来了,粮仓的米不够供给。只有徐州广运仓还有多余积蓄的粮食,王竑又想全部分发掉,掌管仓库的宦官反对。王竑前往告诉那个宦官:“百姓早晚将成为盗贼。如果你不听从我,倘若有变化,我应当先杀了你,然后自请死亡罢了。”宦官害怕王竑的威名,不得已听从了。王竑于是亲自巡视灾区,为救济人而分发财物,财物不足,便令沿淮上下的商船,估量船只大小拿出米。他劝富民拿出二十五万余石米,供给五十五万七千家饥民,保全救活了一百八十五万多人。人民都忘记了饥饿,纷纷歌颂王竑。这一年十月,济宁也闹饥荒,皇上派尚书沈翼带着三万两库金前往赈济。沈翼只发放了五千两,剩下的把它们都归还了京库。王竑弹劾沈翼奉命出使而没有成效,请求仍然(将钱财)换成粮米来为赈灾做好准备,(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天顺五年(1461),孛来侵犯庄浪,都督冯宗等人出去讨伐。因为李贤的推荐,皇上起用王竑,恢复原来的官职。王竑与冯宗在红崖子川击退孛来。冯宗等人回京,王竑仍留下镇守。第二年春天,皇帝又命他监督漕运,在淮安和扬州做巡抚。淮人听说王竑第二次来,欢呼迎见跪拜,队伍长达几百里不断绝。宪宗即位后,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等人共同推荐王竑,认为能够委以重任,尚书王翱、大学士李贤请求(皇帝)听从萧、吕等人的意见。皇上说:“古代的人君通过推梦占卜来寻求贤才,现在朕难道就不能听从舆论赞成你们的意见吗?”马上召王竑回来任兵部尚书。命令下达后,朝廷与民间相互庆贺。(五)(12分)
17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论〔宋〕王安石①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何也?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以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①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②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②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然后知骐骥与驽骀③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③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④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注】①諰諰然:担心害怕貌。②蔑:不明。③驽骀:劣马。21.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一项是()A.则B.而C.盖D.然22.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世上本无人才,只要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就会出现。B.世上本无人才,只有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才会出现。C.人才本来就有,只要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就会发现人才。D.人才本来就有,只有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才会发现人才。23.分析第②段画线处比喻论证的作用。24.议论性文章经常通过引入虚拟论敌来加强议论的针对性,请从这一角度对本文进行评析。【答案】21.C22.D23.
18作者用骐骥与驽骀在进食嘶鸣时无有不同,而在负重行路时高下立见的比喻,论证了人的才能必须经由用事才能为人所知的道理。这一比喻不仅能够引发读者的直观想象,并且以喻驳喻,起到了针锋相对的效果。24.本文提出选拔人才应“尽其道以求而试之”的观点,是专门针对“用心非不善”的“无才观”而言的。引入“世之蔽者”认为“人之异能犹锥之在囊”的看法,为的是从根本上纠正这种对于人才可从表面外在进行辨别的错误看法。然后再次引入“不言教育独言求用”的质疑,借以申明“求而试之”是“法度未立”背景下的选择。先后两个虚拟论敌的引入,既破除了异见观点的认知误区又为自己立论的潜在缺陷增加了必要的前提限定,使文章的观点更站得住脚。【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意思是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可见,该句内容是对前文对人才三种偏见原因的推测。A.则,连词,表结果。B.而,连词,可以表并列、顺承、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关系。C.盖,副词,大概,表推测。D.然,连词,表转折。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根据原文“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可知,人才的出现在于时势的需要与“上之人”的发现与重用。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君主如果想得到他们,他们就来了。因此,这句话强调人才本来就有,只有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才会发现人才。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第②段画线句意思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牙齿,从此之中寻找马
19本领的人大错了。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缰绳晃一晃,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完了,这样良驹和劣马才能分辨出来了。作者以马为喻,强调要在实践中考察人才。在马厩中,劣马好马混杂在一起,其饮水吃草、嘶鸣啼咬并没有多少不同,而等让他们拉车跑路时,好马劣马就看出大不一样了,好马“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而劣马“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及”。说到人也是如此,平常情况下难见高下,“惟其遇事而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人才与一般人的区别便可看得清清楚楚了。故这一比喻不仅能够引发读者的直观想象,并且以喻驳喻,起到了针锋相对的效果。【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这是一篇驳论型的论说文。文章一开始便以“不患”与“患”两个否定、肯定的句式,说明了当时的“天下之患”,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天下所忧虑的事情,从而明确提出人才问题事关重大,“材之用,国之栋梁”,并正反说明了人才的极端重要;而且作者用一个“者……也”设问句,指出“是有三蔽”,具体摆出了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这三种偏见也正是作者在《材论》中要分别驳斥的三种错误观点;而且作者以马为喻,强调了要在实践中考察人才的观点,即“尽其道以求而试之”。由“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可知,接着作者引入“不言教育独言求用”的质疑,进一步引申寻求人才与培育人才的关系。可以说,作者基于其“用心非不善”“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的思想基础,驳斥了天下无人才的偏见,阐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观点。综合以上,可知作者先后两个虚拟论敌的引入,既破除了异见观点的认知误区又为自己立论的潜在缺陷增加了必要的前提限定,使文章的观点更站得住脚。参考译文: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在上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力,而是忧虑在上者不让他们效力。这是为什么呢?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也不会有忧患,人才的得失与否,与国家治乱的命运无关;又或者说:“我所赋予的官位财务可以吸引国家的能人,他们的光荣耻辱担心悲伤都是我说了算,我可以骄傲地看着国内的能人,而他们都将依附到我身边;又有的人不探求培养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仲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这三种偏见,它们的危害是相同的。不过,当中的用心不是不好,而且还可以讨论失误的原因的,就是认为天下没有人才那种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牙齿,从此之中寻找马的本领的人大错了。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缰绳晃一晃,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完了,这样良驹和劣马才能分辨出来了。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试用他们罢了。
20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使用,反而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有人问:“古时候的人是用教育的方法来造就人才的,然而你只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律制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能够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那么天下的小事也会像先王那个时代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这就是我为什么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哎!如今天下忧患没有人才啊。我听说,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而辩论游说的人才出现;刘邦、项羽并起争雄,而出谋献策、勇敢善战的人才涌现;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而多谋善议、敢于谏诤的人才来辅佐。这些人才,都是在那些名主还没出现之时所没有的。如今君王想要找人才,而人才担心不被君王所用。天下之大人才众多,却说没有人才,我不相信这种说法。三、写作(7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但有人说,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关于面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有人乐于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都不同”,问题具有多面性和关联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价值对问题的看待和思考,会有不一样的见解和判定。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就是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认知,唯此才能为解决问题提出合理的方案。有人说,“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这一观点偏重于“解决”,也就是采取实际行动去对问题进行处理,使问题得以解决。这一点当然也非常重要,如果对问题仅仅停留在“分析”的层面,不管分析得多么头头是道,提出的解决方案多么完美,都是空中楼阁,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也需要分析问题作为基础,如果没有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就一味地蛮干,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会造成更大的问题。综上,面对问题,既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也需要去解决,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解决问题是分析问题的落脚,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21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分析为前提,解决是关键。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分析为先,在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基础性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式,这样才能避免行动的低效性、盲目性。可以分析问题产生的内因、外因,处理问题所需要的主观、客观条件,应当采取的方法、步骤等。二、解决是关键,唯有行动,才能将策略真正落地生根,真正解决问题,否则,再完美的解决方案都是一纸空谈。行动时应当在正确方式的指引下进行,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最终有效解决问题。最后,再次强调,面对问题,先分析再解决,才能事半功倍。立意:1.分析为前提,解决是关键。2.全面分析助力更好解决。3.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2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