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

ID:83368858

大小:47.4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06-21

上传者:老李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7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论语·子罕》)(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3)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答案】①.仁者不忧②.赢粮而景从③.贾谊④.出师未捷身先死⑤.长使英雄泪满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赢、景、捷、襟。2.按要求选择。(1)小宁与同学改编“晴雯撕扇”情节参加学校“《红楼梦》舞台秀”演出,他们力求台词符合原著中人物的性格。以下台词最不适合的一项是()A.晴雯对宝玉说:把你的扇子先拿给我撕,我就爱听那声响。B.晴雯对宝玉说:撕了几把气也顺了,今天可不敢再造孽了。C.宝玉对晴雯说:你喜欢听那一声响,就故意撕碎了也使得。D.宝玉对晴雯说:生气时不要拿它出气,撕着玩开心就可以。(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侦探小说和某些畅销类小说,设法尽可能减少甚至取消故事的停顿,,。。反过来说,。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①从而迎合读者对情节的贪婪

1②作者对读者的好奇心采取了迎合乃至纵容的态度③这是由于商业出版社销售业绩的驱动所产生的叙事变革④被宠坏了读者也在迫使作者和出版商接连不断地提供悬念和刺激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④①③②【答案】(1)B(2)A【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撕了几把气也顺了,今天可不敢再造孽了”这句不应该是晴雯对宝玉所说,因为原著中是晴雯撕扇子,应该是“宝玉对晴雯说”。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①句“从而”紧承前文“故事的停顿”;③句的“叙事变革”与①句的“情节’相连接;②句中“作者对读者的好奇心采取了迎合乃至纵容的态度”是对前面“减少甚至取消故事的停顿”的总结,与①③句相接;“反过来说”说明需要从读者的角度来谈,因此,后面跟④句。故选A。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理性与理论陈嘉映①我们在反思、谈论“理性”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会把科学家作为理性的典范,把理性和理论相提并论:理性倾向于上升为理论,理论是最理性的。其实,理论兴趣并不是理性态度的自发产物,理性态度多半是抵制理论的。②我们叫作“理论”的东西,首先是一般的东西、普遍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是和具体情况相对的。反过来说,凡是概括的东西都有一点儿理论的意味。彭加勒说:“每个概括都是一个假说。”概括命题都有点儿像是理论,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物极必反、

2、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甚至还有个常用的句式:“从理论上来说当然多行不义必自毙,但是在具体情况下……”普遍性对于理论家是重要的,对于务实家却没什么用。物极必反,这不错,但也没什么用,因为麻烦总是在于弄不清楚什么时候是极点。你深明物极必反的道理,但你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买进股票,什么时候该抛出。③理论还有另外一个简单的意思。侦探小说进行到一半时,侦探会提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给出了案件的全貌。其中有些环节是设想、猜测,还有待证实,如果全都已经证实了,那就不是理论了,就是事实了。在这里,理论是个完整的故事,但其中有些环节是推论出来的。我们倾向于把概括称作理论,也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推论。④理论的一个核心含义是对世界的整体解释。一个民族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解释,在史前社会,这种解释表现在神话里。一个民族的神话系统开始对世界做出统一的解释,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世界的起源、自己种族的起源、人的生活规范。到理知时代,对世界的总体解释转变了形态,转变为某种形式的理论,这类理论的特点是从现象的相似性进行概括和推论,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宏大叙事。整体解释,无论是神话形态,还是理论形态,其中都有很多臆测的或推论的内容。理论总是在琢磨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即使在今天,爱好理论的还多是神神叨叨、狂热痴迷的人,成天张望六合之外。那些注重实际的理智人往往对理论没有兴趣,甚至轻蔑。关于这一点有太多的误解,人们说到理性,往往首先想到理论。⑤在通常意义上,理智和理性是非理论的,甚至是反理论的。我们把什么人叫作富有理性?讲求实际,讲求经验。我们经常拿诸子百家和希腊相比。的确,要说学术的繁荣、思想的生动、智慧的深刻,两者共同之处甚多。但先秦诸子总体上没有希腊人那种建构理论的热情。在先秦诸子中,孔子最突出地体现了重现世不重理论的理性态度。在孔子那里,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理性态度是一种非理论甚至反理论的态度,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孔子从不热衷于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在中华文明传统中,最突出的理论建构是邹衍、董仲舒一系的阴阳五行理论。阴阳是到处可见的两分法的一例,也可以被理解为概念在形式方面的二元性,有冷就有热,有高就有矮。这种形式方面的二元性由于缺乏结构,也是不可能基以构建理论的。⑥而阴阳之能成其为理论,在于它被视作元素或原理。原理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需要被揭示、被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才是世界的真相。那个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东西,那个在不同事物现象领域中不变的东西,是数、秩序、结构。把现实和现实背后的隐秘结构区分开来,是理论态度的最基本的特征。史湘云话说:“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难怪翠缕不解:“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怎么个样儿?”隐秘的元素通过不可见的机制造就芸芸万象,这是理论阐释的特征。⑦司马迁在《孟荀列传》中这样说邹衍的影响:“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老百姓对理论通常没什么认真的兴趣,姑妄信之,而那些有志于天下的枭雄却往往觉得自己和天命有紧密的联系,于是对理论有一种认真的兴趣,当真会为理论家推衍出来的结论兴高采烈或惧然顾化。

3(有删改)3.根据语境,以下对第⑦段加点词“顾化”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敬而远之。B.不敢违逆。C.引起重视,欲从其术。D.很受震动,欲抑其术。4.在第②段画线处可填入的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5.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非理性的人更适合研究理论。B.非理性的人更在意事物全貌。C.理论家并不重视实际和经验。D.理论家总是难免概括和推论。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7.本文第⑥段所引史湘云与翠缕的对话,其先后顺序与《红楼梦》原文不一致,请对此加以评析。翠缕道:“这糊涂死我了。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湘云道:“这阴阳不过是个气罢了。器物赋了,才成形质。譬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湘云笑道:“阿弥陀佛,刚刚儿的明白了。”翠缕道:“这些东西有阴阳也罢了,难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答案】3.C4.欲速则不达5.D6.本文开篇直接提出观点:理论兴趣不是理性态度的自发产物,理性态度多半是抵制理论的。然后从两个方面论证了理论兴趣与更注重具体情况的理性态度不同:理论家更关注普遍、抽象的东西;理论倾向于反映事物全貌,包含着设想、推论。最后据此阐明两种态度最基本特征的差异在于是否重视现实背后的隐秘结构,有力证明了观点。7.本文引用了史湘云与翠缕的对话原文,却未遵循原文的对话顺序,将翠缕听完史湘云解释后“今儿可明白了”的反应替换成相反的“这糊涂死我了”,确实容易给人以歪曲文意的印象。但从引文的整体语境看,这种倒置并未歪曲原文所表现出的翠缕向史湘云问阴阳理论似懂非懂、刨根究底的状态。从本文的说理需要来看,这样倒置可以凸显主仆二人对阴阳理论的认知程度差异,生动地表现出“把现实和现实背后的隐秘结构区分开”的难度之大,凸显理性态度与理论态度的差异。因此,此处引文语序的倒置又有一定的合理性。【解析】

4【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第⑦段原句是“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要理解“顾化”的含义需要借助语境,也就是后文,“而那些有志于天下的枭雄却往往觉得自己和天命有紧密的联系,于是对理论有一种认真的兴趣,当真会为理论家推衍出来的结论兴高采烈或惧然顾化”,首先这些对理论感兴趣的人是“王公大人”和“有志于天下的枭雄”,他们“觉得自己和天命有紧密的联系”“对理论有一种认真的兴趣”,说明他们很重视这样的说法,想要顺从“天命”。这里的“惧然”是重视的意思,“顾化”是想要顺从这种理论,也就是“欲从其术”。A.“远之”错误;B.“不敢违逆”错误,应该是想要利用理论为自己服务;D.“欲抑其术”的“抑”理解错误。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能力。根据“概括命题都有点儿像是理论”,以及文中举出的例子“人之初性本善”“物极必反”“多行不义必自毙”可知,此处只要填的句子符合“概念命题”,表达一种观点即可,如“欲速则不达”。【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原文“理论兴趣并不是理性态度的自发产物,理性态度多半是抵制理论的”,但不能由此推出“非理性的人更适合研究理论”。B.原文“理论的一个核心含义是对世界的整体解释”“理性态度多半是抵制理论的”,不能推出“非理性的人更在意事物全貌”。C.原文“在通常意义上,理智和理性是非理论的,甚至是反理论的。我们把什么人叫作富有理性?讲求实际,讲求经验”,不能推出“理论家并不重视实际和经验”。D.“这类理论的特点是从现象的相似性进行概括和推论,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宏大叙事”,可以推出“理论家总是难免概括和推论”。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本文开篇直接提出观点,“理论兴趣并不是理性态度的自发产物,理性态度多半是抵制理论的”;

5然后分析“我们叫作‘理论’的东西,首先是一般的东西、普遍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是和具体情况相对的”,理论家更关注普遍、抽象的东西;“理论还有另外一个简单的意思……理论是个完整的故事,但其中有些环节是推论出来的。我们倾向于把概括称作理论,也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推论”“到理知时代,对世界的总体解释转变了形态,转变为某种形式的理论,这类理论的特点是从现象的相似性进行概括和推论,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宏大叙事。整体解释,无论是神话形态,还是理论形态,其中都有很多臆测的或推论的内容”,理论倾向于反映事物全貌,包含着设想、推论。这是从两个方面论证了理论兴趣与更注重具体情况的理性态度不同。然后通过诸子百家和希腊的比较,孔子和邹衍、董仲舒的比较,得出“把现实和现实背后的隐秘结构区分开来,是理论态度的最基本的特征”,阐明两种态度最基本特征的差异在于是否重视现实背后的隐秘结构,有力证明了观点。【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探究问题的能力。先看原文和引文的差别,原文翠缕先说“这糊涂死我了。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在史湘云解释完阴阳之后,翠缕说“我今儿可明白了”。而引文把史湘云解释阴阳放在前面,翠缕听了后仍然说“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可见本文引用了史湘云与翠缕的对话原文,却未遵循原文的对话顺序,将翠缕听完史湘云解释后“今儿可明白了”的反应替换成相反的“这糊涂死我了”,确实容易给人以歪曲文意的印象。分析这样引用的效果:从原文来看,翠缕向史湘云询问何为阴阳,表现出对阴阳理论的似懂非懂、刨根究底的状态。引文虽然调换了顺序,但不影响翠缕对阴阳理论探寻、不解的状态。引文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出于作者说理的需要,此段核心句子是“把现实和现实背后的隐秘结构区分开来,是理论态度的最基本的特征”,引用《红楼梦》中这段主仆对话,是想要论证观点的。倒置处理之后,可以凸显主仆二人对阴阳理论的认知程度差异,而在史湘云解释之后翠缕仍然不明白,更生动地表现出“把现实和现实背后的隐秘结构区分开”的难度之大,凸显理性态度与理论态度的差异。因此,此处引文语序的倒置又有一定的合理性。(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水银花开的夜晚迟子建①有一日傍晚咳嗽流涕,我便取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想看看自己是否发烧。取体温计的时候,不慎将外壳的护帽朝下,由于对接处咬合不严,护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将体温计彻底出卖了,它随之坠落,摔成两截。

6②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③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像一带雪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珠,泄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朝我眨眼。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④我少时对水银的了解,竟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让一对童男童女为他老娘殉葬。他们给童男童女灌注了水银。故事浓墨重彩的是那个身世凄惨的童女,在出殡的行列中,她端坐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可她无法应答了。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阴影,恨地主,也恨水银。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⑤我那时感冒了,发烧了,抗拒去卫生所,骨子里是恐惧水银体温计。总觉得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它灿烂了,我就黑暗了。体温计是恶魔,这在看过《一块银元》小人书的同学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师时,私下议论要是小人书中被灌注了水银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女孩,该有多好。这位班主任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中等个,微胖,圆脸上生满雀斑,厚眼皮,眼睛不大,但很犀利。⑥我们为什么怕这位老师呢?她严厉起来不可理喻。她有一杆长长的教鞭,别的老师的教鞭只在黑板上跳舞,她的教鞭常打在学生手上,考试不及格者是她惯常教训的对象。痛和屈辱,让被打的同学哇哇大哭。这种示众的效果,倒是让所有的学生不甘落后,刻苦学习了。但大家心底对她还是恨的,她头发浓密,梳着两条粗短的辫子,我们背地就说她带着两把锅刷。⑦最让我们难堪的是检查个人卫生。我们上课前她会手持碎砖头,高傲地站在门口,我们则像乞丐一样朝她伸出手去,如果我们的手皴了,或是指甲里藏污纳垢,她会扔给你一块碎砖头,让我们出去蹭掉手上的皴,抠出指甲里的泥,砖头在此时就成了肥皂了。⑧这位班主任老师看上去跋扈,但她业务好,很敬业,也有善心。有的同学家贫,她家访时会带上她买的作业本,她还帮助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交费,并带我们进城,去照相馆拍合影。如果是冬天,天黑得早,讲台就点起一根蜡烛。烛火跳跃着,忽明忽暗,她的脸也忽明忽暗,那也是她最美的时刻,脸上的雀斑看不见了,语气温柔,面目平和。⑨她离开我们小镇,似乎没有任何预兆。突然有一天,她要调到她恋人那儿,是去结婚。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是个有人惦念的人。⑩她要离开了,按理说我们该同声庆祝的,可大家突然都很沮丧。她将自己所用之物,分给常遭她鞭打的人。在她走前,有天我在小卖店碰见她,她还买了一双雨靴送我。从此后,她离开的风雨时刻,穿着雨靴走在泥水纵横的小路上,总会想起她。而她带我们拍的合影,成了同学们最美的珍藏。

7⑪四十多年了,我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也极少想起她来。但水银泄地的这个夜晚,也过了半百之岁的我,却很热切地思念起她来。⑫夜一点点地黑起来,我清理完地板上的水银,关了厅里的灯,打算回卧室休息。借着卧室的微光,我突然发现刚清理过的地板上,仍有水银珠一闪一闪的。我不相信,取了手电筒照向那里。呵呀,这分明是一个微观花园么,我发现了无数颗更加细小的水银珠粒,在白桦木地板的表面和缝隙,花儿一样绽放着。⑬这不死的花朵,实难相送,那就索性不送,我不相信就凭它们,会让我性命堪忧——将其当花来赏又如何!权当它们是腊梅的心,是芍药的眼,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⑭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有删改)8.第③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9.第④段在文中除了承上启下外,另有其作用,请加以分析。10.分析“水银”在全文构思上的作用。11.小宁认为第⑭段虽然用了“因为”一词,但并未与上文构成因果关系,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答案】8.画线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水银以人的情态,“欢欣鼓舞”,“朝我眨眼”,生动表现出水银泄地后呈珠状扩散之快和我在黑夜中见此情景的意外之喜。又运用比喻手法,将泄地的水银比作满天繁星,不仅生动渲染了银珠之多,还巧妙地将天地空间倒置,与下文的时间回溯和谐地融为一体。9.补充交代了“我”少时憎恨水银的原因,丰富了作品内容;展现了“我”当时认知世界的方式与能力,揭示了“我”那时不理解乃至憎恨班主任的心理背景;以小人书内容对自己心灵的触动之深映射“我”那时对班主任憎恨程度之深;与“我”四十多年后对这位班主任的热切思念遥相呼应,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情感变化,还增强了情感变化的合理性。10.水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全文结构严谨;水银是勾起回忆的引子,有助于建立起回忆与现实的联系;水银是抒情的载体,蕴含着“我”对当年班主任的热切思念与赞美;水银又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本来认为有毒之物却可以绽放别样的精彩,这可以深化主题。11.不同意。第⑭段既是说黑夜会无差别地遮掩所有的花朵,这无关于花朵本身是否美丽;也是说认知的不足会使认知对象的美好被蒙蔽掉,就如“我”年少时未能充分理解班主任的好。因此,该段强调了“我”现在已认识到美好的事物会因为客观或主观因素而被“无辜”蒙蔽,这就解释了前一段所写在这个夜晚,尽管知道水银有毒,仍乐意将地上的银珠当花来欣赏的原因,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是成立的。【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8画线句中,以“欢欣鼓舞”,“朝我眨眼”描写泻地的水银,赋予水银以人的情态,这是运用了比拟手法。“欢欣鼓舞”呈现水银迅速四散的动态,生动表现出水银泄地后呈珠状扩散之快;“朝我眨眼”是我对水银的关照,表现我在黑夜中见此情景的意外之喜;句中运用比喻手法,“泄地水银”为本体,“满天繁星”为喻体,将泄地的水银比作满天繁星,既生动渲染了银珠之多如繁星,又巧妙地以地为天,将天地空间倒置,与下文的时间回溯和谐地融为一体。【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恨地主,也恨水银。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据此可知补充交代了“我”少时憎恨水银的原因,丰富了作品内容;地主用水银毒死了可爱的小姑娘,“我”却视水银为毒蛇,这种思想展现了“我”当时认知世界的方式与能力,揭示了“我”那时不理解乃至憎恨班主任的心理背景;“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阴影”,小人书内容对自己心灵的触动很深,由此竟想到被水银毒死的是班主任该多好,映射“我”那时对班主任憎恨程度之深;有此段可知,“我”是一个情感热烈的人,有鲜明的爱憎,这与“我”四十多年后对这位班主任的热切思念遥相呼应,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情感变化,还增强了情感变化的合理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散文意象作用的能力。文章由温度计中水银泻地,想到小时候和水银有关的人事,再回到眼前欣赏水银花,水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全文结构严谨;文章由水银泻地想到小时候和水银有关的人事,可见水银是勾起回忆的引子,有助于建立起回忆与现实的联系;“我”小时候憎恨水银,如今能欣赏水银花;曾经诅咒被水银毒死的班主任,后来是那样热爱,如今是这样的热切思念与赞美,可见水银是抒情的载体,蕴含着“我”热烈的情感;水银本是有毒之物,而今水银花开却是如此美丽,有毒之物却可以绽放别样的精彩,这就使水银有了一定的象征意味,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按照常规首先明确态度,即“不同意”。

9“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这是说黑夜会无差别地遮掩所有的花朵,既掩盖了颜色与美丽,也掩盖了毒性与芒刺。这就和前文班主任这多美丽芬芳的花朵一样,她爱孩子,对学生负责,却由于我们认知的黑夜而被憎恨,她的美好因认知对象的认知不足而被蒙蔽掉,所以“我”年少时未能充分理解班主任的好。因此,该段强调了“我”现在已认识到美好的事物会因为客观或主观因素而被“无辜”蒙蔽,一如不美好也会被蒙蔽。这就解释了前一段所写在这个夜晚,尽管知道水银有毒,但“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所以“我”要掩盖掉它的毒性,“我”要将地上的银珠当花来欣赏,可见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是成立的。(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_______(宋)王琪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叶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12.以下诗词选集中,可能收录这首词的一项是()A.《词余精选》B.《古诗源》C.《宋人中调选粹》D.《长短句百首》13.小宁打算沿用所咏对象仿写这首词,以下适合他选用的词牌和标题是()A.望江南·桂魄B.江城子·赤乌C.扬州慢·冰鉴D.望海潮·玉钩14.整首词视角多变,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答案】12.D13.A14.上阕“云叶开时冰吐鉴”写仰视所见之圆月,“浪花深处玉沉钩”写俯瞰所及之缺月。按常理,月的圆缺本有渐变过程,不应同时出现,作者却用变换视角的方法,使上下圆缺的画面同时出现,对比鲜明,触发人事无常的思考。下阕所写又由圆缺的月形聚焦到月中丹桂,联系起嫦娥的传说,视角丰富且切换自然,使人生聚散无常之思更显深沉、悠远。【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从诗歌的形式来看,这是一首“词”。A.“词余”指的是“曲”;B.“古诗”指的是“诗”;C.“中调”是指59字到90字,而这首词是54字,属于“小令”;D.“长短句”是词的别称。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10“词牌”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标题”与词的内容有关。考生可根据学过的带有选项涉及的词牌名的诗词来判断这首词的词牌名。“望江南”代表作有唐·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而本词与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一致,由此可知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望江南”。再看内容,“冰吐鉴”描写圆月如明镜高悬夜空;“玉沉钩”描写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圆缺”指月圆月缺;“丹桂”指月中桂树;“素娥”指月中嫦娥。由此可见,这首词与“月”有关。“桂魄”,古代传说月中有桂,故为月的别称。“赤乌”,又称“金乌”,指太阳。“冰鉴”“玉钩”都指月亮。综合以上分析,此词词牌和标题应是“望江南·桂魄”。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题干明确“视角多变”,鉴赏时结合内容和视角变换来分析。上阕三四句“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意思是说,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其中“云落开时冰吐鉴”是仰视天空;而“浪花深处玉沉钩”是俯视江水,这是俯仰的变化。月亮圆缺变化应当经过一段时间,但本词这两句一仰一俯,浓缩了时间,使得上下圆缺的画面同时出现,对比鲜明,从而引出“圆缺几时休”,触发人事无常的思考。下阕“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这两句是说,月中丹桂四时不谢,它不会因为秋天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在无休止的孤寂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由月亮圆缺想到了人的相聚离散,自然地联想到了月中的丹桂和嫦娥,视角丰富且切换自然。“天上共悠悠”是说,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而人未圆而黯然神伤,这样就使人生聚散无常之思更显深沉、悠远。(四)(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高适者,渤海蓨人也。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②禄山之乱,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适谒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曰:“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然疾病沉顿,智力将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樗蒱饮酒,不恤军务。南阳之军,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11③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诏平江淮之乱,师将渡而永王败。(节选自《旧唐书》)材料二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选自《唐才子传》)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表为左骁卫兵曹()(2)以功名自许()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不事生业()A.学业B.产业C.生活杂务D.新的职事(2)体格渐变()A.健康情况B.姿态模样C.力量强弱D.体裁格调17.把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18.材料二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19.以下对材料一第②段“玄宗嘉之”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A.高适懂得感恩B.高适检举首犯C.高适分析周详D.高适体察上意20.同为高适作传,材料二在内容的取舍方面有较鲜明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答案】15.①.上表推荐②.期许16.①.B②.D17.当初,太上皇派众王分别镇守各地,高适极力进谏说不可以。这时永王叛乱,肃宗听说高适很有论谏才能,召他来商议如何应对这件事。18.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19.B

1220.材料二所记内容偏重传主的才学品性,记录传主的文学活动与成就,对其政治活动、为官业绩、政治才华等要么一笔带过、极为简略;要么干脆略过不表。如材料一第③段所记高适劝谏及预言永王必败的事,表现出高适在政治军事上有较突出的洞察之明,这在材料二中却未见记录。【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表:上表推荐。句意: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2)许:期许。句意:以建功立业自我期许。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生业:产业。句意:不从事产业。故选B。(2)体格:体裁格调。句意:体裁格调逐渐发生变化。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分镇”,分别镇守各地;“切谏”,极力进谏;“及是”,到这时;“论谏有素”,很有论谏才能;“谋之”,谋划这件事。【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来又升任谏议大夫。高适仗恃意气敢于直言,朝中权贵近臣都怕他。李辅国忌妒他的才干。“擢谏议大夫”为动宾结构,“谏议大夫”后面断开;“负气敢言”是句子的谓语,省略了主语“适”;而“权近”是“侧目”的主语,应在“负气敢言”后、“权近”前断开;“李辅国”是“忌其才”的主语,其前断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3结合原文“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可知哥舒翰对高适有知遇之恩,第②段高适首先肯定“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说明其懂得感恩;“然疾病沉顿,智力将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樗蒱饮酒,不恤军务。南阳之军,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从哥舒翰、监军李大宜到南阳各军全都做了周祥的分析;“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表明他能够体察上意。因此ACD正确。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选材等写作技巧的能力。材料二选自《唐才子传》,开头“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简单介绍传主的字和籍贯,然后侧重传主的才学品性,如“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主要记录传主的文学活动与成就,如“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对其政治活动、为官业绩、政治才华等写得简略,如“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只是记录他官职的变化,一笔带过、极为简略;有的政治才华干脆略过不表,如材料一第③段“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诏平江淮之乱,师将渡而永王败”,所记高适劝谏及预言永王必败的事,表现出高适在政治军事上有较突出的洞察之明,这在材料二中却未见记录。参考译文:材料一①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少年时四处流落,不从事产业,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等到五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几年之间,体裁格调逐渐发生变化,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他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②安禄山叛乱的时候,高适辅佐哥舒翰守卫潼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拜见玄宗,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形势说:“仆射哥舒翰忠诚正义感奋激励,然而因为病体沉重,而导致才智能力衰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们约定要贡献香火钱,掷骰子、喝酒,不关心军务。南阳的各路首领,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各自都有旌节,监军等几人又专权行事,事情如此,作战怎么能取得胜利呢?陛下因此向西前往蜀中,躲避毒害,不能完全看作是耻辱。”玄宗赞赏他的话,不久升他做侍御史。③至德二年,永王李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太上皇派众王分别镇守各地,高适极力进谏说不可以。这时永王叛乱,肃宗听说高适很有论谏才能,召他来商议如何应对这件事。高适因此陈述江东的形势,认为永王必败。皇上对他的回答很惊奇,下诏使平定江淮叛乱,大军将要渡河而传来永王失败的消息。

14材料二高适,字达夫,还有一种说法字仲武,沧州人。他年轻时落魄潦倒,不拘小节。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耻,混迹于赌徒之中,才气名声却传播开来。后来高适考中有道科,授职封丘县尉。不久,哥舒翰上表推荐高适任掌书记。后来又升任谏议大夫。高适仗恃意气敢于直言,朝中权贵近臣都怕他。李辅国忌妒他的才干。蜀中内乱时,高适出任蜀州、彭州的刺史,又升西川节度使。归朝后,任左散骑常侍。于永泰初年去世。高适崇尚气节,谈论王业与霸业,滔滔不绝,从不厌倦。他遭逢国家多难之时,以建功立业自我期许。到五十岁才学写诗,立即就写得很好。因为他本身气质高超不凡,有很多发自肺腑的语句。每写完一首,好事的人总喜欢传扬吟赏。高适曾到汴州,和李白、杜甫相会,酒酣耳热之际登上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没有人能揣测他们的心情。相互间有许多唱和之作。现在高适还有诗文等二十卷著作,以及他编选的从至德到大历年间作者二十六人的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都传世。(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警世通言》叙(明)无碍居士①野史尽真乎?曰:不必也。尽赝乎?曰:不必也。然则去其赝而存其真乎?曰:不必也。《六经》《语》《孟》,谭者纷如,归于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经书著其理,史传述其事,其揆一也。【甲】理著而世不皆切磋之彦①,事述而世不皆博雅之儒,于是乎村夫稚子、里妇估儿,以甲是乙非为喜怒,以前因后果为劝惩,以道听途说为学问。而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②而或者曰:“村醪市脯不入宾筵,乌用是齐东②娓娓者□?”呜呼!《大人》《子虚》,曲终奏雅,顾其旨何如耳。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③其人。【乙】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④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若此者,其可废乎?③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视彼切磋之彦貌而不情;博雅之儒文而丧质。【丙】④陇西君海内畸士,与余相遇于栖霞山房,倾盖莫逆,各叙旅况。【丁】因出其新刻数卷佐酒,且曰:“尚未成书,子盍先为我命名?”余阅之,大抵如僧家因果说法度世之语,譬如村醪市脯,所济者众,遂名之曰“警世通言”,而从臾其成。(有删节)

15[注]①彦:贤才。②齐东:出自《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齐东野语,即齐东民间传闻,不为典要。③丽:附着。④金匮石室: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此处指经书史传等。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一项是()A.为B.矣C.耳D.也22.将“所得竟未知孰赝而孰真也”这句话补入本文,最合理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23.第③段借“里中儿”之事说理,颇为巧妙,请加以赏析。24.小宁读《警世通言》时喜欢在个人微博上发表简短书评,他在读完第三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后写道:其中苏东坡为王安石续诗,指摘他的短处,据北宋蔡绦《西清诗话》,原是欧阳修的事;苏东坡为王安石从峡中取水事,是借用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李季卿与陆鸿渐的故事。小说家所言,信不得!请根据本文文意,以“无碍居士”的名义在小宁的书评后留言表明看法(用白话即可,不得抄录原文)。【答案】21.A22.C23.“里中儿”虽是个体,却不着名姓,恰能代表“村夫稚子、里妇估儿”这一群体,其受创后的表现生动表明故事传说对这一群体的影响之大。“里中儿”之事应是虚设的,但其事理又比较真实,不着痕迹地证明着本文支持“即事赝而理亦真”的主张是对的。“里中儿”之例很有市井风味,本段借此说理,由点及面,推此即彼,就着市井之事生动阐明了小说创作的大道理,颇为巧妙。24.小说内容不必确有其事,但要合于情理,题旨合乎正道,不伤风败俗,对人有劝惩的功能。《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一卷将其他人事附于苏王二人身上,如果情理为真,是可以的,可以增强作品的故事性,从而增强作品对读者大众的影响。您说小说家之言信不得,如果只是就是否确有其事而言,这是深谙小说特点的;如果因为没确有其事而否定小说家之言,那就欠妥了。您同意吗?无碍居士留。【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乌用是齐东娓娓者□?”,大意是“哪里需要这疯子的著作呢?”,此处为反问语气。A.“乌用……为”构成反问语气;B.表陈述语气;C.表感叹语气;D.表陈述或判断语气。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6“所得竟未知孰赝而孰真也”大意是“把他们的著作给读者的收获与通俗演义相比,说不清谁真谁假”。此句前面应当阐述通俗演义对人的良好影响,而丙处“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恰是这个内容,且还将通俗演义与那些所谓做学问的人进行对比,“视彼切磋之彦貌而不情;博雅之儒文而丧质”,从而能够得出“所得竟未知孰赝而孰真也”。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和技巧的能力。文章写“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这里的“里中儿”没有具体姓名,恰能代表第①段中提到的“村夫稚子、里妇估儿”,因此虽是个体,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里中儿从《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疗伤中得到启发,受伤后“不呼痛”,生动表明故事传说对这一群体的影响之大。文章第②段提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里中儿”之事应是虚设的,但讲述的事理又比较真实,不着痕迹地证明着本文支持“即事赝而理亦真”的主张是对的。“里中儿”之例很有市井风味,本段借此说理,由里中儿的事推出“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由点及面,推此即彼,就着市井之事生动阐明了小说创作的大道理,颇为巧妙。【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观点态度,运用文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文中有“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可见小说内容不必确有其事,但要合于情理,题旨合乎正道,不伤风败俗,对人有劝惩的功能。小宁的书评中说“其中苏东坡为王安石续诗,指摘他的短处,据北宋蔡绦《西清诗话》,原是欧阳修的事;苏东坡为王安石从峡中取水事,是借用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李季卿与陆鸿渐的故事。小说家所言,信不得!”,的确《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一卷将其他人事附于苏王二人身上,苏东坡为王安石从峡中取水事是借助于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李季卿与陆鸿渐的故事,但不能就此认定“小说家所言,信不得”,因为“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如果情理为真,是可以的,可以增强作品的故事性,从而增强作品对读者大众的影响。“小说家所言,信不得”,确实,小说家所说的事未必确有其事,如果就这一点说,这个结论是对的;但如果因为不是确有其事而否定小说家之言,那就欠妥了。

17注意题目要求是以“无碍居士”的名义在小宁的书评后留言表明看法,一方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注意说话方式,即使不同意对方观点也要表达委婉而真诚,使用诸如“欠妥”“您同意吗?”这样的表达,落款应为“无碍居士”。参考译文:①野史都是真的么?答:不一定。都是假的么?答:不一定。这样的话,那么要去假而存真么?答:不一定。《六经》、《论语》、《孟子》,探讨的人众多。这些书归根到底,都是让人做忠诚的臣子、孝顺的孩子、做有才能的长官、做善良的朋友、做有道义的男人、做有节操的女人、做树立德行的读书人、做积累善举的名门,像这样罢了。经书写作的那些道理,史传记述的那些事迹,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道理写作了,世间却不都是研究学问的人,事迹记述了,世间却不都是学识渊博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就有村夫稚子、里妇估儿,因为甲是乙非而或喜或怒,凭借前因后果来评价是非,把道听途说当学问知识。而通俗演义一类,就足够帮助弥补经书史传不足之处。②然而,有的人说:“乡村的浊酒,市场的干肉,不能登上宾客宴席的餐桌。同样,哪里需要这疯子的著作呢?”哎呀,《大人赋》、《子虚赋》也是虚构作品,但行文结尾时特别精彩,看看他的主旨表达的怎样呢?人不一定有那个事,事也不一定附着那个人。那些真人真事,可以补充国家密藏中所舍弃的部分;而假的,也一定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的意思。事情是真的,理不是假的。即使事情是假的,理也是真的。不破坏社会习俗,不错误解读古圣先贤的思想,不违背诗书经史所传达的情感。如果这样的话,那些通俗小说可以废止么?③有一个家中的小孩子替家人做菜,切到了手指,不喊疼。有的人怪罪他,他回答:“我不久前从玄妙观听说了《三国志》,关云长刮骨疗毒,还能谈笑自然,我又痛什么呢?”讲勇敢的事可以让小孩子马上有刮骨疗毒的勇气,由此推理,说孝事可以让人孝,说忠事可以让人忠,说节义事可以让人节义。文章触动阅读者本性,使他本性通达,文章引导阅读者的情感,使他真情流露。看那些研究学问的人所作,只有表面而无内在情理;那些博览群书之人所作,只是华美却失去本质。④冯梦龙与寻常人不同,和我在栖霞山房相遇,感情融洽,交谈甚欢。我们各自讲述自己的经历,他趁机拿出几卷新写的文字来尽酒兴,又说:“还没有成书,您为什么不先替我命名呢?”我看了那些文章,大都是佛家因果说法一样警醒世人的言论。如同浊酒干肉,受众广泛。我把它命名为《警世通言》,并鼓励他作成本书。三、写作70分25.根据材料,完成作文。在当今社会,“少数服从多数”是广受认同的原则,但见识超群的人总是少数。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18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但”这一转折分成前后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我们熟知的“少数服从多数”,为何它“广受认同”?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大多数人都认可,通常情况下这种做法应该是正确的;二是在集体中,通过这样不成文的规定可以减少扯皮,使得大家尽快达成一致;三是中国人有从众心理,不愿意“特立独行”。“少数服从多数”无疑有它的优点,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出现偏差。再看第二个层次,“见识超群的人总是少数”,注意两个关键词,“见识超群”,表明出题者是肯定这样敢于“特立独行”的人的,当然前提是他必须“见识超群”;“少数”,是对第一个层次的“多数”否定。这就有点像列宁说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实际上,大多数人在参与决策过程中,都会形成固定化的个人思考模式。这种思考模式对于处理日常问题颇为得心应手,但是,当面临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创新决策的时候,往往成了束缚障碍。思维的定势,最常见的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大家怎样,我也怎样。从众心理是思维定势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观念,宁可按部就班,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这样,必须过了很久,才会发现极少数人掌握着真理,并慢慢传播出去、普及开来,成了多数人接受的“常识”。这则材料对于青年的启发在哪里呢?那就是不要盲目从众,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要有孤立的心理准备,因为人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喜欢群居的动物,并时时刻刻维护这种群居模式,一旦发现某人在思想或行为方面“不合群”,大家便会采取许多方法排斥他、打击他,迫使他“改邪归正”,重新回到多数人。然而,思维和观念上的“孤立”并不一定是坏事,真正勇于创新的人们是不害怕这种孤立、并以此为荣的。乐观的说只有“孤立”,才能证明你的与众不同。当然前提是你真的“掌握了真理”,而不是盲目自大。写作时应当辩证思考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既要肯定“少数服从多数”的价值,又应该看到这种做法的弊端,甚至危害;然后论述清楚既要听众人的意见,但不能事事从众,关键时刻必须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正确大家的认同。对于青年来说,尤其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如果事事随大流,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泯然众人矣”。立意:1.不盲从,有理性。2.锻炼能力,做见识超群的少数。3.辩证分析,勇敢质疑。

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