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选必上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人教选必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一、基础积累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怵惕(chù)要誉(yào)瓠落(huò)鬻技(yù)B.埏埴(shān)户牖(yǒu)龟手(jūn)洴澼(pÍng)C.羞恶(wù)大瓠(hù)呺然(háo)贻种(yÍ)D.车毂(gǔ)掊击(pǒu)累土(lěi)恶施(wū)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B.君子喻于义(知晓,明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受)C.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恻隐之心(哀痛,怜悯)D.天下归仁焉(归顺)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鼓励)3.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壹是皆以修身为本B.我世世为洴澼若火之始然C.曰余食赘行故不孝不慈亡有D.其脆易泮当察乱何自起4.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如礼何静而后能安B.迩之事父兄之不慈弟C.见贤思齐焉焉能攻之D.不足以事父母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15.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A.辞让之心,礼之端也B.治之于未乱C.仁以为己任D.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了儒家学派,被尊称为“圣人”,其后继者孟子被尊称为“亚圣”。《论语》共二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B.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C.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D.墨子,名翟,创立了墨家学派。他基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指出世道混乱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兼爱”,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家的兼爱,不同于儒家的仁爱,它是一种不讲血缘亲疏与等级贵贱的无差别的爱。7.填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2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太平,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而整治好家庭的前提是提高自身修养。《大学之道》中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专题阅读(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材料①②都涉及了孔子的核心思想概念:仁和礼。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二者关系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0.先秦诸子都擅长运用形象的日常生活事例来阐明抽象的道理,老子也不例外。请分析材料④老子是如何运用这一方法阐明“圣人无为无执”的政治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材料③里儒家强调坚韧有为的处世态度,把“仁”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一生持守;材料④里道家却强调自然无为的处世态度,认为许多的败与失就是因为“为”了、“执”了。儒道这两种立身处世之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试举一例受到他们影响的文化人物及其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作为一个有着中华传统文化基因而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你更欣赏哪一种立身处世之道?请谈谈你的选择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三个语段,完成问题。(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4(二)鳣似蛇,蚕似蠋①。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②。(《韩非子·说林下》)(三)三虱食彘,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③之至而茅之躁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身而食之。彘臞④,人乃弗杀。(《韩非子·说林下》)[注]①蠋(zhú):毛虫,蝴蝶或蛾子的幼虫,色青,形似蚕。②贲(bēn)、诸:贲,即孟贲、专诸,两人皆是春秋战国时候的勇士。③腊:岁中举行的一种祭祀。④臞(qú):同“癯”,消瘦。13.上述三个语段中,孟子和韩非子都谈到了人性问题,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韩非子关于人性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两人的不同观点体现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思想流派)关于人性问题的巨大分歧。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乃相与聚嘬其身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是数量众多的寓言故事,语段(二)(三)就是其中的生动代表。提起寓言,我们不由就想起《庄子》中那一个个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韩非子和庄子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但又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课内所学,并课外查找资料,比较韩庄二人寓言创作的异同,探究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孟子认为人皆有“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即人的善端;韩非子则认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为了利益争斗或抱团。基于这样的人性观点,儒家和法家提出了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即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请结合语段内容和生活现实,多角度探究你更倾向于怎样的治国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表达运用(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①__________,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②__________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节选自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17.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衔接词语。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18.赏析画线句的修辞手法并理解句子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作文1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老子》文章辞意洗练,充满人生智慧,比如“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句。所谓“自胜者强”,是指真正的强者,不在于赢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执着于与他人的竞争,却不愿好好面对自己,战胜自己的弱点。对于老子这句富含哲理的话,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7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B解析:A.要誉(yāo);C.呺然(xiāo);D.累土(léi)。2.C解析:A.敏:勤勉;B.忍:狠心对待;D.归:称赞,称许。3.A解析:A.内-纳;B.-纩,然-燃;C.行-形,亡-无;D.泮-判,当-尝。4.D解析:D项都是连词,表目的,来。A.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承接;B.助词,调节音节/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兼词,于此/连词,于是。5.B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判断句;C.宾语前置句;D.省略句,“或以(之)封”。6.A解析:《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孔子并未参与。7.(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2)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3)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4)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二、专题阅读
8(一)8.(1)一旦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他仁德了。实行仁德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2)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回归自然,而他们始终不敢妄作非为。9.礼与乐都不只是礼物、乐器等外在形式,更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精神内核,就是仁。礼与仁互为表里,外在“视听言动”表现出来的“礼”是内心用“仁德”约束自我的表现和实践。所以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0.①首先老子从一般事物的特点入手,指出事物处于安稳的时候,就容易长久保持;事物脆弱的时候,就容易分离。治理天下也是此理,应该居安思危、处盛防衰,在天下安定之时就时刻警觉,在大乱还未形成之时就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②然后他用合抱的大树、九层高的楼台、千里的行走这三个形象的日常之事来表明天下万事万物莫不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守持天下也是这个道理,天下因大乱而败亡都是由小事端积累引起的,而事端是由强势有为和妄想把持造成的,这就注定强势而为必然失败,强力把持最后必然失去。③最后又点明百姓做事常常功亏一篑的原因,他们做事往往喜欢急功近利,导致最后功败垂成。而有道的圣人更关注常人并不在意的东西,辅助万物顺应自然本性而不敢妄为。11.受到儒家坚韧有为处世态度影响的文化人物有:文天祥、谭嗣同等;受到道家自然无为处世态度影响的文化人物有:阮籍、嵇康、陶渊明等。人物经历略。12.略。提示:答案不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文天祥、谭嗣同等人,他们明知世道艰难,依然积极入世,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生命。他们虽死犹生,用一腔热血推动历史前行,让后人知道有一种牺牲比生命还要高贵。陶渊明等人,世清则仕,世浊则隐,从容洒脱处世。道家的处世方式为文人失意时提供了一座精神后院,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生命的出口,让灵魂重新得到寄托,体现了一种生存的哲学和智慧。(二)
913.人性本善 人性本利(恶) 儒家 法家14.(1)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将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开始流出去一样(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2)于是这些虱子就聚在一起叮咬它们寄生的母体(即猪),吸它的血。猪消瘦下来,人们就不来杀它了。15.(1)同:从思想内容上看,他们的寓言都是为了反映各自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只是他们议论说理的一部分,具有较深的寓意或讽喻性质。(2)异:①庄子的寓言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韩非子则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②庄子的寓言多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故事,韩非子的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有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寓言,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来的,比如语段(二)中渔人和妇人不怕危险求利,语段(三)“三虱食彘”的故事,都是韩非子对现实人性求利的强烈讽刺。③韩非子的寓言虽然题材平实,但是艺术上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比如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矛与盾”“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16.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各有侧重,各有利弊,治理国家二者都不能偏废,最好两者兼顾。①从人性特点看,人性中天生具有善端,即善的因子,所以如果后天的教化能良好地唤醒这些因子,比如让人们认识到作恶是一件羞耻的事情,那么治理国家将事半功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尤其是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人们往往本能地去维护,所以运用一些必要的法律政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也显得非常重要。②从社会现实看,春秋战国时期世道混乱,社会正处于旧制度瓦解新制度确立的过渡阶段,一味地要求人们回到远古时代用道德约束自己或是一味地推行刑罚政令治国的理念都有点极端化。从现代社会看,更是如此。所以如果两者能有所结合,更利于社会的治理。
10③从德治与法治的手段特点和效果看,德治作用于人的思想,通过教化从根源上规范人们的行为,治本;而法治则通过建立强有力的外在刑罚来震慑人们,让他们不敢胡作非为,治标。德治虽然治本,但过于理想化,收效较慢;法治治标,收效快更有现实性,但无法解决本质问题,也可能导致人们投机取巧,钻空子。因此最好两者结合,标本兼治。三、表达运用17.①当然 ②但18.①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月亮”比喻一种纯洁的心灵、独立的文化精神,把庄子比作在看守月亮的树,形象地写出对庄子高洁、独立精神的赞扬。“……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了庄子的与众不同和对文化的独立坚守。②这句话是说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高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19.略。立意参考:文章重点在于写清“如何战胜自我”。从题目材料看,首先要诚实面对自己,尤其是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进而找到方法战胜自己的弱点,改进自我,强化自我,最终成就自我。可以写成理性论证的论述文,也可以写成紧扣自身经历并由此感悟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