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3076
大小:46.8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5-01-06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南阳市2022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 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中国传统礼治模式是基于血缘宗法关系同的组织架构,甚至封建王朝统治者一度需要依靠地方豪门、宗族的社会动员力量推行有效的军政举措。毋庸置疑,传统宗法社会的制度、文化、习俗等是礼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以“长幼”“名分”“内外”加以区分和辨认的关系网络,在古代礼治模式中发挥着国家治理的地方组织架构作用。进入现代社会,地方宗族作为组织化的整体力量虽然不复存在,但在乡镇农村地区,却以血缘宗亲圈层化的“熟人社会”新形式,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治理进程。甚至有学者通过田野调查认为,在宗族型村落的村治实践中,宗族的实际作用并没有随着现代化演进而消失,相反在乡村治理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几千年宗法文化培育之下的“熟人社会”,在贯彻国家治理大政方针、开展社会动员和执行基层治理时,依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街道、居委会等基层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以借鉴宗法血缘圈层文化所特有的情感协调功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增强现代国家治理的组织文化软实力。当然,宗法血缘圈层文化也有其固有的文化劣根性残余,比如其内含的“家天下”“家长制”“一言堂”等,尤其需要在现代行政组织体系中去粗取精,避免可能出现的人身依附、山头作风、权力监管真空等沉疴痼疾死灰复燃。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起源时,提出了基于血缘、地缘、精神文化的三种类型的共同体,其中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因为“由于出生,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的‘植物性生命’的关联”。以宗法血缘圈层文化认同为基础构建的宗法伦理共同体,兼具血缘、地缘、精神文化等多重意涵,实际上成为地域性、多样性、牢固性的基层治理单元,确保了社会稳定。当前,对于宗法伦理共同体的现代运用,需要从组织结构、制度体系、个体认知等多个角度加以深入研究,确保全面综合、审慎有序、良性推进。(摘编自周瑞春《传统礼治模式的现代实践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单从行为规范上看,礼与法并无明显差异,都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B.乡土社会有安土重迁的特点,人口流动与土地变动较小,传统的效力变得较大。C.宗法伦理作为礼治的柔和剂,有效平衡了王朝统治者和地方豪门宗族间的权力。D.宗法血缘圈层文化有一定的情感协调功能,但也存在一些文化劣根性的残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礼治是通过在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来使人信仰遵从,这样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秩序也能自动形成。B.礼需要传统来维持,如果一个社会的环境变迁较快,那么礼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的效力就会变得不确定。C.礼治中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的做法体现了中国社会“团体格局”的特点。 D.斐迪南·滕尼斯认为由于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所以人与人一出生时便形成了“植物性”生命的关联。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撑“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假如让你管理一处乡村,请结合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基层治理方案。【答案】1.C2.B3.A4.①首先直接提出“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这一观点;②接着分析宗法伦理(传统宗法社会的制度、文化、习俗)在实行礼治的古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③然后分析宗法伦理(宗法血缘圈层文化)在现代社会基层治理中的借鉴意义与劣根残余;④最后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该如何运用宗法伦理。5.①贯彻国家法治社会治理方针,坚持以“法治”为主;②借鉴、发挥宗法血缘圈层文化的情感调节功能,发挥村委会沟通情感的纽带作用;③落实制度公开和村民议政,避免出现山头作风、权力监管真空等问题;④从组织结构、制度体系、个人认知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确保基层治理全面、有序、良性地推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宗法伦理作为礼治的柔和剂,有效平衡了王朝统治者和地方豪门宗族间的权力”说法有误。首先,材料二开篇提到“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而非选项中所说的“礼治”。其次,原文“甚至封建王朝统治者一度需要依靠地方豪门、宗族的社会动员力量推行有效的军政举措”旨在说明在某些情况下地方豪门、宗族的基于血缘宗法关系产生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并不能说这是在平衡“王朝统治者和地方豪门宗族间的权力”。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礼治是通过在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来使人信仰遵从,这样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秩序也能自动形成”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知,“秩序自动形成”有误,原文明确提到“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秩序的形成离不开社会。 C.“礼治中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的做法体现了中国社会‘团体格局’的特点”说法有误,如果未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可以认为该选项于原文无据;如果读过《乡土中国》,可知该选项中的“团体格局”有误,选项中描述的“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模式,与书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基本相同。D.“斐迪南·滕尼斯认为由于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所以人与人一出生时便形成了‘植物性’生命的关联”错误,根据“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起源时,提出了基于血缘、地缘、精神文化的三种类型的共同体,其中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因为……的关联”可知,选项因果倒置。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出自《韩非子》,意为惩罚罪过不免除大臣,赏赐善行不忽略百姓,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这种思想更偏向于“法治”而非“礼治”。B.句意指“不符合礼不看,不符合礼不听,不符合礼不说,不符合礼不做,要符合礼的看,要符合礼的听,要符合礼的说,要符合礼的做”这里提到要符合礼治的要求。故可证明。C.句意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也符合礼治。D.句意指“出自《论语·颜渊》,指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也符合礼治。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原文“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中国传统礼治模式是基于血缘宗法关系网的组织架构,甚至封建王朝统治者一度需要依靠地方豪门、宗族的社会动员力量推行有效的军政举措。进入现代社会,地方宗族作为组织化的整体力量虽然不复存在,但在乡镇农村地区,却以血缘宗亲圈层化的‘熟人社会’新形式,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治理进程”可知前句是总结句,本段是总分结构,从而说明本文观点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由原文“传统宗法社会的制度、文化、习俗等是礼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以‘长幼’‘名分’‘内外’加以区分和辨认的关系网络,在古代礼治模式中发挥着国家治理的地方组织架构作用”可知在实行礼治的古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过程中,制度、文化、习俗等是礼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原文“街道、居委会等基层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以借鉴宗法血缘圈层文化所特有的情感协调功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增强现代国家治理的组织文化软实力。当然,宗法血缘圈层文化也有其固有的文化劣根性残余”可知这里在说明宗法治理在乡村治理即基层治理的意义和劣根性。由原文“当前,对于宗法伦理共同体的现代运用,需要从组织结构、制度体系、个体认知等多个角度加以深入研究,确保全面综合、审慎有序、良性推进”可知这里总结,提出宗法治理如何运用的做法和展望。根据以上分析,利用关联词“首先、其次、接着、最后”连接论证思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基层治理方略:①由原文“‘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可知,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依法治国,治理乡村。②由原文“进入现代社会,地方宗族作为组织化的整体力量虽然不复存在,但在乡镇农村地区,却以血缘宗亲圈层化的‘熟人社会’新形式,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治理进程”可知,我们要靠着借鉴、发挥宗法血缘圈层文化的作用,发挥其纽带作用。③由原文“宗法血缘圈层文化也有其固有的文化劣根性残余,比如其内含的‘家天下’‘家长制’‘一言堂’等,尤其需要在现代行政组织体系中去粗取精,避免可能出现的人身依附、山头作风、权力监管真空等沉疴痼疾死灰复燃”可知,对于出现的这样的一些劣根性的问题,我们需要有利防范和避免。④由原文“以宗法血缘圈层文化认同为基础构建的宗法伦理共同体,兼具血缘、地缘、精神文化等多重意涵,实际上成为地域性、多样性、牢固性的基层治理单元,确保了社会稳定。当前,对于宗法伦理共同体的现代运用,需要从组织结构、制度体系、个体认知等多个角度加以深入研究,确保全面综合、审慎有序、良性推进”可知,我们要有序推进乡村治理,必须先多个角度良性推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五岁的少年向往百草园刘庆邦第一次去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我还是一个刚满15周岁的农村少年。去绍兴的具体日期我记不清了,大约是在公历1967年的元旦之后,农历羊年的春节之前。我的家乡在中原腹地,先去湖南看了坐落在韶山冲的毛泽东故居,之后在湘潭过的新年,吃了一碗很香、很难忘的肥猪肉炖胡萝卜,接着扒火车去了南昌。下一站,我就来到了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 到杭州看什么?在没到杭州之前我就听说过,杭州有西湖、断桥,有钱塘江、六和塔,还有灵隐寺、岳飞庙,等等,风景名胜数不胜数。但这些都不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或者说都不是我的首选。那么,我首选的地方是哪里呢?说出来也许有的朋友不相信,我的首选之地是离杭州不太远的绍兴的百草园。为什么一心一意要去百草园看看呢?这也是课本的作用,文章的力量。在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文里,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所写到的百草园里,有树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绿有红,有鸟有蜂,内容十分丰富、美好。鲁迅先生说,百革园是他儿时的乐园。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也成了我们的乐园,精神乐园。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讲得声情并茂,对百草园十分神往。他说他很想去百草园看看,这辈子恐怕是没有机会了,哪个同学若有机会,他希望一定要替他去看看百草园。基于这些根深蒂固的原因,我既然来到了杭州,就一定要到绍兴的百草园看一看,如果不去看百草园,来杭州跟白跑一趟差不多。我向服务人员打听得知,从杭州到绍兴有一百二十多华里,既没有火车可乘坐,卖票的公共汽车也很少,要去绍兴,只能是步行。于是,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着星光,沿着两道铁轨之间的枕木,快步向绍兴进发。我没有别的同伴,我的长征队伍到武汉就走散了,从武汉再往前,就剩下我孤身一人。我身上没带什么东西,只背了一只跟当过兵的堂哥借来的黄色军挎包。挎包里装着折叠起来的长征队的旗帜,还有一本包了红塑料皮的袖珍毛主席语录本,语录本里夹着学校给我们开的介绍信。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因担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绍兴,我半路没有停下来,中午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走得热了,我觉得后背上汗津津的,就解开对襟棉袄上的布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继续往前走。我完全能够回忆起我当时的样子,刺棱着头发,风尘仆仆,在向着既定的目标孤独前进。我不是去地里扒红薯,也不是去地里撵兔子,而是怀着一种景仰的心情,为了一个精神性的目的,饿着肚皮,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到了,在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的时候,我下了铁路,来到河网纵横,到处闪耀着明水的绍兴。我走上了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铺在一条长河中间,两边都是宽阔的水面,石板路不宽也不高,离水面很近,跟水面几乎是持平的,一弯腰就能撩起一把水。水里有行船,是那种两头尖尖的小船。离我较近的一只船,跟我的行进是同一个方向。划船的人头上戴一顶旧毡帽,他手里划着一支桨,脚上蹬着一支桨,借助双桨,竟比我走得还快。我想,这位划船人或许就是鲁迅家的亲戚,我加快速度,毫不放松地跟定他。当天晚上,因鲁迅故居已经关门,我没能看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只能就近找个接待站住下来。当时,住接待站非常容易,而且吃住全部免费。 到绍兴的第二天上午,我如愿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百草园。冬日的百草园显得有些荒芜和萧条,除了墙边立着一些落尽叶子的树木,墙头爬着一些枯藤,整个园子里别说百草了,连一棵绿草都看不到。但远道而来的少年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根据蓝本,他不仅可以在想象中把百草固的情景复原,或许比原本的百草固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动人。跨过一条小河,走过一座石桥,我当然也看了河边的三味书屋。比起百草园来,我不那么喜欢三味书屋。这可能与鲁迅先生的态度有关。我从鲁迅先生的态度里感觉出来,他对三味书屋也不是很喜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似乎代表着他的两个人生阶段,如果说前者代表自由的话,后者就意味着从此被约束,失去了无忧无虑的自由。在1972年,我21岁那年,当矿工之余,竟然写起小说来。50岁那年,我的短篇小说《鞋》竟有幸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当年的9月22日,在鲁迅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我去绍兴领了奖。颁奖大会之后,在组委会的安排下,我和所有的获奖者一起,参观了鲁迅故居,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35年后,重访百草园,我难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对百草园说:百草园,我又来了,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当年那个15岁的少年吗?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只记得第一次去百草园的大致时间,这不能说明第一次去百草园的经历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B.杭州名胜数不胜数,但“我”最想去的地方是百草园,这与我小时候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关。C.“我”和鲁迅一样,小时候都向往自由的生活,因此与三味书屋相比,“我”更喜欢百草园。D.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因此“我”重访百草园的感受要比第一次更加从容淡定。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我”回忆的方式写“我”两次前往百草园的经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B.“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直接表明时间的变化,与前文“我”披着星光出发形成时间上的照应。C.“我”第一次看到的百草园与“我”所想的百草园形成鲜明对比,但“我”并不感到遗憾。D.作者对自己两次百草园之行的叙写进行了详略安排,这样安排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9.“我”为何向往百草园?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D7.B8.(1)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百草园代表着鲁迅自由的人生阶段。(2)百草园也是“我”的精神乐园,“我”对它充满了向往之情。(3)诵读喜欢的文章给人带来的影响。9.(1)课本的作用,文章的力量。对课文的诵读使百草园成为了“我”的精神乐园。(2)老师的讲解。语文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讲得声情并茂,对百草园十分神往。(3)实现老师的愿望。老师希望他的学生有机会一定要替他去看看百草园。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比第一次更加从容淡定”错,于文无据。原文只说“35年后,重访百草园,我难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对百草园说:百草园,我又来了,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当年那个15岁的少年吗”,并不能由此推断“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比第一次更加从容淡定”。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直接表明时间的变化”错,“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这是暗示时间的变化。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划横线句子说“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结合上文的“文章所写到的百草园里,有树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绿有红,有鸟有蜂,内容十分丰富、美好”,说明百草园丰富多彩,是鲁迅儿时的乐园。后文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似乎代表着他的两个人生阶段,如果说前者代表自由的话,后者就意味着从此被约束,失去了无忧无虑的自由”,由此可知,鲁迅在这里过着快乐自由的生活,百草园代表着鲁迅自由的人生阶段。划横线句子还说“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也成了我们的乐园,精神乐园”,由此可知,百草园也是“我”的精神乐园,“我”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从课本中感受到百草园的美好,它在“我”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对百草园充满了向往崇敬之情。“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也成了我们的乐园,精神乐园”,“我”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从课本中感受到百草园的美好,对百草园充满了向往崇敬之情,这句话也说明诵读喜欢的文章会给人带来影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四段“为什么一心一意要去百草园看看呢?这也是课本的作用,文章的力量……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也成了我们的乐园,精神乐园。”可知,是课本的作用,文章的力量。对课文的诵读使百草园成为了“我”的精神乐园。 根据第五段“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讲得声情并茂,对百草园十分神往”可知,是老师讲解的作用,语文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讲得声情并茂,“我”对百草园十分神往。根据第五段“他说他很想去百草园看看,这辈子恐怕是没有机会了,哪个同学若有机会,他希望一定要替他去看看百草园。基于这些根深蒂固的原因,我既然来到了杭州,就一定要到绍兴的百草园看一看”可知,是为了实现老师的愿望。老师希望他的学生有机会一定要替他去看看百草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能慎其独也。”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孔子观于周庙而有欹器焉,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盖为右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老子曰:“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也。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戒之慎之!君子不务,何以备之?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齐顷公是也。齐顷公,骄蹇怠傲,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轻小嫚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伤逢丑父,于是戄然大恐,赖逢丑父之欺,奔逃得归。吊死问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外金石丝竹之声,远妇女之色,出会与盟,卑下诸侯,国家内得行义,声问震乎诸侯,所亡之地弗求而自来,尊崇不武而得之,故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晋先轸是也。先轸欲要功获名,则以秦不假道之故,请要秦师,襄公曰:“不可。夫秦伯与吾先君有结,先君一日薨而兴师击之,是孤之负吾先君也。”先轸曰:“先君薨而不吊赠,是无哀吾丧也;兴师径吾地而不假道,是弱吾孤也;且柩毕尚薄屋,无哀吾丧也。”晋襄公兴师,大结怨于秦,伏尸遍野,糜烂国家,祸及大夫,忧累后世,故好战之臣不可不察也。(选自《说苑·敬慎》,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B.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C.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D.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见乎隐”与“半壁见海日”(《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B.“右坐之器”与“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两句中的“坐”字含义不同。C.“此之谓也”与“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两句中的“谓”字含义不同。D.“兴师径吾地而不假道”与“假舆马者”(《劝学》)两句中的“假”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在周庙参观时,向守庙人询问关于欹器的情况,然后让子路取水来加以验证,果然和守庙人说的一致,水越少越能保持平衡,感慨盈满之后必定倾覆。B.齐顷公骄横傲慢,兴兵攻打鲁国,归来的途中又打败卫国的军队,轻视小国,欺侮大国,长此以往可能会招致灾祸。C.齐顷公在大败而逃之后,幅然醒悟,不贪图享乐,对外以谦卑的姿态结交诸侯,对内认真推行仁政,一举扭转了国家的局势。D.先轸为了邀功获取名声,劝说晋襄公出兵攻打秦国,晋襄公最初并不乐意,但在先轸三条理由的劝说下同意了这件事,而这也给国家带来遗祸。13.把教材所学的句子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2)大结怨于秦,伏尸遍野,糜烂国家,祸及大夫,忧累后世。14.请列举三条选文所提到的观点(可摘取原句)及对应的材料。【答案】10.A11.C12.A13.(1)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2)(晋国)和秦国结下深仇大恨,(结果导致)尸横遍野,使国家局势糜烂,祸患延及大夫,忧患连累到后世百姓。14.①君子能慎其独,引用《诗经》的诗;②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子路取水而试的事例;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引用老子的话;④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齐顷公的事例;⑤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晋国先轸的事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久,晋、鲁两国派人前来通使修好,齐顷公又戏弄这两国的使者。晋、鲁两国使者大怒,回国后寻求同党帮助,找到了卫国与曹国。四国结成联盟,与齐国在鞍地会战。“二国”作“怒”的主语,构成主谓结构,二者不可断开,排除BD。“卫及曹”指的是卫国与曹国,应作“得”的宾语,而“助”应是前面“求”的目的,故应在“得”前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莫见乎隐”的“见”,通“现”,被发现。句意:没有什么不在阴暗处被发现。“半壁见海日”的“见”,看见。句意: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B.正确。“右坐之器”中“坐”,通“座”,意为“座位”。句意:应该是右座器。“与子颍坐日观亭”中“坐”,动词,坐。句意:与子颍在日观亭坐着。C.错误。“此之谓也”中“谓”,“说”。句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中“谓”,“说”。句意: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D.正确。“兴师径吾地而不假道”中“假”,借。句意:兴师直接经过我国境地而不向我们借道。“假舆马者”,凭借,利用。句意:凭借车马的人。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水越少越能保持平衡”说法错误,从“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一句可知,只有水量保持适中才能平衡,水量过少则会倾斜。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几”,几乎;“及”,等到;“负”,覆盖;“烛”,照耀。(2)“糜烂”,名词作动词,使……糜烂。“及”,延及;“累”,连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文中“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能慎其独也。’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可知,此处引用《诗经》的诗,说明“君子能慎其独”的道理。 从“孔子曰:‘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可知,通过子路取水而试的事例,说明“满则覆”的道理。从文中“老子曰:‘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也”可知,通过引用老子的话,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从文中“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齐顷公是也。齐顷公,骄蹇怠傲,兴师伐鲁……卑下诸侯,国家内得行义,声问震乎诸侯,所亡之地弗求而自来,尊崇不武而得之,故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可知,通过齐顷公的事例,说明“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的道理。从文中“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晋先轸是也。先轸欲要功获名,则以秦不假道之故,请要秦师……”可知,通过晋国先轸的事例,说明“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的道理。参考译文:《中庸》上说:“没有什么不在阴暗处被发现,没有什么不在细微中显现。所以君子在独处时能够谨慎不苟。”《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面临深渊,如踏上薄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到周王室宗庙参观,看见有一欹器在那里。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物?”守庙的人回答说:“应该是右座器。”孔子说:“我听说右座器,注满水就会倾覆,空着时就会侧向一边,注入一半水就端正了。有这样的事吗?”守庙的人回答说:“是这样。”孔子便让子路取水来试验这件事。果然是灌满水它就翻倒了,装一半的水它就端正,空着时它就侧向一边。孔子长叹一声说:“唉!哪会有盈满了而不倾覆的呢!” 老子说:“要获得某种利益,一定要想到它的害处;喜欢事情的成功,一定要想到它的失败。”人做了好事,上天就用福佑来回报他;人做了坏事,上天就用灾祸来回报他。所以说:“祸和福是相互依附彼此联系的。”(我们)既要警惕又要慎重,君子不致力于此,凭什么防备灾祸?福运在暗中生长,灾祸在志得意满时发生,齐顷公就是这样的情况。齐顷公,骄横乖戾怠惰傲慢,兴师攻打鲁国,回师时又在新筑击败卫国军队。他轻视小国,欺侮大国的行径非常过分。不久,晋、鲁两国派人前来通使修好,齐顷公又戏弄这两国的使者。晋、鲁两国使者大怒,回国后寻求同党帮助,找到了卫国与曹国。四国结成联盟,与齐国在鞍地会战,大败齐师,擒获齐项公,砍伤逢丑父,这时齐顷公才大为震惊和害怕。他依靠逢丑父欺骗了敌军,才得逃脱回国。齐顷公回国后吊唁死者,慰问疾苦,七年不饮酒不吃肉,摈除声乐,远离女色;外出参与会盟,自甘卑下结交诸侯。国家内部能推行仁义,他的声望震动了诸侯。所丢失的土地,不用索取别国就主动归还,不用武力就受到尊崇。所以福运在暗中滋长,而灾祸在志得意满时发生。对小的羞耻感到羞辱就能结成大的仇恨,贪图小利就会损失众多的军队,晋国的先轸就是这样。先轸想邀功获取名声,就以秦军不向晋国借路为由,要求拦截秦军。晋襄公说:“不可以。秦伯与我先君有过盟约。先君刚一去世就兴师攻击他,我这就是辜负先君。”先轸说:“先君去世秦国不来吊唁送礼,这是不为我国的丧事而哀悼;兴师直接经过我国境地而不向我们借道,这是认为我孤弱;再说灵柩还在灵堂中,秦国不为我国丧事致哀。”晋襄公就发兵,和秦国结下深仇大恨,尸横遍野,使国家局势糜烂,祸患延及大夫,忧患连累到后世百姓。因此对好战的臣子,不能不加以考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辛弃疾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①。却忆安石②风流,东山岁晚③,泪落哀筝曲④。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⑤。宝镜难寻⑥,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注释:①喷霜竹:吹笛。②安石:谢安,字安石。③东山岁晚:谓谢安晚年。谢安出仕前曾隐居东山,故以“东山”代指谢安。④哀筝曲:晋孝武帝末年,谢安位高遭忌。⑤“儿辈”二句;言谢安将建功立业的机会都交付给儿辈,自己以下棋自娱。⑥宝镜难寻;据唐李濬《松窗杂录》,有渔人于秦淮河得一古铜镜,能照人肺腑。后不慎坠水中,遍寻不得,喻知我者难觅。15.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作者情感,以夸张手法极写愁绪之浓,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柳外斜阳”等三句,借景抒情,以凄凉萧索之景,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伤感之情,与开篇“闲愁千斛”相照应。C.本词下片借谢安的人生经历来表达自身情感,既有对其隐居东山,指挥儿辈建功立业的洒脱人生的羡慕,又有对其位高遭忌的同情。D.最后两句不仅写出江上波涛的险恶,也暗示对时局险恶的忧虑。它既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极不平静,也象征着南宋国势的危急。16.结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分析两首怀古词所表达情感的异同。【答案】15.C16.①相同点:两首词都表达了无人赏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②不同点:《念奴娇》借景抒情表达了国势衰微的忧国之思,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担忧;《永遇乐》表达了英雄难觅、功业难存的失落以及对仓促北伐的批判等。【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对其隐居东山,指挥儿辈建功立业洒脱人生的羡慕”有误。作者借谢安将建功立业的机会让给儿辈而自己只能下棋自娱的往事,表达自己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 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两首词都表达了无人赏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念奴娇》用谢安被疏远的典故,表达自己不被重用、志不得伸的情怀。“儿辈”两句,谢安表面上说建立功名的事,让给小儿辈干吧,我只须整天下棋消磨岁月!实际上是无奈之语,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借用“宝镜”典,意在说明自己的报国忠心报国之才无人鉴察。“谁劝杯中绿”,通过反问,表达壮志忠心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闷。《永遇乐》在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不同点:《念奴娇》借景抒情表达了国势衰微的忧国之思,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担忧。“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便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这两句不仅写出江上波涛的险恶,也暗示对时局险恶的忧虑。《永遇乐》表达了英雄难觅、功业难存的失落以及对仓促北伐的批判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侘胄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北伐败绩和宋金议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l)荀子在《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喻,引出要广泛学习不断自省以成为君子观点。(2)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故木受绳则直②.金就砺则利③.寄蜉蝣于天地④.渺沧海之一粟⑤.艰难苦恨繁霜鬓⑥.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砺、蜉蝣、渺、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31年毛泽东率队走下井冈山,准备到福建①再图发展;当路过瑞金时邓小平正在这里任县委书记,就建议他在这里扎根。虽是共和国的主席,毛泽东也只能借住在一户农民家里。这是一座南方常见的木结构土坯二层小楼,狭窄、阴暗、潮湿。小楼与祠堂之间是一个广场,是红军操练、阅兵的地方,广场尽头还有一座烈士纪念塔。这实在是一处革命圣地,是比延安还要老资格的圣地。毛泽东等几个中央要人住在广场南头的小楼上,楼后就是这棵巨大的樟树。一走近大树我就为之一震,②。因为它实在太粗、太高、太大,我们已不能用拔地而起之类的词来形容,它简直就是火山喷出地面后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盘龙卧虎,③。树干直径约有4米,树身苔痕斑驳幽黑铁青,树纹起伏奔腾如江河行地。树的一半曾遭雷劈,外皮炸裂,木质外露,正向天狂呼疾喊,声若奔雷。而就在炸裂后的树身上又生出新的躯干,干又生枝,枝再长叶,一团绿云直向蓝天铺去。好一棵不朽的老树,就这样做着生命的轮回。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案】18.①重整旗鼓②肃然起敬③遮天盖地19.(1)将“起伏的树纹”比喻成“江河行地”,化静为动,突出了古树树干之大和树纹的纵横交错特点;(2)“向天狂呼疾喊”采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古树高耸入云的状态和顽强不屈的精神;(3)“声若奔雷”这一比喻切合当地自然环境,能传达出古树在风中的嘶吼和强大气势。(4)以上修辞的使用,形象地写出了树的形态、气势和精神特点,也蕴含了作者内心的震惊和敬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再图发展”可知,语境强调毛泽东要重新聚积力量,准备再干。可用“重整旗鼓”。重整旗鼓:意思是指重新整顿战旗战鼓。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之后,重新聚积力量,准备再干。第二空,根据后文“因为它实在太粗、太高、太大,我们已不能用拔地而起之类的词来形容”可知,语境要表达的是对这棵巨大的樟树的震撼和敬佩之情,可填“肃然起敬”。肃然起敬:形容对某人或某件事产生了敬佩之情。第三空,根据前后文“我们已不能用拔地而起之类的词来形容,它简直就是火山喷出地面后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盘龙卧虎”“树干直径约有4米”可知,此处要形容的是樟树的高大,可用“遮天盖地”。遮天盖地:意思形容数量多,占的面积大。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赏析句子的能力。“树纹起伏奔腾如江河行地”是比喻的手法,把“起伏的树纹”比喻成“江河行地”,“江河行地”指江河奔流于陆地上,形象地写出了古树树干之大和树纹的纵横交错特点,起到化静为动的效果。“正向天狂呼疾喊”是拟人的手法,“向天狂呼疾喊”赋予古树人的情态和行为,“向天”“狂呼疾喊”形象地写出了古树高耸入云的状态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声若奔雷”是比喻的手法,把古树向天狂呼疾喊的声音比喻成雷声,形象地传达出古树在风中的嘶吼和强大气势;同时用自然界的雷声来形容,比较切合当地自然环境。这句话从树的形态、气势和精神多方面展示了古树带给作者的内心震惊,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形象地写出了树的特点,也蕴含了作者对它的敬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结合地理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朗朗上口的节气歌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脱口而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立,建始也,二十四节气中,①,立冬也往往被认为是冬季的开始。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自立冬开始,天气之间阳气由收变敛,由降变藏,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冬季万物凋零,且光照时间短,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容易让人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②,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或者与友人倾诉,可以消除烦闷和低落的情绪。切忌不能情绪激动,动怒会对心脏有负面影响,要注意保护情绪平和,选择身心愉悦的运动。立冬后运动时间应在早晨待阳光出现以后,晚饭后不宜外出进行激烈运动。汗多泄气、剧烈运动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③,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以微微出汗为度。尤其是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者,禁止剧烈运动,且要避免寒冷的刺激。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21.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属干支历(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基本内容。干支历法将一岁划分为十二月建(“十二辰”或“十二月令”),每月令含两个节气。立冬是亥月的起始,大雪是子月的起始,小寒是丑月的起始。那么,“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中的“惊蛰”是____的起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清明”是____ 的起始。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四季的开始被称为“立”②.可适当晒晒太阳③.故冬季宜选择轻缓的运动21.①.卯月②.辰月22.切忌情绪激动,动怒会对心脏有负面影响,要注意保持情绪平和,选择令人身心愉悦的运动。【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立,建始也”和下句“立冬也往往被认为是冬季的开始”可知,立,建始也,是开始,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此处是介绍二十四节气中,四季的开始被称为“立”,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四季的开始被称为‘立’”。第二空,结合上句“冬季万物凋零,且光照时间短,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容易让人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可知,光照时间短,容易让人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在结合下句“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可知,为了避免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可适当晒晒太阳,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可适当晒晒太阳”。第三空,由上句“晚饭后不宜外出进行激烈运动。汗多泄气、剧烈运动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可知,冬季不宜进行激烈运动,再结合“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以微微出汗为度”可知,这些是轻缓的运动,可以做,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故冬季宜选择轻缓的运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廿四个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对应“十二月令”: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月令含两个节气,立冬是亥月的起始,大雪是子月的起始,小寒是丑月的起始,以此类推,那么立春是寅月的起始,惊蛰是卯月的起始,清明是辰月的起始。【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不合逻辑,“切忌不能切忌不能情绪激动”否定失当,“切忌”就是“不能”的意思,删掉“不能”;二是搭配不当,“保护情绪平和”搭配不当,“保护”改为“保持”; 三是成分残缺,“身心愉悦的运动”,应该是“令人身心愉悦的运动”。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17年,年仅24岁的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青年毛泽东对“国力苶(苶:nié,疲倦,精神不振)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状况深感忧虑。2022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教育部2021年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但青少年近视、肥胖以及大学生体质下滑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当下社会,老年奋起、中年觉醒、少年沉睡,积极健身的大都是老年人和部分觉悟的中年人。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我看体育”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做体育之健儿成精神之强者一百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于“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状况,发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浩浩长歌。而这一问题,在今日仍值得我们重视。体育课上,当百米冲刺后,我们早已气喘吁吁;当四百米长跑后,我们累得精疲力尽。我们习惯了养尊处优,习惯了苦读寒窗,哪管什么体育,哪谈什么运动。眼睛近视了,身体羸弱了,病痛降临了,依然想不起动一动,锻炼锻炼。对此,我想说:热爱体育吧,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毛主席说: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所以,对我们来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能在这过程中了解体育所蕴含的哲学和精神,成精神之强者。 体育不仅仅是强健体魄,更在于磨砺性格。钟南山院士十分关心体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他指出,我们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是坚韧,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把坚韧还给孩子。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学生才算好孩子,好学生,关键要看他有没有敢于拼搏的精神,这是教书育人的根本。这种精神培养的根基,应该在体育场上。体育不只有竞技,更涉及人生观。我们现在的体育,更强调“体”,而淡化了“育”。其实“育”的文化比“体”更重要。前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路一鸣认为,体育精神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体”,让人关注自己生理属性的身体,骨骼、肌肉、关节、肺活量、协调性,都属此列。另一个层面是“育”,是要通过运动来打磨性格,丰富心灵。路一鸣在生活中就是个“跑步达人”。跑步让他变得更积极,考虑事情、做事情的方式都会因此而改变,跑步改变了他的生活。奥运会后,苏炳添、杨倩、全红婵等优秀运动员成为了新一批偶像,这无关颜值,而是因为他们在赛场上的飒爽英姿,因为他们十年如一日的艰苦磨砺。这份敢做敢拼的坚持,让年轻人汲取到奋斗的营养,感受到向上的力量。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中国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梦想。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不仅需要我们有强壮的体魄去拼搏和奋斗,更需要我们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实现中国梦。同学们,活动活动我们的筋骨,抖擞抖擞我们的精神吧!强健我们的体魄,锻造我们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做体育之健儿,精神之强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前两段中,以毛泽东《体育之研究》这一文章点明了体育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可忧之现象,是把体育的意义与价值的思考置于民族精神、国民体质的基础之上,由此引出体育对于精神提升、体质改善、国家振兴的作用。而材料第三段引用我国现任国家领导人在冬奥会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则同样强调了体育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国家对体育工作的重视。这里,之所以要如此重视体育,是因为对个人而言,通过体育锻炼,可使身体强壮,也就精力充沛,更好的应对人生中学习、生活、工作的挑战;对于国家来说,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但在如此背景下,当今青少年的体育锻炼现状却不容乐观。正如材料最后一段中所说的,青少年近视、肥胖以及大学生体质下滑等问题日趋严重,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甚至还不如老年人。结合当下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青少年的体质及精神现状,这不得不让我们深入思考与分析。 对此,本文写作时可以首先探讨对体育价值的理解和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对此可以以层进式结构行文,从个人到国家到世界,层层递进论述体育的价值。个人层面,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锻炼我们的耐力、毅力,达到强健精神的作用。国家层面,体育可以让我们的国民素质提升,减少医疗资源的占用,更能够让整个社会呈现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可以说,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追梦人必须体格强健、精神健康,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而在世界层面,体育的魅力可以让我们“更团结”,共同创造地球更美好的未来。此后,则可结合材料最后一段,对于当今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少年对于体育的不正确观点、做法等予以批驳,从而呼吁大家积极进行体育运动。立意:1.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人格。2.良好的体魄为我们保驾护航。3.以强健之身助国之强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