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4307
大小:254.2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5-01-06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古代文献对“万邦”时代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万邦”时代()记载出处(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庄子·天下篇》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战国策·齐策四》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史记·封禅书》A.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D.出现了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万邦”时代的相关史料记载。“置万国”“执玉帛者万国”“诸侯万国”“黄帝时万诸侯”等都信息可知,表明当时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B项正确;题干没有“多元一体”的相关信息,多元一体体现的是从分散的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排除A项;当时尚未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形成于西周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没有“家国同构”的信息,家国同构是将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是宗法社会的主要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项羽入关时曾坑杀人,与秦人结怨。当时有人建议定都关中,项羽回答:“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故舍弃关中而建都楚地彭城,自谓万无一失。据此可知,项羽定都彭城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基础B.军事防御C.经济发展D.自然环境【答案】A【解析】 【详解】材料“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的大致意思为,一个人富贵后不回到故乡,好像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晚中行走,谁能知道他呢?并结合所学可知,项项羽手下的士兵大多数都是楚人,思乡情切,都有着衣锦还乡的想法,为了能够笼络自己的士兵,将都城建立在楚地能够巩固他在士兵中的地位,即项羽定都彭城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基础,A项正确;楚地物产丰富,处在黄淮海原,是当时天下最丰盛的地方,定都彭城能够为军队提供战略物资,但并非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项羽定都彭城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基础,并非经济发展,排除C项;结合材料可知,项羽定都彭城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与自然环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汉书》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主张凡是违背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按照《春秋》经义予以严惩。汉宣帝时期,桓宽在《盐铁论》中说:“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春秋决狱”()A.渗透了外儒内法的理念B.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C.呈现出法律儒家化特征D.蕴含着一定的理性化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所示为汉武帝以来,用儒家经典解释法律相关问题;材料中“违背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按照《春秋》经义予以严惩”“《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等信息,都反映出当时法律呈现出儒家化特征,C项正确;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传统的司法和审判是一种积极的补充,“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说法绝对,排除B项;除了法律,还用“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不具有理性化色彩,排除D项。故选C项。4.史料记载:“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倒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故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能兼并群雄。”由此可见,曹操的做法()A.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B.弱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开创了流民屯田的范例D.有利于北方地区经济恢复发展【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史料的主要内容是曹操在许下(河南许昌)一带实行屯田制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屯田的基本概念是国家以强制力安置军队或农民开荒种地,为国家提供赋税或为军队提供军粮,根据所学可知曹魏屯田是在面临社会秩序全面崩溃、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大背景下推行的,直接目的是解决军粮短缺问题,但从“所在积谷,仓廪皆满”可以得出这一制度在客观上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高了曹魏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D项正确;屯田制是对荒地的开垦,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并不能遏制土地兼并的现象,排除A项;加入屯田的农民都编为“屯田客”,其人身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得自由退出、迁徙他处,政府强化了对这部分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屯田制最早出现在汉代,早在文景时期,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威胁,西汉政府在北部边疆地区实行屯田政策,以解决边境地区粮食运输困难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5.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A.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D.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所示为唐代737年科举取士的相关信息,规定按照“州的大小、人数多少”确定科举取士人数,而南北州的大小占比不同,南方小州较多,北方大州较多,这样一来科举取士的士人数量也会出现地域性差异,由此可见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A项正确;尽管科举取士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但是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没有涉及到诸如下层平民可以跻身官场这样的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B项;尽管科举取士使社会门第观念受到了冲击,但是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没有涉及到寒门地位上升、平民跻身官场、取才不问出身等信息,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并不能说明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唐代上、中、下州的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这也是衡量州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排除D项。故选A项。6.下表为出土唐代敦煌户籍材料中关于居民“受田”数量的记录(单位:亩)。这可用来说明()年代户数永业田(无需还官)口分田(需还官)应受已受未受应受已受未受天宝元年(742年)431180107510548207574063大历四年(769年)185404499117905411249A.国家严控土地交易B.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C.赋役制度有待调整D.敦煌小农大量破产【答案】C【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与天宝年间相比,大历年间每户应受而未受的土地数量增加,说明均田制逐渐走向崩溃,土地制度的变化也就要求赋役制度应该有所调整,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的崩溃,并不能说明国家严控土地交易和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排除AB项;表格信息说明的是唐代均田制的逐渐崩溃,并不能说明敦煌小农大量破产,排除D项。故选C项。7.辽中京大定府始建于1007年,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研究表明,辽中京城规整有序,改变了上京“以东为尊”、随形就势的布局,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辽中京城的营建()A.彻底改变了游牧行国体制B.因地制宜而形成方正布局C.反映出对中原文明的认同D.表明其统治中心逐渐南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规整有序”、“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等信息可知,辽中京城的修建明显带有中原政权城市的特点,这是辽政权对中原文明的认同,C项正确;“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辽中京城规整有序,但并不能说是成方正布局,而且因地制宜也很难形成方正布局,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中京城的特点,并没有说它是辽的统治中心,更不能体现其统治中心逐渐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8.宋代农村市场中“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农闲季节,农民“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将自身和技艺作为商品投入市场。这表明,当时农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A.促进了乡村社会的交流B.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C.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D.使民营超过官营手工业【答案】A 【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农闲季节,农村中农民多从事商品经济活动,这就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商品交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商品交流,并不能体现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说明民营超过官营手工业,且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代,排除D项。故选A项。9.永嘉学派,南宋时期兴盛于永嘉(今浙江温州)地区。其代表人物陈亮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叶适也提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的主张。据此可知,永嘉学派()A.受到了格物致知思想影响B.与心学体系一脉相承C.维护程朱理学官方哲学地位D.反空谈义理而重事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日用之间无非事”、“功到成处”、“事到济处”等信息可知,永嘉学派认为应该将义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说明他们反对空谈义理而重视事功,D项正确;材料说明永嘉学派反对空谈义理,重视事功,但无法说明该学派是否受到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更不代表与心学一脉相承,排除AB项;永嘉学派是在反对空谈,并不是在维护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10.元曲中有很多有关体育方面的记载,下表摘录的是元曲中描写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材料出处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关汉卿《越调·斗鹌鹑·蹴鞠》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晓星疏。无名氏《阀阅舞射柳蕤丸记》A.艺术创作提升女性社会地位B.体育运动丰富了文学创作题材C.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涌现D.元曲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答案】B【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晓星疏”两则信息可知,元曲中有关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场景的描写,这可以用来说明体育运动丰富了元曲的创作题材,B项正确;尽管材料涉及对女性运动的具体描述,但仅据此不能说明艺术创作就一定能提升女性社会地位,排除A项;仅根据表格中对马球运动等场景的记载不能得出“涌现”,并且“女性形象”也和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题干材料较为真实地描述了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情景,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11.明太祖圣谕:“朕有天下,更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所以承者,朕命也。宣者,代言之也。布者,张陈之也。所以政者,军民休戚,国之利病。所以使者,必去民之恶而导民之善,使知有畏从。”该谕的实行()A.加强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提升了儒学地位D.优化了中枢决策机制【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朕有天下,更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可以看出明朝朱元璋废行省,设三司,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地方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B项;该谕与儒学地位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未涉及中枢决策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12.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如所示农具道:“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这种农具的使用()A.提高了农业播种的效率B.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C.实现了农业动力的变革D.标志着精耕细作模式的成熟【答案】B【解析】 【详解】材料“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描述的是风力水车,其可以排涝,这有助于增强地域自然灾害的能力,B项正确;上述农具不属于播种工具,排除A项;上述农具借用了风力,但是并未实现农业动力的变革,排除C项;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精耕细作模式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13.来华传教士郎世宁被誉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师之一,他的作品既有欧洲油画如实反映现实的艺术概括,又添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趣味。其主要意图是A.推动中西绘画技术的融合B.适应清廷文化专制政策C.提高个人在清宫中的地位D.减轻西画东传中的阻力【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既有欧洲油画如实反映现实的艺术概括,又添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趣味。”可知,郎世宁的这一做法可以让中国人更容易接受西方绘画,从而减少了西画东传的阻力,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推动了中西绘画技术的融合是该措施的客观效果,不是郎世宁的主要意图;B选项错误,该措施与清朝文化专制政策无关;C选项错误,提高个人在清宫中的地位不是郎世宁的主要意图。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4.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文武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材料表明()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B.部分官员的海洋主权意识淡薄C.清水师尝试国际化合作D.政府权力下移与地方势力崛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文武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并结合所学可知,中英海军联合镇压海匪的做法,尤其是英国海军在中国洋面参与的缉匪行动和护商活动,不仅破坏了清代前期建立的巡洋制度,同时也损害了中国的近海行政和司法管辖主权,而且导致中国内洋与外洋的管辖观念日渐模糊,B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项;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并非国际化合作,排除C项;政府权力下移与地方势力崛起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排除D项。故选B项。15.1885年,盛宣怀改组轮船招商局,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一改组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是() A.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B.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C.官商勾结影响了企业效率D.经营管理呈官僚化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所示为轮船招商局改革的相关情况,改革后的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都说明招商局在改革后政府强化了对其的控制,经营管理呈现官僚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设问是这一举措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并非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企业的股份占有信息,无法得出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排除B项;政府强化对轮船招商局的控制并不意味着官商勾结,也无法得出企业效率的高低,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用大量民力,在北方修建了“直道”这一古代“高速公路”。它起于秦朝首都咸阳附近的云阳,向北直达九原郡,全部用黄土夯实,长736公里,平均宽约30米,最宽处达50米。秦王朝的骑兵从云阳出发,在直道上急行三天三夜,即可到达阴山脚下,投入与匈奴的战事。近些年来,有学者对直道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直道修建者为了避免道路沿黄土高原特有的纵横交错的侵蚀沟谷迂回,缩短工时,选择了在笔直延伸的山脊上筑路,司马迁《史记》“堑山堙谷”的记载实际上就是“将山体斜面的土石削平,填入低洼的山谷”。——摘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时代》材料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诸多东西走向的大山、东流入海的大川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给养,也造成了南北的阻隔。在分裂时期,秦岭、淮河、长江等还曾多次成为不同政权控制区的分界线与对抗的前沿。为了沟通南北,隋朝在统一后不惜消耗大量国力,开通了著名的大运河。安史之乱后,大运河成为了唐朝的命脉,“东南八道财赋”经由这条通道不断输往政治中心长安,军队的调遣、政令的传达也非常依赖这一要道。同时,南方的丰富物产,如稻米、茶、丝绸等也顺着这条商业通道不断运销北方,运河南段的扬州依托优越地理位置发展成了当时最繁荣的城市。唐末,运河被起义军切断,唐朝走向灭亡。——摘编自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修建直道的历史背景和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状况,并说明唐中后期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答案】(1)历史背景:国家统一;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秦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匈奴为患;筑路技术的积累、发展。目的:巩固统一;便利军队调动,反击匈奴。 (2)状况: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地位:是唐朝的命脉;是军事要道;是政令传达的要道;是商业要道。作用:减轻南北地理阻隔,密切南北联系(或促进南北贸易发展);促进南方经济发展(或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加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控制;维系了唐朝的统治(或增加了唐朝的财政收入,利于维护唐朝军事安全,利于维持表面统一)。【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公元前212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秦国完成统一,所以背景可以从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国家治理思想和技术等方面概括。具体是国家统一;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秦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匈奴为患;筑路技术的积累、发展。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统一;便利军队调动,同时便于反击匈奴。【小问2详解】状况根据“诸多东西走向的大山、东流入海的大川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给养,也造成了南北的阻隔。在分裂时期,秦岭、淮河、长江等还曾多次成为不同政权控制区的分界线与对抗的前沿”可知是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地位:是唐朝的命脉;是军事要道;是政令传达的要道;是商业要道。根据“大运河成为了唐朝的命脉,‘东南八道财赋’经由这条通道不断输往政治中心长安,军队的调遣、政令的传达也非常依赖这一要道。同时,南方的丰富物产,如稻米、茶、丝绸等也顺着这条商业通道不断运销北方,运河南段的扬州依托优越地理位置发展成了当时最繁荣的城市”可知,大运河开凿后能够减轻南北地理阻隔,密切南北联系;同时南北方的物产加强交流,有利于促进南方经济发展;通过大运河传递信息,也加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控制;维系了唐朝的统治。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镇”的演进简表北魏在北方、西北设置沃野、敦煌、焉耆等军镇,防御柔然等的侵扰,发挥军事功能。唐一度“凡天下上镇二十(镇兵五百人),中镇九十(镇兵三百人),下镇一百三十五(镇兵三百人以下)。”安史之乱后,镇数大增,镇将凭借兵权干预地方行政、财政事务,县官“束手委听”成为常态。因有兵士“早暮巡警”,“居民依军成市”的现象日益多见。北宋宋初,下令“盗贼、斗讼先委镇将者,诏县令及尉复领其事”。后又规定,“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兼酒、税之事。” 据元丰三年(1080)成书的《元丰九域志》载,当时全国共有1875个镇,平均每镇有超过200户居民。——据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材料二明清江南市镇行政管理简表市镇类型管理模式代表一般市镇沿用传统模式,州县衙署直接管理交通要道市镇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苏州府震泽镇、汾湖镇一些富裕市镇设课税司掌收商税松江府新场镇、唐行镇少数重要市镇设立府厅级官员(如同知)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苏州府同里镇、湖州府南浔镇规模较大市镇委派县级副职(如县丞)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吴江县盛泽镇、奉贤县四团镇钞关、港口市镇设榷使署、海防署等进行管理常熟县福山镇、嘉兴府乍浦港——据张海英《明清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镇在宋代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至明清加强对镇的管理的历史启示。【答案】(1)变化:数量大幅增加,分布更为广泛,居民总数大增;由以军事功能为主演变为以经济功能为主;镇将权力日益萎缩,被监官等取代。作用:使“镇”在地方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扩大了财政来源,巩固宋朝统治。(2)特点: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所创新;因地制宜,具有灵活性;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管理模式;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3)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完善城镇治理体系;行政管理要注意因地制宜;不断加强城镇治安管理,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健全法制和基层民主。【解析】 【小问1详解】变化:根据“当时全国共有1875个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的镇数量大幅增加,分布更为广泛,居民总数大增;根据“在北方、西北设置沃野、敦煌、焉耆等军镇”、“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兼酒、税之事”可知宋代的镇由以军事功能为主演变为以经济功能为主;镇将权力日益萎缩,被监官等取代。作用根据“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兼酒、税之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使“镇”在地方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扩大了财政来源,巩固宋朝统治。【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沿用传统模式”、“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管理上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所创新;由于在不同的镇设置的不同的管理机构,说明因地制宜,具有灵活性;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管理模式;但都是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小问3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完善城镇治理体系;行政管理要注意因地制宜;不断加强城镇治安管理,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健全法制和基层民主。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的不同,考查角度新颖。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解答,首先要提取归纳材料中的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观点必须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特别要注意,理由一定要能够充分说明观点。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甲午中日战争·通商口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