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681007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22
《文史常识12-汉代察举制度与魏晋九品中正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史常识12-汉代察举制度与魏晋九品中正制文史常识-汉代察举制度与魏晋九品中正制汉代察举制度与魏晋九品中正制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政治,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隋唐到明清主要实行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以前的选举制度,主要是汉代的察举制度和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所谓察举制度,实质上是一种推荐制度,即州郡等地方长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考察、选拔人才,按照一定的科目如孝廉、贤良方正、秀才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中央政府推荐合乎相应标准的人才,经过适当的考核,授与官职。察举制度的形成,大
2、约是在西汉文帝到武帝期间。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察举制度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九品中正制衰落后,察举制度在隋唐之际逐步演变为科举制度。有的学者认为,察举制度是科举制度的前身和母体。察举制度作为主要选官程序的时间,达七八百年之久。汉代的察举,一般先由皇帝诏定科目,当时科目名类繁多,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常科,即常科或经常性的科目,常科是指岁举性科目;另一类是特科,即特定或特别指定的科目。现在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两大类中的主要科目。先看常科中的孝廉。按照孝子、廉洁之士的标准察举
3、人才的科目,称作孝廉。孝廉是两汉最主要的察举常科。它起源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由董仲舒奏请而兴起。西汉时每郡岁举孝廉两人。由于汉代各郡国人口数量相差很大,大郡人口多至百万以上,小郡只有几万人,一律按每郡岁举两人的规定察举,就存在名额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东汉和帝采纳丁鸿、刘方的建议,实行按口率岁举的办法,“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后汉书·丁鸿传》)。后来又照顾别郡,规定“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
4、下三岁举一人”(《后汉书·和帝纪》)。有的学者统计,实行上述按口率察举的规定,全国每岁所举孝廉数约为228人(参看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第98页)。西汉孝廉中,大都是官僚、贵族以及富豪的子弟,但也有不少布衣平民。孝廉本人的身份则以儒生为最多。被举的孝廉,一般先在郎署供职。然后由郎官升迁为尚书、侍中、侍御史,或外迁县令、丞尉、再迁刺史、太守等。其次看看常科中的茂才。茂才又作茂材,也是汉代较为重要的察举科目。西汉时称作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为茂才。察举茂才,也始于汉武帝时。西汉时举茂才为特
5、举,东汉时改为岁举。不过,近有学者考证西汉时在特举之外,还有岁举(参看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第40-44页)。作为一种推荐制度,察举科目不同则推荐人即举主的身份以及推举方式也有所不同(被推举的人称为举主的门生或故吏)。汉代察孝廉,一般都由郡国举荐,而察茂才,举主则是多方面的。西汉时茂才主要是州举,但也有郡举,还有派员专举,列侯、丞相、光禄勋、御史、中二千石察举等。东汉时察茂才的举主有三公、将军、光禄、司隶、州刺史等等。茂才的资历与孝廉也有所区别。孝廉大多是从未仕者中察举,而茂才中既有已仕官吏,又有州
6、郡吏与被察举的孝廉以及太学生、平民等。茂才绝大多数被任以县令或相当于县令一级的官职。这一级别的官职显然高于孝廉只被任以郎官的级别。汉代的茂才是比孝廉高一级的察举科目。因此,每年察举茂才的人数是很有限的。有的学者据《后汉书,百官志一》注引《汉官目录》所载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未诏书统计,每岁三公举茂才三人,光禄举一人,司隶举一人,州牧举十二人,共计十七人,加上位比三公的将军所举,也不过二十人左右,还不到孝廉的十分之一。汉代的岁举常科,还有察廉、光禄四行等,不在此一一列举。现在我们谈谈特科中的贤良方正。所谓贤良方
7、正,它是特科中最主要的科目。意为德才兼备的人。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询问政事得失,中者即授以官职。贤良方正作为科目,从这时正式产生也以此为标志。两汉贤良方正科大多是在遇到日食、地震、奇特星象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以后举行。因为古人认为各种灾异是上天对人间帝王的谴告,遇到灾异皇帝就得招纳贤才,广开直言进谏之道,以匡正自己的过失。贤良方正在名目形式上颇多变化。有时可单独说“贤良”或“方正”,有时也可以在“贤良方正”、“贤良”或“方正”的后面连接其他名目,如“直言”、“直言极谏
8、”、“可亲民者”、“有道术之士明政术达古今”等等。贤良方正科的举主范围较宽,列侯、特进、三公、将军、诸卿、中二千石、二千石、司隶校尉、州牧、郡国守相之中,由皇帝指定。诏举贤良方正的人数大都为“各一人”。贤良方正的资历一般均为现任官吏,或故官出身者以及州郡的属吏。察举出来的贤良方正,还必须送到京师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策。被举人的对策如引起皇帝的特别兴趣,还要进行反复策试,即所谓“两策”或“三策”等。对策的地点没有固定,有时在太常寺,有时在公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