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469460
大小:134.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9-14
《比喻性作文审题立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比喻性作文审题立意缀稿:冀常海2010年12月2日1、阅读下列这则材料,正确审题一个乡下人在城里的商业街开了家店铺,发现这里到处是残砖乱石。邻街的商家说,街上的生意不好做,石头可以使路人和车辆慢下来,进店铺的几率增加了,才能有商机。乡下人却坚决搬走石头,并找人修平了路面,从此,人车畅流,一派繁华,以前绕道的人也回来了。请以“石头与商机”为话题写篇作文。话题中的“石头”就是一个典型的喻体,那么从对它的感悟中应该确定什么样的观点才能贴切题旨呢?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到(邻街的商家简称为城商,来自乡下的商人简称为乡商):①城商利用乱石,使路人与车辆慢下来走进商铺,来扩大商机
2、;乡商搬走石头,修平路面,路人方便了,商机更多了。②石头满地,商机不多;铺平路面,商机多了。③石头的保留与去除是事情不同的原因。“巧用”石头是不真诚的城商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但这种手段却是损人以利己使他人陷入困境的旁门左道;搬走石头是质朴的乡商改善环境,方便行人,最终获得成功的美德体现。商机是事业的成功的关键。那么,是损害他人以求自己的成功,还是先帮助他人后赢得自己的辉煌?孰是孰非,应该倡导与弘扬哪种做法,就可一目了然。最佳立意角度:①不能损人利己,而应先利人后利己。②要真诚善良,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目光短浅。③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关怀他人,亦被他人关怀。④为大家就
3、是为小家,帮助他人亦被他人帮助。立意方法:辩证分析,由此及彼,从找相似点入手,透过本义寻找比喻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动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人的成长同样需要营养。既需要物质的营养,更需要精神的、思想的、道德的营养。有一种营养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那就是苦难、失败和屈辱,这种营养能使人坚强无畏,有所作为。对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认识的呢?请你以“营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通过议论来阐发自己的看法,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表明自己的见解,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认识。[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
4、0字。⑥不得抄袭。(苦难、失败、屈辱)这些营养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对人品质的锤炼。(提示:扣住“营养”这一话题来谈苦难、失败、屈辱,避免只谈苦难、失败、屈辱而忽略了话题,对“营养”只字不提,更不能抛开材料,去赋予“营养”别的内涵。得出立意的方法:既要把握关键词的内涵,又要有整体意识,关注材料提示,不能只抓枝节。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个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美丽无比,价值连城,渔夫爱不释手。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有个小小的黑点。渔夫心想,要是能把珍珠上的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可是剥掉一层,黑点仍在;渔夫不断剥下去,等到黑点没
5、有了,珍珠也被削剔得荡然无存了。在对人或其他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上,常常有人犯了像渔夫一样的错误。请以“珍珠上的小黑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立意:“小黑点”带有明显的比喻性质,它代表着小的缺点,瑕疵、不足等等,审读材料,可以得出立意,“在对人或其他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上,不要犯像渔夫一样的错误,不要吹毛求疵。包容缺点,不能求全责备。得出立意的方法:全面把握,细心揣摩,要注意命题者的感情倾向,即爱憎褒贬。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立意角度:“垮坎”显
6、然是题眼,这道坎是什么,题目中没有,需要在审题时增补,“坎”可以比喻障碍、困难、逆境、不幸等等,可以是民族仇恨、心理脆弱等等,这道坎是平庸和精英的分水岭,徘徊于前,人生则山重水复,迷茫无助,跨过它才会柳暗花明。得出立意的方法:本体如是多元的,善于化大为小,化虚为实,选取熟悉的角度。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位年迈的富翁,他非常担心自己的财产会害了儿子,为此,向儿子讲述了他白手起家的故事。儿子非常感动,决定自己一个人去寻找宝物。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最后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树木,这种树能散发一种浓郁的香气,放到水里也不像别的树木那样浮在上面,而是沉到水底。他想:这一定
7、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他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集市上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他为此深感苦恼。一开始他还坚持自己的判断,但后来他看到隔壁摊位上的木炭总是卖得很快,就决定把这种香木烧成木炭来卖。他的木炭被一抢而空。他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亲,但父亲听了他的话,不由得老泪纵横。原来,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小块磨成香粉,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沉香”,只是往往不懂得它的珍贵,反而对别人手中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让世俗的尘埃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请以“珍惜自己的‘沉香’”为话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