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511474
大小:25.9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0-21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竹颂4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竹颂》教学设计1.《竹颂》是管桦的一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竹的深刻感悟。学习本课应以学生自读为主,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阅读中的疑难。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在竹上所寄予的情感。2.学习课文,可让学生深刻体会劲竹的情操与美德,体会作者对劲竹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学情分析1.本课是一篇散文,读来琅琅上口,饱含作者对劲竹的情感,内容浅显,学生较易接受此类文章。2.前面已经学过三首古诗,都分别表达了作者对竹、松、梅的赞美与喜爱;学习《竹颂》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文章,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竹的赞美
2、与喜爱,前三首诗的学习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学习这些修辞手法并尝试运用是学生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劲竹坚毅顽强的品格与质朴清新的本质。(2)积累文中优美词句,并试着仿写句子。来源学&科&网Z&X&X&K]过程与方法来源学。科。网以读为主,合作交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劲竹的情操与美德,体会作者对劲竹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学习劲竹的精神。体会文中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并尝试运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1.通过对比
3、欣赏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在对比中介绍管桦竹的特点,这1.师利用谈话、欣赏有关让学生在无形之中竹的诗句及对比欣赏郑对课文中的竹已经1.生对郑燮的墨竹图燮与管桦竹导入新课。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与管桦竹的的特点比2.解答文题,让学生根据2.学习一篇新课文,较了解,两者风格用意文题提出自己存在的疑首先得抓住课文的截然不同。问,最后预设学生的问文眼,得先从文题入1.欣赏引题。2.学生能够根据老师手,因为文题中暗藏的提问思考文题,并且路来源学科网2.据题质疑3.乐读课文4.合作探究5.小练笔板书设计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无限玄机。来源:Z_xx_k.Com
4、]提出自己存在疑问的问题用课件出示成阅读3.学生存在的疑问地方。提示,要求生根据阅读提已经变成阅读提示,3.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这样学生就会根据先自读自学课文,然后完成。阅读提示认真阅读4.老师带领学生分别学再在小组内交流。课文并思考相关问4.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习课文中的重点语段、句题。交流汇报学习成果,争子、词语,从而领会劲竹4.小组合作交流探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的质朴与清新的风格。究使各种疑难问题5.让学生选取劲竹的一5.学生利用本课所学,迎刃而解,既激发了联系前三首古诗,写起种精神写一段话,要求写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来自然得心应手。
5、出真情实感及自己对劲增长了他们学习的竹的喜爱之情。热情。来源学科网5.“小练笔”是一个拓展延伸的联系,能让学生巩固运用当堂课的所学知识。竹颂管桦坚毅顽强有节虚心(情操)劲竹(美德)清新质朴无私奉献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是否能够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否能够真正体会劲竹坚毅顽强的品格与质朴清新的本质。是否已经积累了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并能够试着仿写句子。是否体会到了文中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并能够尝试运用。教学反思管桦的《竹颂》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抒情散文。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并没有忘记它是一篇散文,我注重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
6、间。俗话说:“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可是课堂教学设计终归是设计,真正搬上实际的课堂教学,结果却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那么理想。由于在导入时耗时过多,直接导致后面的教学环节紧张而有序,容不得有半点的松弛,就连朗读的机会也显得那么弥足珍贵。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引导学生对相关语段进行揣摩与学习,学生直接与文本产生对话就显得非常少了,总之学生未能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对劲竹的精神
7、和品格的段落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很好地凸显了新课标的要求,这点也得到了各位老师的肯定与赞许。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劲竹品格的兴趣。在课文导入部分,我收集了管桦爷爷的几幅画让学生欣赏,在引导学生观画时,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郑燮墨竹图中竹的特点的概括,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画的鉴赏和审美的能力。另外,我还注意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竹有关的资料。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各样,内容丰富。有诗歌、画,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关于竹的名句积累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但汪老师认为这种作为课前
8、交流不合适,应放在课后的拓展部分。小练笔部分是我设计本文的一大亮点,很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在课堂上展示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