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720251
大小:5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28
《九上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科:语文年级:九班级:姓名:【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2、明确观点,理清思路,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重点、难点、考点】重点: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难点: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考点: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过程(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效果。易错点:学生有可能分辨不清楚论证方法。【问题预设】1、学生对格物致知精神真正含义的理解略有难度。2、文章引用资料
2、比较丰富,论证缜密,理清论证过程(思路)尚需点拨。【情境导入】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请阅读本课的学习目标。(板书课题)【知识铺垫】过渡语:阅读了学习目标,我们来展示一下知识铺垫的内容:1、给加点的字注音:朱寰()仙徨()彷徨()丁肇中()2、解释词语意思: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修身齐家3、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论据包括哪两种类型?论证方法有哪些?【教材解读】一
3、、默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辨析结构。过渡语:学习本篇议论文,同学们先快速默读原文,用"圈点批注”方法找到作者观点,找出各段的关键句、过渡句、过渡衔接的词语等。然后回答问题:简耍回答:本文的论证过程怎样?(参考答案:文章开头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后文都是围绕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接着分析问题: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埋没了格物致知真正含义;然后,分析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耍性;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更深地揭露了传统教育弊病,证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耍性;最后,
4、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试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的。)操作:1、阅读理解(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演板,学生评价演板,老师点评)2、小组交流;3、问题展示;4、解答与引领;二、探寻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效果。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对作者的论证思路掌握的较好。相信在〃探寻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效果〃的环节,同学们会做得更好。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何效果?试举例说明。(参考答案:摆事实(举例论证)
5、和讲道理(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第四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十一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十二段又举了自己在美国念物理吃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讲道理上,第三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六到十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十三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讲道理。对比论证:作者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例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
6、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如,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操作:1、阅读理解(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演板,学生评价演板,老师点评)2、小组交流;3、问题展示;4、解答与引领【课堂小结】1.请大家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2.通过木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课堂作业】阅读《伯乐就是你自己》完成作业。伯乐就是你自己%1慧眼识珠者为人景仰,知人善任者功德无量。然而茫茫人海之中
7、,这样的“伯乐”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1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安东尼•罗宾曾经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指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自己。”既然如此,我们还等什么,为什么不去做自己的伯乐呢?%1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句名言:“人贵能自我发现疽'也就是说,你要做自己的伯乐。他本人经过多年的左冲右突,发现了自己写作方面的
8、才能,寻求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才勇敢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给了众人,他就是自己的伯乐!%1毛遂地位卑微,却果敢得令人钦佩,在赵国被秦军围困的美健时刻,他不顾旁人的鄙夷和耻笑,挺身而出,鼎力自荐。楚国宫殿之上,他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出兵,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留下了“小蔺相如”的美称。毛遂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正是因为他敢于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