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01082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7
《原电池教学设计——邓小聪.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原电池教学设计——高安中学邓小聪一、教材分析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个课时。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既涉及到电化学理论知识,又与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金属的活动顺序、电解质溶液、物理中的电学知识等密切相关,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习本节内容既可以加深理解和巩固前面相关知识,又能为学习化学电源、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奠定基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生产和研究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学习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十分重要。1.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体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探究过程,建构原电池概念;(2)理
2、解原电池原理、形成条件及正负极的判断;(3)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式;(4)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2.过程与方法:(1)分组探究,创设意境,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比较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探索自学能力;(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和综合启发,享受构建知识的乐趣和体会“会学”的喜悦;(2)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3)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认知规律。1.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难点:原电池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重、难点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对比
3、实验、归纳总结规律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掌握重点。二、教学策略 根据本节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探究式教学法:1,创设情景,以趣激思,引发新知42,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认识新知3,再练再探,拓展创新,深化新知4,师生质疑,家庭探究,升华新知三、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学法指导上采用的总体方法是让学生先预习课本,然后通过感性认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学的内容,就创造条件,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4、、探究学习达到发散思维,整合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教室,课件、实验仪器、实验药品等。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以趣激思,引发新知展示由干电池驱动的收音机(正常工作)。演示拿掉干电池,收音机立刻停止工作,随后用Cu-Zn(H2SO4)原电池取代,收音机重新开始工作。(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素材为原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二)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认识新知[探究实验一]对比实验:实验1单独将锌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2单独将铜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3将铜片和锌片连接好电流表后,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
5、中观察实验现象。[教师]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设计意图:科学验证,对比探究,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论剖析——原电池的原理]:Ø为什么铜片单独放进去没有气泡,而与锌片相连后铜却又有气泡生成?Ø电流表指针为什么发生偏转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讨论。[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铜锌原电池原理的微观解释,直观形象,加深理解。(设计意图:flash动画演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理解。)[教师]教师引导学生观看flash动画演示,并结合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分析原电池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
6、反应式。[探究实验二]:实验1,把两块锌片连接电流表插入稀硫酸溶液,观察实验现象;4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连接电流表分加插入两个不相通的稀硫酸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实验3,把锌片和铜片连接电流表插入其他溶液,观察实验现象。[教师]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提出问题]根据探究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交流研讨]先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说明。得出原电池的反应条件:1,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如石墨)作电极(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2,能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3,要有电解质溶液4,两极要相连或接触,形成闭合回路(设计意图:层层递进
7、,引导学生交流,分析、讨论、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强化练习]判断下列装置是否构成原电池?教师巡视,学生练习,然后由学生交流讨论练习结果。(三)再练再探,拓展创新,深化新知[实验探究三]请同学们亲手设计一个原电池,并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式。仪器和药品:灵敏电流计、铜片、锌片、碳棒、橘子、苹果、西红柿、稀硫酸、导线、培养皿、烧杯(注意:铜片、锌片较尖锐,使用时小心)。[教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