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004543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6
《初中临界生备考策略的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临界生备考策略的研究初二阶段波荡起伏的,渐次落位的初三第一学期,考试的偶然性还是存在的,考前的波动也是不可避免的,此时的学生成绩也并非是“波澜不惊”一层不变的。尤其是对于考生个体来说,变动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每一届初三毕业生在中考当中都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平时成绩很棒的、老师家长放心的某些考生,在中考时却走了“麦城”,而一些平时成绩忽上忽下,常弄得老师、家长内心七上八下打吊桶的考生,却在中考时发挥超常,一鸣惊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仅仅归咎于考试的偶然性和考生的运气吗?当然也有其中的因素,但不可否认
2、的是,这里面一定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我们暂且把这部分在中考中出现“意外”的学生称作“临界生”吧。关于“临界生”这个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广义上的“临界生”,特指在优秀、合格界线外徘徊,通过加强个体辅导和努力能使其达到要求的学生。中考复习阶段的临界生,成绩好的学生,可界定为向重点高中进军的临界生;成绩次一点的学生,可界定为考入普通高中的临界生。对每一个考生来说,学科内的知识点也有临界的考点,通过努力,临界生可以突破“界限”,更上一层楼。临界生的学生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其一,考试成绩不稳定。一些临界生平
3、时的测试成绩忽时高时低,波动性大。每次测试,不要说家长、老师,就是学生本人也没有把握自己能考多少分数。每次考完试,有时高估了自己,有时又低估了自己,总是弄得心神不宁。等到试卷发下来,往往抱怨考试时错看了题目什么的,又是后悔把原本答对的答案后来又改错了等等,总是在考前显得十分紧张,而考后又怨天尤人,后悔连连,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平时的测试。其二,学习情绪不稳定。某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阶段性的,就是通常我们说的“三分钟热度”。这些同学有时热情超常,作业态度认真得让人感动,上课发言积极得令人振奋。但好景不长,在
4、老师、同学们赞扬声还没有落地之时,他们的作业质量惨不忍睹,前后判若两人,上课的精神就像霜打的茄子,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三,学习习惯不稳定。这些学生的天知比较聪慧,领悟能力比较强,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时,时不时还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思想火花闪现。也正是凭着这些“小聪明”,他们时常会受到老师的青睐,同学的赞叹。但这部分学生往往惰性较强,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作业、书写、解题等不规范,学习时间不保证,缺乏刻苦学习深入探究的精神。做事、学习缺少自觉性、主动性。老师推一把,向前走一步,老师不推,原地不动。
5、其四,学习方式太稳定。有些临界生从小到大都有很好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认真,听话,作业一丝不苟,课堂专注认真,复习应考高度重视。但学习、思考问题的方式太稳定,致使思考的方面过于狭窄,思维的路线过于单一,解题的应变能力缺乏变化。这部分成绩不错但不冒尖的临界生,大多是班级里学习成绩较稳定而且循规蹈矩的女生。临界生成因:4一是恐考型。这些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思维能力、理解运用能力都是让人放心的,应该说,他们在考前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理参加中考应该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真正水平,获得预想的成绩。但
6、就是这些本应考出好成绩的学生却考得让人大跌眼镜。回想他们在平时的大考中也发生过类似情形。他们往往性格比较急躁,追求好成绩心切,心理压力过大,考试当中心情紧张,思维一下子凝固了。就像有的同学说的,有些平时已经非常熟练的问题,一到了考场内就什么也记不起来了,急得手心直冒汗,脑子好像被白蚁蛀光了,一片空白。可当考试结束的铃声一响,脚步一跨出考场,思维却很快复活,什么都想起来了。这种考场发挥的失败,严重影响了以后的参考自信心,给自身的心理压力加重,往往就产生了恐考症。所以造成这种“临界”成绩的主要因素是缘于心理
7、因素。那些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平时的情绪波动频繁,学习热情高时,成绩就理想一些。而当情绪低落时,成绩就下降。而这种波动,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压力,往往对考试有害怕、拒绝的心理。越是害怕拒绝,越是不稳定,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正因为缺乏坚定、顽强、持之以恒的心理素质,造成他们考试成绩的不稳定和学习情绪的不稳定,失去了考出自己真实水平的机会,致使他们成了中考当中的临界生。二是失衡型。这是临界生队伍的主流。他们的情型雷同,基本上是都有一项学习成绩薄弱的学科。学科成绩的不平衡造成他们的总分成绩上不去,因为总
8、有一项薄弱学科的成绩在拉后腿。若是追根溯源起来,这些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有偏科现象,到了初中则更加明显。因为他们不甚明了基础教育学习的真正目的,只把学习当作他们玩玩具一样,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也不明白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是需要培养的。其实,中小学教育阶段都是基础教育过程,所学习的内容都是本阶段需要了解、掌握的基础知识范畴,并没有到达需要分学科分专业学习的时机。就是到了大学阶段,也需要进修相关学科及其它公共学科。所以,无论是长远意义还是近期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