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017250
大小:84.8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8
《《闲情偶寄》中的声乐演唱理论.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04年3月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Mar.2004第23卷第1期Jiaoxiang-JournalofxianConservatoryofMusicVol.23no.1中图分类号:J609.2;6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499(2004)01-0055-03.李强《闲情偶寄》中的声乐演唱理论(绍兴文理学院蔡元培艺术学院,浙江·绍兴,321000)摘要明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历来被视为传统的歌唱经典文献。其中,他在谈到唱曲时,认为“解明曲意”应该是歌唱开宗明义的要求;在“调熟字音”一节中,把“
2、调平仄,别阴阳”列为“学歌之首务也”;关于咬字,他认为演唱“字忌模糊”;尤其是在论述为歌唱而准备的器乐伴奏中,他独到地提出“从来名优教曲,总使声与乐齐”的追求声音协和的认识理念。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解明曲意;调熟字音;字忌模糊;曲严分合现今所传明代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堪称喜作词曲及小说。常挟妓三四人,遇贵游子弟,便令隔中国古代第一部最系统、最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至帘度曲”。这种风流无拘的生活,培养了他相对自由又今在音乐界被视为研究歌唱的经典文献,就其理论价自发的浪漫风采。其所著《闲情偶寄》以“闲”“情”二字值
3、而言,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今人傅惜华辑点题,却非闲非偶,亦非正统而又非不正统。但是,也《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是据清康熙初年(约1680正是因为他沉溺于戏场堂会的戏曲表演活动中,所以年左右)间金陵翼圣堂第一次木刻的初印本,节录了才有了许多的艺术体验。这些情境体验,成为他写作原书卷五“演习部”中的“授曲”(第三章)、“教白”(第《闲情偶寄》的认识基础。四章)、“脱套”(第五章)中的数节,其中收有“授曲”一《闲情偶寄》中论戏剧的部分,包括有《填词部》、章中的“解明曲意”、“调熟字音”、“字忌模糊”、“曲严《词曲部》和《
4、演习部》两部分。其所阐述的内容,重点分合”、“锣鼓忌杂”、“吹合宜低”六节;收有“教白”一则在戏曲声乐方面。章中的“高低抑扬”、“缓急顿拙”两节;收有“脱套”一就歌唱本身的意义与表现来说,李渔是从中国戏章中“声音恶习”、“语言恶习”两节。总的来看,这些节曲来自于说唱与歌舞的渊源的角度加以分析的,他更录的章节,所述侧重戏曲声乐演唱理论。本文的研究,加突出和强调了歌唱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对于歌唱也是着重从声乐演唱理论的角度来认识李渔戏曲声的功能,他说:“声音之道,幽渺难知”,“粗者自然拂乐演唱理论的价值。耳,精者自能娱神”。对
5、于如何认识歌唱,他借喻“耕当《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字笠翁,生于明万历三问奴,织当访婢”,说明如果要论说声音之道,就必须九年(1611年),卒于清康熙十八年至十九年间结合优人的歌唱来认识。并且以他“填过数十种新词,(1679~1680年间),有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诸名悉付优人,听其歌演”所获得的唱曲知识,来展开他对号。浙江兰奚人。“童时以五经受知学使者,补博士弟歌唱的看法。所以,可以说,李渔在谈戏曲声乐演唱理子员。少壮擅诗古文词不达意,有才子称。”可见是受论时,是以他的戏曲经验为基础来谈论的。过封建正统教育的。其“性龌龊,
6、善逢迎,遨游官绅间,李渔谈唱曲,认为“解明曲意”应该是歌唱开宗明作者简介:李强(1968~),男,浙江绍兴文理学院蔡元培艺术学院讲师。收稿日期:2003-12-1055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4年第1期义的要求。他说:“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不是达到较高的艺术修养,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这种也”。所谓“曲中之情节”,是将戏曲的戏剧性,作为“解统一还要受到演唱者歌唱技术的制约。李渔所要求的明曲意”的前提。这是抓住了戏曲的演唱,是和一般小“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的说法,所要求的是调、民歌演唱有所区别
7、,即首先要认识某一个唱段,是演唱者有很高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能力,能够将歌唱的在一个什么样的戏剧情节中演唱的。在他看来,只有表演与精神上的体验结合在一起,然后以一种统一的把握住了这一点,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才能做到“解明方式表现出来。如果能够达到这点,应当说是达到一情节,知其意之所在”,如此,才能在演唱的时候,“则种较高的戏曲声乐表演美学境界了。俨然此种神情。问者是问,答者是答。悲者黯然魂消,在“调熟字音”一节中,李渔把“调平仄,别阴阳”而不致反有喜色。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瘁容。且列为“学歌之首务也”。对于此,他概括为“出口
8、收音二其声间齿颊之间,各种俱有分别。此所谓曲情是也。”诀窍”。也就是他讲的,“故必有一字为之头,以备出口其实,李渔强调“解明曲意”,是针对时弊而言之用,有一字为之尾,以备收音之用,又有一字为余的。他说,“吾观今世学曲者,始则诵读,继则歌咏,歌音,以备煞板之用”。他以“箫”字为例来说明,例如,咏既成而事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