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doc

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doc

ID:50863530

大小:6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5

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doc_第1页
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doc_第2页
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doc_第3页
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doc_第4页
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核昔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目的探讨核昔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方法选择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163例,配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选用核昔类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服用LAM(100mg/d),B组服用ADV(10mg/d),C组服用ETV(O.5mg/d)治疗,观察患者12个月时血清生化指标及病毒载量变化。结果各组IIBV病毒DNA载量、ALT指标、Child-Pugh评分在12个月后均

2、有大幅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oETV组患者HBV病毒DNA载量下降程度及IIBeAg转阴率显著高于LAM组和ADV组,与LAM组和ADV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o结论核昔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能有效降低HBV病毒DNA载量,有效提高HBeAg转阴率,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其中ETV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核昔类抗病毒药物;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疗效乙型肝炎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肝炎类疾病,临床常伴发肝硬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进入失代偿期时常引起多种高危并发症,临床统计肝硬化患者中,由乙

3、型肝炎病毒(HBV)导致的占主要群体。据报道,由于HBV病毒的持续复制导致肝脏炎症反应、纤维化持续存在,是慢乙肝进展至肝硬化的主要因索[1]。因此控制肝脏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的进展,必须重视对I【BV病毒持续复制的控制。本文对比分析核甘类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LAM)、阿徳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和病毒载量变化,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自2011年7月〜2013年7月按照标准诊断的诊断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共163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81例,年龄在32〜

4、71岁,平均年龄为(51±9)岁,乙型肝炎病程在4〜19年,平均病程为(10±4)年。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检查和诊断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并处于失代偿期肝硬化阶段,伴有胸水、腹水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临床表现,HBV-DNA的载量>105拷贝/汕。均排除其他类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酒精性或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排除已伴发严重内科基础疾病、全身疾病或其他主要器官严重受损及功能障碍患者[2]。按Child-Puch标准评分为(10.1±1.7)分,其中B级61例,C级102例。HBeAg阳性92例,HBeAg阴性71

5、例。患者随机分配至A、B、C三组。A组52例,B组55例,C组56例。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o1.2方法采用单盲,随机的研究方法,全部病例治疗过程中同时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包括降酶、护肝、利胆等,A组服用拉米夫定LAM(100mg/d);B组服用阿德福韦酯ADV(10mg/d);C组服用恩替卡韦ETV(0.5mg/d)o三组患者观察12个月。1.3观察指标患者入院接受本研究治疗Z前,全部患者留取血清标本接受IIBV-DNA载量、乙肝两对半、肝肾功能生化指标等相关指标的检测。接受治疗后12个月,全部患者再次接受同

6、样项冃的检测。统计ALT水平、Child-Pugh评分、HBV-DNA载量等。1.4统计学方法用(x±s)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用x2检验。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检测,卩<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病例资料在入选的163例病例中,A组共52例,B组共55例,C组56例。全部患者无缺席,故完整资料共163例,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Child-Pugh评分、丙氨酸转氨酶(ALT)等指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o2.2临床疗效比较见表E各组HBV病

7、毒DNA载量、ALT指标、Child-Pugh评分在12个月后均有大幅度下降。各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都有HBeAg转阴病例,ETV组患者HBV病毒DNA载量、ALT指标、Child-Pugh评分下降程度及HBeAg转阴率显著高丁LAM组和ADV组,与LAM组和ADV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o三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3讨论乙肝后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是一类特殊的乙肝感染者,在各类肝病患者中所占比例可观,通常临床指导对IIBV-DNA载量超下限的患者建议积极抗病毒治疗。核廿类药物作用机制是在体内磷酸化

8、转化为磷酸核廿类似物,这种磷酸核昔类似物对HBV聚合酶逆转录酶的活性起靶向抑制作用,达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据报道,LAM服用3个月后效果明显但12个月后的长期疗效却并不理想,说明该药物可能会出现耐药株;而ADV短期临床效果不明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