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浅析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ID:25541031

大小:7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0

浅析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_第1页
浅析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_第2页
浅析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_第3页
浅析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科225125【摘要】目的:分析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实际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我院接收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20例,依据临床用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甲乙丙三组。其屮甲组接受拉米夫定治疗,乙组接受德福韦酯治疗,丙组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三组治疗一年后临床各指标变化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经过一年的随访,三组患者的HBV病毒DNA载量、ALT、Child-Pugh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且丙组的K降范围显著人于甲乙两组;且甲乙丙三组的HBeAg转阴率分别为20%

2、、22.5%、37.5%,甲乙丙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5%、22.5%、7.5%,三组间比较,丙组的效果最佳P<0.05。结论: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特别是恩替卡韦其效果最为突出,转阴率高,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关键词】核苷类药物;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效果临床上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乙肝病毒引发的一种肝脏病变,是一种世界流行病症,病情恶化的有可能引发肝硬化或肝癌[1]。有资料显示,该病在失代偿期有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状,对患者的生命构成极人的威胁,因此受到医学界的

3、高度关注。有学者报道,核苷类药物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为此,笔者抽选本院12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考作为研宄,对其进行不同的核苷类药物治疗,比较各种药物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选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收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20例,依据临床用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甲乙丙三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乙肝,且均处于失代偿期肝硬化阶段。甲组含男性34例,女性6例,年龄34—60岁,平均(44±2.8)岁,患病时间5-20年,平均(9.7±2.8)年;乙组含

4、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35—60岁,平均(45±3.1)岁,患病吋间6-22年,平均(10.3±3.1)年;病组含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36—66岁,平均(48±3.6)岁,患病吋间6-24年,平均(10.1±2.6)年。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1.2治疗方法三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内科治疗如保肝、降酶等。甲组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口服,每天100mg。乙组接受德福韦酯治疗:U服,每天10mg。丙组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口服,每天0.5mg

5、。三组患者均接受1年的对应药物治疗,1年后来院进行抽血等各方面复查。1.3疗效评定标准观察三组治疗一年后其乙肝(HBV)病毒DNA载量、丙氨酸转氨酶(ALT)、Child-Pugh评分情况,对比三组的HBeAg转阴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采用Child-Pugh评分准则对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进行量化评估,对患者的一般状况、腹水、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浓度及凝血酶原吋间这5个指标进行评估,每个指标以1-3分进行评分,将这5项指标进行累加,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为5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越差。1.4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19.0统计

6、学软件验证三组治疗情况数据,以X2代表验证率(%)差异,(&plUSmn;S)表示计量数据,经计算P<0.05三组数据冇显著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1.结果2.1三组治疗前后HBV病毒DNA载量、ALT、Child-Pugh评分情况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的HBV病毒DNA载量、ALT、Child-Pugh评分三个指标值均相当,分别为(6.21±2.18)loglO拷贝/mL、(143.6±39.5)U/L、(9.2±2.4)分。治疗后,经过一年的随访,三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有明显的降低,其中甲组的HBV

7、病毒DNA载量值为(4.1±l.l)、乙组为(3.5±1.2)、丙组为(3.2±1.0);ALT值中甲乙丙三组的值分别为(61.3±20.4)、(58.2±19.2)、(55.3±18.2);Child-Pugh评分甲乙丙三组的值分别为(7.8±1.5)、(7.6±1.4)、(6.7±1.3)。通过比较发现丙组上述三个指标的下降范围显著大于甲乙两组,P<0.05。2.2三组HBeAg转阴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比较经

8、不同药物治疗后,甲组有8例HBeAg转阴,比例为20%;乙组有9例HBeAg转阴,比例为22.5%,丙组有15例HBeAg转阴,比例为37.5%。三组间比较,丙组的HBeAg转阴率高于甲乙两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