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效果研究.doc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效果研究.doc

ID:51739244

大小:6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5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效果研究.doc_第1页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效果研究.doc_第2页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效果研究.doc_第3页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效果研究.doc_第4页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效果研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效果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核昔类药物的应用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应用核甘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9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A组32例应用核昔类药物拉米夫定(LAM),B组32例应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C组应用恩替卡韦(ETV),观察三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三组的Child-Pugh评分、ALT水平及HBV-DNA载量均显著降低,且C组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HBeAg阴转率为37.50%,显著高于A组的18.75%和B组的21.8

2、8%(P<0.05)。结论核昔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降低病毒载量,以恩替卡韦的疗效最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核昔类药物;肝硬化;乙型肝炎;临床疗效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常见肝炎类型,主要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国内患病率冃前仍处于较高水平,人群患病率约7%[l]o乙肝患者容易发生肝硬化,尤其是进入失代偿期以后容易产生多种严重并发症,临床预后较差,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临床研究表明,应用抗病毒药物积极抑制HBU的复制,对于控制肝脏炎症活动,阻碍或者延缓肝纤维

3、化进程[2]o本研究对乙肝肝硬化患者拟用三种不同的核昔类药物进行病毒清除治疗,包括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以及拉米夫定。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96例,均处于失代偿期,均符合乙肝及肝硬化临床诊断标准,均经HBV-DNA定量检测显示结果$105拷贝/ml。除外合并其他类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除外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酒精性肝病患者,除外合并恶性肿瘤、心肾功能障碍、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能够服从治疗安排

4、以及临床评估,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35~68岁,平均(40.78±5.56)岁;病程5~30年,平均(12.79±2.78)年;HBeAg阳性29例。B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38-70岁,平均(41.45±5.74)岁;病程4〜32年,平均(12.68±2,96)年;HBeAg阳性26例。C组32例,男27例,女5例,年龄32~65岁,平均(43.09±6.18)岁;病程8〜28年,平均(13.11±

5、2.94)年;HBeAg阳性30例。三组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o1.2方法三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保肝利胆及降酶的跟内科常规综合治疗。A组予以拉米夫定口服,剂量为100mg/d,疗程12个月。B组予以阿德福韦酯口服,剂量为10mg/d,疗程12个月。C组予以恩替卡韦口服,剂量为0.5mg/do1.3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常规抽血检查血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测定HBV-DNA载量,并采用Child-Pugh评分法进行肝功能评分,得分越高则肝功能越差。统计两组的HBeAg阴

6、转率以及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4统计学分析釆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三组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ALT水平及HBV-DNA载量比较治疗前三组的Child-Pugh评分、ALT水平及HBV-DNA载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个月后三组均得以显著降低,且C组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见表1。2.2三组HBeAg阴转率比较治疗12个月

7、后,A组HBeAg阴转率为20.69%(6/29),B组为23.08%(6/26),C组为40.00%(12/30)。C组的阴转率显著高于A组及B组(P0.05)o2.3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三组均未见肾功能异常、血磷水平升高等不良反应发生,用药安全可靠。3讨论乙肝后肝硬化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持续炎症反应以及进行性肝纤维化,而HBV持续感染是导致患者的肝脏炎症反应以及肝组织纤维化等病理生理改变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3]。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对于1IBV-DBA病毒载量超过检测下限者,即可开展抗病毒治疗,但传统常用干扰

8、素抗病毒治疗容易导致部分患者病情加重、不良反应等问题,临床应用具有局限性[1]。核昔类抗病毒药物是通过抑制病毒核酸合成过程而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其主耍是通过取代病毒原有的核酸前体,或直接对核酸合成酶产生活性抑制作用,阻断其核酸的合成过程,进而起到抑制病毒DNA链延伸的作用,最终发挥选择性病毒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4]。既往临床常用的核酸类抗病毒药物以阿德福韦酯及拉米夫定为典型代表,临床研究证实两药单用或联用均具有良好疗效。拉米夫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