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下颐和园教案.doc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下颐和园教案.doc

ID:50326764

大小:37.52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5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下颐和园教案.doc_第1页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下颐和园教案.doc_第2页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下颐和园教案.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下颐和园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6、颐和园【教学要求】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了解课文中“横槛、神清气爽、琉璃瓦、金碧辉煌、堤岸、画舫、掩映、闪闪发光”等词义,并体会“几乎”的用法。2、默读课文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3、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4、感受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收集所感兴趣的祖国名胜景点的照片和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受园林美景1、同学们,首都北京有一座著名的园林“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部,是清朝皇家避暑的行宫,又称夏宫,是我国现在规格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园林,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

2、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游览北京的颐和园。⑴出示课题:重点看清“颐”的笔顺(书空左半部分)⑵齐读课题2、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去领略一番。媒体播放视频,感受美景3、用文中的一句话总结一下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二、整体感知,了解游览路线1、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在整个游览过程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请大家轻声朗读课文,把表示地名的词圈出来。(交流)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阁昆明湖十七孔桥2、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介绍自己的游览路线的呢?用“”划出有关语句。⑴学生交流。(媒体出示过渡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

3、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⑵作者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都用了一句句子连接起来,这些句子写得很有顺序,看了让人一目了然。(媒体出示:在“绕过、走完、登上、下来”等词下加上红点),这些词语用得多准确啊!⑶引读过渡句。3、语言训练:谁能看着地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4、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向我们介绍了他所游览的景点。(板书: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三、突破重点,掌握游记方法1、过渡:作者游览了那么多景点,你最喜欢哪一个景点呢?小组学习,说说喜欢的理由。2、媒体出示小组学

4、习要求:你们最喜欢哪一个景点,读一读,说说为什么?3、学生交流,媒体随机出示相应小节。长廊⑴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看图理解“700多米”。(700多米相当于70多个教室相连,一眼望不到头)⑵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出示横槛上的画,朗读指导。(有8000多幅,要读出长廊长,彩画多,设计奇的感觉)⑶小结:作者就是用这些句子写出了了长廊长、颜色美、彩画多、设计奇的特点,同时写出了颐和园的美。⑷引读课文。万寿山⑴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

5、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①媒体出示图片,解释琉璃瓦。质疑:为什么要用黄色的琉璃瓦而不用绿的呢?(佛香阁建筑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阁高40米,有8个面、3层楼、4重屋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佛香阁是乾隆皇帝和太后来住的地方,黄色是皇帝用的,黄色表示皇帝的气派,壮美,象征着皇家气派。)②指导朗读。抓住:耸立、金碧辉煌、闪闪发光、黄色。(要读出气派大的感觉)⑵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

6、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⑶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翡翠。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①体会比喻句。(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写出了昆明湖“静、绿”的特点)②质疑。“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为什么要用“几乎”?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③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感到游船画舫行驶很慢。⑷引读课文。昆明湖⑴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杨柳。媒体出示昆明湖两岸的图片以及式样不同的桥

7、的图片。⑵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媒体出示图片,教师讲解,这座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有狮子564只。这么多的狮子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⑶质疑:“……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为什么要用“也”?⑷小结:这样的句式作者用了2次,所以用“也”字。⑸引读课文。⑹出示练习: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千姿百态啊!(同桌互说、指名说)4、小结:课文中不同的景点,作者抓住了每一处景点的特点把具有独特魅力的颐和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由此可见设计者

8、们和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真是煞费苦心,的确是一群能工巧匠呀!5、媒体出示图片,拓展园中其他的景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