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

ID:48996758

大小:61.9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6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_第1页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_第2页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_第3页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作者/于娴静    数感,即对数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及学好数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数感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学好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引领观察,探究规律,培养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的感知活动,是形成数感、获得认知、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效的观察活动,引领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观察能力。    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三

2、组算式,即(52+42)+37=52+(42+37)、(16+61)+12=16+(61+12)、(24+35)+40=24+(35+40),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对比分析,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生、:我发现在这三组算式中,每组算式的两边都是三个数相加。    生。:我发现在这三组算式中,每组算式等号左边和右边加的顺序相同,即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而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    生。:我发现在这三组算式中,改变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加法结合律。这样通过观察、探究发现规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

3、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二、动手操作,深化认知,发展数感    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动手操作。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平台和机会,通过画一画、折一折、涂一涂、分一分、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找一找、称一称等实践活动,有效引导学生实践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深化学生的认知。    例如,教学厘米、米、分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大拇指的宽度、手的厚度、课桌的高度、黑板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或走出教室测量学校的围墙有多长、方砖有多宽等,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和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又如,教学“千克

4、和克”时,教师可让学生掂一掂1角钱硬币、一本数学书的重量,也可以称一称4个梨子、2包精盐、1袋大米的重量,或数一数1千克梨的个数、1千克精盐的包数、1千克大米的袋数等,通过实际体验发展和深化学生的数感。再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披萨的一半就是二分之一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边三角形、六边形、圆),通过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出图形的二分之一,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然后让学生再用图形表示出自己想要的分数。在这样创造分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数感的形成和发展,深化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三、

5、鼓励估算,实践运用,强化数感    估算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估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估算,灵活运用,()从而强化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    情境1:-辆大巴车有68个座位,有9辆车和600个人,够不够坐?    有些学生直接进行精确计算,即68×9—612>600,答“够坐”。也有的学生用估算快速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即把68估算成70,由于70×9=630,而630>600,所以够坐。    情境2:一台空调的价格是5018元,一个微波炉的价格是503元。请问,英子的爸爸想买一台空调和

6、一个微波炉,大概要带多少钱?    生,:我把5018看成5020、把503看成500,所以英子的爸爸大概要带5020+500=5520(元)钱。    生。:我把5018看成5000、把503看成500,这样英子的爸爸大概要带5000+500=5500(元)钱。    生。:我把5018看成5000、把503看成510,这样英子的爸爸大概要带5000+510一5510(元)钱。    这样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而且有效渗透了生活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仅供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