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532309
大小:2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5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劝学》导学案学生版主备人:朱泉辉2012年9月1日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及文言常用虚词及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3.反复诵读,能流利地背诵并默写全文。学习过程:一、前提测评:1.正音槁暴砺参省知明须臾跂舆生蛟跬骐骥驽锲镂螯鳝2.走进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3.能举出几个历史上勤学苦读的事例吗?(积累活动一)4.能说出几句劝勉学习的格言吗?(积累活动二)5.结合书下注释,回归原文,落实重点字词。6、明确每一段的重点词句。重点词:已于輮有中然就参省知而疾假水绝生焉跬步无以一用心重点句:故木受绳则直,金
3、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难译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7.找出每一段的比喻句,思考其论证方法。8.反复诵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二、师生互动1.导入新课2.荀子简介(教师补充)3.解题。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遍朗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标出不确定的字词,明确字音,把握朗读节奏。学习提出阅读疑难,师生交流解答。三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纠正字音明确句读。第二遍朗读:齐读,读得流畅,读
4、出气势。5.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解决疑难:①学生根据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把握一些文言现象。文言现象: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②同桌前后桌交流难点③师生合作,答疑解惑三、合作探究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5、(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四、当堂反馈(另见测验卷)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能默写课文。2、将文中的重点文言现象分类整理到笔记本上。3、翻译五个句子,写在作业本上。(选择你认为有价值,文言现象典型的句子,以句号为准。)4、积累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写到周记本上并加以评论。(至少评
6、1条,可结合自身经历,积累至少5条)课外补充【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7、。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
8、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