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21576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文言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式教学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言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式教学探究摘要:文言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在一起,可以承载五千年中华文化,使文明的国粹发扬光大。关键词:文言文;工具性;人文性《普通高屮语文课程标准》屮明确指出:“学习屮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収民族智慧。”可高中生的古文底蕴到底如何呢?这是作为每一名教育实践者和理论者不得不深思的问题。一、人文的天空摇曳生姿1・“兴趣比天才重要”对于学习文言文而言,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时代的久远、空间的相隔,古人的很多常用词汇,在今天
2、都已不再广泛出现,学生有隔膜甚至隔阂,使他们感到困惑、失望,学习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1)知人论事一一作者文采、人格魅力“光焰万丈长”现行高中语文课木选录的文言文多属文言名篇、百代生芳的美文佳作,而这些作品的作者大部分可谓妇孺皆知,他们的声名如雷贯耳。因此,在学习作品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向学生做必要的链接。比如,“苏教版”必修四中节选了王勃著名的《滕王阁序》一文,王勃才俊志雄、个性颇强。《新唐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王勃前往交趾县探望父亲,中途正逢滕王阁大宴宾客,主人阎都督为了向大家夸耀自己女婿的才干,准备让他完成一篇序文,没想到王勃先“下手”T,当他写到“豫章
3、故郡,洪都新府”时,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乂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便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立刻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说了一句“此真天子,当永垂不朽”。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对他本人才华产生无限的景仰,更让我们领略了才子那桀鹫不驯、放浪不羁的性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内容、文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兴趣。(2)“文章合为时而著”一一洞悉背景时代,追根溯源好的文章无论古文或是现代文,都是作者彼时彼地抑或悲痛难已的痛苫结晶,抑或心情旷达舒畅,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心灵欢唱,抑或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抱负与理想。苏教版必修二选录
4、了杜牧的《阿房宫赋》,让人读后不禁为之拍案叫绝。但作者杜牧仅仅赞美阿房宫建筑本身而己吗?如果是那样的话,此文也只会在作者的文笔、辞藻、才华上留下辉煌的一笔,这里有着作者更深切复杂的心情,更伟大、更高远的旨趣。阿房宫越是写得巧夺天工,骄箸淫靡,越可见作者的一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脊骨,赤子般的爱国之心啊!2•“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一延伸拓展,举一反三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文言文也不例外,在课内学习到的文言字词、句式,对文章的理解、体悟以及这中间形成的方法等,不妨突破课文的单篇之限,延伸拓展到课外,将这些所学的知识在课外相关内容上实践起來,运用起来
5、。教会学生暂时离开老师“搀扶的手”,大胆地尝试自己“走路”。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二苏洵的《六国论》时,可以同题比较苏辙、李桢的《六国论》,虽然三位作者都是就六国灭亡的原因阐释自己的观点,但他们的见解大相径庭,迥然不同。苏洵开篇便点宗明旨,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原本强盛一时,“合纵”对抗秦国的六国,最终未能逃脱亡国灭家的劫难,苏洵归囚于“弊在赂秦通过三篇的比较,正如学生所料,六国灭亡确实有其他原因,而作者苏洵仅仅抓住“弊在赂秦”这一点,是他写作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使然。苏洵所处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
6、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力•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二、文言的功底坚如磐石1•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情到深处义方明/强调诵读,首先应明确这种诵读是饱含情感的,唯有以作者当时心情、处境再次承载于自身,感同身受,如出己口,才能走入文本,走进作者。在苏教版必修五中,专门开设了一个文言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下分三个板块“如泣如诉”“执子之手”“旧日时光”,分别从亲情、爱情、友情这三种人生中至真至善之物,让学生感
7、受人世间最美的真情。因此,在《陈情表》的诵读中应满含深情,发自肺腑。当李密陈述自幼孤苦多病,慈父早亡,母被逼改嫁,门庭冷落,少冇兄弟,晚冇儿女,多亏祖母养育之恩时,可谓字字见血,句句滴泪。“百善孝为先”,更何况是养育多年,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更何况祖母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命如已迫西山之口呢?此时在诵读时,语速应放慢,语调应低沉,情感应深沉。2•变“平面”诵读为“立体”诵读诵读应是立体的、逐层递进的。这里的“立体”,既包括在初读文言时,字音、字形等认知层面的障碍扫除,更包括当完成基本要求后更深层次的揣摩、把握,不仅是“会读”,更是“读懂”“读透”。如果对文章的内容
8、、写作技巧、思想精髓、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