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ID:20204942

大小:5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1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_第1页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_第2页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_第3页
资源描述: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广安市广安区东方小学广安638000)新课程突出语文教学要具有民主意识、开放意识、人文意识、学习意识,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因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即“道”的一面),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即“文”的一面)。这种教学往往不引领学生深入文木,只对文木作蜻蜓点水的处理就左顾而言他,将作者从文木的中心位置驱逐出来,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也不深入作者的情感。有的教师甚至觉得汉语言是感悟性而非科学性的。这不竞让人深感疑惑:“悟”,属于习得范畴,是学生自己的事

2、,语文课应是立足于习得,仅让学生自己“悟”,要语文课和语文教师何用?钱梦龙先生称这种片面注重人文性的语文教学为“凌空蹈虚综合症”。一、语文教师应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何为“文”?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就是能够准确而乂有创造性地与人交流的能力,毡括识字、听、说、读、写、思等接发信息的能力;何为“道”?主要体现在学生人格、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前者是语文课程的木质属性,赋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以独特的呈现方式一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木语言的感知

3、和感悟,由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言实践自然呈现的。可见,语文作为母语学习从一开始就显现其二重性特征,即不仅要学习语言的形式方面,而且还要学习语言的内容、思想等。良好的形式能激起脑肽的释放,促使学生的心理放松,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兴趣的刺激下激活创造性思维能力,产生极强的求知欲,进入忘我的境界,从而提升能力。成功的语文教学必须是“文”与“道”统一的语文教学,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相互依存的,是不可剥离的。《新课标》也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二、教学中,“文”与“道”统一既然“教学形式”

4、和“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那么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形式上生动活泼,讨人喜欢,内容上内涵丰富给人以启迪的好课,为什么屈指可数呢?怎样的教学模式才是有效的呢?一堂语文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很人程度上影响着当前学校课堂改革的方向,影响着诸如“培养学生能力”这类问题的解决。教育心理学认为:“能力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能力培养的题S大于、高于但不等于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可见,“培养学生能力是一个总题目。它实际上概括了课堂教学的一切,既包括‘双基’教

5、学,又包括‘双基’融会贯通基础上的系统化和概括化”。以叶圣陶为代表的一批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先驱,他们通过课堂专业教学(“学得”而非“习得”)训练,来培养能力,以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0标。今天,在选文型教材内容为主流的教学环境中,只冇将文体中蕴含的知识内涵和人文内涵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受到熏染,得到提高,知道内化为自身素质,语文科的基本0标才达到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才提高了。三、教学中,“文”“道”统一的尝试教学实践中,由谁去挖掘文本中的知识和人文内涵,在挖掘过程中采用何

6、种方式直接关系到“文”与“道”能否和谐统一。“对话”是“自主、合作、探究”化学习的核心。“自主探究”又是“对话”有效的途径。原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宄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只有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在“对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文”与“道”的统一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下面,笔者以一则文言文《醉翁亭记》为例,尝试在教学中挖掘出它的文本内涵,并将其上升到理性高度内化到学生乃至自己的素养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常用的不外

7、乎以下几种:一是串讲法,注重综合性;二是讲解法,注重系统性;三是翻译法,尤以直译为主,注重泣考;四是表演法,可在某些课文中创设情境。本文虽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但文字并不艰涩,因而并不适宜翻译法。若通过“串讲法”或“讲解法”,表面看是面面俱到了,但学生没有对文本的阅读和玩味,就像无源之水,其所得实在有限。古人学语文就很讲究“读”,今人学古文更应讲究读,但并非毫无指向的、模糊地随意读书,而是每读一遍疲有一遍的特定0的。介绍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诵读课文。《醉翁亭记》巧用“而”、“也”,句式错落,和谐舒缓,一唱

8、三叹,这就使美达到了极致。全文21句,句句以“也”收尾,各种意兴和人生况味尽在“也”中,是一篇适宜诵读的佳作。通过诵读,学生读“活”了文本,读“活”了作者,融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此时,让学生畅谈所感,分享他们的“真切感受”与“独特体验”。正如宋代江西派诗人曾几在《读吕居仁旧诗有怀其人》中所说的:“纵横无不可,乃在欢喜处。”有的同学被文本出色的语言所吸引。从中不仅学到了“醉翁之意”、“水落石出”等成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