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63810
大小:46.1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4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说课文稿11.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下面我将从析学情、说教材、述策略、示过程和谈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析学情:只有准确分析学情,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我校二年级电焊专业的学生。认知方面:学生已掌握线线成角的有关知识,有着一定的平面几何基础;基础能力方面: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探究和发现能力。情感特点: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与生活、专业相结合的问题情境;借助分层次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二、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
2、出版社《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九章第三节。整节内容计划两课时完成,本节为第2课时。这一部分内容,它既联系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有关知识,又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奠定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课内容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二)教学目标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概念;2.会熟练求解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线面成角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2.通过求解线面的夹角问题,提高观察、发现、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目
3、标】借助信息化教学,对接专业特点,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三)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教学难点】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4/4【关键点】准确找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三、述策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结构特点,本课我采用:(1)情景导入法:通过设计专业任务,引入春晚舞蹈、榴弹炮和标枪等激发兴趣,引导理解,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2)数学实验法:在学以致用环节中我设计了检查握笔姿势的数学实验,着重于学生的发现、探索和运用。
4、(3)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本课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课堂气氛“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课前准备: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实际,我制作了微课视频---射影,(播放)在课前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微课视频,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四、示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授课时间为45分钟,具体时间安排如下:(一)情景创设,兴趣导入——约3分钟播放电焊专业课上焊炬与焊丝位置视频,并由此提出专业任务,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经常会遇到这种实际问题。此问题的设计就体现
5、了数学与专业的紧密联系,既迅速集中了注意力又能唤起探究的欲望。(二)实践交流,探究新知——约18分钟这一部分两个探究内容:探究一: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设计春晚舞蹈视频、标枪和榴弹炮的三个引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出本课课题:思考问题:能否给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下个定义呢?这时,我在多媒体上展示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在平行光源的照射下,直线在平面上的射影为直线AB,那么直线与射影的夹角即为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从而得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整个过程学生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突出本课重点。4/4
6、探究二: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取值范围。首先生成问题:线面夹角取值范围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一支笔所在的直线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可能有几个交点(公共点)?学生动手操作,认真思考,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归纳: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此时再次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疏导问题,学生观察发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始终在【0,】这个范围内,最后得出结论:线面夹角的范围为【0,】。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定义,这时我提出想一想,同学们把两支笔看成两条直线,桌面或书面看成平面,小组内实践,请同学总结,(播放)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结论,有三种情况,相交,异面和平行。(三)学以致用,提升能力——约20分钟
7、此环节我设计了“练一练”,“量一量”,“试一试”和“做一做”环节。在练一练环节中,与微课内容相衔接,准确找出正方体中线面夹角,同时为后面例题作准备。在量一量环节中,用同学们最熟悉的握笔姿势吸引注意力,同学们平时的握笔姿势都正确吗?我们可以用课前准备好的工具设计找角,量角的方法:(播放)用手机的手电筒功能充当平行光源,找到笔在纸面上的影子。那么笔所在的直线与影子所在的直线的夹角即为笔与纸面的夹角,通过实验过程,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试一试环节里,我选用了教材上的例题,本题编排严谨,既联系旧知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突出本节课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关键,并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