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47121
大小:6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班主任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班主任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旋律。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与教育过程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主要任务抓紧抓实。关键词:班任工作创新意识能力培养方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终极性目标。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空间。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班主任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只要确立三种意识、树立三个观念、坚持三种做法,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三种意识的内涵与作
2、用(一)位置意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sis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学生的呼声,体会学生的需要,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如果站在班主任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任性、不成熟;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天真无邪、勇于叛逆,而这种性格深受学生喜爱。创新意识正是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萌发的。班主任找准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二)参与意识
3、在找准位置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即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德育工作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班主任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作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三)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班主任只有具
4、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班主任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进而学会创新。例如我班每周有一个下午,是竞赛时间。学生喜欢竞赛。即使是任何奖品都没有的竞赛,比起来也热火朝天。儿童、少年、青年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向上心理,这是一种心理优势,也正是教师可以调动发挥的有利因素。二、三个观念的内涵与作用(一)现代教育的观念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如对男女生交往过度
5、的种种危害,并把这一现象视为“早恋”。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处理此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鼓励男女生交往,强调相互交往的好处,并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为其创造交往的条件,但应巧妙地限制其单独交往,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相互交往会使对异性神秘感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真挚的友谊,会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二)注重未来发展的观念班主任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如果每次活动内容都大致相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
6、失去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效。(三)坚持不懈的观念班主任必须树立坚持不懈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一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二要使每项班级活动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的喜悦,感觉创新的魅力;三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
7、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三、三种做法的内涵与作用(一)班级的活动要以“实话实说”为基点传统教育模式的僵化,使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习惯说套话、空话和假话,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他们才会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有所创造。每次搞完活动后,都应让学生针对这次活动实话实说,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感受、建议,这样不仅使班主任了解了学生的真情实感,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创意提供了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
8、关键性一环。(二)班级活动要以体现时代特征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如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以往我们通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街道等场所进行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劳动观念。对这些调查了解,许多学生是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的,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如果我们把义务劳动改为有偿劳动,并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如利用课余或假日组织学生卖报纸、上门推销等有偿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