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价值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价值

ID:44567782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3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价值_第1页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价值_第2页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价值_第3页
资源描述: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冃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特征,评价CT诊断它的价值。方法:对3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进行

2、川顾性分析。结果: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轻度昏迷2例,中度昏迷10例,重度昏迷20例。23例见弥漫性脑肿胀,大脑半球皮髓质交界处小出血灶16例(直径〈2cm),脑干小出血灶7例,耕月氐体出血灶3例,脑池及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室岀血4例,脑室、脑池普遍受压变小、消失2例,qr线移位13例,单一病灶损伤5例,多处病灶损伤27例。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其病悄急,症状重,病死率高。诊断主要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

3、现,CT具有特界性,是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重要方法。关键词:轴索损伤;弥漫性脑肿胀;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3035904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是脑外伤屮较常'见的一,类疾病,它的发牛机理是因旋转力作用导致脑口质、脑灰质交界处和中线结构等部位的撕裂。病理表现为上述部位神经轴突弥漫性断裂,部分病例可见小灶出血,多数病例伴冇脑干和脐砥体相同的病理改变。此类患者临床症状往往比较严重,多数有昏迷病史,预后差,是颅脑外伤严重致残、植物生存及死广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主要

4、是依赖病理学诊断。近年來随eCT.MRT等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综合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诊断成为IT前临床上诊断DAI的主耍手段。笔者对DAI患者进行脑部CT扫描,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以及评价病灶数目、人小等与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计分表(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收集2008年5月至2010年7刀在本院行颅脑CT扫描检查,均符合临床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标准,且进行了GCS评分的32例患者:GCS计分13〜15分2例,9〜12分10例,W8分20例。受伤原因:交通肇事伤22例,高处坠落伤7例,打击伤3例。其屮女11例,男21

5、例,年龄6〜63岁,平均35岁,受伤时间在3h至15d。1.2方法采用GEProspeedAI螺旋CT扫描机行颅底至颅顶扫描,颅底层厚为5mm,颅脑层厚为10mm,螺距为1,条件为电压120kV,lOOmAs,图像矩阵为512X512,扫描视野为25cm;观察窗宽(WW)为100,窗位(WL)为40。1.3DAT的诊断标准DAI的诊断标准包括:(1)有确切外伤史。(2)伤后立即岀现昏迷。(3)有非脑疝性瞳孔、眼球位直改变。⑷CT或MR1检查见月并腮体、脑干、基底节、人脑半球皮质、髓质交界区、小脑、脑宗等部位出血灶或非出血性损伤或有弥漫性脑肿胀改变。⑸颅内压增高程度与临床病情严

6、重程度不一致。(6)CT无明显改变而临床表现重。1.4临床意识障碍程度评分标准以睁眼、语言、运动3方面分别逐-具体评分,3者的积分即表示意识障碍程度,处于13〜15分者定为轻度意识障碍;15分最高,表明意识清楚;9〜12分为中度意识障碍;3〜8分为重度意识障碍;3分最低,表明无反应。1.5研究方法由2位经验丰富的CT医师进行双盲法阅片,分析本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CT表现,得出CT诊断结果,对冇不同意见的病例再进行共同讨论得出一致的结论。2结果2.1临床表现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3〜15分2例,平均13.6分:9〜12分10例,平均10.4分;3〜8分20例,平均5.6分

7、。体征:入院时有瞳孔改变23例,单侧肢体偏瘫16例,四肢肌张力增鬲29例,单侧巴宾斯基征阳性6例,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25例,见表1。2.2CT表现23例见弥漫性脑肿胀,表现为早期脑实质密度增高,后期脑实质密度普遍降低,皮髓质界限不清,大脑半球皮髄质交界处小出血灶16例(直径<2cm),脑干小出血灶7例,脐胱体出血灶3例,脑池及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室出血4例,脑室、脑池普遍受压变小/消失2例,中线移位13例,单一病灶损伤5例,多处病灶损伤27例,见图1。2.3出血灶数目与GCS评分情况的关系轻度患者的出血灶数冃平均为5.5个,中度患者的出血灶数II平均为9.7个,重症患者的出

8、血灶数冃平均为14.5个。患者的出血灶数口相对较多者其GCS评分低,且患者临床症状较垂,预后较差。岀血灶数冃与GCS评分情况的关系见表1。3讨论自从1956年Strich通过尸检描述了DA1的病理学改变,并由Admas等于1982年正式命名以来,DAI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类型,已被神经外科学界所接受。目前对于DAI发病机制的认识基本一致,DAI是在外力特别是使颅脑产生旋转加速度和/或角加速度外力作用下,由于颅骨、脑膜、脑灰白质及脑脊液质量差界,使运动的加速度不同,产生瞬间剪应力,造成轴索结构破坏和小血管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