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461879
大小:1.68 M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8-03
《急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节脑梗塞(CerebralInfraction)脑梗塞脑梗塞是指因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塞好发年龄为50~60岁。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内囊区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其次为桥脑和小脑。脑血管阻塞:血管壁粥样硬化病因亚急性心肌内膜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病病理1.坏死期2.吞噬期3.机化期脑梗塞CT诊断平扫脑内低密度灶,楔形或三角形,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动脉供血区相吻合。梗塞24小时后开始出现,2-3周后因“模糊效应”病灶可缩小或消失。增强后,灶内和灶周出现脑回状、线状、团块样和环状强化。发病6-24小时后,少数出现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大部分24小时
2、后才见一边界较清楚的低密度灶(组织坏死和细胞内水肿)。无或仅有轻微占位征象。梗塞灶的部位、形态与闭塞的动脉有关。急性期脑梗塞(10小时及其48小时)右颞叶隐约见大片稍低密度,及其后明显低密度梗塞2~15天后,病灶密度降低更明显,且逐渐均一,边界更清(组织坏死和细胞内水肿达到顶峰)。依梗塞灶的范围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占位征象。亚急性期脑梗塞(2天)右额颞顶大片扇形低密度灶、中度占位效应急性期分水岭脑梗塞(两例)大脑前、中动脉交界处梗塞后第二、第三周,灶内和灶缘出现弧带形或结节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有时病灶范围变模糊,较小的病灶完全为等密度,这种情况称为“模糊效
3、应”。(大量毛细血管增生、侧支循环形成和局部充血)梗塞后4~5周,病灶密度与脑脊液相似,形成软化灶,由于胶质增生,软化灶稍小于原梗塞灶。可伴有邻近的侧脑室、脑沟、脑池扩大,部分较小的病灶可逐渐消失。增强意义重要:一般5~6天即可出现,以2-3周发生率最高。约80%~93%的病灶可出现强化。绝大多数病灶为非均一强化(无血管性凝固坏死和侧枝循环并存)。有的亦可为均一强化(提示梗塞灶内坏死不完全和均匀的血流再灌注)。亚急性期脑梗塞(两例)增强:细条状或带状脑回样强化亚急性期脑梗塞(7天)右小脑半球低密度灶、无占位、未见异常强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