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682798
大小:1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7
《第一单元4《蜀相》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歌部第一单元《蜀相》导学案(配合课件使用)教学目标:①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②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③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④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②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①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
2、合的方法。③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1.5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音乐感受,进入情境)备课资料痛哭诸葛亮(刘欢演唱).rmvb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冰山雪融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
4、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二、知人论世1、知人——了解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寄居河南巩县。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出生于“奉官守儒”的封建家庭,处于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同情人民疾苦,故后世称其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世,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其诗为“诗史”。其诗风格“沉郁顿
5、挫”。著有文集《杜工部集》。2、“论世”——《蜀相》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三、朗读感知4旬阳县神河中学云国林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歌部1、快速浏览全诗,借助
6、课下注释,扫清课文字词障碍。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朗读两遍,疏通诗句大意,初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①、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
7、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四、鉴赏全诗(一)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1、首联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提示:这一联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一边走一边问。称“丞相”而不称“蜀相”,亲切自然。“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
8、景仰和缅怀、显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寻”表现出向往之情,终于看到一片翠柏,那就是蜀相诸葛武侯祠庙所在了。“柏森森”一句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并且衬托出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这一联开门见山,一问一答,人、事、时、地、景悉被写清。而不显呆板,本诗题为“蜀相”而非“丞相祠堂”可知意在人而不在祠,然又分明自祠入笔;是因武侯祠而思蜀相,合情合理。2、诗句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提示:柏森森——一是借“柏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