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330968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8
《杜甫蜀相导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蜀相导学案哈尔滨市第八种学校语文组韩冰课标要求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3、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4、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5、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6、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自学预习一、作者生平提示: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
2、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
3、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我的疑问自主探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解本诗1、诗歌中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有何作用?对翠柏的描写,又有何作用?2、颔联的诗
4、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3、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句中的“英雄”指什么人?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合作探究“知人论世”理解本诗1、归纳诗歌主旨。2、本诗运用哪些写作技巧?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反馈练习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5、。“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3.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需删去,有的不
6、能删去,有的可删可不删。请将必须删去的和不能删去的找出来,把各自序号分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为了感谢广大读者朋友们①长期以来对本刊的②支持,进一步地③提高本刊的④质量,更好有满足大家的⑤阅读要求,现本刊拟⑥决定开展读者调查活动,读者意见已⑦附在本期中,本刊⑧希望广大读者认真地⑨填写读者意见,并⑩及时寄回本刊编辑部。(1)必须删去的是:(2)不能删去的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