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设计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设计

ID:36531642

大小:16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设计_第1页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设计_第2页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设计_第3页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设计_第4页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沁源一中窦红霞一、学情分析本课时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动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的渴望。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这为他们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教材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推导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本章所涉及的所有公式的源头。过去教材曾用余弦定理证明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虽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但过程繁琐,不易被学生接受。由于向量工具的引入,新教材选择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作为基础,这样处理使得公式的得出成为一个纯粹的代数运算,大大地降低了思考的难度,也更易于学生接受。从知识产生的角度来看,在学习了《三角函数》及《平面向量》后再学习由这些知识推导出的新知识也更符合知识产生的规律,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从知识的应用价值来看,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新教材的显著特点,课本中丰富的生活实例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体验生活即数学理念,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后续简单的恒等变换的学习打好基础。7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让学生在初步理

3、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基础上记忆公式,并用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为后面推导其他和(差)角公式打好基础。2、能力目标通过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变换及向量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让学生体会利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创造的过程,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三、教学基本流程引入问题,提出探究明确途径,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例题、练习讲解,深化公式的理解与运用小结作业7

4、一、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例如,,而,那么大家猜想一下,等于多少呢?是不是等于呢?根据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也就是一般不等于,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设计意图:教科书以一个实际问题(求电视发射塔的高度)作为引子,目的在于提出问题,引入研究课题。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解决这个实际应用问题需要用方程的思想分析问题,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做一定程度会抢去这节课主要研究内容的风头。而且,在这个问题中要解决的与这节课要研究的的联系不够直接。用来引入,一来可以节省时间,二来引出课题

5、更加直接,更加自然。)(二)公式探究第一步,明确探究途径与目的yOxABαβ提示学生联系与角的余弦相关的知识点,明确以向量运算中的数量积与三角函数线作为研究途径。如右图,在单位圆中作出角,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分别交于A、B两点,先假设,且,提出以下问题:(1)此时的取值范围是多少?(2)图中哪个角可以表示?(3)可以看作是哪两个向量的夹角?(问题设计目的: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教材不要求学生做到一步到位。首先对角选择较为特殊的范围来进行探究,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途径与目的,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来,避免部分学生一开始就感觉到困难,提不起向下探究的兴趣。)7第二步,复习相关知识(

6、1)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强调向量夹角的范围)(2)三角函数线(结合图形,特别要强调方向问题)第三步,推导公式在证明公式之前先引导学生结合三角函数知识写出点A、点B的坐标。证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内作单位圆O,以Ox为始边作角,其中,且,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O的交点分别为A,B,则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由,且知,那么向量的夹角就是,由数量积的定义,有于是(1)由于我们前面的推导均是在,且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1)式还不具备一般性。事实上,只要,所表示的就是向量的夹角。(这一点可以结合图形作出说明。)但是,若,(1)式是否依然成立呢?当时,设与的夹角为,则另一方面,,于是所以7也有综上所述,

7、得出公式:对任意的,(说明:公式的推导遵循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逐层深入的规律,这样安排,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探究当中。教材当中对公式给出了两种证明方法,一是几何方法,一是向量方法。几何方法的推导过程较为繁难,教材仅仅对特殊情况作了分析,而向量方法则显得更加直观和简洁。为了让学生体验向量工具的优点,可以布置学生在预习时按照教材的思路采取几何方法进行证明。)第四步,公式的记忆让学生自己总结公式的特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