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851561
大小:3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3-12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页眉.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页脚. .页眉.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页脚. .页眉.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页脚. .页眉.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页脚. .页眉.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页脚. .页眉.按照市委《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为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正确处理好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充分发挥工业化的支撑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实现“四化”同步、有机融合,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突出规划的龙头和基础作用,以规划编制为抓手,以规划设计为起点,以规划审批为载体,以规划管理为重点,以规划查处为保障,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一、基本情况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突出规划的龙头和基础作用,以规划为总抓手统筹城乡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 (一)规划先行、科学布局。 一是创新理念,以城市化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新型集镇、中心村和社区建设。坚持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相统一,通盘规划、一并实施。2011年7月,省人民政府以鄂政办函〔2011〕67号文件予以批复实施,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我市先后完成了《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腾龙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利万高速连接线片区概念性规划》、《谋道苏马荡旅游度假区规划》等规划,实现了主城区控规的全覆盖,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的规划编制体系,为打造“武陵明珠、锦绣利川”提供建设依据。 二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结合武陵山试验区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将利川建成50平方公里、50万人的中等规模城市的要求,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模式,通过对设计单位的公开竞标,提升规划编制水平,加快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乡镇集镇规划编制,先后完成了老政府、供销联社、粮食片区等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7镇5乡总体规划修编、“四点四线”、宜居村庄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今年已完成文斗乡、南坪乡、元堡乡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方案和汪营镇、南坪乡、柏杨坝镇、团堡镇、忠路镇、建南镇等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年底将全面完成乡镇集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实现乡镇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同时还完成了城区及利万高速公路都亭办事处、凉雾乡、南坪乡安置小区建设规划;目前正在加紧建设规划展示馆,打造数字化城市。到目前为止,全市城市规划区面积1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22.5平方公里。乡镇规划面积大幅增加,总规由原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增加到70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面积由原规划6.5平方公里增加到40平方公里。特别是汪营集镇规划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谋道镇集镇规划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服务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是注重特色,结合乡镇优势产业,突出特色,避免镇镇相似。加强对全市乡镇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着力推进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镇区近期建设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结合镇总体规划的修改,合理调整规划布点村庄。加强对镇、中心村和新农村控规编制工作的探索,完善镇详细规划的编制体系。切实加强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土地功能、开发强度等元素的控制研究。 四是加强约束,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严格规划审批和管理,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全面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中心村、宜居示范村规划设计,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工作。加大乡镇规划管理的督办督查,所有乡镇的公建项目和开发项目必须由规划局实地现场踏勘、实地测绘地形后,核定规划设计条件和出具红线图,强化源头管理。同时对照乡镇的报建资料不定期进行集中抽查,确保报建资料和建设情况的真实性。努力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 (二)健全机构,落实人员。 XX市共有7镇(汪营、柏杨、忠路、谋道、建南、团堡、毛坝)5乡(凉雾、元堡、南坪、文斗、沙溪)2个办事处(都亭、东城)2个开发区(佛宝山开发区、利川经济开发区)。各乡镇目前未单独设置规划管理机构和人员,2名规划管理从业人员由城建服务中心人员兼任,其学历以大专为主,所学专业以建筑和行政管理为主,多数属2006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人员,办事处由公务员兼任城建办主任,负责规划管理工作。办公经费采取以钱养事模式,办公地点基本上在乡镇人民政府院内,无独立的办公场所。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规划管理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城乡规划的执行。 (三)深化认识,完善思路。 按照“党政主导,规划先行,政策引领,多方筹资、产业互动”要求,以及“四化同步”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进一步大胆先行先试,拓展和提升思路,抓好社区建设,乡镇集镇和中心村发展,加快农民就地转移的主要平台建设,特别要盘活土地,努力破解各类难题。 (四)研究政策,突出特色。 加快制定全域城镇化的规划,综合考虑交通条件、历史沿革、生态环境、居住习惯等因素,充分发挥导向和约束作用,坚决做到“不能在没有规划的地方盖房,不能盖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子”。同时多方筹资,探索逐步解决盘活土地实现升值、户籍社保、集体产权等问题。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最终实现以产业带动发展,实现人的城镇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深度不够,市民守法意识不强。《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市政府出台的相应措施和办法的宣传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尤其是城郊结合部、乡镇和中心村,部分市民法律意识不强,守法的自觉性不够,依然存在未批先建和不按规划许可内容建设的现象。 (二)规划体系尚不完善,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我市总体规划于2011年批复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地指导了我市的各项城乡建设,但随着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原有规划已不能满足我市城乡建设的需要,对XX市总体规划进行适时修改显得尤为迫切;二是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乡镇规划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对其修改完善也尤为必要。 (三)城乡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影响城乡规划的执行。一是“9+1”模式有待探索深化。二是未在开发区设立分局,各乡镇也未设立延伸机构,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规划管理人才匮乏,市局对各乡镇城乡规划的管理无法同步跟进,严重制约了城乡规划的执行。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均等社会公共资源,有效推进城镇化 目前,XX市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要改变城镇化现状,必须探索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确定城乡一体化和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目标,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促进山区居民向集镇集中。 (二)着力产业特色,差异化推进城镇化 针对集镇区位优势、发展定位、产业特色的不同,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目标,加强中心城区的中心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配套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以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促进城镇化进程,鼓励与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就业,结合地方实际,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实现城镇和农村的和谐发展,层级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工业反哺农业,助推城镇化建设 在确保城镇的生态环境资源不受破坏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用地功能与布局,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完善配套服务,进一步吸引偏远山区人口及返乡人口在这一地区的集聚。同时,工业项目分类集中入园,重点建设腾龙工业园、农业科技园、化工园区;规划配置各类公共设施、交通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保证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良性推进,满足原城镇及移入人口的居住需求,实现安居乐业;采取多种方式,公平、有序地推进该地区村庄的就地或近地城镇化。 页脚. .页眉.(四)中心城镇带动过渡地带发展 合理确定中心城区与周边乡镇、产业园区发展的空间边界,形成以市区和乡镇为主导,带动过渡地带发展的城镇化方式。通过产业发展和完善配套服务,吸引本地区人口的适度集聚,实现就地城镇化。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更好推动县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开展,县人大常委会决定进行专题审议。根据工作安排,今年11月中旬,我们组织调查组,在张海平副主任的带领下,就两年来县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调查组听取县人民法院及相关业务庭有关工作汇报;查阅部分案卷材料;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和行政执法部门主要负责人旁听一起行政诉讼案件庭审;召开部分行政执法部门、乡镇(街道)、县人民检察院、律师代表等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0年以来,县人民法院高度重视行政审判工作,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积极开展各类行政诉讼案件的审判和非诉行政案件的审查、执行工作,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据统计,两年来,共受理行政诉讼案件90件,行政赔偿案件4件,合计94件,其中被告为我县行政机关的案件有46件,占总收案数的49%,已审结75件。行政机关向法院申请执行非诉案件316件,裁定不予受理23件,受理审查293件。立案执行非诉行政案件312件,老案恢复执行93件,合计405件,现已执结394件,未结11件。 (一)坚持司法公正,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一是注重保障诉权。严格执行《行政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等规定,畅通行政诉讼渠道,依法受理行政案件,较好地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诉讼权利。二是发挥审判职能。坚持公正公平地对待双方当事人,依法公正审理各类行政案件,注重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实体权益和程序权利。2010年以来共撤销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3件,判决履行法定职责3件,确认行政行为违法2件,有力维护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强化制度落实。抓好公开审判、案件督查通报等制度的落实,加强审判管理,提高审判质量;通过召开《行政诉讼法》实施二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县法院门户网站发布裁判文书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强化阳光司法,促进司法公正。 (二)注重和谐司法,努力化解行政争议。一是加强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衔接。建立行政复议和行政审判联席会议制度,交流行政复议与行政审判工作信息,研讨有关法律问题,推动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的良性互动,为化解行政争议、顺利审理行政案件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二是积极化解行政争议。树立“案结事了”的工作目标,加强行政案件的疏导和协调化解,妥善解决土地征用、劳动保障等涉及民生的行政争议,努力减少涉诉信访问题。三是发挥人民陪审员作用。主动邀请人民陪审员参与行政案件审理,减少行政相对人的对立情绪,引导行政相对人理性诉讼、合法维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页脚. .页眉. (三)延伸审判职能,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一是开展行政审判“白皮书”活动。对四年来全县行政案件的基本情况、行政机关败诉的主要原因进行梳理分析,提出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的建议,形成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情况报告,力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二是加强行政审判司法建议工作。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和执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漏洞,向行政机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推动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三是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落实。通过向行政机关负责人送达出庭应诉通知书、向县政府法制办通报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情况等形式,督促行政机关及其负责人做好出庭应诉工作,逐步改善“告官不见官”的局面。 (四)严格依法审查,加强非诉案件执行。一是把好立案审查关。根据第五次全省行政审判工作会议提出的“监督与支持并重,重在审查”的原则,依法受理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非诉案件,严格审查标准,强化对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有效避免错误执行现象的发生。二是探索建立非诉行政案件执行机制。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以乡镇、部门为单位,实行专人包片负责制,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有效执结案件。三是开展集中执行活动。针对受案的实际情况,加大对社会抚养费征收案件的执行力度,每年开展三次以上全县性计划生育专项执行活动,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主要问题和困难: 2010年以来,县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一)行政审判的司法环境仍需改善。一是行政相对人的诉讼意识淡薄,对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不知诉、不会诉、不敢诉、不愿诉的现象较为普遍,对行政诉讼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有的当事人“信访不信法”,采取缠访、群访等途径,来达到自己的诉求。二是部分行政部门对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存在厌诉、畏诉的心理,不愿意当被告;有的消极应付应诉工作,甚至拒不出庭参加诉讼,导致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偏低且效果不理想,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执行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有的行政部门接受司法监督的自觉性还不强,对司法建议不够重视,有的还有抵触情绪,出现司法建议书“有去无回”现象。 (二)非诉案件的执行效果不够明显。一是非诉案件的有效执结率不高,经常性组织的集中执行活动开展的还不够多,有时执行案件手段和措施没有穷尽,执行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执行方式方法仍需改进和创新。二是一些非诉行政案件不具备执行的基础,有的执行内容无法确定,一定程度影响执行工作的开展。如社会抚养费征收对象家境贫寒,没有财产可供执行。三是有的行政部门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一申请了之”,不主动配合和协助法院的执行工作。此外,法院与行政机关沟通协调还不够,执行工作的协作机制有待健全。 (三)行政审判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涉诉的行政执法领域不断扩大,新类型、疑难复杂的案件不断出现,特别是一些重大案件、集体诉讼案件的判决可能对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影响,增加了案件审理难度。二是行政诉讼法对受理范围、结案方式、证据规则、非诉执行等规定的较为原则,一些政策性文件在行政审判中又往往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导致行政审判工作陷入一定的困境。三是行政审判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协调和解案件中,存在就结案而结案的情形,运用司法建议促进行政机关改进工作还不够,审判监督职能需要进一步发挥;有的法官满足于就案办案,凭经验办案,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有时仍显不足;个别案件的办案效率和裁判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来,随着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面积逐年增加,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区域化种植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全市的土地流转方式呈现出以转包、出租为主,互换、委托经营、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土地流转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XX市价格成本调查队分别对XX市、XX县、XX县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及价格现状 XX市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呈现以下三个方面主要特点: 土地流转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我市按照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要求,通过加强宣传、政策引导、指导服务等举措,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创新,流转面积逐年扩大,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如XX市244万亩耕地,目前土地流转面积4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8页脚. .页眉.%,XX县耕地面积为107万亩,土地流转面积为11.1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4%。农村土地向经营大户流转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像种粮大县XX市,5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大户有2002个,其中:500-1000亩的3个,1000亩以上的4个,涌现了张丰奇、王德正、贾新林等这些全国种粮大户。XX县也涌现了汤旭臣,李广友、郑德占等千亩以上种粮大户。 土地流转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以转包、出租为主,同时出现入股、互换、转包、转让、出租、委托流转、托管等多种形式,实现了由初期农户之间单一的季节性转包流转向目前的多种流转方式转变,催生了一批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如:邓州穰原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土地托管服务业务,农民每年向合作社缴纳一定费用后,从种到收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统一供种、供肥、除草、机耕、机收,农民每亩每年增收节支300多元。目前他们已托管土地2万亩。XX县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万亩,流转价格按每亩每年450公斤小麦兑付给农户。土地流转后的农民进入企业上班,既有农业收入,还有上班工资,收入比原来增加了两倍。据调查,目前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有6页脚. .页眉.种:股份合作、基地带动、租赁经营、互换重组、托管经营、代耕代种。特别是农业合作社和承包大户代耕、代种是当前流转的主要形式。土地转包给专业大户集中经营,专业大户付给农户一定数额的承包费(租金)。部分无力耕种或不愿经营承包地的农民,通过亲友介绍、自愿协商等方式,把土地流转给有经营能力的人代耕或经营,这是当前我市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约占全市流转土地面积的65%以上。 土地流转费用逐年上涨,地域差别较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流转土地用途不同,各地土地流转价格差别较大。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用于蔬菜、林果和养殖业的土地流转价格都要高于种植粮食的;二是城镇和大型养殖企业周边的土地流转价格要远高于农村;三是成片成方的土地流转价格要高于零星分散的;四是当前土地租金的支付方式主要是现金和实物折租。如XX市的彭桥、罗庄等乡镇,土地流转租金一般每亩每年250多元,腰店、汲滩最高可达800元(经济作物)。XX县大型企业周边的土地流转价格一般在每亩每年800-1000元的水平,城镇周边的大块亩田的流转价格也基本上处在这一水平,零星分散的(50亩以下)也在每亩每年500-800元之间不等。主要用于种植设施蔬菜、林果和小型养殖等,离城镇较远的大块亩田的流转价格一般在每亩每年500-700元;零星分散和一般在每亩每年300元左右,这样的土地主要从使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生产。而XX县县处于深山区地貌,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耕地面积占全县的十分之一,全县人口63万人,平均每人3分多耕地,随着小城镇的建设及工业化、旅游业的发展,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更有一些农民持优良地段土地待价而估,使得租赁人不得不提高租赁费用。现阶段,XX县土地流转价格深山区300元至400元/亩,一般地区是600元至800元/亩,城镇周围800元至1000元/亩,县城周围可达1200元/亩以上。 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土地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力度,粮食价格稳步上涨,种粮收益比较可观,土地行情看好,土地费用也逐年增加。二是在全市小麦主产区,承包他人的土地,在各项补贴归田主所有的情况下,每亩地每年还要向田主支付200―300斤小麦实物折算的现金作为承包费用,由于小麦价格提高,使得按实物折算的土地承包费用逐年增加。 再如XX县,从98页脚. .页眉.年以来,肉类、蔬菜类、副食品类价格过快上涨,虽然国家的惠农政策不断扩大,粮购保护价逐年提高,但现在农民不再为口粮发愁,只要有真金白银就是种植导向,转而种植一些收益更好、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在城镇周围,农户开辟了大量的花卉、蔬菜及养殖基地,城镇建设的加快使绿化花卉苗木成为现在农村种植业的热点,新农村的发展使得休闲广场、农家乐大量建设,同样占用大量的耕地,使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如XX县白土岗镇土地流转价格,2010年以前基本维持在每亩平均150-200元/亩,但第二年的土地租赁价格飞速发展到800元-1000元/亩。三是通过土地整理,改善土地条件和环境,也相应提高了土地价格。如XX市、XX县盛产小麦、棉花、油料、烟草和豆类,历史上有”一年四季不断青”的美誉。为了搞好耕地保护,做到占补平衡,2004年以来,在土地整理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将各类涉农项目有效整合,做到项目区道路与村镇规划相结合,形成大框架、大循环,田间林网与杨树经济相结合,绿树荒山荒坡,实现生态、经济和谐统一。大规模的土地整治行动,像XX市不仅新增了1万余亩耕地,而且使中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大大提高了土地产能,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土地整治带来的甜头。也就是说,土地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价格。 页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