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南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南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ID:14844581

大小:83.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7-30

上传者:U-3151
关于加快南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_第1页
关于加快南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_第2页
关于加快南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_第3页
关于加快南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_第4页
关于加快南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南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征求意见稿中共南阳市委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12年2月2)为深入贯彻省九次党代会、市五次党代会精神和《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南阳市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特制定本意见。一、重大意义(一)准确把握内涵特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重大战略方针。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核心内涵,以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深刻内涵,必须破除传统城镇化的思想束缚,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推动由27 城乡分割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由偏重单个城市发展向注重构建四级城镇体系转变,由偏重外延扩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城市建设向注重产业集聚、产城互动发展转变。(二)深刻认识重大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正处于建设新南阳的关键时期。从我市实际看,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我市城镇化水平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聚焦点,迫切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走出一条符合南阳实际、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增强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承载能力,拓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集聚发展,破解工业布局分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结构性矛盾;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决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解决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二、总体要求(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始终把握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发展方向,更加突27 出遵循规律、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务实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通过城市功能完善促进二三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农村人口转移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深入实施“四个带动”,推进“五区”建设,把加快城镇化作为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做强中心城市,做大主导产业,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优化发展环境,统筹城乡发展,把南阳打造成为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区域增长极。(四)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推进。把群众受益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标准。倾听民声,尊重民意,满足民愿,持续关注和改善民生。——坚持规划引导,科学建设。充分发挥规划的科学引导作用,努力实现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各类产业规划“三规合一”,推进城镇规划和村镇规划有效衔接,确保城镇空间布局、项目布局、产业布局高度统一。——坚持城乡统筹,构建体系。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既要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又要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一个包含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四级城镇体系,带动区域健康发展。27 ——坚持产业主导,就业优先。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各级城镇功能,以产业集聚创造的就业岗位决定人口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以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程度决定城市发展的规模和进度,以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民多元就业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三农”为重,夯实基础。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化进程。——坚持节约集约,内涵发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四级城镇体系科学布局,优化城市发展形态,注重质量内涵提升,建设生态宜居城镇,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破解难题。以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破解“人、地、钱”等瓶颈制约,形成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推进的体制机制。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城镇常住人口达到550万。——四级城镇体系加快发展。到2015年,中心城区27 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40万。全部县城人口规模达到20万以上,邓州市达到45万。10个建制镇镇区人口发展到6-8万,36个建制镇镇区人口发展到3-6万左右,76个建制镇镇区人口发展到1万左右。50%的村庄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城乡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提高,城镇主要基础设施人均水平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南阳新区、产业集聚区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提高。到“十二五”末,南阳新区二三产业规模占中心城区的比重达到**%;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60%以上。积极稳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村人口转户进入四级城镇体系的达到220万人左右,形成转户人口15%到中心城市、25%到县域城镇、60%到新型农村社区。——节约集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市每平方公里承载人口达到10000人左右,县城每平方公里承载人口达到8000人左右。小城镇每平方公里承载人口达到5000人左右,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五年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万亩,土地流转占耕地比重达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明显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实现所有县城20分钟上高速公路,新型农村社区通达四级公路。邓州市、西峡县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其他县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创建5-6个省级生态县、新型农村社区全部达到生态村标准。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27 70%以上的村庄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四级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产业人口集聚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四、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坚持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统筹发展,建设具有南阳特色的四级城镇体系,形成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五)积极推进中心城区组团式发展。按照“一体两翼三组团”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在中心城市30-40公里范围内,选择发展基础较好、与中心城市联系紧密的镇平、唐河、社旗等县城和官庄、鸭河等特殊功能区发展成为城市组团,促进中心城区和城市组团,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工和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城市集群,共同带动区域发展。推动向心布局、集群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抓紧组织编制中心城市组团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力争2012年完成报批工作。(六)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以构建中心城市多层次交通联系为重点,依托现有的双“十”字铁路、高速公路网和便捷的“十”字型信息高速公路网,构建安全、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7 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网络建设,提高通达能力,强化与周边经济区域的交通联系,形成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合理布局、覆盖城乡、连通内外、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2012年完成南阳姜营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争取宁西铁路二线工程早日开工;积极推进郑万铁路、蒙西至华中铁路、南阳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建设前期工作,争取郑万铁路郑州至南阳段先行启动;加快推进内邓高速和三淅高速、312国道改造等工程建设,争取开工建设武陟至西峡高速公路南阳段。完成社旗、新野、淅川3条高速公路连接线项目和邓州至渠首连接线项目建设,实现所有县城20分钟上高速目标;继续改造提升农村公路,重点实施县乡公路和危桥改造工程,实现“乡乡联、县县畅”。到2015年,通过铁路、航空,公路、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互动发展,构建南阳成为豫鄂陕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七)增强中心城区的支撑能力。中心城区以举办第七届全国农运会为契机,以推进南阳新区规划建设为主要任务,加快南阳新区、三个产业集聚区、东北分区、高新片区、老城区、麒麟片区、武侯片区等9个功能组团规划建设步伐。积极启动和实施了一批规模大、效果好、可持续的重大城市建设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唐河、社旗、镇平组团发展。推进中心城区与官庄、鸭河、镇平、唐河、社旗等县城组成的半小时城市圈;宁西铁路、焦枝铁路和二广、沪陕高速公路两个“十字”27 形重要通道为市域城镇与产业发展轴;邓州、桐柏、西峡、淅川县城为四极的“一圈两轴四极”城镇空间布局。做大做强南阳中心城市,提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以组团式集群化发展为主体形态,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为基础,以中心镇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八)提升南阳全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围绕打造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坚持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并重。强化枢纽地位,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区域发展服务能力。紧紧抓住举办农运会和南阳新区建设的机遇,按照“白河为轴、两岸并举、区块突破、联动发展”的思路,抓好老城区、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四大板块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一山一河一渠一湖的独特优势,建好独山城市森林公园,精心打造白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两岸和麒麟湖。启动改造城市内河,深入挖掘名城、名人、名胜等文化资源,打响诸葛亮文化品牌,着力塑造以河为脉、以山为骨、以文为根的城市个性。举全市之力,突出抓好南阳新区建设,启动核心起步区建设,确保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化复合功能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豫鄂陕接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加速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老城升级步伐,推动中心城区与官庄工区、鸭河工区基础设施一体化27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中心城区跨白河大桥和城区道路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底前基本完成中心城区背街小巷改造任务。加快全市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城区燃气输配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九)增强县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作用。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强化产业支撑。推动产业集聚区、县城新城区和旧城区形成“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增强承接中心城市和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推动副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建设。加快邓州市副中心城市建设,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豫西南商贸流通中心、北方生态水城目标定位,拉大城市框架,增强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到2015年,邓州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45万人。镇平县、方城县、社旗县、唐河县、新野县、西峡县要按照南阳“卫星城市”的定位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十二五”末,镇平县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5万人;方城县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5万人;社旗县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0万人;唐河县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5万人;新野县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0万人,西峡县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0万人。(十)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布局、适度发展原则,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综合实力,增强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27 重点抓好全市50强镇建设,尤其要精心打造G312、S103、高速公路沿线、省际边缘等主要交通线、旅游线、产业带上的小城镇建设。精心打造一批工矿型、旅游型、商贸型等特色小城镇。突出镇级小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发展官庄、皇路店、石佛寺、云阳、荆紫关、马山口、歪子、穰东、埠江、独树等10个镇先进行小城市试点。到“十二五”末,试点小城市新增转移人口1—2万人,建成区常住人口达到6—8万人。培育壮大中心镇,依据区域乡镇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底蕴和城乡规划体系,大力发展蒲山镇、贾宋镇、朱集镇、毕店镇、香花镇、施庵镇、师岗镇等36个建制镇做为中心镇建设。到2015年末,36中心镇新增转移人口1万人以上,建成区常住人口达到3—6万人。到2020年,每个县建成5个左右综合实力突出、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人口规模在3万人以上的中心镇。到2015年未,全市小城镇星级镇率达到80%,三星级以上小城镇达到50%;到2020年,全市小城镇星级镇率达到100%,三星级以上小城镇达到90%以上。(十一)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遵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中心城市、中小城镇、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以及村庄体系规划和限建区等相衔接,统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推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向规划的城镇功能区迁并;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群众自愿”27 的原则,推动自然村向重要交通沿线、乡镇政府所在地、专业园区、旅游景区周边及基础较好的中心村适度集中。鼓励各县市区结合重大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扶贫开发、乡村旅游开发等,对重大工程沿线、水库库区、深山区等不宜居住的村庄以及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村搬迁,统一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012年完成全市新型社区布局规划,并启动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十二五”末完成全市5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计划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五、推进产城互动,增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加强南阳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向城镇集聚,壮大城镇产业基石,扩大就业岗位,形成依城促产、以产促城的产城互动发展新格局,实现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与人口转移相协调。(十二)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要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遵循一体化和协同发展的原则,以更宽广的视角、更长远的眼光,切实找准南阳的定位,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积极推进组团式发展,接轨周边城市,实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城镇的区位功能地位。围绕市委、市政府要把南阳市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强市的发展思路来谋划,主动参与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分工,积极争取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和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转移。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促进新型城市化。搞好城镇功能分区规划,引导企业逐步向相应工业园区集中。要突出特色小城镇建设,力争打造成一流的精品小城镇。(十三)提升中心城市产业升级。27 做强南阳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加速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电力能源、冶金建材、油碱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新能源、高新技术、光电产业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加快集聚和培育主导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坚持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强化产业集聚区的城市功能,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县城新区建设相互依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发挥中心城市资金、人才、创新资源等要素集聚能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壮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加快老城区工业向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搬迁改造,同步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和特色商务区(街),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推动老城区形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和区域性服务中心。全力支持河南油田、龙成集团等主营收入百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推动天冠、淅铝、西保、淅减、新纺、二机石油、中源化学、中光学、乐凯华光、防爆、中南钻等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向超五十亿、超百亿的目标迈进。2012年力争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0亿以上,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以上。(十四)壮大县域城镇产业规模。支持县域城镇以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食品、纺织、电子、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产业。壮大县域产业规模,拓展城镇就业容量,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中,承接人口转移,27 支撑县城发展。统筹县城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功能布局,深入推进集聚区水电路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热等基础设施和质检、信息、物流、产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支撑和集聚发展保障能力,推动产业集聚区成为县城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支持集群发展态势明显的集聚区,抢抓产业转移机遇,结合主导产业定位,培育和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促进同类企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力争2015年全市一半以上的县市区培育形成一个超**亿元的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县城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支持人口规模超过20万的县城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增强对县域发展的综合服务功能。引导中心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具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条件的特色镇,发展特色明显的矿产资源、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规模。(十五)提高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和特色服务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结合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布局,实施现代化高标准粮田工程,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实现新型农村社区、粮食核心区建设与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支持各县市区发挥资源优势,在新型农村社区周边合理布局发展花卉、种苗、生猪、奶牛等劳动密集、附加值高的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培育和引进种养、加工、流通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27 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市场贸易、餐饮、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就业结构非农化和就地就近城镇化。六、完善城镇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顺应产业区域性转移加速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设施和住房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以城镇功能的完善带动二三产业的集聚发展。(十六)加快旧城和城中村改造步伐。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改造提升城市中心城区商业中心,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优化提升商业业态,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区。以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和传统商业中心街区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旧城改造。鼓励以房地产开发方式实施棚户区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工矿企业结合棚户区改造,依照规划利用自用土地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到2012年底前,完成全市旧住宅小区和46个棚户区改造任务。2015年前,中心城区完成1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49个城中村改造任务,各县市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的80%以上。改造中要注重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遗址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以老城区为重点,加快传统商业街区的改造。深入开展城镇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加快解决交通拥堵、占道经营、乱倒垃圾、乱搭乱建等突出问题,营造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十七)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建设,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突出抓好公共停车27 场设施建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加快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改造,完善城市排涝、排水体系。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扩容改造。推进中心城区、县城区、产业集聚区配套电网建设和老城区电网改造,实现所有县(市)城区电网入地。加快燃气供热工程建设,提高覆盖率和供应保障率,2012年底前中心城市新增公交车300台,确保城市公交在城市交通与出行中的比重达到20%以上。加快中心城区独山水厂建设,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中心城区三个水厂建设。到2013年底完成南水北调沿线市县涉及的13座配套水厂建设工程。2015年,中心城区用水普及率要达到100%,各县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加快推进燃气工程建设,实现与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对接通气。2015年中心城区气化率要达到90%以上,县城气化率达到80%以上。加快兴建一批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场所,中心城区要加快博览中心、青少年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群众性文化娱乐中心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公园游园建设力度,启动动物园外迁工程。(十八)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科学修订城镇中小学布局规划,实施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改造和中等职业教育建设工程,加快以南阳职教园区为主的“中职及高校”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及幼儿园。2015年前,中心城区新建10所以上中小学校,各县市新建5所以上中小学校。全市兴建标准化幼儿园210个。27 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大力发展高质量、多形式的高中阶段教育,尝试普高、职高修业融通,探索综合高中承担升学和就业双重身份的办学模式。推进南阳市中心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中心乡镇卫生院健康发展,2015年前实现所有人口规模25万人以上的县(市)建成一家以上三级甲等医院,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二级医院,加快社区、乡镇、村级卫生设施建设任务,2015年前全部完成达标建设。实现城乡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等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加强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以城镇为依托、城乡衔接、布局合理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十九)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和保护城镇生态功能区,加强城镇水系、绿地系统和周边环城林带建设,进一步减少城镇空气、水、噪声和视觉等环境污染,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2012年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投入运营,重点推进白河南污水处理厂、王村污水处理厂、市垃圾处理场、市污泥处置场及老城区污水管网改扩建工程。2015年前,完成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内29个乡镇的污水、垃圾处理和污泥处置工程,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6%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推进城市内河整治,加强内河水体及生态保护。“十二五”未,完成中心城区主要内河综合整治,营造亲水环境,打造水城景观。开展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中心城区实施入市口绿化、道路绿化、社会绿化、农运会场馆周边绿化等绿化提升工程。2015年前,绿化率达到41%,绿地率达到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平方米,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邓州市、西峡县也27 要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其他县城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启动李宁公园、南阳植物园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白河湿地、丹江口库区湿地、淮源湿地等大型湿地的生态保护。优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加快城市绿地、风景林地和白河两岸、南水北调沿线城镇生态林带建设。利用城镇山丘、江河、湖泊、湿地等自然资源依势造湖、造林,或改建成为公园、生态园。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中心城市、县城、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容,完善污水收集网络,加快实现城镇污水收集全覆盖,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二十)注重城镇文化特色。强化城镇的文化中心功能,推进城市“三馆”达标工程建设,实现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高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健身设施的共享度。重要地段和建筑物应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形成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传承城市文脉,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镇)传统格局、历史街区整体风貌、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周边环境保护,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村镇和特色文化街区。广泛吸收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打造依山近水、亲绿、宜人的休闲空间,丰富城镇文化内涵,提升城镇品位。27 到2015年,全市创建绿色低碳重点镇2个、中州名镇35个、历史文化名镇(村)10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15个。到2020年,全市创建特色名镇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二十一)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整合中心城区旅游资源,加速建设5A级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倾力打造4A级独山风景区。高标准美化、绿化白河游览区,深度开发白河湿地公园。增加旅游公交50台,开通城市一日游观光巴士,提升中心城区旅游水平。整合县域旅游资源,全方位打造南阳伏牛山生态旅游景区,高品位开发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旅游项目,加快莲花温泉水城建设步伐,开拓淮河源旅游文化品牌。深度开发5A级恐龙遗迹园、老界岭山地养生度假区和4A级宝天曼、玉雕湾、五朵山、淮源旅游景区。强化各类风景区的标准化管理,加快旅游道路、旅游服务区、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接待能力。2012年,力争接待游客2900万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亿元。(二十二)提高城镇住房保障能力。坚持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相结合,建立面向社会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供给体系。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强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等住房问题。统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商品住房开发、城中村改造、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迁村并居,探索多种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2012年全市新开工建设30758万套保障性住房。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鼓励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增加有效供给。27 适度开发商业地产、城市综合体、工业地产等项目,培育房地产新的增长点,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七、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按照城市的理念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十三)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要突出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引导作用。要与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相衔接,进一步修编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明确中心村、行政村的功能定位。按照方便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根据农村地域特点、资源配置、历史沿革、人文风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布局和建设规划,把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合理分区和完善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社区共同意识等“软件”内容纳入规划编制。要注重在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试点,县乡两级政府要科学论证,加强组织指导,努力做到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引领农村新社区建设。(二十四)分类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7 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根据区位、发展水平、人口分布、辐射半径等,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容量和人口规模,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原则上,平原地区社区人口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山区等人口比较分散的地区社区规模要达到1000-3000人之间。优先推动城市建成区内现有城中村和产业集聚区内村庄迁并,鼓励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高层住宅,同步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变。结合城镇、产业、交通、生态等总体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南阳新区、城市近郊区、城市组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支持建设10000人以上社区。支持各县市区加快推进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农业规模经营好、土地升值空间大、交通便利、群众相对富裕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建设模式。对尚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农村,支持规范住宅建设标准,加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各地建设类型丰富、风貌各异、各具特色、兼顾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新型农村社区,保持当地风俗风貌。(二十五)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按照城镇标准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建设,建成环境优美、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城市医疗、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和管理方式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逐步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原则上,社区道路硬化率要达到100%,与四级及以上公路直接连通;合理配置亮化、美化设施和绿化空间,绿化率达到35%以上;供排水系统完善,确保通自来水,合理规划建设简易27 污水、垃圾处理及配套管网设施。统筹建设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每个社区都配建标准化卫生室、小型超市、文化休闲广场、图书室等。整合教育资源,结合农村校舍改建工程,优化中小学布局,每个社区配套建设一所幼儿园,万人社区配套建设一所小学。支持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社区建设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用房总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统一集中办理或代办就业服务、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事项,营造“20分钟社区公共服务圈”。(二十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投入力度。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长效机制,各县市区逐步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投入的比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坚决杜绝借社区建设名义,变相向农民摊派,增加农村负担。要统筹整合、科学配置各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合理安排使用资源,充分发挥使用效益,对资金使用效率、效果、效益建立阶段性评估机制,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集约化利用水平。(二十七)健全社区建设和管理机制。27 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重点项目管理,在建设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有条件的村庄通过房地产开发方式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拆迁土地取得的净收益以及挂钩周转指标形成的土地级差收益,应按一定比例供村集体使用或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财政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各地创新工作方法,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在不改变管理渠道和投向的前提下,由县市区级政府统筹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联户担保、集体土地、农房、承包地抵押等新型贷款方式,推行新型农村社区住房按揭贷款、低息贷款。对新型农村社区内符合居住条件的新建住房,根据土地性质,依法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进行权属确认,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鼓励农民按照自愿原则,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社,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确股到人,让广大农民享受按股分红的权益。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逐步推进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转变。八、加强改革创新,形成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人口转移、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产业和人口集聚、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二十八)支持开展城乡一体化试验示范。支持南阳新区、产业集聚区、城市近郊区和城市组团发展,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建设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南阳新区、社旗县农区“三化”协调发展实验示范区建设,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各县市区可27 根据本地实际,在农村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城乡社会保障、村镇整治等方面,选准突破口,开展专项改革试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二十九)创新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加快推进户籍改革,对到城镇务工或兴办二、三产业,拥有固定住房和稳定经济来源的农村人员及直系亲属,可直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在教育、就业、住房、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基本放开中心城区入户条件,凡有合法稳定职业或固定住所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夫妻双方父母,均可申请迁入登记为常住户口。中心城区城中村内的农村人员一次性全部转为城镇常住户口,全面放开县城(县级市)和小城镇入户条件,对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市居民的,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允许一定期限内保留农村社保。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探索建立和完善进城农民的农村资产处置机制,对举家迁入城镇并自愿退出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的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鼓励农民退出农村、融入城镇。(三十)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27 加快农村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相关政策,确保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收益权。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制度,对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实行最低保护价,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赋予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在处置、收益、抵押等方面相同的权能。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交易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建立完善人口统计、人均占地等指标体系,优先在一些具有较好产业基础和财政实力的市县开展人地挂钩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深入推进“三项整治”活动,进一步扩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的范围。(三十一)创新城乡建设筹资机制。加大财政对城市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城镇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费、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等收入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金扣除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支出后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参与分成的涉及城镇建设的各项收费、基金收入,全额返还各县市区,专项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县市区依托现有投融资平台,注入优质资产,提高融资能力。鼓励社会资本采用BOT、TOT等多种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益性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闲置1年以上的建设用地,征收20%的土地闲置费;闲置2年以上的建设用地依法予以收回。鼓励采取回购等方式盘活长期效益低下的企业占地。市、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相应资金作为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7 (三十二)创新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按照紧凑型城市、复合型城市及绿色低碳、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按照市、县、镇、社区四个层级,总体、专项和重点区域三个类别,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建立跨行政区域的规划协调机制,搞好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组建专家团队,聘请专业机构深度参与规划编制与实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言献策,提高社会参与度。严格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树立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十三)创新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机制。调整完善现行政策,消除参保身份界线,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统一城乡标准,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制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它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政策,建立完善与各种保障制度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分配、管理机制,鼓励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九、保障措施(三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市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城乡建设中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研究制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27 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召集,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办公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由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和住房城乡建设委主任兼任。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县市区政府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新型城镇化工作有序开展。(三十五)加强配合联动。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大局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财政、国土、规划、农办、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交通、民政、环保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在城乡规划、投融资、土地保障、产业支撑、生态环保设施建设、水资源保障、能源保障、交通体系、城市管理、行政区划调整、户籍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抓紧研究出台具体政策,构建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完整政策体系。(三十六)实施项目带动。要围绕中心城市和南阳新区、县城发展、老城区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重点领域,精心谋划筛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强化用地、金融、人才等要素保障,加快组织实施。按照审批权限,将新开工项目分别纳入县市区级联审联批范围,落实开工条件,加快项目实施。切实加强项目管理,认真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三十七)扩大对外开放。放开城市规划设计市场,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规划设计机构参与南阳27 新区、城市组团等规划编制。鼓励各县市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南阳新区、产业集聚区、城市组团进行连片综合开发。全面放开市政公用行业投融资市场,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本、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各县市区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组织专题招商会和金融对接会,努力扩大城乡建设招商引资和融资规模。(三十八)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建立科学的统计和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考核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市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将城镇化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每年对先进县市区给予一定资金奖励。(三十九)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联审联批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清理规范各种收费,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惩处各种不法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创业环境。各县市区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意见。2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