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ID:34645458

大小:3.10 MB

页数:88页

时间:2019-03-08

上传者:U-24835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_第1页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_第2页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_第3页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_第4页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EvaluationoftheEnterpriseTechnologyInnovationCapabilityUndertheModelofOpenInnovation姓2013年6月 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以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江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典I糖\N)汐眵年多月7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江苏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论文编入《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向社会提供查询,授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将本论文编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向社会提供查询。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江苏大学研究生处办理。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剀;数二汐I弓年多月7日指导教师签名仂哆年夕月-7日f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开放式创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国外很多优秀的企业纷纷实施了开放创新模式,并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回报,而对于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由于自身开放式创新经验不足,主要依靠模仿或照搬他人已经成功实施开放创新模式的经验,缺乏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导致开放创新模式的实施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如何对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以帮助我国企业认清开放式创新的本质,科学地衡量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指导企业开放创新模式的实施,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开放式创新的特点,构建了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并论证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是开放式技术创新的关键能力要素,总结出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是由包含吸收能力在内的技术创新内部能力与以网络能力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外部能力共同构成的,从而得到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其次,结合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特点,选取评价指标,构建了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的初始评价指标体系。再次,通过实证检验对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并对修正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做了进一步的验证,构建了最终的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投入能力、R&D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7个维度,25个二级指标。最后,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案例分析,在评价过程中,本文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作为评价方法,案例分析结果证明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关键词: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法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Ⅱ ABSTRACTOpeninnovationhaspromotedthedevelopmentoftheworldeconomyandhaschangedthetraditionaltechnologicalinnovationmode.Atthesametime,itbringsmore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orth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Manyexcellentforeignenterpriseshaveimplementedtheopeninnovationmodelandhavemadehugereturns.Butformostofourenterprises,duetolackingofopeninnovationexperience,theymainlyrelyonimitateorcopyothers’experiencewhichhasbeensuccessfullyimplementedinopeninnovationmodel.Atthesametime,theyLackofeffectivelytheoreticalandpracticalguide.Allthesefactorsleadtothattheimplementationoftheopeninnovationmodeldoesnotachievetheirdesiredresults.Therefore,howtoevaluatetheop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ability,inordertohelpChinesecomp-aniestorecognizetheessenceofopeninnovation,measure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theirownandguidetheimplementationoftheopeninnovationmodelforthemhascurrentlybecomeakeyproblemthatneedstobeworkedouturgently.Onthebasisoftheoreticalresearch,combinedwithopeninnovationfeatures,thisarticleconstructstheevaluationindexsystemofop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abilityandexplorestheapplicationoftheevaluationindexsystem.Firstly,onthebasisofpreviousstudies,thisarticleintroducesanddemonstratesthatabsorptivecapabilityandnetworkcapabilityarethekeyabilityelementsoftheop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Op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abilityisconstitutedbytheinternal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abilityincludingabsorptioncapabilityandnetworkcapabilityastherepresentativeofexternal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ability.Thus,theop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abilitymodelisgenerated·Secondly,combinedwiththefeaturesoftheenterprisetechnologicalinnovation,thisarticleselectstheevaluationindexesandconstructstheinitialevaluationindexsystemofop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Thirdly,thisarticlecorrectstheinitialevaluationindexsystemthroughempiricaltesting.Anditmakesfurthervalidationofthe111 correctedevaluationindexsystem.Thenitgeneratesthefinalevaluationindexsystemofopentechnologyinnovationwhichcontainssevendimensionsandtwenty—fivesecondaryindicators.Itspecificallyincludesinnovativeinvestmentcapability,R&Dcapability,innovativeproductioncapability,marketingcapability,innovativemanagementcapability,absorptivecapabilityandnetworkcapability.Finally,thisarticlemakescaseanalysisofthespecificapplicationoftheevaluationindexsystem.Int11eevaluationprocess,itchoosesthe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Modelastheevaluationmethod.Theresultofthecaseanalysisdemonstratesthefeasibilityoftheevaluationindexsystem.Keywords:openinnovation,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ability,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IV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目的与意义⋯⋯⋯⋯⋯⋯⋯⋯⋯⋯⋯⋯⋯⋯⋯⋯⋯⋯⋯⋯⋯⋯⋯⋯⋯21.3国内外研究现状⋯⋯⋯⋯⋯⋯⋯⋯⋯⋯⋯⋯⋯⋯⋯⋯⋯⋯⋯⋯⋯⋯⋯⋯⋯..21.3.1国内外研究现状⋯⋯⋯⋯⋯⋯⋯⋯⋯⋯⋯⋯⋯⋯⋯⋯⋯⋯⋯⋯⋯⋯⋯21.3.2相关文献研究评述⋯⋯⋯⋯⋯⋯⋯⋯⋯⋯⋯⋯⋯⋯⋯⋯⋯⋯⋯⋯⋯⋯.41.4研究内容与方法⋯⋯⋯⋯⋯⋯⋯⋯⋯⋯⋯⋯⋯⋯⋯⋯⋯⋯⋯⋯⋯⋯⋯⋯~41.4,l研究内容⋯⋯⋯⋯⋯⋯⋯⋯⋯⋯⋯⋯⋯⋯⋯⋯⋯⋯⋯⋯⋯⋯⋯⋯⋯..41.4.2研究方法⋯⋯⋯⋯⋯⋯⋯⋯⋯⋯⋯⋯⋯⋯⋯⋯⋯⋯⋯⋯⋯⋯⋯⋯⋯⋯61.5本文的创新之处⋯⋯⋯⋯⋯⋯⋯⋯⋯⋯⋯⋯⋯⋯⋯⋯⋯⋯⋯⋯⋯⋯⋯⋯⋯7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2.1技术创新相关概念⋯⋯⋯⋯⋯⋯⋯⋯⋯⋯⋯⋯⋯⋯⋯⋯⋯⋯⋯⋯⋯⋯⋯⋯..82.1.1技术创新的内涵⋯⋯⋯⋯⋯⋯⋯⋯⋯⋯⋯⋯⋯⋯⋯⋯⋯⋯⋯⋯⋯⋯⋯82.1.2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92.2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lO2.2.1封闭式创新的模式⋯⋯⋯⋯⋯⋯⋯⋯⋯⋯⋯⋯⋯⋯⋯⋯⋯⋯⋯⋯⋯lO2.2.2封闭创新模式向开放创新模式的转变⋯⋯⋯⋯⋯⋯⋯⋯⋯⋯⋯⋯⋯ll2.2.3开放式创新的模式⋯⋯⋯⋯⋯⋯⋯⋯⋯⋯⋯⋯⋯⋯⋯⋯⋯⋯⋯⋯⋯⋯l12.3开放式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132.3.1开放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正面影响⋯⋯⋯⋯⋯⋯⋯⋯⋯⋯⋯⋯132.3.2开放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15第三章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的构建⋯3.1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163.1.1封闭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163.1.2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18V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3.2开放式创新的内部关键能力要素——吸收能力⋯⋯⋯⋯⋯⋯⋯⋯⋯⋯⋯193.2.1吸收能力的内涵⋯⋯⋯⋯⋯⋯⋯⋯⋯⋯⋯⋯⋯⋯⋯⋯⋯⋯⋯⋯⋯⋯193.2.2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2l3.3开放式创新的外部关键能力要素——网络能力⋯⋯⋯⋯⋯⋯⋯⋯⋯⋯⋯223.3.1网络能力的内涵⋯⋯⋯⋯⋯⋯⋯⋯⋯⋯⋯⋯⋯⋯⋯⋯⋯⋯⋯⋯⋯⋯.223.3.2网络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233.4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26第四章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74.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274.2技术创新能力的测量指标⋯⋯⋯⋯⋯⋯⋯⋯⋯⋯⋯⋯⋯⋯⋯⋯⋯⋯⋯⋯274.2.1创新投入能力⋯⋯⋯⋯⋯⋯⋯⋯⋯⋯⋯⋯⋯⋯⋯⋯⋯⋯⋯⋯⋯⋯⋯⋯284.2.2R&D能力⋯⋯⋯⋯⋯⋯⋯⋯⋯⋯⋯⋯⋯⋯⋯⋯⋯⋯⋯⋯⋯⋯⋯⋯⋯⋯⋯⋯⋯⋯⋯⋯⋯.284.2.3创新生产能力⋯⋯⋯⋯⋯⋯⋯⋯⋯⋯⋯⋯⋯⋯⋯⋯⋯⋯⋯⋯⋯⋯⋯..294.2.4市场营销能力⋯⋯⋯⋯⋯⋯⋯⋯⋯⋯⋯⋯⋯⋯⋯⋯⋯⋯⋯⋯⋯⋯⋯⋯..304.2.5创新管理能力⋯⋯⋯⋯⋯⋯⋯⋯⋯⋯⋯⋯⋯⋯⋯⋯⋯⋯⋯⋯⋯⋯⋯.304.2.6吸收能力⋯⋯⋯⋯⋯⋯⋯⋯⋯⋯⋯⋯⋯⋯⋯⋯⋯⋯⋯⋯⋯⋯⋯⋯⋯.314.2.7网络能力⋯⋯⋯⋯⋯⋯⋯⋯⋯⋯⋯⋯⋯⋯⋯⋯⋯⋯⋯⋯⋯⋯⋯⋯⋯⋯324.3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3第五章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355.1问卷设计⋯⋯⋯⋯⋯⋯⋯⋯⋯⋯⋯⋯⋯⋯⋯⋯⋯⋯⋯⋯⋯⋯⋯⋯⋯⋯⋯.355.1.1问卷设计原则⋯⋯⋯⋯⋯⋯⋯⋯⋯⋯⋯⋯⋯⋯⋯⋯⋯⋯⋯⋯⋯⋯⋯.355.1.2问卷设计过程⋯⋯⋯⋯⋯⋯⋯⋯⋯⋯⋯⋯⋯⋯⋯⋯⋯⋯⋯⋯⋯⋯⋯.355.2问卷调查实施⋯⋯⋯⋯⋯⋯⋯⋯⋯⋯⋯⋯⋯⋯⋯⋯⋯⋯⋯⋯⋯⋯⋯⋯⋯375.3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395.3.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395.3.2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405.3.3探索性因子分析⋯⋯⋯⋯⋯⋯⋯⋯⋯⋯⋯⋯⋯⋯⋯⋯⋯⋯⋯⋯⋯⋯425.3A信度效度检验⋯⋯⋯⋯⋯⋯⋯⋯⋯⋯⋯⋯⋯⋯⋯⋯⋯⋯⋯⋯⋯⋯⋯44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4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47第六章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案例分析⋯⋯⋯⋯⋯⋯⋯⋯⋯.496.1评价对象的选取⋯⋯⋯⋯⋯⋯⋯⋯⋯⋯⋯⋯⋯⋯⋯⋯⋯⋯⋯⋯⋯⋯⋯⋯..496.2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496.2.1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496.2.2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506.3基于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526.3.1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526.3.2评价数据的获取⋯⋯⋯⋯⋯⋯⋯⋯⋯⋯⋯⋯⋯⋯⋯⋯⋯⋯⋯⋯⋯⋯..566.3.3具体评价过程⋯⋯⋯⋯⋯⋯⋯⋯⋯⋯⋯⋯⋯⋯⋯⋯⋯⋯⋯⋯⋯⋯⋯.596.3.4评价结果分析⋯⋯⋯⋯⋯⋯⋯⋯⋯⋯⋯⋯⋯⋯⋯⋯⋯⋯⋯⋯⋯⋯⋯⋯646.4我国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实施的对策建议⋯⋯⋯⋯⋯⋯⋯⋯⋯⋯⋯⋯⋯65第七章结论与展望⋯⋯⋯⋯⋯⋯⋯⋯⋯⋯⋯⋯⋯⋯⋯⋯⋯⋯⋯⋯⋯⋯⋯⋯⋯⋯⋯⋯⋯⋯⋯.687.1研究结论⋯⋯⋯⋯⋯⋯⋯⋯⋯⋯⋯⋯⋯⋯⋯⋯⋯⋯⋯⋯⋯⋯⋯⋯⋯⋯⋯⋯687.2研究展望⋯⋯⋯⋯⋯⋯⋯⋯⋯⋯⋯⋯⋯⋯⋯⋯⋯⋯⋯⋯⋯⋯⋯⋯⋯⋯⋯69致谢⋯⋯⋯⋯⋯⋯⋯⋯⋯⋯⋯参考文献⋯.⋯⋯...⋯⋯..⋯⋯..⋯⋯⋯⋯⋯...⋯⋯..⋯⋯⋯.7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591;fjii:⋯⋯⋯...⋯⋯⋯⋯⋯........⋯⋯⋯⋯⋯⋯⋯⋯⋯...⋯⋯.⋯.⋯....⋯....⋯⋯...⋯.....⋯⋯⋯.76V1l 江苏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弟一旱硒比1.1研究背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企业要想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对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其生命力的不竭源泉,是其持续发展的保证,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加快自身技术和产业的升级,从而提供更高质量、更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以最大化地满足客户需求,为企业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以模仿为主的阶段,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使得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予发达国家,关键技术被跨国公司所垄断。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企业只有依赖国外先进技术,陷入了“落后一一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只能被动服从于国外设定的技术路线,在竞争中受制于人,处于产业链的下游,造成自身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差的不利局面。2003年,HenryChesbrough教授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开创了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将限制创新资源流动的企业边界打破,强调跨组织的资源共享,在实现各创新构成要素之间功能耦合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各种创新资源的不断优化、整合,使其达到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动态配置,进而提高创新绩,效【11。通过实施开放式创新,企业可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增强技术创新成果转换的能力,这对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无疑是追赶欧美领先企业绝佳的契机。因此,我国企业应适应开放式创新的趋势,积极推行开放创新模式。然而,囿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资源的不足,多数企业主要依靠模仿创新或封闭创新,创新方面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均需强化。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可科学地衡量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改进,这将有利于我国企业开放创新模式的实施和推进。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研究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的评价问题,为企业开放创新模式的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在技术创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创新的特点,建立适合用来评价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利用收集的数据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检验,最后结合案例说明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本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从理论方面来说,随着开放创新模式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对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和方法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有利于完善开放式创新理论。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开放式创新进行了研究,如开放式创新的机理研究、开放式创新的动态模式研究、开放式创新的实践模式研究、创新开放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开放式创新的网络关系等,但对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且在仅有的研究中,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来源于作者的主观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对指标体系进行检验的实证研究。从现实方面来说,我国大部分企业开放式创新战略意识淡薄,企业内外的创新资源协同意识不强,开放式创新的实践经验不足,亟需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对企业开放创新模式的实施状况及时做出评价,并将结果及时反馈,这无疑将指导企业开放创新模式的实践,为企业开放创新模式的实施提供持续改进的方向。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但就如何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没形成统一的标准。纵观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基于组织行为分析的视角,RobertA.Burgelman(1982)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系列特征之和,包括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可利用资源及分配、结构和文化条件、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以及战略管理能力等,并据此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f21。该指标体系包括了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行为,但过于笼统,且可操作性较差。基于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分析的视角,BartonD.L.(1992)认为管理系统、技术2 江苏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人和企业价值观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据此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3】。该指标体系相对Burgclman的指标体系更加具体,但具体分类仍过于宽泛,难以进行量化和评价,实际应用性有限。基于分类测度的视角,Scheirer(1992)认为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的形式很繁杂,而且创新活动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只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魏江和许庆瑞(1996)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分别对其进行测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有4个,分别为研究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生产能力、资源能力【4l。此类测度方法对分析不同技术创新类型的企业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缺少比较,因此该评价体系缺乏普遍意义。基于创新投入与产出的视角,史晓燕(1999)建立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财力投入、人力投入、物力投入三个投入方面与技术创新实现指标、效益指标两个产出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5】。但仅从研发投入产出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不全面的,它忽略了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能力要素的辅助作用。基于综合测度的视角,曹崇延和王淮学(1998)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为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出能力,对应于每个能力,设计了7个指标类、40个分指标【61。察志敏(2004)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四个要素,包括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资源、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和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并据此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17】o综合测度方法虽然考虑全面,但是缺乏重点,很难区分是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还是企业能力的评价。基于创新过程的视角,傅家骥(1999)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创新倾向和市场营销能力六个要素,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18l。孙细明、杨娟和张金隆(2003)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需求识别、产品构思、研究开发、原型生产、产品制造、市场营销6个阶段,并根据整个创新过程将指标体系设计为: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产品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产出能力6个方面【9J。基于创新过程视角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可以3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有效地评价封闭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但是,对开放式创新企业缺乏适用性。基于开放式创新的视角,杨静武(2007)将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吸收能力、转化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并据此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lOl。高良谋、韵江和马文甲(20lO)从战略、过程、内容和关系四个维度构建了开放式创新下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架构,四个维度分别对应组织的网络战略能力、网络过程能力、网络知识能力和网络关系能力,并据此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11】。上述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对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但没有能综合考虑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能力,未能很好地平衡企业技术创新内外部能力之间的关系。1.3.2相关文献研究评述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有这样一些特点:(1)各位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选择不尽相同,但指标体系内涵大体上类似,他们几乎一致地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行为主体能够实施,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诸种内在条件的总和。(2)目前,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数仍处于封闭创新模式下,仅有的关于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过于重视技术创新外部能力,忽视了技术创新内部能力,因此,关于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4研究内容与方法1.4.1研究内容本文共分7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相关理论基础。首先阐述了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然后对开放式创新相关理论以及开放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做了研究。第三部分,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的构建。首先对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接着分别论证了吸收能力、网络能力是开4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能力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第四部分,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等原则下,基于上文技术创新能力模型设立了一系列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最终构建了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第五部分,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指标体系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等,进一步修正及验正指标体系,形成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第六部分,案例分析。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开放式创新企业,根据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多个角度进行调研,收集数据,利用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指出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企业开放式创新实施过程中的应用。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本文的总体思路如图1.1所示。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图1.1论天研究思路1.4.2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阅读相关专著、论文等资料,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归纳、综合以及逻辑演绎来研究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选取开放式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具体衡量指标,为本研究的模型构建和研究设计提供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分析法。本研究选取了长三角地区的镇江、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中有代表性的开放式创新企业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网络调查等途径对这些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研究所需的样本数据。(3)数理统计分析法。利用SPSS、AMO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调研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修正从理论文献归纳出的初始评价指标体系,并检验最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3个样本企业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来说明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6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本文的创新之处(1)构建了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型。鉴于以往针对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很少的现状,本文对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论证了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并构建了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型。(2)构建了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目前关于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大多以定性为主,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验。因此,本文尝试结合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具体特点,探索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来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7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2.1技术创新相关概念2.1.1技术创新的内涵SchumpterJ.A.在1912年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他把发明看作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端,创新则是结尾【121。1939年,他在《商业周期》一书中对创新理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他列举了五种不同创新类型来说明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和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①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数量;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⑨开辟一个新的生产市场;④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⑤采取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SchumpterJ.A.所讲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企业创新,既涉及技术创新,又涉及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在他的创新理论提出后,其他学者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SoloS.C.(1951)对技术创新理论也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1951年,他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发展实现【13】。这一“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Mansfield(1961)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常为后来学者认可并采用。Mansfield认为,产品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开始,以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为终结的探索性活动。他指出,一项发明的首次应用,并且与新产品直接相关的技术变动才是创新1141。Freeman(1991)是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包括新产品、新设备和新系统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创新成果的首次商业化1151。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如下特点:一是“新”,可以是新思想、新原料、新市场、新生产方法、新生产体系或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二是具有商业价值,也就是说通过一系列的商业化过程,研发成果最终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本文基于以上研究提出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是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8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1.2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基于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因而也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纵观以往有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众多国内外学者基于各自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基于组织行为分析的视角,BurgelmanR.A.(1982)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系列特征之和,包括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可利用资源及分配、结构和文化条件、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以及战略管理能力等121。LaryE.Westphal(1984)认为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获取信息与技术的能力共同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6J。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分析的视角,BartonD.L.(1992)认为管理系统、技术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人和企业价值观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基于技术创新具体类型分析的视角,魏江和许庆瑞(1995)从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关联的角度,提出组合创新能力,即以工艺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系统整合功能f17l。基于技术创新过程分析的视角,傅家骥(1998)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能力的核心,并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创新管理能力、研发能力、创新倾向、制造能力、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和营销能力构成的161。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各位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构成要素的分类也有所不同。BartonD.L.基于技术创新资源要素的视角,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关的资源要素决定的,指出了知识管理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强调入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但该定义的整合性还有待完善。BurgelmanR.A.基于企业战略的视角,指出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强调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该定义较狭义,未能全面考虑到制度、环境和竞争等的影响。LaryE.Westphal基于能力本体论的视角,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系列与技术创新相关能力的综合,但该定义过于抽象笼统。许庆瑞和魏江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可以被分成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很多,若只是简单地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产品和工艺两项创新能力,其准确性和合理性还有待商榷。9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划分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若干能力要素构成的复合型能力系统。2.2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2.2.1封闭式创新的模式封闭创新模式是企业取得创新成功典型的垂直一体化创新模式。在此模式下,内部R&D被视为战略资产,为同行业技术竞争设置的障碍,是行业禁止外来竞争对手进入的最重要壁垒。大多数企业建立了研发实验室,采取内部独立研发策略,保证了技术创新的效率,随着创新成果经过市场化获得超额利润,继续对组织的研发活动进行投入,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系统。HenryChesbrough(2003)认为封闭式创新的主要特点是成功的创新需要强有力的控制,公司必须自己进行技术研发、设计产品和工艺以及将产品推向市场,创新的整个过程全部依赖自己【lJ。如图2.1所示,在封闭创新模式中,企业边界是封闭的,企业内部与外部创意的知识交流被完全阻断。内部研究项目市场图2.1封闭式创新的模型封闭创新模式要求企业有很强的自我依赖性,其基本思维逻辑是关注企业内部创新,创造“良性循环"。Chesbrough(2003)将“良性循环”界定为以下情形:企业雇佣行业内最优秀的人才,重点投资企业内部的研发项目,自行研发新技术,并将这些创新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和服务,投入到市场,以实现超额的边际利润。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研发投入,以取得更大的技术突破,才能确保企业立于不败之地。10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2封闭创新模式向开放创新模式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外部创新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相互关联的因素开始腐蚀封闭式创新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变革首先,技术综合化程度加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相互之间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呈现出高度综合、高度交叉的特征。其次,技术不确定性加大。随着技术知识越来越多元化,技术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导致技术开发及其创新成果能否商业化的不确定性加大。最后,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现代新技术的更新换代呈现出加速的状态,是~种以几何数变化的方式。(2)知识的快速扩散随着高层次人才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大学、公共研究机构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企业很难再独享最新的知识资源,从而破坏了过去封闭创新模式的有效性。(3)风险投资的兴起技术创新成果如想实现市场化,资金的注入是必要条件之一,被搁置的技术创新成果一旦可以获得所需的启动资金,一定具有非常诱人的机会。而风险投资的兴起,则为这些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了一条市场化的途径。(4)技术外溢程度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开始不断向国外扩张,兴建工厂,技术难免会部分转移到东道国的企业。另外,当前人才流动性加强,当研发团队的核心人员离开企业后,原组织的经验和技术会被带走,并转移到其他企业。当这些腐蚀性因素开始冲击企业的创新模式,封闭式创新的逻辑思维变得不再适用,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被打破,封闭式创新不再具有持续性,此时,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即开放式创新涌现并逐步取代了封闭式创新的位置。2.2.3开放式创新的模式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HenryChesbrough首次提出开放创新模式,它是一种与传统的封闭创新模式完全相反的理念。他对企业开放式创新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且给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模型,如图2.2所示118l【l91。从图2.2可以看出,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开放式创新最大的特点是企业的创意不只产生于企业内部,企业外部同样可以给企业带来同等重要的创意。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的边界具有可渗透性,信息可以透过企业边界在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进行自由的交换,eP夕l-部的创意可以透过企业的边界流入到企业内部,企业也可以通过技术许可、技术转让等把自己的技术转移到企业外部。他指出,开放创新模式的本质就是重视外部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这意味着企业应该有效地利用外部的互补性资源,并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以进行技术创新。内部研究项目外部研究项目界场图2.2开放式创新的模型从根本上来看,开放式创新的逻辑思维是建立在企业拥有广泛的、可用的技术知识基础之上的,就是说,企业只要向外部发明技术的公司提供一笔费用就可以很容易的使用这项新技术,同时,企业自身创造的新技术或发明不应该仅局限在组织内部,而应该通过技术许可、技术转让等让闲置创新流向市场,这就意味着,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科研和创新活动需要建立完全不同的组织原则。Chesbrough(2004)对开放式创新和封闭式创新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对比,如表2.1I删,通过这一对比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开放式创新的特征。12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2.1开放式创新和封闭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对比封闭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开放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尽最大可能把最好的人才都吸纳到自己公司并不苛求最好的人才都为自己工作,可以与他们合作所有的研发活动必须在组织内部独自完成如果与外部组织合作,可以更高效地实现创新,那么就选择外包或合作创新最先将新技术市场化的企业将取得成功建立一个优秀的业务模型同样可以取得成功企业内部创意是最多最好的,才能成功实现好的创意可能来自企业外部,我们应该整合创新企业内外部的创意必须严格控制自己的知识产权,以防竞争者闲置的创新成果应该出售给外部组织以获从我们的创新成果中获利利,同时应该向外部组织购买自己需要的发明或其他创新成果2.3开放式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2.3.1开放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正面影响由上文对开放创新模式的研究可知,开放创新模式相对封闭创新模式更注重外部资源的利用,作为一种兼顾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模式,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首先,企业通过与用户合作,可以快速获取用户需求的产品信息,有利于企业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从而加速新产品研发进程,节省研发成本,减少市场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绩效(Herstatt&VonHippel,1992)12¨。其中,与领先用户合作具有更高的战略价值,通过与领先用户进行深入沟通,企业可以获取新的技术,了解自己所处领域内技术发展趋势,扩展技术关系网络,从而增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Lettl,Herstatt&Gemuenden,2006)|22J。其次,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合作,可以利用供应商互补的技术知识和能力,以及借助供应商在新产品研发的早期阶段对多种思想进行评估,从而大大地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另外,通过与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供应商合作,双方共享技术和市场信息,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降低市场风险,从而创造竞争优势(Clark,1989)123】。再次,企业通过与伙伴企业进行合作,可以专注于自己核心能力的培养,结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合伙伴企业的互补能力,开展产品研发活动,形成技术组合优势,发挥互相之间创新资源的协同作用,从而实现技术突破(Bayona,2001)‘241。另外,双方通过合作研发、共同设立技术标准,有利于新技术尽早获得行业和市场的认可,从而降低市场风险(袁健红&施建军,2003)t25J。最后,企业通过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可以了解自己所处领域内技术发展的趋势,获取前沿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一方面,产学研合作能为企业提供接近接近新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窗口,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企业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Faems,VanLooy&Debackere,2005)皿6J。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各方与企业之间不构成直接竞争关系,不存在对新技术的利益独占性问题,在知识产权分享方面冲突较小(Veugelers&Cassiman,2005)睇¨。陈劲和陈钰芬(2007)基于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机理与作用路径模型,如图2.3所示,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通过与用户、供应商、竞争者、投资机构、大学、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其它组织进行合作,借助合作研发、技术并购、购买外部技术许可等方式可以大大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12引。图2-3陈劲&陈钰芬的开放式创新机理与作用路径模型14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上所述,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通过与用户、供应商、竞争者、投资机构、大学、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获取组织外部互补的市场信息、技术资源以及制造能力等,从而可以显著地提高技术创新绩效。2.3.2开放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由上文可知,开放式创新给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带来了很多正面影响,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或行业都适合实施开放创新模式,同时过度的开放也会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首先,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实施开放创新模式。Gassmann(2004)通过研究发现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适合采用开放式创新,有的企业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更容易产生高绩效,相反,有的企业在封闭创新模式下更容易产生高绩效。对此,他提出了适合采用开放式创新的几个因素:①全球化;②技术强度;③技术联合;④新商务模式;⑤知识优势[291。也就说,当满足以上几个条件时,企业比较适合实施开放创新模式,否则,实施开放创新模式反而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其次,过度的开放也会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过度开放可能会使得企业过度依赖外部技术,削弱企业内部研发能力,从而导致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Johnsen&Ford,2000)130】。另外,过度开放可能会带来内部技术的泄露,特别是那些以技术研发为基础的企业(Laursen&Salter,2005)[川。Laursen&Salter(2006)通过对英国2707家制造业企业进行调研,发现创新绩效与企业的开放度成倒U形关系。创新绩效先是随着开放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开放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创新绩效将随着开放度的增加而降低。即当企业过于开放时,会对技术创新绩效带来负面的影响【321。因此,企业在选择是否实施开放创新模式时,应综合考虑自身情况,不能贸然选择开放创新模式,同时已选择实施开放创新模式的企业,应注意把握好开放度,不能陷于过度开放,而导致对自己不利的后果。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第三章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的构建3.1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3.1.1封闭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由上文封闭创新模式的研究可知,封闭式创新的整个过程集中在企业内部,相对于开放式创新,突出的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能力。傅家骥认为封闭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创新投入能力、R&D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构成的,并对每个构成要素的内涵进行了分析【6J。(1)创新投入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是指企业投入技术创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技术创新是一种产出性创造活动,而要有产出就必须要有投入,因此,创新投入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先决条件。创新投入一般可以分为R&D投入和非R&D投入。R&D投入主要体现在人员、资金和设备上,其中人员投入能力可以用R&D人员数量和素质来衡量,资金投入能力可以用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设备投入能力可以用R&D相关设备的净值来衡量。非R&D投入能力主要体现在产品试制、工艺设计、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水平。因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所以,非R&D投入在我国很普遍。(2)R&D能力R&D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只有通过R&D活动,企业才能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并将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基于研究方向的角度,可将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类。其中,基础研究是为了获得新原理、新知识和新方法而进行的理论性工作,不以特定的应用为目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而开展的研究;开发研究是利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获得的新知识,为了研制新产品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R&D能力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效果,可以由创新资源投入与配置的结果表示,但创新投入能力并不能替代R&D能力,因为创新投入能力既强调R&D投入,又强调非R&D投入,而后者则强调R&D的成果。(3)创新生产能力16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创新生产能力是指企业把R&D产生出来的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可批量生产产品的能力。企业的研究开发成果一一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工艺等,只有进入到生产活动,才能形成可批量生产的产品,进而投入市场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新生产能力与现有生产能力有所区别,一般来说,企业生产能力包括三个方面:装备的先进性、工人的技术等级以及工艺设计和管理能力,现有生产能力强调装备的先进性、工人的技术等级,而创新生产能力则强调能使创新成果转化为可批量生产产品的能力,即工艺设计和管理能力。<4)市场营销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反映了企业使消费者接受新产品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水平和市场占有水平,决定了企业能否成功地把创新产品投入到市场中。强大的营销能力可以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利用盈利继续对创新活动进行投入,由此形成“投入——创新——盈利一一再投入——创新”的良性循环。企业R&D活动取得一定的创新成果后,需要随之调整的不止是工艺设计和产品制造环节,企业的营销环节也要随之调整。通过有效的营销方案策划与实施,进行相关的宣传、销售网络的建立以及市场意见反馈等一系列具体的营销活动,可以使市场上潜在的用户了解、接受和认可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成果要最终投入市场,进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借助出色的市场营销能力以实现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因此,技术创新的成功实施,不仅取决于技术方面的因素,还取决于市场方面的因素。(5)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从战略上安排技术创新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进行创新决策,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具体体现在企业各管理层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能够焕发和激起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协调技术创新的各环节和各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技术创新活动固然离不开财力、物力的支持,但最终这些技术创新活动的实施,还是要靠人的创新管理。企业从创新投入开始到新产品市场化结束这整个创17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新过程中,都离不开创新管理,它需要创新管理以协调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合理安排技术创新相关的人力、财力、物力,建立良好的横向和纵向的沟通渠道等。3.1.2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由上文研究可知,封闭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更注重技术创新内部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创新投入能力、R&D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那么当技术创新模式由封闭转向开放时,会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带来哪些变化呢?Chesbrough(2003)指出,开放式创新应均衡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来产生创新思想,同时综合利用企业内、外部市场渠道为创新活动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开放式创新需要组织内外部创新要素的协同,缺少外部创新要素的创新模式是封闭式创新:而缺少内部创新要素的支持,一昧依赖外部要素,则会陷入“引进——落后——引进"的恶性循环,组织难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终将沦为先进企业的附庸。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组织边界是模糊的,创意和知识也可以来源于外部,R&D活动可以通过与外部组织合作完成,但这一切都必须要有内部能力的支撑,才能取得成功。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参与的主体研发成员,用到的知识储备和设备都是内部能力的范畴;同样,合作研发也需要内部能力的支撑,因为合作是基于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的,企业都倾向于选择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合作伙伴。因此,对开放式创新而言,包含创新投入能力、R&D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在内的技术创新内部能力至关重要,它反映了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企业实现开放式创新的的基础。然而,当前企业难以仅依靠自身技术创新的内部能力完成创新,因此,都主动地嵌入到各种关系网络中,通过与其他组织合作,以实现创新。企业应该通过构建和管理有利于自身开放式创新实施的关系网络,获取外部互补性知识资源,基于技术创新的内部能力,对组织内外部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取得开放式创新的成功。因此,构建与管理网络的能力,即网络能力是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尽管网络能力是企业影响其从伙伴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种重要能力,但仅有网络能力并不足以完成知识吸收和转化的整个过程。外部的创意和知识,需要18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组织现有的知识储备,经过组织成员的消化吸收,进一步整合内外部的创新资源,才能产生新的知识。Cohen&Levinthal(1990)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吸收、转化与应用起着重要作用【331。另外,大量研究表明,网络伙伴间知识转移的绩效是由吸收能力与网络能力共同决定的,如图3.1所示。内部资源上焦点企业网络伙伴吸收能力新知识产生/一11r卜外部知识<)NJLL一/L一肋]下网络资源LJ图3.1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在知识转移中作用模型在图3.1中,企业通过网络能力和吸收能力的共同作用,从网络伙伴那里获得外部互补性知识,进而转化为组织内部新知识,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具体机理如下:企业首先借助自身网络能力,识别网络价值与机会,构建有利于自身开放式创新实施的关系网络,协调与管理各层次网络关系,以获取稀缺资源和互补性资源。然后利用吸收能力辨别对自身有用的知识,进而通过自身先验知识基础对外部知识进行消化,并转化为新知识,以应用于商业目的。因此,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包含吸收能力在内的技术创新内部能力与以网络能力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外部能力共同构成的。3.2开放式创新的内部关键能力要素——吸收能力3.2.1吸收能力的内涵吸收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Cohen&Levinthal在1990年提出的,他们分析了吸收能力的强弱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并探索了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19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素。他们认为吸收能力包含知识搜索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是一种消化外部知识并将其商业化的能力例【34】。Cohen&Levinthal(1990)通过研究进一步指出,吸收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既有知识存量及其知识的多样性水平,既有知识的存量越多,多样性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企业识别外部知识。另外,吸收能力具有两方面的特点:累积性和路径依赖性,说明吸收能力的水平取决于企业既有的知识库的大小和类型。因此,企业如果不进行研发投入的话,将会丧失未来在研发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341。2002年,Zahra&George在Cohen&Levinthal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了其他学者的观点,从企业动态能力视角出发,认为吸收能力是一种包含了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转化和知识利用能力的动态能力,并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35】,如图3.2所示。在该模型中,吸收能力又可以被划分为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前者强调知识的获取和消化能力,后者强调知识的转化和利用能力。二者对组织的技术创新活动起着不同的作用,但相互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图3.2Zahra&George(2002)*gLJlJc能力研究的概念模型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众学者对于吸收能力的概念界定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基本都包含相同的核心要素。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吸收能力的定义,即吸收能力就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包含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转化和知识利用能力的动态能力。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2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吸收能力是如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呢?一些学者指出,吸收能力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有着调节作用。Esc曲ano,Fosfuri&Tribo(2005)认为吸收能力可以影响企业发现、辨别外部知识溢出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136】。首先,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越强,就越能发现发现组织外部知识溢出的存在,一个吸收能力强的企业,甚至可以通过反向工程等手段推出其竞争对手新产品中的知识。其次,吸收能力决定了企业在外部知识溢出中辨别和确定有用信息的能力,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发现和辨别知识溢出中的互补性知识,从而能更有效地利用外部知识,并与内部知识进行有效融合,最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因此,在同等存量的知识溢出中,吸收能力水平越高的组织,越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效应被称作“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Griliches(1998)也曾指出企业的外部知识不像自然的矿藏,一直停留在原地待人开发,它是一种复杂交织的信息流,对企业来说,在某一时间点它其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对企业是有用的137l。不仅如此,外部知识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因此,企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吸收能力,才能获得、消化、转化和利用有效的外部知识。由上可知,企业的动机和知识溢出源虽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定水平的吸收能力,企业也很难有效地利用外部的溢出知识。所以,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外部溢出性知识的关键能力要素,这充分反映了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开放创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远不止体现在间接作用上,更主要的还是体现在直接作用上。如图3.2所示,在Zahra&George(2002)提出的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中,企业利用自身的潜在吸收能力在内部(比如组织危机)和外部(制度转变)驱动因素的推动下,主动获取和吸q女3,b部知识源,例如通过与外部组织合作研发、知识共享等主动地获取外部互补性资源,而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外部的溢出性知识。然后,企业利用具体吸收能力对组织内外部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流程,有效地转化和利用整合后的知识,以产生新知识并最终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该模型还指出企业先验知识的存量决定了自身吸收能力的强弱,即企业内部知识存量的增加能提高吸收能力。此外,模型在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结果之间,引入了收益独占机制作为调节2l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变量,并指出在强的收益独占机制下,关系网络外的其他竞争者必须花费更高的模仿成本,因此,吸收能力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Cokebum&Henderson(1998)tiE明了企业自身吸收能力会影响组织的技术创新绩效,例如在制药企业的研发生产中,吸收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研发的效率13引。吴隆增(2008)指出企业自身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的基础,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能够掌握环境和信息的能力就越馒,同时也就能更有效地辨别和吸收对组织有用的知识,对组织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促进作用【391。很多其他学者也都通过不同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对其技术创新绩效有着正向促进作用。由上可知,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影响。另外,研究发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企业利用自身的吸收能力获得外部互补性知识,增加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存量,从而加快了技术创新的速度,最终提高了技术创新绩效。反过来,技术创新绩效会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反馈,反馈回来的信息又将成为企业内部知识存量的一部分,而知识存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吸收能力,故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吸收能力。这就是说,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现着一种螺旋上升的关系。即随着企业创新活动的不断进行,企业的吸收能力会越来越强,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也随之不断被提高,二者相互促进,每一次循环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开放创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关键性作用,具体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双重促进作用。因此,吸收能力是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能力要素。3.3开放式创新的外部关键能力要素——网络能力3.3.1网络能力的内涵Hltkansson(1987)最早提出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他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不同的企业在处理自身外部网络关系的效果和技巧上有所差异,即有些企业外部网络关系处理得非常糟糕,但有些企业却处理得十分内行,并由此提出了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网络能力是由企业处理单个关系的能力和改善自身网络位置的能力这两方面构成的[40l。类似的,Gulati(1998)认为“企业为了应对当前变化速度不断加快的外部环境,不得不积极寻求与外部的顾客、供应商、竞争对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手以及中介组织等合作,这些合作关系的强弱将影响企业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1411。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发展与管理这些合作关系,这就需要企业必须具备构建和管理自身与外部组织之间这种合作关系的能力,即网络能力。Moiler&Halinen(1999)首先提出了对网络关系进行构建、管理的网络能力可以分为四个层面:①产业网络层面一网络构想能力;②企业层面一网络管理能力;③关系集合层面一关系集合管理能力;④单项关系层面一关系管理能力【421。任胜钢(2010)认为网络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发现和辨别外部网络机会与价值,构建和管理各种不同的网络关系去获得资源和信息的动态能力,进一步可以被划分为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关系组合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1431。这四个层次上的管理内容没有孰重孰轻之分,而且是相互关联的。其中,网络愿景能力是指企业发展相关网络的有价值的看法和预测其潜在演化方向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企业可以在网络系统中发现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机遇。网络构建能力是指焦点企业在网络中动员和协调其他行动者的资源和活动的能力,体现在进入新的网络环境后管理其在网络系统中位置的能力。关系组合能力是指企业协调和管理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等多元关系的能力。关系管理能力是指企业处理与单个合作者之间交易或其他关系的能力,是上述三种能力的基础,它的基本要素和关系集合管理能力非常相似,只不过它针对的是单项合作关系,而关系集合管理能力面对的则是相似关系的集合。本文在网络能力内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网络能力的定义,即网络能力是企业通过寻求和运用网络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关于企业构建和管理外部关系网络的能力,具体包含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组合能力四个层次。3.3.2网络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处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中,要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对关系网络中互补资源的整合和转化,进而提升技术创新的绩效,这依赖于自身是否具备有效的关系网络。也就是说,企业依赖自身的网络能力,通过构建对自己有利的关系网络,以促进技术创新。本文从“结构"和“关系"两个维度选择网络位置和网络联系强度以衡量企业外部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进23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而提出网络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如图3.3所示。图3.3网络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企业网络联系强度是指企业与外部关系网络中的其他主体(例如顾客、供应商、政府机构、竞争对手以及大学科研机构等)间联系的密切程度、频繁程度、诚实互信程度。Granovetter(1985)指出,网络联系强度越高,企业与关系网络中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系就越密切,彼此之间就会更了解,合作会更紧密,知识共享程度也就越高,企业因此更容易获得外部的互补性知识资源,尤其是一些隐性知识和复杂知识ml。Uzzi(1997)对纽约服装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自身外部网络联系强度高的企业更容易取得关系网络中其他组织的信任,从而更容易获得外部的隐性知识和复杂知识,对加快信息处理有着直接影响,新知识与组织内部知识进一步融合,可以放大组织现有的技术创新资源效应1451。此外,强联系还有助于企业之间建立信任,从而有效地控制机会主义行为,使得网络中的隐性知识和复杂知识更容易进行交换,这对于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强联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存在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企业网络位置是指企业在网络中占据战略位置的重要程度,一般用网络中心度来表示,具体用网络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来衡量。网络中心位置反映的是企业离网络中央位置的远近程度,网络中心位置靠近网络中央的企业就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处在网络核心位置的企业有以下优势:①网络核心位置的企业可以利用其位置优势拥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源。②网络核心位置的企业因其位置优势更容易接近其它企业的关键资源,参与整个网络战略决策的程度更高(Koka.2008)t46j。相比网络中心位置强调企业自身的直接联系特性,结构洞位置 江苏大学硕上学位论文则更强调企业的间接联系特性。根据RonaldBurt(1992)的结构洞理论,网络中很多节点之间往往并不存在直接联系,但他们可以通过一个共同的节点,从而建立联系,就称这个中间节点占据了一个结构洞【4n。结构洞位置是指企业拥有结构洞的数量,企业拥有的结构洞数量越多,企业在网络中就占据着越有利的位置。因为其他组织之间必须借助焦点企业所占据的结构洞建立联系,这样焦点企业就通过协调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易行为,控制着信息与知识资源流动,从中获得信息利益与控制利益。综上,网络位置的中心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存在着正向的促进作用。由上文可知,企业的网络联系强度与网络位置影响着技术创新绩效,在网络的动态演化过程中,企业网络能力的差异往往会带来企业外部网络结构特征的不同,那么,企业网络能力是如何决定关系网络的以上两个结构特征呢?在网络愿景能力较强时,企业对外部环境中可能的战略机会的感知和识别能力就比较强,这有利于促成企业与现有合作伙伴之间在新领域中继续合作,增加了合作的时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情感,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网络联系强度;当网络构建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较强时,企业更擅于协调和控制自己所处的关系网络,特别是优化和协调各种二元关系,不容易被抱怨或投诉,继续被合作伙伴认可,从而提高了与合作伙伴之问的网络联系强度(任胜钢,20lo)r42l:当关系组合能力较强时,企业优化和协调多元关系的能力很强,这有利于企业解决网络中其他伙伴间的冲突问题,从而避免了网络中多元合作关系的对立,提高了企业的网络联系强度。在网络愿景能力和网络构建能力较强时,企业能够较早发现有利的网络机会,并从整个网络的角度对企业进行战略定位,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关系网络,就会成为关系网络中的核心企业,处于中心位置(Anand,2000)148l。当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组合能力较强时,企业可以对自身所处的关系网络中的二元关系和多元关系进行有效地改善和发展,这有利于企业得到合作伙伴的认可,建立和维持与供应商、顾客、科研机构等组织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网络影响力,从而提高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赵爽,2009)1491。因此,企业网络能力对自身的网络位置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即企业的网络能力越强,自身的网络位置中心度就越高。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利用自身的网络能力,通过影响其网络联系强度与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网络位置等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此,网络能力是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外部关键能力要素。3.4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如图3.4所示。图3.4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在图3.4中,企业技术创新内部能力由创新投入能力、R&D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吸收能力共同构成,企业技术创新外部能力由网络能力构成。技术创新内部能力和技术创新外部能力共同作用于开放式创新过程,使得开放式创新能力伴随着技术创新内部能力和技术创新外部能力的协同发展而获得提升。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复杂,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如下几个原则:(1)系统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该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既要反映直接效果,又要反映间接效果,保证指标体系能客观全面的反应出被评价对象的情况,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性和全面性。(2)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是否科学将影响到最终评价效果的好坏。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客观性、代表性、完整性,并且避免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的重叠。(3)可行性原则评价的目的是对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实际中,因此,要选取可操作的、接近客观真实的指标,评价指标的含义要明确,并且指标数据易于收集。4.2技术创新能力的测量指标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深入分析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建立结构有序、侧重合理、能全面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分析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可靠地评价依据。因此,根据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内涵,在构建开放创新模式下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过程中,既考虑到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又充分考虑到评估手段的实际可操作程度。本文提出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创新投入能力、R&D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等7个一级评价指标和R&D人员投入强度、R&D资金投入强度等30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个二级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这些指标设置合理,能够构建科学的开放式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能够准确把握开放式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总体状况。4.2.1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投入能力是指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投入技术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技术创新是一种产出性创造的行为,而要有产出就必须要有投入,因此,创新投入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先决条件。创新投入能力包含了R&D资金投入强度、R&D人员投入强度、tER&D投入强度等(察志敏,2004)陋j。其中,R&D资金投入强度,表示R&D经费支出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R&D人员投入强度,表示用于技术创新等相关研究的技术开发和引用的人员占企业全体员工的比例;非R&D投入强度,表示用于产品试制、工艺设计、技术引进以及技术改造等非直接用于研发设计的投资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因此,创新投入能力可以被划分为R&D资金投入强度、R&D人员投入强度、非R&D投入强度3个二级指标,具体评价指标维度见表4.1。表4.1创新投入能力评价指标维度代码指标维度IlllR&D资金投入强度U12R&D人员投入强度B13非R&D投入强度4.2.2R&D能力R&D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效果,可以由刨新资源投入与配置结果表示,但是创新投入能力并不能替代R&D能力。创新投入能力既强调R&D投入,又强调非R&D投入,而R&D能力则只强调研发投入与产出。R&D能力包含了研发成果水平、专利数量、研发成功率、研发周期和成本、自主创新产品率等(魏江&许庆瑞,1999)[41。其中,研发成果水平、专利数量从研发产出的角度衡量R&D能力;研发成功率,表示研发成功次数与研发总数的比例;研发周期和成本,反映了同类创新产品的研发时间和成本费用,表示研发时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间和费用占同类产品研发的平均时间和费用的比例;自主产品创新率,反映了企业自行或合作研发新产品的能力,表示自主创新产品数量占创新产品数量的比例。因此,R&D能力可以被划分为研发成果水平、专利数量、研发成功率、研发周期和成本、自主创新产品率5个二级指标,具体评价指标维度见表4.2。表4.2R&D能力评价指标维度代码指标维度U21研发成果水平U22专利数量U23研发成功率U24研发周期和成本1125自主创新产品率4.2.3创新生产能力创新生产能力是指企业把R&D产生出来的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可批量生产产品的能力,企业的R&D成果只有经过生产活动,才能形成可批量生产的产品,进而进入到市场中,最终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新生产能力包含了生产设备水平、工人技术水平、工艺设计和管理水平、产品生产周期等(魏江&许庆瑞,1999)!引。其中,生产设备水平可按国际先进水平、国际一般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内一般水平等档次,分别计算各档次水平的生产设备占总设备的比例,采用加权平均法来计算;工人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不同技术等级生产人员的构成来反映;工艺设计和管理水平,反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的能力;产品生产周期,反映产品从初始原料投入到产品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可以用产品生产时间占同类产品平均生产时间的比例来评价。因此,创新生产能力可以被划分为生产设备水平、工人技术水平、工艺设计和管理水平、产品生产周期4个二级指标,具体评价指标维度见表4.3。表4.3创新生产能力评价指标维度代码指标维度U31生产设备水平1.132工人技术水平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表4.3(续)创新生产能力评价指标维度U33工艺设计和管理水平U34产品生产周期4.2.4市场营销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反映了企业使消费者接受新产品的能力,体现着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市场占有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成功地把创新产品投入到市场中。市场营销能力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调研能力;二是市场开发能力;三是销售能力。技术创新可以说是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一项活动,因此,技术创新不仅取决于技术方面的因素,还取决于市场方面的因素。市场营销能力包括了营销费用投入强度、营销人员投入强度、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傅家骥,1999)!引。其中,营销费用投入强度,表示企业营销总费用支出占市场销售额的比例;营销人员投入强度,表示企业营销人员数量占企业总员工数量的比例;新产品销售率,可以直观地反映企业新产品的销售状况,可以用新产品销售数量占生产总数量的比例表示;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指企业新产品销售量(或销售额)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直接反映企业所提供的新产品对消费者和用户的满足程度。因此,市场营销能力可以被划分为营销费用投入强度、营销人员投入强度、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市场占有率4个二级指标,具体评价指标维度见表4.4。表4.4市场营销能力评价指标维度代码指标维度u4I营销费用投入强度u,t2营销人员投入强度u,t3新产品销售率U¨新产品市场占有率4.2.5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技术创新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反映企业进行创新决策,以及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体现着企业管理层强烈的创新愿望、激励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协调技术创新活动各环节的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效率。技术创新活动从创新投入开始到新产品市场化的整个创新过程中,都离不开创新管理,它需要创新管理来协调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合理安排人力、财力和物力,建立良好的横向和纵向的沟通渠道等。创新管理能力包含了创新倾向、领导者能力、创新机制和信息采集能力等(傅家骥,1999)1引。其中,创新倾向,表现为企业家追求创新的强烈愿望,即创新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反映企业领导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牵头作用;领导者能力,表示企业领导者进行创新决策以及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创新机制,包含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机制体系,是企业创新有效运作的基本要素;信息采集能力,反映创新相关信息的获取对开放式创新实施的影响。因此,创新管理能力可以划分为创新倾向、领导者能力、创新机制和信息采集能力4个二级指标,具体评价指标维度见表4.5。表4.5创新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维度代码指标维度U5I创新倾向U52领导者能力U53创新机制1-154信息采集能力4.2.6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反映了企业获得外部知识并将其转化应用于商业化的能力。吸收能力可以使企业更加准确地预测技术创新知识的本质及商业化潜力,吸收能力水平越高,企业就会越积极地利用环境中的机会。吸收能力包含了先验知识基础、员工知识水平、学习强度与方法、学习机制和创新文化等。其中,先验知识基础,是企业本身具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函数,其广度决定企业评价外部知识范围的大小,其深度决定企业吸收能力提高的速度;员工知识水平决定了企业对知识做出反应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组织中的个人或技术团队成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识类别越多,相应地,他们能解释的信息也越多样,也越能解决较困难的I'nl题(Cohen&Levinthal,1990)i341;学习强度与方3l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法、学习机制,共同反映了企业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事实上,企业组织的创新效率,在短期内依赖自身知识基础,但从长期来看,帮助企业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则更为关键;创新文化,反映企业内部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开放的创新文化宽容友好,能够容忍失败,鼓励员工学习和共享,内部员工形成一致的认同并且能够在工作实施中各个部门相互协调改进流程,并鼓励跨部门、跨组织的团队合作,以取得企业的最终创新绩效(Chesbrou曲.,2003)150l。因此,吸收能力可以划分为先验知识基础、员工知识水平、学习强度与方法、学习机制和创新文化5个二级指标,具体评价指标维度见表4.6。表4.6吸收能力评价指标维度代码指标维度U6l先验知识基础u62员工知识水平U63学习强度与方法U“学习机制u6s创新文化4.2.7网络能力网络能力反映了企业通过识别外部网络价值与机会,发展、维护与利用各层次网络关系以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动态能力。一方面,网络能力作为一种整体战略能力,能够提高企业对整个外部网络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外部网络的发展过程及演化趋势,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感知环境中的战略机会,在较高层次上制定与实施创新战略(Holmen&Pedersen,2003)1:弘l:另一方面,网络能力作为一种关系能力,可以利用个体和组织等多层面的关系获取外部资源,增加企业创新成功机率(Loeser'l999)1521。网络能力包含了网络愿景、网络构建水平、网络管理水平、网络联系强度和网络位置等。其中,网络愿景,是基于战略的视角,对企业整体网络进行规划,并对其潜在演化方向进行预测的能力(邢小强,2006)f53】:网络构建能力,是一种操作性网络能力,是企业依据网络愿景,寻找、评估和选择合适的网络合作伙伴,创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网络的能力,帮助企业搭建创新网络,使之拥有足够32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伙伴和多样性的丰富联结,成为提供知识和创新来源的重要平台(Hagedoom,2006)[54l;网络管理能力,通过执行发起、交换、协调与控制等各种网络管理任务去利用其他组织的资源与能力,引导网络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占据优势网络地位;网络联系强度,主要从网络的关系嵌入维度方面考察网络特征,包含关系强度、关系质量、关系持久度等;网络位置,主要从网络的结构嵌入维度方面考察网络特征,包含网络规模和网络异质性等。因此,网络能力可以划分网络愿景、网络构建水平、网络管理水平、网络联系强度和网络位置5个二级指标,具体评价指标维度见表4.7。表4.7网络能力评价指标维度代码指标维度U7I网络愿景U72网络构建水平U73网络管理水平U74网络联系强度U75网络位置4.3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本文从理论上归纳出了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初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投入能力、R&D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7个维度,共30个指标。具体如表4.8所示。表4.8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对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R&D资金投入强度Ull创新投入能力UlR&D人员投入强度u12开放创新模式下企非R&D投入强度I.113业技术创新能力U研发成果水平U2lR&D能力U2专利数量u22研发成功率u23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表4.8(续)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研发周期和成本u24R&D能力U2自主创新产品率u25生产设备水平u31工人技术水平U32创新生产能力U3工艺设计和管理水平U33产品生产周期u34营销费用投入强度u4l营销人员投入强度u42市场营销能力U4新产品销售率u43新产品市场占有率u44开放创新模式下企创新倾向U5l业技术创新能力U领导者能力U52创新管理能力U5创新机制U53信息采集能力U”先验知识基础u6l员工知识水平u62吸收能力U6学习强度与方法u63学习机制岫创新文化u65网络愿景U7l网络构建水平U72网络能力U,网络管理水平U73网络联系强度U74网络位置U75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5.1问卷设计为了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在第4章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对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验、修正。具体而言,本章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设计问卷;选择调研对象,发放问卷,收集数据,然后利用SPSS和AMO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验修正,以保证构建的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5.1.1问卷设计原则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结构化的问卷来收集数据,因此问卷设计是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为使问卷结构设计合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设计问卷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因此,本文参照了Salant&Dillman(1994)提出的工具开发原则【551,以指导问卷的设计,具体原则如下:(1)控制问卷的长度。具体控制在3.5页范围内。(2)主题明确。(3)提供简洁明确的填写说明。(4)使用通俗易懂的措辞,尽量不用专业术语。(5)不能有存在歧义的题目。(6)同一部分的问题要有相关性,但选项间要保持排它。(7)保证设计的问题可以被大多数调查者理解和接受。(8)提问方式尽量采取封闭式提问。5.1.2问卷设计过程本研究先根据研究问题和概念模型进行问卷量表的构思,然后根据相关理论和文献依据编制具体的量表。具体设计过程如下;第一步,确定主要的研究构面和维度,即用具体可测量的指标将概念模型中的变量明确地表达出来。创新投入能力、R&D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维度。本文在第4章分析了各项因素,由此归纳出各项因素的具体可测量指标。35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第二步,确定用来测量本文各测量指标的具体题目。本文在前人已经开发的量表基础上,结合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实施的具体情况,设计了初始问卷。然后,向多位教授征求了初始问卷的题目设计、措词和格式等方面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正。最后,对一些实施开放式创新企业的主管进行了访谈,征求了他们的意见,经调整得到了最终的调查问卷。在最终用于大规模调查问卷的指标体系中,将最初的“学习强度与方法’’与“学习机制”合并为“学习能力”,将“网络构建水平"与“网络管理水平’’合并为“网络构建与管理水平"。最终问卷一共包括3个部分,共28个问题,详见附录A。用于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的指标体系见表5.1。表5.1用于大规模问卷调查的评价糍标体系评价对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R&D资金投入强度Ull创新投入能力UlR&D入员投入强度U12tER&D投入强度u13研发成果水平u2l专利数量u22R&Dfl皂,力U2研发成功率u23研发周期和成本u24开放创新模式下企自主创新产品率u25业技术创新能力U生产设备水平u3,创新生产能力u3工人技术水平U32工艺设计和管理水平U"产品生产周期u34营销费用投入强度u4l营销人员投入强度u42市场营销能力U4新产品销售率u43新产品市场占有率u¨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5.1(续)用于大规模问卷调查的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倾向u5l创新管理能力U5领导者能力U52创新机制u53信息采集能力u54先验知识基础u6l开放创新模式下企吸收能力U6员工知识水平u62业技术创新能力U学习能力u63创新文化u“网络愿景u7l网络能力U,网络构建与管理水平u72网络联系强度U73网络位置u74本研究的测评中,采用李科特5级量表(5.pointLikertscale)作为测量工具,将问卷划分为5个评分级度:很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每个评分级度对应分值1-5分。5.2问卷调查实施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委托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委托调查即通过社会关系向实施开放式创新的部分企业相关人员发放问卷;网络调查是指通过网络方式,如E.mail等向企业相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本研究面向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开放式创新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发放从2012年10月开始,到2013年1月结束。采用邮寄邮件、电子邮件回收两种回收方式,部分问卷来自高校的MBA学员,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58份,回收率79%,其中去除16份不合格问卷(如阀卷填写不完整、出现很多雷同、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等),有效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为71%,本问卷共30个题项,因此基本满足了Nunnally&Berstein(1994)建议的有效样本量至少为测量题项的5倍要求。从回收问卷的情况来看,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行业以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居多,共占45.07%;经济性质以私营企业、37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居多,共占61.28%;员工人数以800人以内公司居多,共占64.79%;资产规模以共占76.76%,具体如表5.2所示。表5.2问卷基本情况统计调查对象分类频数百分比(%)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2416.90医药制造业1913.38化工制造业96.34行业计算机制造业85.63软件制造业149.86通用设备制品业2114.79食品制造业139.15服装纺织业1711.97其它行业1711.97国有企业15lO.56集体企业74.93联营企业74.93经济性质有限责任公司2416.90股份有限公司2719.ol私营企业3625.35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39.15外资企业139.15300人以下5l35.92员工人数300-800人4128.87800.2000人3423.942000人以上1812.68800万以下2618.3l资产规模800万-4000万4430.994000万一4亿4934.5l4亿以上2316.20 江苏大学硕上学位论文5.3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5.3.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为了概括性地说明样本数据的属性,本文首先对问卷中的各测量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SPSSl7.0统计分析了各测量指标的样本量、极大值、极小值、平均值以及标准差。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如表5.3所示。表5.3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编号指标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VIR&D资金投入强度142254.45.659V2R&D人员投入强度142154.27.640V3非R&D投入强度142253.99.734V4研发成果水平142253.97.790V5专利数量142254.12.776V6研发成功率142253.92.782V7研发周期和成本142253.96.789V8自主创新产品率142254.18.765V9生产设备水平142l54.11.796V10工人技术水平142254.08.794V11工艺设计和管理水平142l53.99,846V12产品生产周期142253.82.847V13营销费用投入强度142254.OO.851V14营销人员投入强度142l54.08.884VIs新产品销售率142254.13.885Vi6新产品市场占有率142254.37.847V17创新倾向142154.29.777V18领导者能力142253.79.713V19创新机制142253.82.711V20信息采集能力142253.77.701V21先验知识基础142153.82.747V2:员工知识水平142254。09.693V23学习能力142153.28.683V24创新文化142254.01.684V25网络愿景142253.94.697V26网络构建与管理水平142254.14.784V27网络联系强度142254.26.772V28网络位置142253.88.84239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表5.3数据显示,本文中的各项测量指标的最小值大多数为2,各指标的最大值均为5,说明被调查对象在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各指标重要性的看法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从整体来看,各测量指标的最小均值为3.28,最大均值为4.45,标准差最小为0.640,最大为0.885,均值和方差相差均较大,同样说明了样本数据存在着差异性。因此,问卷样本总体情况较好。5.3.2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在测量指标优化之前,对其迸行因子分析可能会导致多维度的现象,因此,在因子分析之前,为了保障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需要优化测量指标。优化测量指标可以通过计算变量的共同度,其中,共同度小于0.5的测量指标应该被删除。如果删除某些测量指标后,可以改善共同度系数,同时不影响量表的信度,则可以删除这些指标,并再次计算共同度,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本文首先利用SPSSl7.0对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初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28个测量指标进行共同度计算,具体结果如表5.4所示。表5。428个指标的共同度系数VIV2V3V4V5V6V,V8V9VzoVtI初1.000l。0001.000l。ooO1.000始提,668.652.682.918.406.852.859.820.784.821.819取VJ2V13VJ4VJ5V16VJ7Vt3V19V20v2l饧初1.000I.0001.000l。Ooo1.Ooo1.OOO1.000始提.441.890.633.527.764.681.8lO.588.421.557.618取40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5.4(续)28个指标的共同度系数V23V24V2sV26V27V28初1.000始提.819.786.769.624.646.837取通过表5.4,我们发现其中有3个因子的共同度低于O.5。根据共同度低会影响因子分析效果的原则,故本文考虑删除“专利数量(V5)"、“产品生产周期(V12)"、“信息采集能力(V20)"三项测量指标。接着,对删除这三项指标后的量表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5.5所示。表5.5删除V5、V12、V20后的量表整体信度分析高,也就是说,删除V5、V12、V20这三项指标后,并未影响量表的信度,因此,本文将删除“专利数量(V5)"、“产品生产周期(Vi2)"、“信息采集能力(V20)"三项测量指标,最终剩下25个评价指标。再次对修正后的25个指标变量进行共同度计算,结果如表5.6所示。表5.625个指标的共同度系数(修正后)Vl踢吩74VsV6V7vsv9V10VjI初1.000I.0001.000I.000始提.679.661.781.938.606.873.889.841.795.831.846取41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表5.6(续)25个指标的共同度系数(修正后)V12V13V14V15V16V17V18Vj9V20V2lV22初1.0001.Ooo始提.581.900.643.548.784.691.821.612.837.527.620取V23V24V25初1.000始提.823.798.774取由表5.6可知,各指标变量的共同度都大于0.5,说明调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经过上述分析,删除了部分测量指标后,本文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剩余25个指标,其中,创新投入能力3个指标,R&D能力4个指标,创新生产能力3个指标,市场营销能力4个指标,创新管理能力3个指标,吸收能力4个指标,网络能力4个指标。5.3.3探索性因子分析上文已经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删除了不合适的测量指标,并得到了满意的口值,为了进~步检验依据理论归纳出的概念性维度是否符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实证性维度,本文接下来对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做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要对25个测量指标进行KMOandBartlett’S检验1561,结果如表5.7所示。表5.7测量指标的KM0andBartlett的检验结果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715近似卡方2517.498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df300Sig..000如表5.7所示,25个测量指标的KMO值为0.715,大于临界值O.7,因此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2517.498(自由度为300),Bartlett球度检验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支持因子分析。然后,本文选择主成分分42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析法作为因子提取方法,利用方差最大法作为旋转方法对测量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5.8所示。表5.8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成份l234567V4.950.123.046.073.005-.073.082V7.919.152.044.084.031一.080.073V6.911.097.087.082..014..120.067V5.763.128.031.047.045.040.042V23.114.868.109-.018.117.024.163V24.191.860.052.074.051。082..054V25.108.836.094-.019.073.035.228V22.102.746.046.156.066.101..104V13.160.095.920.024.135.003..004V11.139.093.893.023.136-.020一.026V14.005..015.712.147.250.212.078V12..135.173.613.174.267.196..129V20.072.077.107.892..041..056.085V18.042.018.085.892..030-.051.112V21.090.002..054.660.227.“9..069V19.053.077.108.593..027.031.099V10.。022.162.149.019.883.051..024V8.015.067.242.039.874.108.029V9.086.062.256.028.336.098.096V16..001.035.090..044.034.876..065V17..116.198.018.163.025.781.039V15一.074.000.130..053.175.699.063Vl.029.056.073..061.079.043.811V2.086..070..023.202..052.120.768V3.130.229..122.135.052..160.59l由表5.8可知,因子l包括V4(研发成果水平)、V5(研发成功率)、V6(研发周期和成本)、V7(自主创新产品率),属于“R&D能力”的范畴;因子2包括V22(网络愿景)、V23(网络构建与管理水平)、V24(网络联系强度)、V25(网络位置),属于“网络能力”的范畴;因子3包括Vll(营销费用投入强度)、V12(营销人员投入强度)、V13(新产品销售率)、V14(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属于“市场营销能力"的范畴。因子4包括V18(先验知识基础)、V19(员工知识水平)、V20(学习能力)、V2I(创新文化),属于“吸收能力"的范畴;43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因子5包括V8(生产设备水平)、V9(工人技术水平)、V10(工艺设计和管理水平),属于“创新生产能力"的范畴;因子6包括V15(创新倾向)、V16(领导者能力)、V17(创新机制),属于“创新管理能力”的范畴;因子7包括Vl(R&D资金投入强度)、V2(R&D人员投入强度)、V3(非R&D投入强度),属于“创新投入能力"的范畴。因此,旋转后生成的7个因子与预期吻合,每个测量指标对其所属因子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并且各测量指标没有同时在其他因子上具有较高的因子负荷,说明探索性因子分析后的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维度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其结构效度良好,故本文概括归纳出的概念性维度符合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实证性维度。5.3.4信度效度检验经过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并验证了概念性维度与探索性因子分析维度相符合之后,为了保证分析结果具有说服力,本文接下来通过对量表中剩余的测量指标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1)信度检验信度是指测量工具是否能稳定地测量到所测量事项的程度f571,本部分首先对整体量表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5.9所示。表5.9量表整体信度分析Cronbach’sAlphaNofIterns.85625表5.9显示,整体量表的CronbachⅡ系数为0.856,大于0.7,说明整体量表的信度较高。然后,分别对单维度的信度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5.10所示。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5.10分量表的Cronbacho【系数指标体系维度Cronbach’sAlphaNofIterns创新投入能力.7363R&D能力.9274创新生产能力.8933市场营销能力.8544创新管理能力.7363吸收能力.7814网络能力.8764由表5.10可以看出,各分量表的Cronbach值系数依次为0.736,0.927,0.893,0.854、0.736、0.781、0.876,均大于临界值0.7,因此,本文中的总体量表以及分量表的信度都较好,说明该量表能稳定地测量所测事物。(2)效度检验效度指所选测量工具能够真正测量出所要衡量的事物的正确程度,效度分为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58】,内容效度如前文所述,确信可以达到,因此本部分主要是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本文主要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的标准化因子负荷来评估各观察变量的结构效度。按照Anderson&Gerbing(1988)的做法1591,本文利用AMOSl7.0对整体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主要通过模型拟合度指标参数来评估,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如图5.1所示。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图5.I验证性因子分析从图5.1可以看出,各测量指标在其所在维度上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具有统计意义。计算得出反映模型拟合度的各项指标值,如表5.1l所示。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5.11模型拟合度参数拟合指标Z2/dfRMSEARMRGFlAGFlNFICFllFI标准<3《0.05o.9>O.9>0.9结果1.676.047.036.902.871.904.931.928从表5.11中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指标参数中除AGFI外,其他指标拟合参数均符合要求,并且有学者提出少量指标参数与标准相差不大也可以接受,因此,可以认为该模型拟合较好,上文提出的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实际数据相匹配。5.4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经过指标体系的优化、信度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后,本文最终确定了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12所示。表5.12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最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对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R&D资金投入强度Ull创新投入能力UIR&D人员投入强度U12非R&D投入强度U13研发成果水平U2l研发成功率U22R&D能力U2研发周期和成本U23开放创新模式下企自主创新产品率U24业技术创新能力U生产设备水平U3l创新生产能力U3工人技术水平U32工艺设计和管理水平u33营销费用投入强度u4l营销人员投入强度u42市场营销能力U4新产品销售率u43新产品市场占有率u4447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表5.12(续)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最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对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创新倾向U5l创新管理能力U5领导者能力U52创新机制u53先验知识基础u61开放创新模式下企吸收能力U6员工知识水平衄业技术创新能力U学习能力嗡创新文化u64网络愿景U71网络能力U,网络构建与管理水平U72网络联系强度U73网络位置U7448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案例分析6.1评价对象的选取为了说明本研究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何应用,以切实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3家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企业作为评价样本,利用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实现企业之间开放式创新实施效果的横向比较以及各评价指标对综合效果的贡献程度的比较。从而使企业能够发现与同行业企业的差距以及自身开放式创新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以作出针对性的调整,提高开放式创新实施的有效性,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样本同行业企业的可比性以及样本数据收集的可行性。这3家样本企业业务基本涉及同一领域,涵盖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等,均实施了开放式创新。A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该公司重视外部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擅于利用外部互补性资源,并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以进行技术创新,在多个领域中保持着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是一家优秀的实施开放式创新的企业。B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该公司用心聆听内外部建议,主动分享知识和观点,通过广泛合作,构建和谐的产业环境,与整个产业和利益相关人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是一家中等水平的实施开放式创新的企业。C公司是一家私营企业,该公司成立不久,其开放式创新仍处于探索阶段,对开放创新模式的应用仅限于偶尔的技术引进、技术模仿等初始阶段,是一家较差的实施开放式创新的企业。在对这3家中小企业评价的过程中,所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前文中的所有指标,评价小组由企业决策者、企业管理人员等若干人员组成。取得数据后,本研究尝试使用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6.2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6.2.1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简称FCE)是美国自动控49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制专家查德(ZadehL.A.)教授于1965年首先提出来的,是基于模糊数学法对受多个因素影响的事物或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l删。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概念都是模糊的,对于这些模糊的现象或活动只能采用模糊集合来描述,应用模糊数学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路是: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程度,并设置权重以区别各因素的重要性,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推算出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精确的数字手段处理模糊的评价对象,能对蕴含信息呈现模糊性的事物作出比较科学的量化评价,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①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②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对指标权重向量的确定主观性较强【6l】。6.2.2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之间是分层次的综合体系。对于这种多指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问题,可以采用基于模糊数学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解决。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1)确立因素集。因素集是影响评价对象各种因素所组成的一个集合,U=“,地,..⋯,Rs},式中U表示因素集,“。(江l,2,..J)表示各级评价指标。通过上文对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析,我们已经得到评价因素集。第一层有创新投入能力、R&D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等7个维度。第二层有R&D资金投入强度,R&D人员投入强度等25个二级指标。U={U(创新投入能力),02(R&D能力),03(创新生产能力),虬(市场营销能力),虬(创新管理能力),砜(吸收能力),U(网络能力));U={R&D资金投入强度,R&D人员投入强度,非R&D投入强度},U:={研发成果水平,研发成功率,研发周期和成本,自主创新产品率),⋯,U7={网络愿景,网络构建与管理水平,网络联系强度,网络位置}。 江苏大学硕上学位论文(2)确定权重集。权重集反映了因素集中各因素不同的重要程度,一般通过对各个因素UiO=l,2,...,以)赋予相应的权数q(f=1,2⋯.,刀),这些权重所组成的集合称为因素权重集,简称权重集。权重集A={口l,a29o.09as},其中0sq≤l,∑q=li=l根据每个等级%对因素“,的隶属程度来确定每个等级的权数嘞,得到等级权重集4。4={ail,a,:,...,aim),其中∑∑%=1i=1j=l(3)确定评价集。评价集(备择集)是专家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项目因素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评判结果可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构成因素集,即V={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y=(H,如,...,%),■表示第J个评价指标,/=l,2,...,坍将评价向量进一步量化,可采用十分制的形式,即先确定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评语所对应的百分区间,再取中位数,得到评价集的标准隶属度V,V=(9,7,5,3,1)见表6.1。表6.1评判量化表评价等级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百分区间(8,10】(6,8】(4,6】(2,4】【0,2】中位数9753l(4)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模糊关系矩阵即建立从U到y的模糊关系R。利用模糊统计方法,由若干专家对各因素进行评价,则%=型!皇茎二垦堕%毒掌塞娑矣釜苤二燮。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5)一级模糊评价一级模糊综合评价集笆=Ai·R=(匆,,匆:,...,bi/lg)(i=1,2,...,s)。其中,气表示第i个因素的所有等级进行综合评价时,评价对象对评价集中第,个元素的隶属度。(6)二级模糊评价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矩阵B=(岛,b2,..也)(扛1,2,...,5),其中包表示按所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时,评价对象对评价集中第歹个元素的隶属度。模糊矩阵R=尽曼:●E11rj2r21r22r,ir,2评价矩阵B=A·R=(口l,口2,...,q)‘lr12吒l勃‘l‘2其中,B为模糊综合评价集。若B中各元素的总和不等于l,需对B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将曰中每个元素分别除以各元素的总和,得到归一化的矩阵召,作为综合评价的结果。(7)计算综合隶属度。计算出P=B-VT为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根据P值的大小进行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一般来说,P值越大,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越强。6.3基于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6.3.1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在确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时,首先采用德尔菲法,请专家按照评分规则对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打分,然后用均值法处理得分;最终利用根据SaattyT.L.的AHP法,采用SaattyT.L,的l~9标度法(表6,2)作为判断矩阵中元素的判断尺度,构建判断矩阵,得到相应的权重值I矧。‰‰;‰●●●●●m‰‰;‰●●●●●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6.2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确定的标度%两目标相比1i因素与j因素同样重要3i因素比j因素稍微重要5i因素比j因素明显重要7i因素比j因素重要得多9i因素比j因素绝对重要2,4,6,8介于上述两个相邻判断尺度之间以上各数的倒数两目标反过来比较具体计算过程如下:根据专家打分得到的各项指标相对重要程度,得到如下结论:U2比U7稍微重要,U7比U6稍微重要,U6比Ul明显重要,UI比U4稍微重要,U4比U3稍微重要,U3比U5稍微重要:U12比ull稍微重要,Ull比U13稍微重要;u2l比u23稍微重要,u23比u22稍微重要,U22比U24稍微重要;u3l比U33稍微重要,U33比U32明显重要;u4l与m2同样重要,u42比u44稍微重要,u44比u43稍微重要;U53比u52稍微重要,u52比U5I明显重要:u6l比u62同样重要,u62比u63稍微重要,u63比u64明显重要;U72比u7l稍微重要,u7l比U74稍微重要,U74比U73稍微重要。下面以R&D能力二级评价指标u2l、u22、U23、U24的权重计算为例。(1)根据AHP法,可得判断矩阵彳=11/4l/31/5413q33l/311/4对判断矩阵A的每一列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公式可得,%=嘞/∑%(f,j=l,2,...,刀)k-I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同理可得:4∑akl=1.7833,七=l|46l,=ql/∑q,=o.5608,Ik=l/4岛。=口3l/∑级I=o.1869,/七=l因此,归一化矩阵可得,/462l=口2l/∑吼l=o.1402,/t=l/464。=口。。/∑嚷。=o.1122,七=I612=0.4800,622=O.1200,岛2=0.3600,钆2=0.0400;岛3=0.6618,岛3=0.0735,岛3=0.2206,b43=0.0551;614=0.3846,624=0.2308,634=0.3077,%=0.0769(2)将归一化矩阵B的行向量元素相加,利用公式M,=∑6,,(f,/=l,2,⋯,刀)3=14M=∑6l』=2.0872,4M2=∑62』=o.5645,3=14=1.0752,M4=∑玩,=o.2802,=I因此,M-(2.0872,0.5645,1.0752,0.2802)(3)将向量M归一化,得到特征向量W=(o.5209,0.1409,0.2683,0.0699)r。。。,r。,;。l:l/3335]Ilf.。0..5。42。0991f。2..7223。829‘l月形2I[z1/善s1/三3117/4手-lL三j0三竺69兰9.12|I呈嚣276主2JlJLo..王Lo.J68794O7683O73230O0O0856●13O56725602O0O0O0O0O08264l30O0O8292062648lI,Jl1l●O0O0●●■■■■■■■■■■■■■■■■■■_,●■■■■■■■■■■■■●lIl8%。∑一II3M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则一致性指标一致性比率。丢喜孕“洲,C.,.:—'kax—mn:0.0088,聍一lC.R.:坠:o.0097<0.1,R.1.因此,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权重向量∥可以接受,指标u2l、u22、u23、u24的权重分别为0.521,0.141,0.268,0.070。同理,可得出其它指标的权重,具体如表6.3所示。表6.3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目标层一级指标层权重二级指标层权重R&D资金投入强度UllO.297创新投入能力Ul0.095R&D人员投入强度U12O.540非R&D投入强度u130.163研发成果水平U2lO.52lR&D能力U20.298研发成功率U22O.14l研发周期和成本U230.268开放创自主创新产品率U240.070新模式生产设备水平113l0.557下企业创新生产能力U3O.062工人技术水平U32O.123技术创工艺设计和管理水平U330.320新能力营销费用投入强度u4l0.352U市场营销能力U40.095营销人员投入强度u420.352新产品销售率u430.114新产品市场占有率u440.182创新倾向u5l0.094创新管理能力U50.044领导者能力U520.280创新机制u530.62655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表6.3(续)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先验知识基础u6l0.381吸收能力U60.203员工知识水平u620.381学习能力u63O.163创新文化u640.075网络愿景U7l0.277网络能力U,0.203网络构建与管理水平u720.466网络联系强度u730.096网络位置U740.1616.3.2评价数据的获取本文的打分对象是A、B、C三家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为了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在从事开放式创新活动的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中选择10位专家进行打分。设技术创新能力评价集1I--{vl,v2,v3,v4,班}:{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假设单因素层的某个指标在评价集中各个元素上获得评价人员认同的次数为Ⅳ={刀l,/'/2,r/3,n4,/'/5}(其中,5∑惕--10),则可由n/lO得到该指标对评价t;I集中每个元素的隶属度。根据专家意见及上面的公式,得出3家企业评价指标的隶属度:(1)A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隶属度(见表6.4)。表6.4A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隶属度评价指标VlV2V3V4V5R&D资金投入强度Ul'O.6O.4OR&D人员投入强度11120.50非R&D投入强度U13O.60.30.10O研发成果水平1121O.70.3ODO研发成功率U22O.3O.50.20研发周期和成本U23O.40.6O自主创新产品率U24O.60.40O生产设备水平1131O.30.2O0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6.4(续)A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隶属度工人技术水平u32O.7O.3O工艺设计和管理水平1.1330.9O.10O0营销费用投入强度u410.60.4O0营销人员投入强度u42O.60.4O0新产品销售率u43O.4O.60O0新产品市场占有率u“1.0O0O创新倾向USIO.50.5O领导者能力U520.70.3O0创新机制1.1530.7O.3O0先验知识基础U6lO.8O.2O0员工知识水平u6zO.9O.1O0学习能力u63O.7O.3O创新文化U矾0.60.4O网络愿景U7IO.7O.3O0网络构建与管理能力1.1720.8O.2O网络联系强度1,1730.60.4O0O网络位置H74O.70.3O0(2)B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隶属度(见表6.5)。表6.5B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隶属度评价指标VIv2v3VI如R&D资金投入强度UllOO.1O.90OR&D人员投入强度11120O.20.8O0非R&D投入强度U130O0.7O.30研发成果水平1121O1.00O研发成功率u220O.60.40研发周期和成本1.1230O0.5O.5O自主创新产品率1.12400.40.6O生产设备水平U31OO.20.8O057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表6,5(续)B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隶属度工人技术水平u3200.30.7O工艺设计和管理水平u33O0.5O.5O营销费用投入强度u41OO.4O.60营销人员投入强度u42OO.10.9O新产品销售率u43OO.2O.8O新产品市场占有率u4400.30.7O0创新倾向USIO0.40.6O0领导者能力U5200.70.3O0创新机制U53OO.7O.3O先验知识基础uc,IOO.5O0员工知识水平u62OO.4O.6O学习能力u6jOO.3O.7O创新文化U64O0.4O.60O网络愿景U7100.40.6O0网络构建与管理能力U72OO.6O.4O0网络联系强度U730O.4O.6O网络位置U740O.50.5O(3)C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隶属度(见表6.6)。表6.6C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隶属度评价指标Vlv2V3v4V5R&D资金投入强度UlIO0O.80.2R&D人员投入强度U12O0OO.6O.4-:I乍-R&D投入强度U130O0.40.6.研发成果水平u2)0O.1O.9研发成功率U22OO.2O.8研发周期和成本u23O1.O自主创新产品率u24O0O.3O.7生产设备水平U31Oo.4O.6 江苏大学硕上学位论文表6.6(续)C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隶属度工人技术水平U32O0O.5工艺设计和管理水平U33O0.5营销费用投入强度u4100.60.4营销人员投入强度u420O.7O.3新产品销售率u43O0O0.8O.2新产品市场占有率11440O00.80.2创新倾向Usl0O1.O0领导者能力U52O00.2O.80创新机制U53O0.9O.1先验知识基础u6iOO.10.90员工知识水平u62O0O1.O0学习能力U63O0O.50.5创新文化U“OO.70.3网络愿景U7l0OO.8O.2网络构建与管理能力1t172O0O1.O0网络联系强度U730O.8O.2网络位置U74O00.70.36.3.3具体评价过程(1)A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模糊评价首先,建立评价因素的权重集。根据表6.3,得到各层次的因素权重集:彳=(o.095,0.298,0.062,0.095,0.044,0.203,0.203),,41=(o.297,0.540,0.163),下:4=(0.521,0.141,0.268,0.070),鸽=(0.557,0.123,0.320),,44-(0.352,0.352,0.114,0.182),4-(o.094,0.280,0.626),以=(o.381,0.381,0.163,0.075),4=(0.277,0.466,0.096,0.161)其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①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根据表6.4、表6.5、表6.6,得到各子集的模糊矩阵如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二二二—————————————————————————————————————————————————一Fo.5IB=lo.70.7Lfo.6o.4曷=l0.5L0.60.3ro.70.3l0.80.2马2lo.6o.4ILo.70.3采用模型M(·,o),利用公式忍=4·R--(b,.,6f:,...,包。)(f=1,2,...,s)分别对7个因素进行评价,可得:马=Al·RI=(0.297,0.540,0.163同理可得:B4=(马=(0.648,0,350.738,0.260.546,0.438,0,016,0,0)岛--(o.552,0.416,0.028,0,0),岛=(o.820,02,0,0,0),色-(o.681,0.319,0,0,0),瓯=(2,0,0,0)②二级模糊综合评价。采用模型M(·,o),可得模糊矩阵足=[至]=评价矩阵B=AoRO.546O.552O.8200.6480.6810.8070.7380.4380.416O.1800.3520.3190.1930.262O.016O.028O0.180,0,0,00.807,0.193,0,0,o_),1●0,●,●●●●●,j0O0Oo眈oo35石4O0O7346QO0I-。。。.。.。...,..。。..。..。.。..LIlr10●,●,●●●jO0●■■00仉r_0●●●●●●●,●●J0O0O4蚪¨%o64O仉nmL—..。...,..........。.。。。..。...L=&1●,,●●●●jO0O0O0O23lmnc;8790OP.........。.。。.。..LII墨1●●●●●0●●,●●●●jO0O0O0O0O2J340O8976O0OP.,.....。.。.....。。......。。....LII&1●●●●●●●●JO0O05c_-、,Jn仉m,■■I、=,l_lI_●f●●I__t-1__●J0O0O●i00吼453nc;c;656O0O—.................。......LL.、O0O0O0O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5460.4380.016010.5520.4160.0280l0.8200.1800--(0.095,0.298,0.062,0.095,0.044,0.203,0.203)·10.6480.352010.6810.319010.8070.1930l0.7380.2620=《0.673,0.317,0.01,0,0),二:B·yT=c。.673,。.3,7,。.。,,。,。,f季=8.326(2)B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模糊评价,首先,建立评价因素的权重集。根据表6.3,得到各层次的因素权重集:A--(0.095,0.298,0.062,0.095,0.044,0.203,0.203),4=(0.297,0.540,0.163),4=(o.521,0.14l,0.268,0.070),鸽--(o.557,0.123,0.320),4=(0.352,0.352,0.114,0.182),4--(o.094,0.280,0.626),心--(o.381,0.381,0.163,0.075),4=(0.277,0.466,0.096,0.161)其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①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根据表6.4、表6.5、表6.6,得到各子集的模糊矩阵如下:6l1.OO.6O.5O.60.9O.80.7O0O1lJlljO0o¨吣ooo¨¨叭眈吣O0O0OtI砭1●●●●●●J0O0oo吣乡名70l2●叭眈oO—.....。.................L=墨=心1●●●●●●jO0O087CJO0O2350O0O—。..。...。.........。....L=恐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马=04060三]母[i05OSOil_i0.40.60至采用模型M(·,o),利用公式E=4·R=(bn,b,:,...,‰)O=1,2,...,s)分别对7个因素进行评价,口】得:IO0.10.90l局=4·Ri=(o.297,0.540,0.163).100.2o.80l=(o,0.138,0.813,0.049,o)Lo00.7o.30j同理可得:垦=(o,0.028,0.782,0.190,0),马=(o,0.308,0.692,0,0),色=(o,0.254,0.746,0,0),岛=(o,0.672,0.328,0,0),尾=(o,0.422,0.578,0,0),岛=(o,0.510,0.490,0,0)②二级模糊综合评价。采用模型M(·,o),可得模糊矩阵尺=r至OO.13800.028O0.30800.254O0.672O0.422OO.510O.8130.7820.6920.7460.3280.5780.4900.04900.1900O0O0O评价矩阵B=A·Rro0.1380.8130.0490lO0.0280.7820.1900IO0.3080.6920=(o.095,0.298,0.062,0.095,0.044,0.203,0.203)·100.2540.7460IO0.6720.3280100.4220.5780IO0.510O.4900=(o,0.284,0.654,0.062,0)因此,B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综合隶属度为 婆菱奎堂堡主兰垡丝塞一●l_-●-—_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一B=B·矿T=c。,。.284,。.654,。.。62,。,f;=5.444(3)C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模糊评价首先,建立评价因素的权重集。根据表6.3,得到各层次的因素权重集:么=(o.095,0.298,0.062,0.095,0.044,0.203,0.203),Ai--(0.297,0.540,0.163),4-(o.521,0.14l,0.268,0.070),以=(o.557,0.123,0.320),4-(o.352,0.352,0.114,0.182).4-(o.094,0.280,0.626),A--(o.38l,0.381,0.163,0.075),4--(o.277,0.466,0.096,0.161)其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①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根据表6.4、表6.5、表6.6,得到各子集的模糊矩阵如下:ro1.尼2lol0I-I-o0IRi=l0l0LI-o0l马=l010LO00.201.O0O.800.90.。0藏6040406卜..1,尼=..I。0篡5050505卜..1,咒=..1f耻L匪雕习褂采用模型M(·,o),利用公式忍=A.·R--(b,。,岛:,...,勿,)(f=l,2,...,s)分别ro00.80.21且=Ai·墨=(0.297,0.540,0.163)·100.6o.4l=(o,o,0,0.627,0·373)l00.40.6I叭眈。吣%盯雌雌0O0O眈。眈吣8087OLO0O0O0OP...。.......。。。。...。。..。。.Lll岛oo吣吣9057OL0O叭ooO0O0A叮nvnu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同理可得:岛=(o,0,0,0.101,0.899),马=(o,0,0,0.445,0.555),日=(o,0,0,0.694,0.306),忍=(o,0,0.056,0.881,0.063),反=(o,0,0.038,0.857,0.105),马=(o,0,0,0.878,0.122)②二级模糊综合评价。采用模型M(·,o),可得模糊矩阵尺=斗O0O0O0O0O0O0.0560。038O0.6270.1010.4450.6940.8810.8570.8780.3730.8990.5550.3060.063O.1050.122评价矩阵B=A·Rl00.6270.373100.1010.899l00.4450.555=(o.095,0.298,0.062,0.095,0.044,0.203,0.203)-10o.6940.306100.0560.8810.063100.0380.8570.105I100.8780.122=(o,0,0.01,0.575,0.415)只.=B·yT=c。,。,。.。t,。.575,。.4·5,·r季=2.190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得出,A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被评为“很好"的概率为67.3%,评为“较好"的概率为31.7%,评为“一般”的概率为1%,B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被评为“较好”的概率为28.4%,评为“一般”的概率为65.4%,评为“较差"的概率为6.2%,C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被评为“一般一的概率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1%,评为“较差”的概率为57.5%,评为“很差"的概率为41.5%。在综合测评后,得到A、B、C这3家公司的综合隶属度分别为8.326、5.444、2.190。由此可见,A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属于“很好"的评价,B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属于“一般"的评价,C公司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属于“较差"的评价。这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本文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通过分析表6.3、表6.4、表6.5,对kl',A、B、C这3家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各项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可以发现,A公司相对B、C两家公司在R&D能力、吸收能力、网络能力这三项最重要的指标维度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具体反映在评分集中在“很好”的区间。同时,在其他指标维度上,A公司相对B、C两家公司同样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依赖于以R&D能力、吸收能力、网络能力这三项能力要素为核心,综合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等能力要素的协调发展。6.4我国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实施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对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进行研究,识别了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并进一步研究了各要素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探索企业开放创新模式成功实施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企业内部、企业外部与政府三个方面提出对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建议。(1)改善企业创新机制,提高技术创新内部能力①加快研发速度。在开放创新环境下,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企业必须加快研发过程的进度,提高创新决策的效率,以迅速地将新技术市场化。当一项新技术出现后,企业应迅速对其进行识别和评估,确认该技术是否与自身战略相符合,并在第一时间制定相关计划,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开发。②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企业应提高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研发人员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同时也有效地避免高素质员工的流失。③发展学习型组织。企业应培养重视外部知识的开放创新文化,大力提倡学习型组织的发展,积极推动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重视与外部组织的知识交流,鼓励员工参与外部学习活动,以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外部互补性知识,从而提高企业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④改变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知识产权观念。随着技术创新模式的转变,企业的知识产权观念必须由封闭自守转向开放共赢,一方面应积极购买他人的知识产权,以弥补自身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应将被搁置的知识产权出售给外部企业,以获取一定的报酬。(2)积极开发外部创新资源,构建优质的创新网络①加强与客户的合作。企业应搭建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并利用好这个平台与客户进行沟通,特别是应与领先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从而可以及时地了解客户的创新想法,确保开发出来的产品和服务能真正地满足客户需求。②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企业应将供应商纳入自己的供应链中,让供应商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过程中,建立富有弹性的研发流程。特别是在产品研发的早期阶段,企业应发挥供应商的技术优势,让供应商参与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缩短研发周期。③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应尽快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关系网络,加大与科研机构合作方面的投入,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等方面应与大学、公共科研机构展开深入的合作,具体可以通过合同委托对方进行课题研究、由各方组成联合项目研究小组对某一项目进行研究或由各方组成常设机构对某一领域进行长期研究等形式,充分利用大学、公共科研机构等优秀的的人才和技术,以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④加强与伙伴企业的合作。企业应积极构建有利于自身开放式创新的关系网络,将更多的创新组织纳入到自身创新体系中,通过与网络中的伙伴企业进行广泛合作,获取对方的隐性知识和互补性资源,从而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创新合作机制,大大地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效率。(3)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①要深化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应加大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投入,构建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只关注科研机构和大学内专家的意见,还需多听取企业方面的意见。②创造完善的政策支持环境,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政府应建立支持开放式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政策性银行对企业的支持,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对于坚持自主研发的国内企业,国家在税收上应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有更多的利润投入到技术研发活动中。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政府的采购项目中,可以考虑给予本国创新型企业一定的优先权,以促进我国企业和产业的技术进步。③完善创新保障体系。从培养、吸引和利用人才这三个环节,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政府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促使学校大力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还应制定和实施各种吸引人才的政策,用良好的激励机制去吸引优秀的人才,以形成一个人才引进、培养和利用的良性循环。④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政府必须加紧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大力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企业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67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第七章结论与展望7.1研究结论本文主要研究了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首先,通过对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现状以及技术创新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得出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其次,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设定一系列可操作的评价指标,构建了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初始评价指标体系。再次,运用SPSSl7.0和AMOSl7.O软件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以三家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为例,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AHP法,分析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过程。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提出了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型。由此模型可知,企业在实施开放式技术创新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创新投入能力、R&D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的提高,还要重视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的培养。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和利用外部互补性资源,进而对内外部资源迸行整合以实现技术创新。(2)本文提出了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投入能力、R&D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7个一级指标,R&D资金投入强度、R&D人员投入强度、非R&D投入强度、研发成果水平等25个二级指标,并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该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合理的,从而为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3)本文提出了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AHP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可知,R&D能力、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能力,企业应该重点把握,同时,协调发展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实际评价过程,为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2研究展望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是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热点,研究中对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指标的选取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众说纷纭,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对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进行了探索,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由于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复杂性和评价者的主观性,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难以精确量化,主要借助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从统计意义上说,并不完全科学,因此,如何对各指标变量进行精确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属于一般性框架,没有具体到某个特定的行业,能否针对一些具体的行业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研究。(3)现阶段还没有形成标准的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着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所以能否提出适合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标准理论模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致谢转眼之间,我的研究生生涯即将划上句号,此时此刻,真是百感交集!回头看这过往的三年,经历了研一、研二和同学们一起轻松快乐的学习,研三面对工作、论文的巨大压力所做出的坚持,而如今我要毕业了,即将书写生命中新的篇章!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倪自银教授!倪老师治学严谨,对我的小论文和大论文都给予了悉心指导,并不辞劳苦地帮我修改,使得我每次的论文修改过程都很“痛苦"。虽然很“痛苦”,但这让我受益匪浅!同时,倪老师为人谦虚包容,他对我偶尔的叛逆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包容,对我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细心的关怀。在此,向我亲爱的导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其次,感谢我曾经的舍友沙开庆,他对待生活和学术的态度给予了我深深的影响;感谢刘春奇、张肠、陈威、唐宁、沈旺、傅金辉、夏婷、孙颖等同学,有他们的陪伴,让我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感谢我的师兄王旭、许成,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了我很多关怀和指导;感谢我的挚友张翔,在相识的十多年时间里,给予了我无私的关怀和帮助,这深切的友谊将值得我一直珍惜。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永远是我最坚实的后盾,一直无私地关心我、爱护我。我的妈妈,勤劳善良,总是不辞劳苦地为我操心着一切;我的爸爸,是我人生中的标杆,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感谢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并用心照顾我、培养我,我将用尽我这一生来回报他们!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l】HenryChesbrough.Openinnovation:thenewimperativeforcreatingandprofitingfromtechnology[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3:45-48.【2】RobertA.Burgelman.Strategicmanagementoftechnologyandinnovation[M].NewYork:McGraw-HillIrwinPress,1996:117—121.【3】BartonD.L.Corecapability&COrerigidities[J].JournalofScientific&IndustrialResearch,1992(13):56-61.【4】魏江,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1996,17(1):22-26.【5】史晓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设置及综合评价【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1999(2):37.41.【6】曹崇延,王淮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预测,1998(2):66-68.【7】察志敏.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4(3):12.16.【8】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210—220.【91孙细明,杨娟,张金隆.基于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3,25(3):44.46.【lO】杨静武.开放创新模式下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2):98.101.【ll】高良谋,韵江,马文甲.开放式创新下的组织网络能力构架【J】.经济管理,2010(12):71.78.【12】SchumpterJ.A.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M].Boston:HarvardUniversityPress,l934:73.74.【13】SoloS.C.1nnovationinthecapitalistprocess:acritiqueoftheschumpeteriantheory[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51,8(65):417-428.【14】MansfieldE.Technicalchangeandtherateofimitation[J].Econometrica,1961,29(4):741-766.【15】FreemanC.Networksofinnovators:asynthesisofresearchissues[J].ResearchPolicy,1991,20(6):499—514.【16】LarryE.w.Sourcesoftechnologicalcapabilityinsoutharea[M].TechnologicalCapabilityintheThirdWorld,1984:163-279.【17】魏江,郭斌,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1995(5):33—38.71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18】HenryChesbrough.Theeraofopeninnovation[J].MITSloanManagementReview,2003(b),44(3):35-41.【19】HenryChesbrough.Managingopeninnovation[J].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2004,47(1):23·26.【20】HenryChesbrough.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M】.金马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6.【21】HerstaRC.&VonHippelE.Fromexperience:developmentnewproductconceptsviatheleadusermethod:Acasestudyina“low-tech”field[J].JournalofProductInnovmionManagement,1992,9(3):213—221.【22】LettlC.,HerstattC.&GemuendenH.Q.Users。contributionstoradicalinnovation:evidencefromfourcasesinthefieldofmedicalequipmenttechnology[J].R&DManagement,2006,36(3):251-272.【23】ClackK.B.Projectscopeandprojectperformance:theeffectofpartsstrategyandsupplierinvolvementonproductdevelopment[J].ManagementScience,1989,35(10):1247—1263.【24】BayonaC.,Garcia-MarcoT.&HuertaE.Firms’motivationsforcooperativeR&D:allempiricalanalysisofSpanishfirms[J].ResearchPolicy,2001,30(8):1289—1307.【25】袁健红,施建军。竞争者之间技术联盟的管理【J】.中国软科学,2003(12):73—76.【26】FaemsD.,VanLooyB.&DebackereK.Interorganizationalcollaborationandinnovation:towardaportfolioapproach[J].JoumalofProductlnnovmionManagement,2005,22(3):238.250.【27】VeugelersR.&CassimanB.R&Dcooperationbetweenfirmsanduniversities.SomeempiricalevidencefromBelgianmanufacturing[J].InternationalJoum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2005,23(5):355-379.【28】陈劲,陈钰芬.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J】.科研管理,2006(3):1-8.f29]GassmannO.,EnkelE.Towardsatheoryofopeninnovation:threegoreprocessarchetypes[C].ProceedingsoftheR&DManagementConference(RADMA),Lisbon,Portugal,July6·9,2004:86-98.【30]JohnsenT.E.,FordL.D。Managingcollaborativeinnovmionincomplexnetworks:findingsfromexploratoryinterviews[C].The16thAnnualIMPConference,UniversityofBath,Ul('2000:233—240.【31LaursenK.&SalterA.Theparadoxofopenness:appmpriabilityandtheuseofextemalsourcesofknowledgeforinnovation[C].AcademyofManagementConference,Hawaii,72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10.f32】LaursenK.,SalterA.Openforinnovation:theroleofopennessinexplaininginnovationperformanceamongU.Kmanufacturingfirm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6,27:13l-150.【33】CohenW.M.,LevinthalD.A.Innovationandlearning:thetwofacesofR&D[JI.TheEconomicJournal,1989,99(397):569-596.【34】CohenW:M.,LevinthalD.A.Absorptivecapacity:anewperspectiveonlearningand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0(35):128·152.【35】ZahraS.,GeorgeQAbsorptivecapability:a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extension[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2,27(2):185—203.【361Escribano,Fosfuri,Tribo.Managingexternalknowledgeflows:themoderatingroleofabsorptivecapacity[J].ResearchPolicy,2009,38(1):96-105.f37】GrilichesZ。Issuesinassessingthecontributionofresearchanddevelopmenttoproductivitygrowth[J].BellJournalofEconomics,1979(10):92一116.【38】吴隆增.吸收能力对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的影响——珠三角地区高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135-138.【39】CockburnL.M.,HendersonR.M.Absorptivecapacity,coauthoringbehaviorandtheorganizationofresearchindrugdiscovery[J].TheJoumaiofIndustrialEconomics,1998,46(2):157·182.【40】HakanssonH.Nobusinessisanisland:thenetworkconceptofbusinessstrategy[J].ScandinavianJournalofManagement。1989(5):187—200.【4l】GulatiR.Alliancesandnetwork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8,l9(4):293—317.【42】MoilerK.K.,HalinenA.Businessrelationshipsandnetworks:managerialchallengeofnetworkera[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1999,28(5):413-427.【43]任胜钢.企业网络能力结构的测评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1):69-80.【441GranoveRerM.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problemofembeddednes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5,9l(3):481—510.【45】UzziB.Socialstructureandcompetitionininter-firmnetworks:theparadoxof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7,42(1):37-69.【46】KokaB.,PrescottJ.Designingalliancenetworks,theinfluenceofnetworkposition,73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environmentalchange,andstrategyonfirmperformanc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8,29(6):639-661.【47】RonaldBurr.Structuralholes[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128-136.【481AnandB.,KhannaT.Dofirmslearntocreatethecaseofalliancesvalu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0,21(3):295-316.【491赵爽.基于网络能力的企业绩效提升路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62-69.【50】ChesbroughH.WOpeninnovation:howcompaniesactuallydoit?【J】.HavardBusinessReview,2003,8l(7):12-14.【51】HolmenE.,PedersenA.Strategizingthroughanalyzingandinfluencingthenetworkhorizon[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3,32(5):409-418.【52]LoeserB.Howtosetupacooperationnetworkintheproductionindustry[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1999,29(1):453-465.【53】邢小强.网络能力: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12(21):558—563.【54】HagedoomJ.Inter-firmR&Dnetworks:theimportanceofstrategicnetworkcapabilitiesforhighpartnershipformation[J].BritishJournalofManagement,2006.17:39-53.【55】SalantP.,DillmanD.A.Howtoconductyourownsurvey[C].NewYork:JohnWiley&Sons,1994:6。10.【56】罗应婷,杨钰娟.SPS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l:131—133.【571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47-48.【58】荣泰生.AMOS与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82-86.【59】AndersonJ.C.,GerbingD.w.Structuralequationmodellinginpractice:areviewandrecommendedtwo-stepapproach[J].PsychologicalBulletin,1988,103(3):411-423.【60】范道津,陈伟珂.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97.106.【6IJ邓雪琳.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地方政府公务员考核【J】.统计与决策,2009(13):69·71.【621宋健.基于AHP和因子分析的地区信用环境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J1.中国软科学,2006(6):11l-119.74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倪自银,刘强.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软科学,2013(10).一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l】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项目号:11GLB008)【2】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地方高校从个体创新走向协同创新路径研究——以构建苏北高校创新共同体为例》(项目号:12JYA001)75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附录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查问卷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为了解目前企业开放式创新发展状况及企业对开放创新模式下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现组织本次调查。在此,对所有参加调查工作的企业和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调查为匿名方式,调查资料仅用于统计分析,保证不会对外泄露。填写问卷时,第一部分请根据贵企业的实际情况作答,请在您选择的选项前的口上打“√”或填写。第二部分请根据贵企业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您对这些观点的认同程度,并在相应的表格里打“√”或填写。再次感谢您的合作!祝贵企业业务蒸蒸日上101问卷序号:基本信息02性别:口男口女l03在本企业工作年限:04职务:口总经理口高层管理人员口中层管理口基层管理口其他05文化程度:口高中或中专口大专口本科口研究生及以上表1企业基本信息1.贵企业所属行业:()口A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F-]B医药制造业口C化工制造业口D计算机制造业DE软件制造业[qF通用设备制品业口G食品制造业C]H服装纺织业Ell其他(请注明)——2.贵企业的经济性质为:(请按照工商局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填写)()口A国有企业口B集体企业口C联营企业口D有限责任公司DE股份有限公司口F私营企业口G中外合资经营企DH外资企业业3.贵企业的员工人数为:()口A300入以下口B300--800入口C800-2000人OD2000人以上4.贵企业的资产规模为:(以注册资本为准)()口A800万元以下口B800万元一4000万元口C4000万元—4亿元口D4亿元及以上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2企业关于各评价指标对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重要性的看法序观点非常比较一般不太很不号赞同关于创新投入能力I增加R&D资金投入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2增加R&D人员投入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仓Ⅱ新能力3增加非R&D投入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关于R&D能力1研发成果水平能反映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2专利数量能反映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3成果转化率能反映开放式技术刨新能力的强弱4研发周期和成本能反映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5自主创新产品率能反映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关于创新生产能力l提高生产设备水平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2提高工人技术水平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3提高工艺设计和管理水平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4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关于市场营销能力l增加营销费用投入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2增加营销人员投入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3新产品销售率能反映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表2(续)企业关于各评价指标对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重要性的看法序观点非常比较一般不太很不号赞同4新产品市场占有率能反映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关于创新管理能力l改善创新倾向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2提高领导者能力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3改善创新机制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仓lj新能力4提高信息采集能力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关于吸收能力l提高先验知识基础水平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2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3增强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4开放的创新文化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关于网络能力1提高网络愿景水平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2提高网络构建与管理水平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3加强网络联系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刨新能力4改善网络位置可以提高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