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刺“肩五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浅刺“肩五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ID:75363462

大小:3.93 MB

页数:37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笑似︶ㄣ無奈
浅刺“肩五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1页
浅刺“肩五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2页
浅刺“肩五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3页
浅刺“肩五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4页
浅刺“肩五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5页
浅刺“肩五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6页
浅刺“肩五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7页
浅刺“肩五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8页
浅刺“肩五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9页
浅刺“肩五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浅刺“肩五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V■分类号:,单位代码:104411密级:学号:20302246?'’.屯'、—、气峡心;'贩x±学侣絶义""中文题目:浅刺肩五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絲辕長.,.'’’??''"英文题目Shallow%ornMioulderfiveholetreatment\;達.'?一-.‘w’、?yofnerverootteofcervicalsondlosis.3yppy'clinilcuratit*續慕打每^veeffectobservaion識'申请人姓名徐结入学年月2013年9月一'?学科专业旬■灸推拿学*指导教师侯书伟学位类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i--;2016年6月16日’’-"?'?',.、'、 原创性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I本人郑重声明,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文中陈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本,不包含任何其他己经发表的科研成果文硏究做出重要贡献者。本声明的法律责,巧已在文中W明确方式表明任完全由自己承担。-论文作者签名_乏係1杉导师雜名期idLid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学校保本人留完或全向了国解家有山关东部中医口机药大构送学交有论关保文留的使复用印件学位和论电文子版的规,允定许,被同意查容阅编和借入阅有关。本数据人授库进权行山检东索中医药大学可1^^1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可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夏印手段保存。论(保义密作者论文银在名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提要目的:观察浅刺“肩五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浅刺“肩五穴”配合常规针刺,对照组予常规针刺,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分别记录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PRI、VAS、PP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浅刺“肩五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浅刺;针刺;肩五穴 Shallowthorn“shoulderfivepoint”treatmenttheclinicaleffectofthetreatmentofcervicalspondylosisofnerveroottypeSpeciality: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Author:XuHongTutor:Prof.HouShuweiAbstractObjective:Observationofshallowthorn"shoulderfivepoint"withnormaltheclinicalcurativeeffectofacupuncturetreatmentofcervicalspondylosisofnerveroottype,providinganewmethodforacupuncturetreatmentofthisdisease.Method:60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shallowthorn"shoulderfivepoint"withconventionalacupuncturetreatmentgroupandroutineacupuncturecontrolgroup,eachgroup30cases,statisticalcurativeeffectafterthetwocourseandpainscoreswererecordedandcomparedbeforeandaftertreatmentinpatientswith.Result:thetreatmentgrouptoheal8Cases,10casesweremarkedlyeffective,9improves,2ineffective,thetotaleffectiverateof93.1%;Thecontrolgrouptoheal5Cases,8casesweremarkedlyeffective,10improves,6ineffective,thetotaleffectiverateof79.3%.Twogroupsofpatientsaftertreatment,painscorebeforethetreatmenthad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thetreatmentgroupis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 Conclusion:Shallowthorn"shoulderfivepoint"withroutineacupuncturetreatmenthasgoodeffectoncervicalspondylosisofnerveroottype,isworthfurtherclinicalapplication.Keywordscervicalspondylosisofnerveroottype;Shallowspines;Acupuncture;Shoulderfivepoint 目录引言.................................................................5临床研究...............................................................2一、临床资料...........................................................2(一)诊断标准.........................................................2(二)选择标准.........................................................2(三)一般资料.........................................................3二、研究方法...........................................................3(一)分组.............................................................3(二)治疗方法.........................................................3(三)观察指标.........................................................4(四)临床疗效判定标准.................................................4(五)统计学处理.......................................................5三、研究结果...........................................................5(一)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的比较...........................................5(二)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总疗效比较.........................................6(三)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差值的比较.................................6讨论.................................................................7(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8(二)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8二、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10(一)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的认识......................................10(二)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认识..................................10三、选题依据..........................................................12(一)常规穴位选穴依据................................................12(二)“肩五穴”选穴依据...............................................13(三)“肩五穴”浅刺疗法选择依据及优势.................................13四、结果分析和机制探讨................................................14 (一)结果分析........................................................14(二)机制探讨........................................................14结语................................................................16问题与展望............................................................17参考文献..............................................................18综述...............................................................20参考文献..............................................................23附录..................................................................25致谢..............................................................27发表论文...............................................................27 引言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CS)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如颈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颈椎失稳等)及其继发病理改变使邻近的脊髓、血管和神经受到压迫和刺激而出现相应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候群。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颈椎病多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混合型及其他型等七型,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神经根型,约占60%~70%。其症状是颈项部僵硬不适,颈肩部痉挛性疼痛、绞痛或钝痛,多向一侧上肢放射,放射范围与颈脊神经支配的区域一致,部分病人有头晕、头痛、耳鸣、上肢发沉、前臂和手指麻木、无力等,严重者出现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随着生活节奏的增快、电脑手机使用的普及、长期伏案工作且锻炼缺乏,颈椎病在全国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也不断增加,是医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因此不断探索和优化本病的治疗方案具有重大的医学价值和社会学意义。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手术疗法风险大、费用高且术后易复发,只有小部分符合手术适应症者选择手术治疗。中医治疗本病方法众多,长期以来针刺、推拿、理疗、温针灸、穴位注射、电针等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因此绝大多数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其中针灸疗法以其简便、安全有效、费用低无副作用等优点,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学工作者的推崇。“肩五穴”是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肩井、天髎、曲垣、秉风、肩中穴合称为“肩五穴”,此穴位组取穴简单、疗效显著。本研究旨在通过将浅刺“肩五穴”配合常规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为针灸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化筛选穴位提供临床依据。1 临床研究一、临床资料(一)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订的诊断及分型标[1]准。(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2)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影象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5)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二)选择标准1、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的中、西医诊断标准,诊断确切者;(2)年龄在20-70岁之间(20岁、70岁在内),男女不限;(3)意识清晰,能够配合采集临床资料者;(4)患者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1)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2)有手术适应症者;(3)X线片显示有颈椎骨折脱位、骨结核、骨质疏松和椎体融合者;(4)合并妊娠或其他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3、病例剔除标准(1)受试者依从性差,影响疗效评价者;(2)受试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不宜治疗者;(3)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者。2 (三)一般资料1.病例来源本课题患者均来自于2015年8月~2015年12月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者,根据选择标准,共纳入60例。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至治疗结束,脱落2例(治疗组1例、对照组1例),实际共统计58例。2.一般情况治疗组共29例,其中男14例,女15例;年龄27~68岁,平均(47.10±13.11)岁;病程1~16月,平均(9.00±3.54)月;对照组共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27~69岁,平均(45.59±13.11)岁;病程3~14月,平均(9.14±3.27)月。二、研究方法(一)分组本课题根据患者的就诊顺序,给患者从1~60编号,然后从随机数字表中任意行列向左下取两位的随机数字,并将产生的60个随机数字依次在受试对象编号下面,规定将随机数为奇数的列入治疗组,随机数为偶数的列入对照组,然后平衡二者,每组各30例。(二)治疗方法1.治疗组主穴:风池、天柱、颈4夹脊、颈5夹脊、后溪、合谷、外关(肩井、后溪取患侧,余均双取)、肩五穴(肩井、天髎、曲垣、秉风、肩中穴)。穴位定位:风池: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平风府穴。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在斜方肌外缘凹陷处。颈4夹脊:位于颈部,第4颈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1寸。颈5夹脊:位于颈部,第5颈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1寸。后溪: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3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曲垣: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天髎: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秉风: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肩中穴:肩井、曲垣、秉风围成的三角形中点。操作方法:针刺前嘱患者休息片刻以防止发生晕针、滞针等不良反应。嘱患者取俯卧位,穴位经75%的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用0.30×40mm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产)针刺,先浅刺“肩五穴”即依次取肩井、曲垣、秉风、天髎、肩中穴直刺3~6mm,以得气或微得气为度,不留针。针刺双侧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15~20mm;针刺天柱穴时,直刺15~20mm;针刺颈4、5夹脊穴时,针尖稍向内斜刺10~15mm;肩井穴直刺5~10mm;后溪穴直刺7~15mm;合谷穴直刺5~12mm;外关穴直刺5~12mm,以得气或微得气为度,运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小时,针刺部位辅以TDP照射。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持续2个疗程,疗程间期休息1天。2.对照组主穴:风池、天柱、颈4夹脊、颈5夹脊、后溪、合谷、外关(肩井、后溪取患侧,余均双取)。诸穴操作方法及疗程均同治疗组。(三)观察指标[2]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McGill疼痛询问表,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VAS、PPI评定(见附录)。(四)临床疗效判定标准[3]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疗效标准制订如下:临床痊愈: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不适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活动恢复正常,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4 显效: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不适部分消失,无明显压痛点,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颈、肢体功能改善,基本能参加正常生理劳动和工作。有效:轻度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不适,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无效: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不适无好转,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不能胜任工作。(五)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均差±标准差)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同组数据之间用配对设计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选用轶和检验分析处理。三、研究结果(一)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的比较表1两组患者性别比较组别男女总计治疗组151429对照组141529总计292958注:两组患者的性别数据经卡方检验,P=0.795>0.05,表示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表2两组患者年龄比较(±S)组别例数年龄治疗组2947.10±13.11对照组2945.59±14.06注:两组患者的年龄数据经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P=0.672>0.05,表示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表3两组患者病程比较(±S)组别例数病程治疗组299.00±3.54对照组299.14±3.27注:两组患者的病程数据经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P=0.878>0.05,表示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5 (二)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总疗效比较表4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298109293.1%对照组295810679.3%1086治疗组4对照组20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图一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8例,占27.6%,显效10例,占36%,有效9例,占32%,无效2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痊愈痊愈6例,占17.2%,显效8例,占27.6%,有效10例,占36%,无效6例,占20.7%,总有效率为79.3%。经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三)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差值的比较表5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差值的比较MPQ评分组别时间PRIVASPPI治疗前8.93±2.79△5.28±1.25△3.48±0.57△治疗组治疗后3.69±2.50★○1.69±1.23★○1.14±0.92★○差值5.24±2.843.59±1.622.24±1.01治疗前9.38±2.045.38±1.053.65±0.48对照组治疗后6.03±3.33★2.93±1.67★2.21±1.29★差值3.52±3.022.41±1.781.65±1.54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6 ①经成组设计的t检验,两组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经配对设计t检验,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③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说明治疗组能更大程度的缓解患者的疼痛。1086治疗组4对照组20治疗前治疗后图二两组治疗前后PRI评分比较6543治疗组对照组210治疗前治疗后图三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43.532.52治疗组1.5对照组10.50治疗前治疗后图四两组治疗前后PPI评分比较7 讨论一、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在祖国医学中,并没有记载“颈椎病”这一病名,因其主要表现是疼痛,多将其列为痹证的范畴,又因部位在颈部多称为“项痹”。祖国医学讲究“因人制宜”的治病原则,同一种病不同的人表现出的症状不尽相同,“项痹”、“眩晕”、“颈肩痛”“颈项僵痛”都统称为颈椎病。中医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如《内经》有“颈项痛”、“颈项强”等,《伤寒论》有“项背强几几、头项强痛”。《灵枢·经筋》中详细论述了各经脉和经筋循行,因手三阳经皆循行于颈部及上肢,根据“是动则病”的相关论述,手三阳经的病症均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二)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痹证,其病因一般责之于风、寒、湿、跌扑闪挫、慢性劳损等,长期则气血瘀滞,经脉不通,筋肉失养,血气不足,进一步加重所述症状,形成恶性循环。1.感受外邪外邪六淫中的风邪、湿邪、寒邪,是本病主要外因,其极易侵袭人体,且风性好动、多变,入体则游于筋肉关节,长此以往,流于机体阻滞气机、血脉正常运行,气机不畅则易聚于局部,导致部分肌肉组织处于紧张状态,僵硬难伸;血脉不通,於阻脉道之内,不通则痛,另,此可致周围经脉肌肉失养,不容则痛。湿邪凝滞难除,其袭表后易入里,常常侵袭较大的关节,亦可凝于局部从而阻滞周围气机、血脉通行,寒邪易收敛,凝气血于局部,也可使气血不通,阻滞经脉运行,久之气虚则致肩臂疼痛、麻木、无力。正如《素问·痹论》篇论痹证所言,风、寒及湿邪组合侵于体内,流于筋骨,滞于肌肉经脉,可引发疼痛、麻胀,且难以祛除。2.跌扑闪挫生活中意外所导致的外伤或者跌扑挫伤,可使局部经筋肌肉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项部肌肉较薄弱,神经、血管走行密集,损伤后因此处屏障较少,易8 伤及内里,而致颈项筋脉淤血,阻滞周围气血运行,所生病理产物不能被较快的运化吸收,留于体内局部致肌肉痉挛,长期则颈项渐硬,并伴有难以忍受的疼痛,使其局部活动受限。《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旋台骨》强调“面仰⋯⋯,或筋长骨错,⋯⋯,或筋强骨随头低”。3.慢性劳损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颈椎病其发病年龄有降低趋势,而这与生活中的细节分不开。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放松,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看电脑,肩背部肌肉僵硬紧张,影响至项部,使其被迫保持过度拉伸的状态,长此以往则连及颈项肌肉僵硬,压迫神经血管,头晕、头疼及肩臂麻木随之出现。不良睡姿,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引起所行部分肌肉痉挛,长期可致韧带和关节的磨损,进一步影响项部气血疏通,而气血阻滞经脉,不通、不行、集聚则痛,长期局部筋肉失其濡养,不荣致痛。4.肝肾亏虚《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五八肾气衰”、“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因肝主藏血,理气机,相伴行之可濡养筋脉,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以至筋骨失于濡养,致使椎间盘萎缩变性,颈椎骨质代偿性增生,颈部韧带肥厚和钙化,颈椎生理曲度被迫变直甚或反弓,颈椎稳定性受到影响,颈椎小关节错位,椎体移动导致神经根受压,神经根血供不足则表现出疼痛、麻木等症状,反之肝肾亏虚则脏腑失养、卫外不固,更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以及损伤,导致了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5.气血不足《素问·评执病论》所谓“邪之所凑,气与血也;血气者,人身之根本也”。气血流注全身,脏腑机能正常发挥与否,经络、皮肉、筋骨能否顺利各司其职,离不开气血的濡养及对代谢运化。血虚可直接导致筋脉失养,气虚时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不能充分发挥对机体的营养、滋润作用,气血不足、筋脉、肌肉失养,则出现筋肉拘急、紧张、屈伸旋转活动不利,导致颈椎病的发生。然而气血亏虚身体五脏六腑功能减退,对外邪抵抗力下降,风寒湿邪趁虚侵袭,阻于颈项部,加剧了颈椎病的症状。中医治病讲求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在日常生活起居中,应注意天气变化、9 不久居湿地,规避风寒湿等外邪的侵袭。可学习颈椎操增强颈部周围组织的韧性和灵活性,防止慢性劳损。因本病以虚实夹杂最为常见,人过中年之后更应注重调养肝肾,使气血充盛、筋骨强健,提高身体防病和抗病能力。二、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一)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的认识西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目前对该病病因的认识还没有明确定论,但颈椎病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颈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上下软骨版组成,随着年龄的增大,髓核中水分减少甚至出现变性,纤维环易膨出,此时症状相对较轻,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从破裂的纤维环处突出,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神经出现疼痛。加之骨密度随年龄的增大降低,颈椎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也出现代偿性增生,椎间孔变得更窄使脊神经受压程度增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应症状更加明显。颈椎C4~6的特殊解剖形态决定了C4~6所承受压力和扭曲力最大,是椎间盘退变最易发生的部位。颈椎在脊柱中活动幅度最大,长期低头颈椎生理曲度易发生改变,其稳定性由两方面来维持,一是由椎间盘、椎体及相连韧带维持的内源性稳定,二是软组织维持的外源性稳定,椎间盘退变是颈椎稳定性失衡的重要诱因。其次,慢性劳损也是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原因,长时间低头工作是引起颈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最直接原因,因为其会使颈肌发生痉挛,肌力下降,破坏动力平衡进而影响了静力平衡[6]。头部以及颈部的劳损,局部的畸形也可加速颈椎病的发展,更应避免外伤的[4]发生,有些外伤可有致命性的损害。宋佳对450名患有颈部外伤史的人进行调查研究,其中有416例有颈肩痛疼痛、麻木的占92.4%。颈椎病的发病还与机体的体质、遗传基因、疾病状态、机体抗病能力、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二)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认识目前,对神经根型颈推病的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学研究公认的有3种理论学说:1.机械性压迫学说10 机械性压迫并非单纯的压迫,一方面是直接的机械压迫神经根,另一方面是神经根受压后供血受到阻碍。也有些学者认为神经损伤后形成了重要异位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改变导致钙离子内流产生多种内源性物质,感觉神经元在多种内[5]源性物质通过钙离子通道时异位放电,引起放射性神经痛,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根性疼痛相似。如果神经根处于慢性刺激状态下,即使很小压迫也会产生放射痛,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主要产生麻木而无疼痛症状,多数认为炎症、水肿等刺激下会出现疼痛,正常神经受压时并无疼痛感。2.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机械性压迫理论尚不能全面阐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有学者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疼痛的主要原因是化学炎症物质的刺激。增生的骨质压迫及突出的颈椎间盘促使了炎性介物生成,因而刺激神经根和窦椎神经,引起神经支配区的疼痛。有研究表明:生物化学物质和神经肽类这些致痛物质直接激发疼痛和降低痛阈,他们形成的多少对疼痛程度有决定性作用。在遇到外界刺激时,炎[6,7]症组织可释放内源性物质,疼痛感受由此产生。3.自身免疫学说椎间盘髓核组织是封闭结构组织,其内没有血管分布,与周围无任何接触,人体髓核组织不属于机体免疫机制,当椎间盘受损时,髓核失去庇护,破出纤维环,此过程,会有部分新产生小血管进入。另,此过程后,导致髓核内部结构外现,与界外的免疫机制接触,髓核基质里蛋白质等物质受外来物质刺激,演化为抗原[8,9][10]物质,机体受其刺激,相关的自体免疫反应亦因此而产生。彭宝淦等认为IgG可以介导颈椎间盘组织产生自身免疫反应,自身抗体在退变颈椎间盘中升高,这种抗体是与椎间盘组织自身抗原反应的结果。退变椎间盘中的产生一种重要炎症介质,及免疫蛋白,在盘源性颈腰痛以及神经根病的发病过程中该免疫蛋白起重[11]要作用。Gertzbein等,通过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白细胞游动抑制试验证实存在椎间盘突出后细胞免疫反应,即髓核细胞免疫。自体免疫反应与退变椎间盘组织中免疫球蛋白的沉积,淋巴、巨噬细胞的浸润等介导有关,从而进一步导致[12]椎间盘及附近走形神经根的损伤,临床对此现象的免疫反应机理尚不明确。然而这三种学说既可以单独存在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机械性压迫下血管通透性改变,引起组织水肿,使神经根受压。神经在炎症物质的刺激下水肿程度进11 一步加重,神经根受压程度增加。持续的化学刺激和炎症反应可以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免疫反应促使P物质、神经肤Y及降钙素等神经多肽的形成,又可以加重炎症和刺激,可形成恶性循环。三、选题依据(一)常规穴位选穴依据虽然颈椎病致病因素很多,但中医认为该病多因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属于“痹证”的范畴。《针灸大成》伤寒门中:“伤寒汗不出:风池、鱼际、经渠(泻)、二间。”可见,风池穴历来被视为疏风解表,清热发汗之要穴,风池是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且与手少阳胆经、阳维阳跷相交会,刺之可疏通经脉、祛风散寒。从解剖结构上来看,风池穴浅层有枕小神经、枕动脉和静脉分布,深层有椎动脉和头颈夹肌,针刺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通络止痛。古代文献研究表明天柱穴是治疗颈椎病的要穴,天柱穴位于后项部,是足太阳膀胱经还出于项部的唯一腧穴,且足太阳膀胱经多气多血,针刺风府穴可疏通督脉、膀胱经气血,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承淡安将夹脊穴定位于: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为止,脊中旁开0.5寸,共34个。夹脊穴位于颈项部,膀胱经与督脉经脉循行所过之间,它的位置决定了功能与两条经脉密切相关。因此针刺夹脊穴能使督脉及足太阳经经气畅通,调理相应脏腑功能、最大程度振奋阳气,达到治疗颈椎病并改善其症状的目的,激发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背腧穴可有效改善机体功能状态,提高防御病邪的能力。从解剖层面来讲,夹脊穴与神经阶段关系极为密切,针刺夹脊穴可影响脊神经后支和前支,能兴奋交感神经,增加供血量进而促进血运,使全身气血广泛输布流通。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五腧穴中的输穴,《针方六集·卷之二·开蒙集·五门主治七》:“体重节痛刺后溪”。针刺后溪穴能运行气血,濡养其经脉所联络沟通的四肢关节,因此后溪穴作为小肠经的输穴能治疗肢体疼痛、关节肿痛、身体沉重等痹证。颈痹与属于痹症的范畴,又因为后溪穴是八脉交会穴与督脉相通,督脉行经项部,故针刺后溪能治疗颈项僵硬、疼痛不适等症状。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根据古代医家所论述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针刺该穴可通经活络止痛,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所致的上肢疼痛、12 麻木。该穴除对头面部及相应部位产生镇痛作用外,还可产生全身镇痛效应。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为本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可有效缓解上肢、前臂及手掌部麻木疼痛。《针灸聚英》:“肢节肿痛、肾膊冷痛,手指节痛不能屈伸,手足麻痛并无力,头风掉眩痛,手臂痛,头项痛等症,外关悉主之。”(二)“肩五穴”选穴依据“肩五穴”是导师侯书伟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五个穴位在人体所在部位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的命名。肩井穴名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穴。《针灸甲乙经》:“肩臂脾(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针刺肩井穴可祛风通络、行气止痛。现代研究表明,肩井穴对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具有调节作用。《针灸甲乙经》曰:“只可针入五分,此膊井,足阳明之会,乃连入五脏气,若刺深,则令人闷到不识人。”不可忽视的是肩井的解剖位置,其下有肺尖,稍有不慎会引起气胸等不良后果,应把握好针刺深度。天髎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肩井穴与曲垣穴连线的中点。《针灸甲乙经》:“侠天髎,在外肩上小髃骨后,举臂有空”。该穴下也有重要脏器,应注意针刺深度,现代《针灸学》:“直刺0.5~0.8寸。”曲垣、秉风均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其所在区域有斜方肌、冈上肌、锁骨上神经、肩胛上神经、副神经等组织分布。针刺可使所在部位经脉通畅,加快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肩中穴是肩井、天髎、曲垣、秉风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的中点,与其余四穴合称“肩五穴”。不仅发挥了腧穴的近治作用可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肩背部僵硬不适,且五穴分属三条经脉,扩大了治疗范围,也发挥了腧穴的远治作用,对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颈肩部疼痛,尤其上肢疼痛麻木有显著效果。(三)“肩五穴”浅刺疗法选择依据及优势现代学者也认为《内经》中提到的“毛刺”、“直针刺”、“浮刺”、“半刺”等[14]为皮下浅刺法之源。《灵枢·官针》曰:“半刺,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此法在于快速针刺然后快速出针,部位表浅,可[15]疏散在表之邪气。李树伟研究古代浅刺针法在临床中的运用。结论:认为运用13 古代浅刺针法也是现代针灸临床的重要理论指导,如果对症对病正确应用,在临[16]床治病上疗效颇好。朱斌研究认为:浅刺疗法应用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内经》的皮部理论,现代医学认为浅刺不仅与神经分布密切相关,也与脊髓节段性的神经支配有关,采用毫针浅刺治疗多种临床疾病都取得了满意效果。由此看出,浅刺疗法从古至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浅刺法有其独特的优势:(1)安全性高:进针表浅多在皮下层,正确操作绝不会有创伤性气胸,刺伤脑脊髓,以及刺伤其他内脏等不良后果的发生。不易出现感染、血肿等。(2)痛苦小:进针快或部位浅且不施以提插、捻转等补泻手法,很少出现酸麻胀重等针感,消除病人对突然出现针感的畏惧感。(3)疗效佳:由于针刺深度浅,只要通过皮部针感的传递就很快的起作用,疗效显著。浅刺法以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等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广泛推广。四、结果分析和机制探讨(一)结果分析1.总体疗效:两组总体疗效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是93.1%和79.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常规针刺配合浅刺“肩五穴”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因此浅刺“肩五穴”治疗本病疗效确切。2.简化McGill疼痛询问表评分: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疼痛程度治疗后觉治疗前均有减轻,PRI、VAS、PPI评分均比治疗前减少,说明两组均能缓解疼痛。两组治疗后比较PRI、VAS、PPI评分,P均<0.05,表示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能更大程度的缓解患者的疼痛。(二)机制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颈肩、上肢的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在颈部肌肉疲劳、正气不足、卫气不固的情况下,风寒之邪趁机而入首犯太阳,太阳经络阻滞,不通则痛,“寒气胜者为痛痹”,故以疼痛为主证。气滞则致气血亏虚,肢体筋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内经·逆调论篇》:“营气虚则不仁”,故出现肢体麻木。传统医学认为针刺穴位通过激发经气、畅通血脉维持整个机体的阴阳平衡。针刺可促进局部组织血液运行,减轻炎症反应,并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等。刘公望[17]等通过研究证实针刺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IL-1、ET、TXB、MDA含量,提高红细14 胞内的SOD活性,提示针灸疗法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说明针刺疗法可以影响自由基代谢从而有效治疗颈椎病。现代研究认为针刺不仅改善颈椎周围组织的营养和血液供应,还可以缓解神经根的炎性水肿,缓解颈部肌肉僵硬疼痛及痉挛性紧张状态,使肌肉得以营养,肌张力增强,颈椎及周围组织灵活性增加,有利于颈椎恢复原有的生理状态。“肩五穴”是分属于手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五个腧穴,其中“肩中穴”是侯书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命名。三条经脉均循行于肩胛部,手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循行于上肢外侧,很好的发挥腧穴的“近治作用”和“远治作用”。从解剖结构来看,“肩五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下有斜方肌和背阔肌分布,穴区还有肌肉、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穴位下部的神经末梢也较丰富,针刺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金针赋》所言:经气运行至病灶部位,病处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则痛可缓解。通过针刺“肩五穴”激发经气、疏通[18]经络使气至病所。现代研究认为,针刺刺激了穴位下丰富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增多,产生神经冲动,支配穴区的躯体神经将神经冲动传递到脊髓后角,然后沿传导痛温觉的腹外侧索上传,最终到达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十二经脉包括十二皮部,病邪首先侵袭皮部,腠理打开则累积络脉,络脉留邪不去则经脉受累,疾病随病位逐渐加深。《扁鹊见蔡桓公》中就有对疾病侵袭部位以及严重程度的描述。皮部位于人体的最表层,有卫外的功能,抵当外邪的入侵,是机体的卫外屏障。皮部是循经感传的物质基础,可疏散络脉之气。浅针刺激时可激发各类活性物质的变化,如神经递质的变化、机体器官功能的改善,[29]所以浅刺针刺产生调节疗效的机制是生物活性物质的变化。范郁山研究分析认为神经调节作用、体液调节作用和微循环的改善是浅刺的治疗机制。多年临床中侯书伟教授利用浅刺疗法治疗面瘫疗效显著,浅刺“肩五穴”同样可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补益气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因患者多采取俯卧位,又因针刺部位浅痛苦小、创伤小、疗效快,不仅使患者对针刺的畏惧感大大降低,更深受广大患者的喜欢。但在临床操作中仍应用75%酒精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出针时按压穴位,防止因刺伤皮下毛细血管出现皮下出血。15 结语一、本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神经根型颈椎病,以McGill疼痛询问表作为观测指标,对两种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疼痛进行对比,60例病例中,58例完成了整个研究过程,剔除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高于对照组的79.3%,两种方法都能缓解患者的疼痛,但是治疗组效果更加显著。二、两组治疗后简化McGill疼痛询问表评分两组治疗前后PRI、VAS、PPI评分及评分差值均有所下降,说明两组均能缓解患者的疼痛。两组治疗后三个得分P均<0.05,说明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浅刺“肩五穴”配合常规针刺在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疼痛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16 问题与展望本课题研究由于经费、时间的限制,所收集的病例数较少,且病例来源集中在一个医院的针灸门诊,使得统计结果不能充分体现真实的疗效差异。因此有待今后行大样本、长时间、多中心的深入研究观察,以完善其临床疗效的评价。患者远期疗效的观察未能随访,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近期、远期疗效的差异。由于人个体差异性主要依赖患者的主观感受来计分,带有片面性,尚待进一步改进,且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标准尚不统一,因此为提高疗效判定的准确性,应选择客观的观察指标,建立统一规范的疗效评价标准。17 参考文献[1]孙宇,李贵存.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解放军医学杂1994;19(2):156-157.[2]罗跃嘉.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康复,1993;7(4):160.[3]陈佑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186.[4]宋佳.颈肩痛的流行病学调查[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9,3.[5]侯树勋,彭宝淦.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96一2097.[6]Maenabl.CervicalPain[J]8.Wenner-grenCenterZntervertebralsymposiumsries,1992,(19):89.[7]FransonR,SallJ,SallJAetal.HumandiscPhospholipaseisinflame-matory.Spine,1992,17(6):129.[8]Jaeobs,b.Coexistenceofcervicalandlumbardiscdisease.Spine1990,15(2),126.[9]Mat5ha11LL,TrethwieER,CurtainCC.Chemiealradieulitis:ac1inical,Physiologyicalandimmunologiealstudy.ClinorthoP,1977,129:61.[10]彭一宝,王拥军,施祀,等.退变颈椎间盘中IgG及IgM含量变化.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5,5(3):56.[11]GertzbeinSD,TaitJH,DevlinSR.ThestimulationoflymphocytesbynucleusPu1posusinPatientswithdegeneratived1skdiseaseofthelumbarsPine.ClinOrthoP,1977ar-APr;(123):149-54.[12]万超,王拥军,施祀,等.神经根痛的生化机理研究进展.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2):57-60.[13]ChotigavanichC.SawangnatraS.Anomaliesofthelumbosacral.nerveroots.AnanatomicinvestigationclinorthoP,1992,278:46.[14]温木生.腕踝针与浮针合二为一论[J].中医外治杂志,2000,9(5):3.18 [15]李树伟,李红霞.古代浅刺针法在临床中的运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4):36.[16]朱斌,毕丽莎.浅刺探微及其临床应用[J].现代中医药,2008年,28(l):34.[17]刘公望,王秀云,孟向文,等.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25-27.[18]李常度,华佗夹脊穴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8,4:23-26.[19]郭长青,刘清国,胡波,等.杨二甲针灸取穴图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19 综述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一、毫针刺法[1]路阳等以C4-6夹脊为主穴,配合曲池、外关、合谷等,施以平补平泻法,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以患侧上肢出现放射感为宜,上肢麻木、疼痛感有效者达[2]76.66%,治疗效果比颈椎牵引组显著。张铁英等根据颈椎及上肢的经脉分布将神经根型颈椎病辨证分为5型,根据所属类型辨证选取穴位,愈显率达89.2%,[3]说明辨证选穴的重要性。尚秀葵等选取针刺“四天”穴、列缺为主穴为治疗组,针刺颈夹脊穴为主为对照组,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2.0%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4]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李兆文等单取后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并与针刺常规穴位比较,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0%,93.3%,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二、电针疗法[5]赵辉等取双侧风池、天柱、颈夹脊穴及患侧天宗、肩髃等穴,配合电针仪。选取连续波,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治疗组配合醋离子导入疗法,以单纯[6]电针组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0%和89.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滕春光等以电针颈夹脊并结合辨经取穴为治疗组,单纯的电针夹脊穴为对照组,发现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相关症状,同时改善疾病带来的烦躁情[7]绪。顾春蕾等选取颈夹脊穴、肩外俞、肩中俞、曲垣、天宗等穴,接通电针予以疏密波,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留针25分钟,起针后辅以叩刺拔罐,常规针刺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三、艾灸疗法[8]李氏选取颈夹脊、风池、肩井等穴位直接施灸,与针刺相同穴位组取得的[9]疗效无显著差异,说明单纯灸法也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唐福宇等在患者颈、肩及上肢部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所在部位寻找敏感点进行热敏灸,治疗一个月后、三个月后对患者随访,热敏灸组均优于传统灸法组。说明热敏灸作为[10]一种现代灸疗方法疗效显著,疗效具有积累效应有长期治疗效果。李国忠运用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组取大椎及颈夹脊穴,针刺得气后点燃艾条施以温针灸,对照组取相同穴位单纯针刺,温针灸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20 四、针灸并用[11]李志宏等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普通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组和顽固性患者组,针刺大椎、颈4夹脊、颈5夹脊及患侧上肢常用穴位,后施[12]以灸法,治疗两疗程后两组均疗效显著。陈粉扣等选取远端的穴位腕骨和筋会阳陵泉,进针得气后施以大幅度提插手法3~5次。同时配合运动疗法,行针同时嘱患者活动颈部,留针时,在颈部行温针灸。在选取的66例患者中,颈椎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传统平补平泻法。五、针刀疗法[13]刘忠等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是由于病变组织劳损所致痉挛性疼痛,或神经根受压引起神经根炎性水肿出现疼痛。采用小针刀在病变部位施术,通过松解肌肉粘连,减轻神经根卡压可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再配合局部药[14]物注射,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曹丽等采用选取颈项两侧肌肉、两侧斜方肌、肩胛内缘的点,用针刀疗法治疗一次,对照组取风池、风府、大椎等穴位常规针刺后拔罐,治疗6次。针刀疗法在缓解颈项疼痛及僵硬不适方面明显优于针罐疗[15]法,针刀疗法节省时间且疗效显著,值得推广。毛树文采用微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微针刀相比于传统针刀创伤小、副作用少,大多数患者易于接受。与传统毫针刺法相比微针疗法在降低疼痛方面效果更明显,复发率低。六、穴位注射疗法[16]杨强等选取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先采用牵引疗法,再配合穴位注射红花注射液用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同时注射利多卡因以减轻神经根水肿,促进炎性物质吸收,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7]总有效率达100%。结果表明牵引配合穴位注射可以更加有效的治疗本病。姚晖采用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组在针灸推拿的基础上配合穴位注射,对照组不予穴位注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优于对照组的83%。七、针灸综合疗法(一)针刺配合推拿[18]崔松园探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对照组仅予以推拿治疗,治疗组在推拿基础上配合针灸,3个月后统计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1.7%高于对照组的78%。在临床中该疗法十分常见,受到患者的广泛接受和认可。21 (二)针刺配合牵引[19]刘灿坤等研究针刺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治疗组予针刺手法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1个疗程和4个疗程后分别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并有累积效应,应坚持治疗。(三)针刺配合拔罐疗法[20]刘玉观采取先针刺颈夹脊、大椎、肩井等穴为主的方法,起针后配合在以上穴位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每次留罐8~10分钟,治疗结束后观察其疗效,所有进行治疗的患者症状均有减轻,总有效率达100%,且效果最明显者5天症状完全消失。表明此方法治疗该病疗效显著,为病患解除痛苦提供有效依据,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四)针刺配合放血疗法[21]臧平观察针刺结合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取穴以C5~C7华佗夹脊穴、大椎、肩井为主,施以平补平泻法,起针后每次选1~2个手指放血,每指放10~15滴,对照组不放血,结果治疗组在缓解患侧上肢麻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五)针刺配合中药治疗[22]李文华等选择治疗颈椎病的常规穴位,留针15~30分钟,配合中药秦葛灵延汤内服,利用酒的辛散之性,将药渣放入酒中加热后外敷更利于疏通经络,总有[23]效率为96.4%。衣哲等观察针刺配合中药内服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照组单纯使用中药治疗,观察组在针刺基础上配合给予活血化瘀、补肾除痹的中药口服,疗效优于对照组。八、其他疗法[24]杜健民等观认为神阙为人体长寿穴,通过薄氏腹针法针刺其周围穴位,可培补后天之气治疗各个系统的疾病。针刺结束后给予30分钟电磁辐射更有助于[25]经气运行。结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缩短治疗疗程。封蕾观察腕踝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上肢疼痛的临床疗效,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治疗,治疗组以腕踝针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治疗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此疗法经济易学,疗效可靠值得推广。22 参考文献[1]路阳.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2例疗效观察.现代临床医学[J],2006,32(1):56.[2]张铁英,孙琳,黄梅颖,等.辨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60例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5;21(s):18.[3]尚秀葵,孟向文,董红英,等.针刺“四天”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02:22(21):732.[4]李兆文,林俊山,赵学田,等.针刺单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2008;39(4):3-6.[5]赵辉,柳蕾,李静,等.电针结合醋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23(6):676一677.[6]滕光春,段俊峰.辨经取穴对电针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增效作用[J].颈腰痛杂志,2010,31(3):188-190.[7]顾春蕾,李倩茹,张志清,等.电针手太阳经经穴加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8例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12;36(11);1039-1041.[8]李俊滔,杨宇华,梁兆辉,等.艾灸法与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推病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7):2693-2694.[9]唐福宇,黄承军,徐敏,等,热敏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1):53-54.[10]李国忠.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4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4):62.[11]李志宏,李冬梅.温针治疗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47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6):46.[12]陈粉扣,陈宁.雀啄剌法、温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2):38-39.[13]刘忠,贾淑娟.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0例分析W.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2418-2419.[14]朱少荣,舒慧,李晖,等.针刀闭合松解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23 针灸临床杂志,2009;25(7):4-5.[15]毛树文.微针刀疗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J]2014;12(23):2262.[l6]杨强,付高勇,陈晓英,等.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33.[17]姚晖.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2):2445-2446.[18]崔松园.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7):326.[19]刘灿坤,刘志刚,张中,等.针刺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3:31(11):109-112.[20]刘玉.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2014;2(8):32.[21]臧平.针刺结合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6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43(3):62-63.[22]李文华,李玉兰.针药并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7;(4):24.[23]衣哲.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2(17):2568.[24]杜健民,陈俊琦,黄泳,等.传统薄氏腹针配合大面积电磁波辐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009;25(6):1-2.[25]封蕾.腕踝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上肢疼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2):2356-2357.24 附录简式McGi11疼痛问卷(ShortMcGillPainQuestionnaire)(一)、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性质计分治疗前治疗后1.跳痛无痛(0分)轻痛(1分)2.刺痛中等(2分)极痛(3分)3.刀割样痛4.锐痛5.痉挛牵扯痛6.绞痛7.热灼痛8.持续固定痛9.胀痛10.触痛11.撕裂痛12.软弱无力无痛(0分)轻痛(1分)13.厌烦中等(2分)极痛(3分)14.害怕15.受罪惩罚感前11项相加,得疼痛情感方面总分(A)后两项相加(S+A),得疼痛总分(T)(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AS)疼痛程度:0为不痛,1-3表示轻度疼痛,4-6表示中度疼痛,7-9表示重度疼痛,10为极度疼痛。25 012345678910无痛中度疼痛极度疼痛(三)、现有疼痛程度(PPI)计分治疗前治疗后无痛(0分)轻痛不适(1分)不适(2分)难受(3分)可怕的疼痛(4分)极痛(5分)从(一)、(二)、(三)三项总计分为:治疗前治疗后SATVASPPI26 致谢本课题是在导师侯书伟教授的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设计、文献的收集到论文的完成,导师都给予耐心指导,倾注大量心血。三年来恩师不仅在生活上对我们关怀备至,在学习上谆谆教诲,他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的的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风更让我们钦佩,将对我们受益终生。在传授临床知识的同时,老师给我们提供这么多实践机会,为我们在以后工作岗位中独当一面打下牢固的基础。值此论文脱稿之际,我特向关心、指导我的导师致以衷心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感谢我的父母,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他们在物质上、精神上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关怀和支持,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感谢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的悉心培养以及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各位老师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给予我的关怀和指导。感谢各位同门兄弟姐妹以及同班同学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帮助。最后,感谢所有前来参加本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27 发表论文28 29 3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