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08922
大小:113.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3-04
《公文选读论述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公文选读》论述题答案1.1.崇尚“儒素”,要求“实录”,在公文写作学上有何重要积极意义?答:公文的用途与文艺作品不同,故其文体风格有异,判断优劣的标准着眼点不一。公文是推行政令、进行管理的工具。其写做出发点是实用为本。(1)首重内容实在。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阐述具体意见,以推动阅、知者照此实施,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际目的。这些就是公文所倡导的“儒素”中“儒”的内涵。(2)次重文字朴实。为确保公文行政效能之实现,在表述上,要求格式符合常规,文意清楚并适应阅知者的水平和理解能力。文从字顺、语句通畅、语气得体。故文风以“简朴晓畅”为
2、高。而不刻意追求形式新颖、辞藻华丽,以免“因文害事”。这些是公文倡导的“素”的内涵。文艺作品以意境为统率,情趣为根本,欣赏为目的。其内容既可寄情自然,也可以托于世事。但就取材而言,既可以本于实事,也可以拼合、拔高乃至虚构。故其写作时形式情有独钟。崇尚“儒素”,要求“实录”作为对公文写作的要求,在公文写作学上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1.2.分析《上书正文体》一文的局限和缺失。答:从公文写作指导思想来看,《上书正文体》有其局限性:(1)没有明确指出文艺、公文两者有不同的写作规律,而一味指责崇尚文词就是“雕虫之小艺”,欠全面。反之,如
3、用写公文的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同样不妥。(2)强调公文应有实在内容、正确意见,当然有积极意义。但仅将其解释为儒家学说、古代典籍,则是其历史局限性。(3)从矫往必先过正的策略看,为有效地遏止华而不实的文风,提出“弃绝华绮”有其必要。但就写作指导思想而论,在内容充实、观点正确、措施得力的前提下,适当追求结构巧、文句工、辞采华,有时更能增强公文的表述效果。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统一认识:就文学欣赏意义上的好文章,未必就是好公文;就实施行政效能角度看的好公文,不必就是好文章。但优秀公文,就应该既是好公文,又是好文章。《上书正文体》的缺
4、失是:(1)对“魏之三祖,更尚文词”,批评为“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有些过分。曹操的公文,意实词雄,被誉为“建安风骨”。(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的写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并非一味地追求文字的华丽。(3)至于魏明帝曹睿也一网收之,实属冤枉。他在文章写作上的主张与李谔是一致的。1.3.分析《霍光等请皇太后废昌邑王帝位奏》一文的写作特色。答:《霍》文之写作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举纲张目、循名责实。皇帝是封建社会皇权的代表和象征,以臣劾君难度极大,关键在于名正言顺。有见于此,本文在正文的开
5、头明揭总纲:“天子所以永保宗庙,总一海内者,以慈孝、礼谊、赏罚为本。”继而从三方面列举昌邑王刘贺入嗣以来废失礼仪、赏罚无度、不慈不孝的言行,纯用事实说话,不加议论但却显示了刘贺不具备皇帝的素质、品行和气度。(2)辨明所嗣、比附经义。《霍》文又揭露昌邑王入嗣昭帝后,却在其祭祀昌邑哀王园庙的玺书中自称嗣子皇帝,显然刘贺未守昭帝后嗣之本分,而后引《春秋》周襄王事比附刘贺不孝于孝昭皇帝,自绝于皇室,自绝于天下。(3)回避“即位”字样,多用无主句式。《霍》文以“祖宗庙祠未举”、“未见命高庙”来说明刘贺未完成继帝位之程序,故选词上竭力回
6、避“即位”字样,也不以皇帝称之。列举刘贺之行为均采用无主句,直到申述废昌邑王帝位时才称其“陛下”。而避免阅文者对无主句引起的对行为人的疑问,该文采用了三种方式来扣定行为者是刘贺。其一是烘云托月法。以活动中涉及的昌邑国从人来托出刘贺。其二是用指称皇帝的器物、行为的专门词语来说明是刘贺所为。其三是引用刘贺的自称。1.4.从修辞角度分析《请均田疏》一文的表述特色。答:《请均田疏》一文全文以“四字格”短句为主,使句式工整、节奏平均,易于诵读。又适当冠以关联词、缀以语气词,并兼用长句,从而避免了生硬呆板。全文普遍运用对偶手段。诸如“土
7、不旷功,民罔游力”、“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等等。从而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对照鲜明,大大增强了感染力、说服力。但又不是刻意雕琢。使文句格式服从文意开展的需要,避免文意受格式限制。文字的锤炼简洁贴切。加之镶嵌格、联用格修辞手段的运用,为该文增色不少。...1.5.分析《谏造大像疏》一文得体的文风特色。答:臣下向君主进言,希望君主采纳,很需要注意文笔的“得体”。《谏造大像疏》文笔的得体表现在:(1)不诋毁佛教,仅谏造大像。武则天推崇、扶持佛教,借此巩固其既得的权位。因此,本文回避了对佛教本身的抨击,不危及武则天的根本利益,
8、肯定其造像的出发点,以照顾武则天的心理感受。文章汲取佛教义理,作为谏造大像理论根据,指出:佛家强调,既达涅般彼岸,正法尚应舍弃,“像”为“法”之余,还有何不可舍弃?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在用词方面,紧扣“大像”不说“佛像”以限定所谏劝的范围。(2)用事实说话,论理实在恳切。作者对佛教泛滥,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