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期末论述题.doc

《内经选读》期末论述题.doc

ID:56974310

大小:71.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7-30

《内经选读》期末论述题.doc_第1页
《内经选读》期末论述题.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内经选读》期末论述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内经选读》期末论述题1.如何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由于阴虚而阳亢者,应滋阴以配阳;由于阳虚而阴盛者,应壮阳以消阴。由于人体阴阳在生理上互根互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阳病必及于阴,阴病必及于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则针对阴虚阳亢、阳虚阴亢从阴阳制约角度提出,突出了治病求本、调节阴阳的思想,在临床上可以灵活地运用,如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气虚补血、血瘀行气;育阴潜阳,滋阴降火,引火归源,温阳散寒;脏病治腑,腑病治脏等。“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治则1)阳病治阴:阴虚不能制阳而出现阴虚阳亢(盛、旺)的虚热证↓滋阴以制阳-“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寒药治热证,热势不减,为阴虚发热,当

2、用补阴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引起热象(浮火、阳亢)-纯用苦寒泻火-引起化燥伤阴-阴愈虚则阳火愈亢-故当滋阴为主,佐以降火潜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2)阴病治阳-病机:阳虚不能制阴出现阴寒偏盛的虚寒证↓补阳以制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热药治寒证,寒象不消者,为阳虚生寒,当用补阳法)“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虚引起寒象-纯用辛热之品-耗散阳气,阳愈虚则阴寒愈盛-当用补阳为主,佐以祛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翳”)2.结合《素问·五藏别论》原文,试论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素问·五藏别论》曰:“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

3、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此段原文说明了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1)从寸口与胃气的密切关系来看,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之化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依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来供养的,胃气的强弱对脏腑精气的盛衰有直接的影响,胃气在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肺脉起于中焦,并环循于胃口,故寸口与胃气关系密切,胃气盛衰的变化可直接反映到寸口脉上来,故原文说“变见于寸口”。气口,即寸口。(2)从寸口与肺脉的关系来看,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流注之始,且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手太阴肺脉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全身

4、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寸口部位又是手太阴经的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所在,是气血流注最为显现的浅表部位。因此,全身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都可反映到寸口上来。综上所述,寸口脉与肺、胃有直接关系,且通过肺胃又与五脏六腑、经脉气血乃至周身上下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切寸口脉可以测知人体脏腑组织的活动状况和病理变化,判断其病变情况,预测其预后转归,成为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首先,气口为手太阴肺经动脉之一,肺主气,朝百脉,气帅血而行,全身脏腑之脉气均可于气口之出诊查。其次,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饮食水谷,胃所化生之精微需足太阴脾运输于全身,脾之转输,亦需手太阴肺之宣发,故于手太阴所过之

5、处可很好诊察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