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44664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实践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实践研究 摘要: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中课堂提问开展情况并不理想,调查发现教师对提问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如何提问认识不够深刻,留给学生讨论、理解的时间短,不重视课堂反馈,多数教师认为自己课堂提问开展不够理想。学生对提问持积极态度,但绝大多数无提问的机会,部分学生认为提问无收获。应采用APOS概念教学理念模型指导数学核心概念教学,注重概念整体教学,不应过分偏重难点,延长讨论时间。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概念;课堂提问;实践 一、现状调查 1.教师对数学核心概念课堂提问的认识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本校的所有高中数学教
2、师进行一对一访谈,就老师对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的认识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问题包括核心概念课堂提问的意义、侧重点、发生式定义提问侧重点、教学效果评价、提问留给学生解答的时间、提问方式。结果显示,14名教师认为核心概念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应侧重提高学生理解、辨识概念的能力,注重案例分析、概念生成的过程,通过作业或测试检查教学效果,提问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留给课堂交流学术的思考时间应在3分钟以下,提问应放在概念容易出现混淆的地方。认为自己的课堂提问达到了理想标准者仅3名。 2.学生对数学核心概念课堂提问的认识4 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100名
3、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约为53%的学生表示喜欢课堂提问,20%表示一般,余者表示不喜欢。约24%的学生表示了解提问的目的,39%表示一般,余者表示不太清楚。8%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中有提问的机会,41%的学生表示有提问机会但是未主动提问,余者表示没有提问机会。16%的学生表示核心概念教学提问自己收获较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24%的学生表示有收获,余者表示收获不大甚至没有收获。 二、课堂提问策略改进 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数学核心概念教学课堂提问的开展并不理想,教师对提问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尽管绝大多数教师对提问的重要性、侧重以及概念教学的意义都有一定的认
4、识,但对如何提问却认识不够深刻,留给学生讨论、理解的时间短,不重视课堂反馈,多数教师认为自己课堂提问开展得不够理想。多数学生对提问持积极态度,但绝大多数无提问的机会,部分学生认为提问无收获。 从教学过程的本质来看,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传统的概念教学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出发,注重概念内涵、外延、实践应用。从教师4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教师认为核心概念教学提问应围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展开,把握难点、重点。基于现代教学理论,美国杜宾斯基提出APOS概念教学理念模型,认为概念教学应基于操作、过程、对象、概型四个阶段,课堂提问也应基于这一理论开展。在操作阶段,
5、以集合概念为例,需举具体例子,让学生体会集合的存在,用集合语言表示其便利性。过程阶段即对概念操作、活动要进一步抽象出概念,给出概念的定义。对象阶段,将过程阶段上升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处理,以集合改变为例,进行集合的应用,如集合的交、并、补等运算。概型以综合心理图存在,包含概念具体实例、抽象过程、定义与其他概念的联系。 基于此,高中数学核心概念课堂提问改进策略应包括:(1)梳理教学的过程,采用APOS概念教学理念模型指导课堂提问,合理地分配提问的时间;(2)适当延长讨论时间,多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3)不仅需要重视易混淆的概念问题,还应具有整体概念,把握概念之
6、间的联系,筛选具有关键作用的本源概念,如统计单元教学。其实概念解读,包括数据搜集、数据整理、用样本估计总体三个部分,不应单独将提问集中在某一个概念上,如简单随机抽样,就应围绕统计这一概念进行提问。 三、案例分析 以椭圆为例,第一阶段,引入话题,通过航天、天文知识,引入椭圆概念,播放PPT,Flash文件,板书椭圆,让学生指出生活中其他类型的椭圆,此时大家争相发言。第二阶段,总结学习轨迹,提出研究的课题。通过研究天体运行的轨迹,了解这些轨迹形成的条件,并总结概念。师:我们从这些轨迹中,能不能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轨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圆理念有定值,中垂
7、线是不是也有定值?生:中垂线到两个顶点的距离相等,距离之差为定值。继续启发学生对定值进行加减法运算。生:动点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商、和、平方和为定值。师:这样的轨迹会是什么图形?生:好像类似于圆。通过了解轨迹产生的原因、动点、定点相关指标之间的数学规律,验证其准确性、普及性。第三阶段,研究轨迹的形状,进行尺规作图,求出曲线方程,根据方程列表。描点、画图,师生共同努力,建立椭圆方程。第四阶段,探索方程的特征,画出曲线图象。4 参考文献: 章建跃,宋莉莉,王嵘,等.美国高中数学核心概念图[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11):115-120. 编辑杨国
8、蓉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