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75167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有效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有效应用 【摘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是解题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一些原本复杂的数学题目变得简单明了,使原本抽象的数学题目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对于一些数学题目的解答将变得更加方便. 【关键词】数形结合;初中数学;应用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图像中的应用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但是由于数学这一学科较为抽象,尤其是一些函数问题,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数学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只
2、是简单地靠书本理论学习,那么只能掌握知识的一小部分,如果将知识与图形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有非常大的提升.而且,在图形的绘制过程中,学生还能够进一步的巩固知识,了解题目内容,通过对图形的绘制、观察、总结、验证等过程,学生可以亲身了解各种数学原理、规律及解题过程,从而实现数学学习的有效提高.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学生可以有效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提升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敢于假设和创新.同时数形结合思想也是新课改要求下,通过口、手、脑共同的运用,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改变了传统老师单纯讲授的弊端,
3、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有理数教学中的应用4 在初中数学中,有理数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进行有理数的教学时,老师经常利用数轴来进行表示,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利用数轴可以更加简单地将数与形进行彼此之间的转换,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抽象的有理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数轴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认识到有理数的绝对值、相反数等重要概念,并可以对不同的有理数大小进行简单快捷的比较.比如说,如果a>0,b<0,并且
4、b
5、<
6、a
7、,那么请比较a,-a,b,-b之间的大小.对于这种比较大小的问题,如果我
8、们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这些数分别在同一数轴上标出,那么只要整个图形画出来,这一题目的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除了在有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上数形结合有着重要的运用外,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有理数计算,也可以利用数轴这一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有效的解答.由此可见,数轴是初中数学中解决有理数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只要合理地运用数轴,在解题过程中发挥数形结合的思想,就可以将原本抽象的有理数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三、数形结合思想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应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内容,在整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过程中,同样可以有效地利用数形结
9、合思想.比方说,在解不等式
10、x-2
11、<5时,我们可以从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出发,将其看作是数轴上x与2之间距离小于5的数字,然后我们就可以利用数轴轻松地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x值.4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原来的代数方法进行解题,但是这种代数方法解题过程抽象性较强,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利用老师讲授的方法解出答案,但是对于整个题目以及知识的内在含义并不能充分地理解,这样如果学生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种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相反,如果利用数轴这一数形结合方法,不仅可以轻松地得到答案,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内涵,在遇到复杂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学
12、生仍然不会产生毫无头绪的感觉. 四、数形结合思想在应用题中的应用 在解应用题的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是广泛存在的.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在学习速度、路程、时间之类的行程问题时就经常会利用画图来解题,这其实就是一个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而在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很多的应用题相较于小学阶段变得更加复杂,这时候,这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就显得更加必要了.比如说,A,B两地相距150千米,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假设他们都保持匀速行驶,则他们各自到A地的距离s(千米)都是骑车时间t(时)的一次函数.1小时后乙距A地120千米,2小时
13、后甲距A地40千米.问: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相遇?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只要根据已知条件分别作出甲乙两人s与t之间的函数坐标图,然后求出其中的交点坐标,这一问题也就可以轻松地解决了. 总之,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应用中,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轻松理解概念,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雷.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12). [2]杨艳丽.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究,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0).4 [3]陈士统.浅析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
14、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1(61).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