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ID:31003133

大小:156.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05

上传者:老李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www.ks5u.com深圳市宝安区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调研测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生号;用2B铅笔将对应的考生号码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本部分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C.官吏注重修身养性D.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答案】B【解析】父茲(慈)子孝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父茲(慈)子孝,政之本则说明了秦朝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注重儒家思想而非注重修身养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秦朝不用毛笔写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11- 刘邦入秦都城咸阳后,萧何尽“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后来“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战略要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具得秦图书也”。由此推论,文中“律令图书”主要是A.秦朝法律书即《秦律》B.遗存的诸子百家著作C.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D.中央与地方的官吏考核档案【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汉王(刘邦)所以能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的缘故,故本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文中“律令图书”仅仅指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而非《秦律》等。3.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贞观七年(633),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五经义训》180卷,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材料表明唐朝A.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B.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C.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D.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唐朝要统一儒经师尊各述己说的问题,即要用行政手段来统一学术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是隋朝,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学校统编教材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道、佛融合是在魏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其实唐朝就是要统一这个难能统一的学术思想。4.宋朝规定:客户(租佃户)与下等户才可以请射(开垦)荒田,规定官吏不得租种官田,规定寺观不得市(购买)民田,规定品官限外之田也要派差科,规定不得由出举而买田。据此判断,材料可以证明宋朝A.推行土地“不抑兼并”B.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削夺节度使地方财权【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宋朝“不抑兼并”也是有限制的,即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选B-11-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不抑兼并”而是有限制的不抑兼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和材料毫无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不抑兼并”其实也是有很多限制的,绝对不会自由放任土地兼并。5.《明宣宗实录》卷21记载,宣德元年(1426年)命工部“凡工匠户有二丁、三丁者留一丁,四丁、五丁者留二丁,六丁以上者留三丁”,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从事技术工作。在匠籍制废除以前,服役于官府的工匠逃亡,或“治罪”、或“令有司械赴京师”,强迫从事生产。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目的是A.确保官营手工业劳动人手B.落实“重农抑商”政策C.保障对手工业者的专制统治D.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优势【答案】A6.中华法系有个特点:法自君出、律外有法。君主发布的诏、令、诰、谕、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形式。这段评述揭示了古代中国A.“法”大于“律”的法制特点B.君主、官吏的“人治”政治特征C.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特点D.君主专制的社会政治特征【答案】D【解析】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君主的至高无上,即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社会政治特征,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君主、官吏的“君治”政治特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7.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在《中国总论》(1848年出版)书中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在世界史中,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的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腰包,这是唯一的一个实例。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这段描述-11- A.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辩护B.充分肯定了道光皇帝的禁烟决策C.对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加赞赏D.对中国禁烟运动横加指责【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事件是指道光皇帝的禁烟,“最”为卓越的事件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是对道光皇帝的禁烟决策的肯定、赞美,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段描述是对禁烟的肯定而非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辩护,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肯定的是君主道光帝而非林则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对中国禁烟运动肯定而非横加指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8.秘密结社是中国民间社会的组织形式之一。清朝前期,义和拳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清中期,演变为以强体健身、自卫身家为宗旨的民间武术团体;清末,则将外国传教士作为斗争目标和袭击对象。义和拳的宗旨演变客观上反映了清朝时期A.民族危机、阶级矛盾不断加剧B.外国宗教侵略愈演愈烈的趋势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变化D.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复杂变化【答案】D【解析】义和拳的宗旨的变化是由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复杂变化而决定的,也在客观上反映了清朝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复杂变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也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义和拳的宗旨演变不能完整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9.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由此可以得出该理论的本质是A.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D.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答案】B-11- 10.“延安县中四乡在进行普选运动时,在两个村里,有个别群众提出一个地主当乡长,因他识字。当时该乡的群众知道他表现不好,都不愿选举他。大家主张要选能代表群众利益的人当乡长,不要以识字多少为原则。结果地主落了选。”材料所述现象A.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B.反映出地主不受农民欢迎C.反映当地群众已经有了民主的意识D.证明延安实行了普选的民主选举制度【答案】C【解析】要选能代表“群众”利益的人当乡长等字眼说明了群众的民主意识已经存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发生在建国之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反映的民主意识增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1.列宁指出:“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自1950年5月1日颁布《婚姻法》到1953年1月止,全国范围内因为婚姻问题被虐杀或被逼自杀的人数每年可达七八万之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新婚姻观强烈冲击着国人的传统习俗与观念B.遗留大陆的敌、特、匪等的煽动破坏C.《婚姻法》宣传、推动工作不足D.解放战争发展太快,新解放区不适应巨变【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传统习俗与观念就是“习惯”势力,即材料强调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新婚姻观强烈冲击传统习俗与观念,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婚姻法》宣传、推动工作力度很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新解放区而是全国范围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2.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我国的发展观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从注重“综合平衡”到“抓革命,促生产”,转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转到关注资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发展观的变迁体现了A.从单一的经济计划转向全面的发展规划-11- B.由苏联特色转向中国特色C.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D.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趋势【答案】D【解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思想,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全面的发展规划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一开始就是“综合平衡”说明此时已经不学习苏联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3.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这项规定的目的是A.对公民参与内争进行惩罚B.鼓励公民参与反贵族的斗争C.雅典城邦事务公民不得置身事外D.培养雅典公民尚武好斗的品质【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城邦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城邦事务,即雅典城邦事务公民不得置身事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内争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鼓励公民参与城邦事务,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培养雅典公民关心城邦的品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4.“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描述的两个政府是A.英国立宪君主与议会B.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C.德国首相与议会D.法国总统府与议会【答案】B【解析】“互相控制”等字眼体现的是美国的权力的制约与均衡原则,所以材料描述的两个政府是美国的联邦政府与州政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政治体制而非英国、德国、法国的政治体制,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5.-11- 美国杜鲁门总统在1945年12月发表声明:“……美国深知现时中国政府为一党政府,并相信假如国民政府之基础如能更加扩大,容纳国内其他主要政治分子,则中国和平、统一、民主的革新,必能更进一步。”声明反映了A.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横加干涉B.美国期望中国政府改变一党专政C.美、苏两国对中国的争夺D.美国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答案】B【解析】“容纳国内其他主要政治分子”等字眼意在说明美国也是期望中国政府改变一党专政的政治局面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不属于横加干涉而是对民主的追求,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美、苏两国对中国的争夺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不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6.1970年代初,英国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要求国有企业制订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同时,为公民提供的许多公共福利也要通过国有企业来实现。1974年英国公营(国营)企业的亏损额达12亿英镑,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因此,我们对英国国营企业亏损的合理解释是A.机制僵化,效率低下B.政府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干预C.冷战背景下抹黑“国营”企业D.石油危机、美元崩溃冲击英国经济【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低于实际成本的价格”等字眼则说明这种干预已经违背了违背市场经济原则,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机制僵化,效率低下适合斯大林模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抹黑“国营”企业而是过度干预企业经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石油危机、美元崩溃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本部分共2小题,其中第17题26分,第18题26分,共计52分。17.建构历史时空知识体系,是应对高考历史考题的必需准备。历史时空的知识体系建构,不仅仅是同一时空下历史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关联知识、概括提炼时代特征、发现历史线索或发展规律。据此,以18、19世纪中外历史时空为例,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1)列举18、19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史实(事件、现象等)。要求:外国15个,中国9个。(2)在前面所列历史史实中,选出有关联的3个历史史实,并说明其相互关系。-11- 示例: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扩张,世界逐渐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注:照抄示例不得分)(3)据所列史实,分别概括指出18、19世纪时期中外历史的时代特征。(4)综合上述,概括指出18、19世纪历史发展线索或规律。【答案】建构历史时空知识体系,是应对高考历史考题的必需准备。同一时空下历史知识罗列——关联知识——概括提炼时代特征、发现历史线索或发展规律。(1)列举18、19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史实(事件、现象等)。要求:外国15个,中国10个。示例:中国:京剧、《红楼梦》、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洋务运动……外国: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宪法》、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达尔文《物种起源》……(2)在前面所列历史史实中,选出有关联的3个历史史实,并说明其相互关系。示例: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扩张,世界逐渐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3)据所列史实,分别概括指出18、19世纪时期中外历史的时代特征。示例: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强化;自然经济主导,局部开始瓦解;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欧美:政治革命时代,或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发展定型;欧美工业革命;欧美殖民扩张瓜分世界等(4)综合上述,概括指出18、19世纪历史发展线索或规律。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不需面面俱到。由前3问顺承而来的逻辑,题意应是:概括指出18、19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线索或规律。应中外关联。人类文明一体化、同一性、相互影响增强;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等。欧美资本主义文明向全球扩张,或资本主义取代封建文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涵盖全球等。【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8、19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史实可以列举的太多,需要注意时间、国别的限定,然后可依据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等分类举例即可。(2)本问要注意“相互关系”这个特定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还要从第一问的史实中去寻找史实。(3)18、19世纪时期中外历史的时代特征是一道从史实中去寻找阶段特征的试题,考查的是从史实中提炼阶段特征类的试题。(3)18、19世纪时期中外历史的时代特征要注意既包括中国又包括外国,要注意中外关联即可,既要概括中国的史实又要概括外国的史实,此类问题建立在熟练掌握历史事实基础之上的试题。18.-11- 历史高考诸题中,得分最低的一般是自拟题目的材料论文题。而我们一旦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此类题目则最容易得高分、满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17全国文综1卷第4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1时间中国外国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表1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认真阅读题目设问要求,简述你对题目要求的理解认识。(2)列举题干材料中“中外关联”的历史史实,并解释相关联系。(3)从第2问你所列中外关联史实中,进一步概括提出论题(题目)、论点。-11- (4)表1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注:要有题目、观点(论点)、论据(可以摘抄材料)、论证过程。(5)比较第17题,谈谈你对“建构历史时空知识体系,是应对高考历史考题的必需准备”观点的理解。【答案】历史高考诸题中,得分最低的一般是自拟题目的材料论文题。(1)认真阅读题目设问要求,简述你对题目要求的理解认识。理解示例:需要自行归纳出一个论题、议题,运用表中的材料,对论题进行阐述;材料必须中外关联,不能孤立地使用中国史或世界史史实,也不能两者分开。请注意,要手把手地教学生审题,一步步地由浅入深地理解。(2)列举题干材料中“中外关联”的历史史实,并解释相关联系。示例:新航路开辟——哥伦布发现中美洲——美洲发现银矿——白银经过东南亚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土特产品输往欧洲。可以摘抄材料。后面不再赘述。联系:美洲——中国——欧洲三角商路。解释:哥伦布、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商品流入欧洲。(3)从第2问你所列中外关联史实中,进一步概括提出论题(题目)、论点。示例论题:“17世纪欧洲、美洲、中国三角贸易”;或“17世纪,中国是世界贸易中心之一”;中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创者而非旁观者等注意:论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4)表1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示例:题目;观点。中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设者而非旁观者“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设。”论据:可以摘抄材料。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白银收税而中国自身白银产量很少,出现对白银的巨大需求。而美洲银矿的发现,促使美洲白银经过东南亚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土特产品输往欧洲,欧洲手工业产品流向美洲的世界三角贸易形成。注意,史实论据可以多一些,避免失误。论证过程。根据上述史实证据,充分证明了“中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设者而非旁观者”的观点结论。(5)比较第19题,谈谈你对“建构历史时空知识体系,是应对高考历史考题的必需准备”观点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11- 【解析】(4)题目:2分;观点:2分;论据:6分,可以摘抄材料;论证过程2分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道大题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试题,重点考查了掌握“中外关联”的历史史实的能力、根据史实进一步概括提出论点的能力,类似于一种历史探究题。-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