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善到行善_孟子德育思想的逻辑架构

从性善到行善_孟子德育思想的逻辑架构

ID:27715126

大小:22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5

从性善到行善_孟子德育思想的逻辑架构_第1页
从性善到行善_孟子德育思想的逻辑架构_第2页
从性善到行善_孟子德育思想的逻辑架构_第3页
从性善到行善_孟子德育思想的逻辑架构_第4页
从性善到行善_孟子德育思想的逻辑架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性善到行善_孟子德育思想的逻辑架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ISSN1009-8976CN22-1322/C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卷第2期J.ChangchunInst.Tech.(Soc.Sci.Edi.),2011,Vol.12,No.24/4511-14从性善到行善———孟子德育思想的逻辑架构王怀乐(中共郏县县委党校,平顶山467100)摘要:通过对《孟子》的深入解读,发现孟子的德篇名)中的几段话:育思想主要包括“性善论”“决定论”和“修养论”三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犹白个方面的内容。分析指出“性善论”是孟子德育思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想的逻

2、辑起点,“决定论”是孟子“性善论”与“修养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论”之间的关键环节,“修养论”是孟子德育思想的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曰:“食色,性也。核心和价值所在。认为从性善到行善,孟子的德育……”(《告子上》)思想体现出极其严密的逻辑,只有把三者联系起来,“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各自的意义和价值才得以彰显并得到充分合理的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诠释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决定论;修养论(》)《滕文公上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

3、志码:“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A文章编号:1009-8976(2011)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02-0011-04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孟子的德育思想散见于《孟子》中。我们通过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疏理出其内在的逻辑架构:“性不谓命也。”(《尽心下》)善论”“决定论”和“修养论显而易见,孟子和告子都认为性是人的先天禀”。一、性善论赋。所不同的是,告子关注的是人的食色等方面的自然属性,而孟子则着眼于人的社会属性。在孟子对于孟子“性善论”的理解,有两种相对

4、立的观看来,人高于动物的地方,不在于食色等自然属性方点:一是如《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二是面,而在于人有道德品质方面的社会属性,因此孟子“人性本有善,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性”。作者认所谈论的人性,指的是人之为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为,前一种理解普遍流行,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影响巨天性———“人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天大,但却是片面的;后一种理解支持者较少,尤其是性———“兽性”。张岱年说:“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在社会上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但却是科学的。依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人之所以同于禽兽后者而论,孟子当为一个性善恶混论者更为确切者,不可谓之人性;

5、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一)孟子对人性的定义人者,实即是人之‘特性]此语一针见血,抓住[11。’”要理解孟子的人性观,首先要明白孟子关于人了孟子人性概念的要害———道德属性。因此,人们也把孟子为代表的这种人性理论称作德性人性论, 性的概念。孟子的人性概念体现在与告子的争论中。我们看下面《孟子》(以下《孟子》中的引文只注并与自然人性论、理性人性论、神学人性论相并列。(二)孟子“性善论”的内涵收稿日期:2011-01-19作者简介:王怀乐(1970—),男(汉),河南平顶山,硕士,讲师为什么说人性是善的呢?孟子举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论证。孟子说:“人皆

6、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儒学1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2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侈,无不为已。”(《梁惠王上》)为什么士和民在行为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善恶方面存在差别,士能够做到没有恒产而有恒心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呢?孟子认为,对人行为善恶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心”,是主体的态度和意志,是主体的品德修养 。”。(《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的这种善心是生而具“耳目之官

7、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有、绝对存在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孟子反复强调所与我者。”(《告子上》)“思”与“不思”是人为善或四种善心是人性中的固有之物,是人生而具有的者作恶的关键。因为人各有其心,有各自的思维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力和能动作用,而“四心”又是每个人天生固有的内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在之物,所以,只要人努力追求,就一定能够向善。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求则得之,舍则失

8、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