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 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5节:法制观点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 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5节:法制观点

ID:26058638

大小:4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4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 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5节:法制观点_第1页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 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5节:法制观点_第2页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 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5节:法制观点_第3页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 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5节:法制观点_第4页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 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5节:法制观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 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5节:法制观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第5节:法制观点第五节  法制观点   中国历史上的法制思想观点也同经济思想一样,春秋时期前后是不同的,概括起来,春秋时期以前的法制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道立法的观点《黄帝经·经法·道法》开宗明义地指出了“道生法”的观点,这是中国上古关于法哲学理论的明确申明。它说明了法学的起源、法理的依据、法律的科学性、普遍性、公平公正性和永恒性,是对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原理的精辟阐述。 首先,法理源于哲理,是引用人人都必须遵从的客观事物中所存在的自然规律而立法,这就是法律科学性的保证,在防止法律的滥定滥施上,有其特殊的科学意义。因为,这就客

2、观上划定了科学的、正确的法律与错误的、滥行制定的法律之间的明确界限。人们由此可知法律的本质性涵义,在任何法律的制定之时,就会密切注意到法律的科学性,在法律修订之中也就有理论联系实际法理依据而“与时偕行”,使其日趋于科学。 以道立法的观点,是法律公平、公正性的科学依据,而非空言。因为客观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必须遵守而无有能例外者。明白了这一点,对于中国古代为什么特别强调“政者,正也”,“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之类的论述,就能有明确而深刻的实质性理解了。只有在公平、公正的法律面前,才具有人人平等的哲理与法理依据。对于只“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的法律,而不代表广大人

3、民意志与利益的法律,被统治的广大人民就理所当然地不去遵守。否则,就不能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以道立法的观点,是保证法律公正、公平的制定,维护法律公平、公正地实施、纠正司法腐败的强有力理论武器。 以道立法的观点,又是决定法理本质永恒性的关键。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也同任何事情一样,不是一成而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法律也必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生事物的出现,而作不断的修改,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与时偕行”问题。但是,不管法律的具体内容作如何改变,其所制定的哲理、法理则是不可改变的,这也就是法理的永恒性体现

4、,以及保证法律的连续性、相对稳定性的重要意义所在。而不能够在法律的制定上没有任何前瞻性眼光,为某种暂时的目的、利益而随意立法,最后又不得不加修改,结果闹成“朝令夕改”,民无所依,降低乃至损害到法律的尊严,影响到取信于民的社会政治。在中国的历史上,正因为轩辕黄帝做到了以道立法,这就保证了五帝时代四百余年的长治久安。管仲言“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①。所以,保证法律实施的连续性、相对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 (二)刑德相养的观点“刑德相养”一语中的“刑

5、”代指法律,引申为法治。其中————————————① 管仲:《管子·任法》。    的“德”指社会道德教化与道德提倡,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治。“刑德相养”就是讲法治与德治并重、两者成阴阳互补、相反相成的重要意义。这一哲理性观点,是黄帝法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此观点到了战国之际已无人能够确切了解,至少尉缭答魏惠王问中,因尉缭难知其详,就用稀里糊涂的语言糊弄了这个魏国国君①。黄帝关于“刑德相养”的论述,原话是这样的:“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穆穆天刑,非德必倾。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其明者以为法,而惟道是行。明道以唯,时反以为机。天道环周,

6、于人反为之客。”② “刑德相养”的观点,源于执道治国这个宗旨。“一阴一阳之谓道”,故执道治国,说到底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之哲理,调整各方面的关系,使之阴阳调和、平衡,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便和谐地、蓬勃地向前发展。故运用阴阳法则是其根本性的方法,因而有文有武,有张有弛,有顺有逆,有开有阖,刚柔并济,刑德互补,互为根本,不相偏执。这就是,一方面要加强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教育人,感化人,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使人民树立科学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明理而守法,克己以奉公,除违法犯罪于未发之前,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犯罪率。更对道德风尚表现卓著者予以表彰,使之成人们学习的楷模;另一方面,

7、则要深入进行法律宣传,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使违法者及时得到应有的惩罚,使欲以违法不轨者感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使全社会都切实感到善恶有报,如影———————————① 《尉缭子·天官第一》:“梁(魏)惠王问尉缭子曰:‘黄帝刑德,可以百胜,有之乎?’尉缭子对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黄帝者,人事而已矣’。”② 《黄帝经·十六经·姓争》。     随形。做到德治与法治互为影响,相得益彰。反之,重德治,轻法治,则道德教育便会显得苍白无力,一味地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